江南旧闻录之钓田鸡

合集下载

219473249_听取蛙声一片

219473249_听取蛙声一片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的这句诗,一下子让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我小时候住的老屋,就在一口池塘边,每逢夏日的雨后或夜晚,那就是蛙的天下。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诗一点也不夸张,每个夜晚,我都是枕着蛙声入眠的。

记得有一年的夏夜,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河边捉青蛙,被三爷看到了,每人屁股上挨了一巴掌。

三爷说,青蛙是益虫,吃蚊子吃害虫,我们不能伤害它们,说着,把我们拿着手灯抓的半水桶青蛙全部倒入了河中。

夜里我们是不敢再抓青蛙了,但在三爷忙着的白天,我们还是偷偷地用苘麻叶钓青蛙。

对于贪吃的青蛙,也是一钓一个准。

长大后,我明白了青蛙是害虫的天敌,是庄稼人的好朋友,就很少抓捕青蛙了。

特别是来到城里后,离青蛙越来越远,几乎听不到蛙鸣了。

前天偶读艾青的《忆白石老人》,才知道齐白石给他画过一幅被青草绊住腿的青蛙,虽没有见到画,但从艾青的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白石老人画得非常有趣:“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青蛙前面有三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

”齐白石自小生活在农家,耳濡目染,对青蛙的体形、动作十分熟悉。

所以,他笔下的青蛙,前腿和后腿都能凸显肌肉的质感,跳跃、游泳、捕捉、鸣叫,更是鲜活如生。

我小时候经常听三爷讲故事。

私塾出身的三爷讲的那些故事,我原来以为都是胡扯,都是他瞎编乱造的。

如今看的书多了,才知道他说的都是有根据的。

例如他说的“蛤蟆说法”的游戏:一只大蛤蟆领着数只小蛤蟆,大蛤蟆让小蛤蟆排成两队。

大蛤蟆叫一声,小蛤蟆也跟着叫一声;大蛤蟆连叫几声,小蛤蟆也跟着连叫几声。

最后一只只小蛤蟆来到大蛤蟆跟前,一边点头一边叫,像是行告别礼,然后依次退下。

这在宋末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都是有过记载的,而且与清人袁枚《子不语》的“蛤蟆教书”,意思都差不多。

看样子,三爷是看过或者听过上面这些书的。

不过,他说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则是古代的一个美术考题,很多考生的作品都不符合题意,只有一个考生一只青蛙也没画,只在溪水里画了几只小蝌蚪,得了满分。

《下卷-八庚》(笠翁对韵)简介及原文全文

《下卷-八庚》(笠翁对韵)简介及原文全文

《笠翁对韵》下卷·八庚
关于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作者,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

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八庚原文
形对貌,色对声。

夏邑对周京。

江云对渭树,玉磬对银筝。

人老老,我卿卿。

晓燕对春莺。

玄霜舂玉杵,白露贮金茎。

贾客君山秋弄笛,仙人缑岭夜吹笙。

帝业独兴,尽道汉高能用将;父书空读,谁言赵括善知兵。

功对业,性对情。

月上对云行。

乘龙对附骥,阆苑对蓬瀛。

春秋笔,月旦评。

东作对西成。

隋珠光照乘,和璧价连城。

三箭三人唐将勇,一琴一鹤赵公清。

汉帝求贤,诏访严滩逢故旧;宋廷优老,年尊洛社重耆英。

昏对旦,晦对明。

久雨对新晴。

蓼湾对花港,竹友对梅兄。

黄石叟,丹丘生。

犬吠对鸡鸣。

暮山云外断,新水月中平。

半榻清风宜午梦,一犁好雨趁春耕。

王旦登庸,误我十年迟作相;刘羵下第,愧他多士早成名。

捉田鸡(逸野村庄记忆之二十二)wind朗诵

捉田鸡(逸野村庄记忆之二十二)wind朗诵

捉田鸡(逸野村庄记忆之二十二)wind朗诵村庄记忆之二十二捉田鸡文/图:逸野朗诵:wind老家人管青蛙叫田鸡。

天气越来越闷热,没有一丝儿风,,空气中酝酿着某种情绪,有很奇异的味道在慢慢飘散。

正是仲夏,各家的门坪上都有纳凉的人,大人们的话题永远停留在唐宋,孩子们总是皮球一样弹来弹去。

萤火虫晃晃悠悠,有时还栖息在人的头发上、鼻尖上。

唧唧尖叫的是蟋蟀,哇哇鼓噪的是田鸡。

不知道田鸡为什么如此之多,一到夏季,叫声铺天盖地。

尤其是大雨过后的夜晚,仿若整个交响乐队,真个是排山倒海,气势不凡。

这夜,月朗星清,下了几天的雨终于停了。

没有风,闷热难耐。

我跟在父亲的身后,走向田间。

父亲手提一盏自制的灯,肩扛一根竹竿。

那灯外形像个小箱子,一面镶了玻璃,里头放置油灯,我们称为船灯。

那竹竿也是另有奥妙的,这在于竹竿一头小小的网罩。

父亲的腰间还有一只大竹篓,宽肚子,窄口。

我手上也拎着一只竹篓,不过,比起父亲那只来可就小多了。

父亲说这样的夜晚田鸡最多,都在田埂上排着队呐。

我以为田鸡是在田埂上比赛唱歌,可父亲笑笑,未置可否。

直至多年以后,才明白那是田鸡交配的季节,才感觉出人类的残忍。

可在那样一个饥荒的年代,生存的本能压倒一切,哪还想到其它!赤脚走在田埂上,感受着泥土、小草和露珠,凉沁沁,痒酥酥,非常地惬意。

明知道不能弄出声响,可不知不觉脚底就发出叭叭声。

父亲提醒说,你这样子,一晚上也别想捉到一只田鸡。

这才高抬起腿,屏住呼吸。

突然,父亲神情有异,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灯影下出现了一双圆圆的鼓鼓的眼睛,随即又看见一只灰褐色的大田鸡。

或许太投入,或许灯光罩住了眼睛,它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竟然一无所知,依然对准一个方向,引颈高歌不已。

它圆圆的肚子一起一伏,下巴一涨一瘪,歌声浑厚有力。

我的心激荡起来,不知是为它的命运还是为我们的运气。

父亲左手把灯稍微拎高了一点,右手稳稳地伸出竹竿。

几乎是悄无声息的,田鸡已在网罩之中。

在那非常岁月,所为也尽是非常之事。

捕田鸡

捕田鸡

龙源期刊网 捕田鸡作者:蔡松平来源:《老友》2018年第06期田鸡(我们老家叫“石卵”)长在深山溪涧的清泉里,个头大,外形浑圆,像蛤蟆,大的有三五两重,其肉质鲜嫩,可与家鸡媲美,故称田鸡。

200世纪80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市场上少有肉食和鱼类出售,我当时在永丰龙岗乡下一所学校教书,吃住都在学校。

学校老师生活十分贫苦,伙食极差。

于是老师们便萌发了去深山野涧里捕捉田鸡改善生活的念头。

六月里晴朗的夜晚,特别是遇上下雨前的闷热天气,田鸡出没频繁,喜欢出来透气、觅食。

我们便抓这样的时机去山涧里捉田鸡。

几个老师拿上手电筒、背上鱼篓出发了,那里地处高山峻岭,几乎无路可攀,藤蔓、荆棘拦路,石壁光滑,爬半天都爬不上去。

这哪是捉田鸡,简直是探险。

走进深山,来到溪涧,我们卷起裤腿,自溪涧下游逆水而上。

我们快步在溪中行走,两边山壁峭立,树荫藤蔓覆盖,只有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留下星星点点的光线。

路越走越艰难,我们不是攀爬青苔石壁,就是扒开藤蔓匍匐前行。

终于,我们来到一个深潭里,发现几只田鸡蹲在两边稍稍光滑的石壁上,眼睛鼓鼓的,浑身黑乎乎的,脖子一鼓一鼓地透气。

我们用手电筒一照,它们眨巴着眼睛,似乎觉得十分新奇,我們伸出手要接近它们时,它们几欲逃跑,但被我们死死钳住了,然后被丢入鱼篓。

它们在里面拼命挣扎,发出“咕咕”的叫声。

我们继续攀岩爬坡而上,不到半小时就抓到好几只田鸡,鱼篓沉甸甸的。

捕田鸡也有危险的时候,当我们爬上岩去到另一个深潭里,有一个老师走在前面忽然大叫起来,原来有一条毒蛇盘踞在石壁上。

我们快步上去一看,它嘴里吐出信子,令人毛骨悚然。

我们都吓得避开,唯有一个老师胆子大,他砍了一根树枝,留下树丫,迅速地压住蛇的头,然后用手抓住蛇的颈部,用力向下一晃,蛇就松劲了。

那位老师用绳子吊住蛇的颈部,拖着它一路走。

他说,这条蛇可以卖十几块钱。

不一会儿,我们又发现一只甲鱼,轻而易举地把它抓住,大家喜出望外。

凌晨两点,我们回到学校,虽然很困,但一称田鸡有四斤,大家满心高兴。

关于蚯蚓歌声的诗句

关于蚯蚓歌声的诗句

关于蚯蚓歌声的诗句
1.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2.蛟龙失水等蚯蚓,鳞角虽有辱在泥。

——梅尧臣《依韵和永叔见寄》3.蚯蚓结来成百合,海羊斗处即蜗牛。

——胡俨《戏作次药名十首·其六》4.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

——卢仝《夏夜闻蚯蚓吟》
5.别有鼓吹喧渡口,不教蚯蚓叠阳关。

——徐渭《蛙声》
6.佛法须偿蚯蚓债,帝魂化作杜鹃啼。

——刘克庄《饮中题一首》
7.蚯蚓缩未动,虾蟆僵如痴。

——方回《修石山》
8.龙蛰虎潜断吟啸,坐令蚯蚓鸣惊雷。

——曾国藩《憩红诗课戏题一待于后》9.回顾平生吟,真咽蚯蚓窍。

——高启《答衍师见赠》
10.盆内土须蚯蚓粪,相宜盖为按阴阳。

——贾似道《促织歌》
11.蚯蚓在堂鱼在阈,儿童捕鱼不知戚。

——彭汝砺《暴雨》。

竹鸡莽撞文言文翻译

竹鸡莽撞文言文翻译

竹鸡莽撞文言文翻译
1、翻译如下:
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

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网。

刺激诱鸟让它鸣叫,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

可是网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

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

村民结绳为环,其所行处,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

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蹑寻得之,薰取其子。

鹧鸪本性喜欢清洁,猎人在茂密的树林中打扫干净一片地方,多少撒些谷米在上面。

鹧鸪来往飞行,猎人就用长杆粘取它。

出没在荒草中,害怕人看到它的足迹,无论远近,只沿着一小路走。

村民把绳结成环套,安放在麂经过的地方,足一被绊住,就会倒挂在树枝上,被人们生擒活捉。

江南多土蜂,人们找不到它的洞穴,往往把长纸袋粘在肉上,士蜂看到必定衔入洞穴,人们就能追踪寻找到它,用火熏取它的幼虫。

蚂的智慧,自以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么能够抵抗得住人类的不仁呢?
2、原文:
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

捕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

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相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目既闭则不复见人。

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竿取之。

行草莽中,
畏人见其迹,但循一径,无问远近也。

蚂蛇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

《少年钓》阅读题答案

《少年钓》阅读题答案

《少年钓》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少年钓①野生田鸡在我老家很常见,多隐身在山塘、沟渠和山潭里。

儿时,它还不是国家保护动物,有人高价收购,钓四鸡卖便成了我们村中少年乐此不疲的事。

②阿生是我好友,他是钓田鸡的高手,有时,我会跟阿生去钓田鸡,卖了钱,买些糖果吃。

很快,附近水域里的田鸡都被大家钓光了,我们只能去更远处。

③暑假里的一天,阿生约我去几十公里外的老虎山,说山腰上有个山潭,里面有大田鸡。

保证我能大有所获。

山高林密的老虎山人迹罕至,常有野兽出没,是未成年人的“禁区”。

我本不愿去,却禁不住他一再劝说,又想到家里糖果已不多,便同意了。

④次日,朝阳初醒。

我们便出发了,阿生还带了一把防御野兽的护身砍刀。

山路逼仄曲折。

我们艰难地在杂草灌木边前行。

我还三番五次被突然蹿出来的蛇、兔子和野猪吓得不轻,连连想打“退堂鼓”。

阿生则不断功阻我说。

“把你当亲兄弟,才让你一起来‘发财’的,你可不能不够朋友呀。

”我使不好意思当“逃兵”了。

⑤正午时分。

我们终于走到了半山腰,阿生说:“你在这歇下,我一会儿就回来。

”说完。

他把砍刀留给了我,提着钓竿和蛇皮袋,拔腿便走了。

⑥独自待在山中,我提心吊胆,生怕“神出鬼没”的野兽来袭。

左等右等,阿生总算回来了,他说:“怪了,山潭里的田鸡竟然很少,只有两只。

被我刚才钓了,要不我们再去别处?”⑦看着他身后又鼓又沉的蛇皮袋,我知道里面的田鸡,远不止两只!我如梦初醒自己被忽悠了,阿生只不过是想让我陪他走山路,给他做伴而已,他压根没想与我分享潭中田鸡。

我愤怒地一脚踢开砍刀,果断与他绝交、分开。

心中的怒火让我完全忘了独行山路的危险。

⑧路上,我心想,就这么被耍,回去少不了被人取笑,我得要钓上几只。

我决定去一处更为隐蔽的山潭看看。

经过一番苦苦找寻,那山潭终于出现在面前。

一方碧潭清波,像是遗落山间的一枚翡翠。

潭心天光云影,潭边水槽丰茂。

⑨我一眼便看到水草旁浮着一只田鸡,个头不小,我激动地抛出鱼钩,让诱饵在它面前“跳跃”。

蛤蟆与田鸡

蛤蟆与田鸡

蛤蟆与田鸡作者:张海华来源:《浙江林业》 2019年第1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名句,当时作者被贬官而在江西闲居。

那么,这里的蛙声,会是什么蛙在呜叫呢?这并不是一个故意刁难人的问题。

如果熟悉江南常见蛙类,这问题就非常简单。

这首词里已经提供足够的关于物种的信息:夏夜,在江西上饶的稻田中,蛙声多而且响亮。

符合这些条件的蛙,按照我老家浙江海宁的方言来说,主要就两类:蛤蟆与田鸡。

童年记忆:青蛙的大合唱在浙江海宁,蛙类被分为3种:小而灰色的叫蛤蟆,大而皮肤粗糙的叫癞施(即癞蛤蟆),大而皮肤相对光洁的叫田鸡。

这个分类法跟宁波略有不同,在宁波话里,“癞施”泛指各种蛙,而“喷火癞施”“癞蛤虫巴”或“蛤蚆癞施”才特指癞蛤蟆。

海宁处在杭嘉湖平原上,河网密布,阡陌纵横。

幼时,我家东边不远处就是水田。

春夏时节,常在半梦半醒的清晨,听到阵阵蛙鸣传来。

这“呱呱”的大合唱,在童年时或许还会觉得有点扰人清梦,但现在想听也难以听到了。

农忙时节,我们孩子也会下田帮助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犹记得,我拎着秧苗,赤足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边走边看着一只只小蛤蟆相继跳到水田里。

等我走过,小家伙们又会慢慢回到田埂上蹲坐着,有的还会继续鼓着腮帮子起劲“唱歌”,只见两个白色的泡泡在它下巴一鼓一鼓的,就像我们吹泡泡糖一般,十分有趣。

那个时候,蛤蟆是水田里最多的蛙。

钓蛤蟆,则是我小时候常干的一件事。

这钓法极为简单,但现在想起来未免有点残忍。

不用蚯蚓,也无需鱼钩,只要就地用手拍住一只蛤蟆,扯下它的一条后腿,用线系住,线的另一端系在竹竿上,这钓蛤蟆的工具就算是做好了。

然后,拿着这简陋的钓具,在田野里乱走,看到一只蛤蟆,就将拴在线上的蛤蟆腿在它眼前轻轻抖动,蛤蟆的眼睛对静止的物体是无视的,但一发现眼前晃动的小东西,就会以为是昆虫之类,立即张嘴猛扑过去。

可怜这贪嘴的小家伙,直到我拎起钓竿,它还紧紧咬着不放呢!于是,随即被我放入了塑料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旧闻录之钓田鸡
钓田鸡这活,苏南乡下四十多岁上下的男人甚至女人,差不多都干过。

故乡河塘多,养鸭有天然优势,我家每年也都养十来只鸭子。

鸭子白天关笼子里,傍晚放水里去放风,放风之后赶回家,为了让鸭子长得快些,通常还会喂糠小鱼蚌肉和田鸡蚯蚓之类的。

蚯蚓不经吃,小鱼蚌肉费事,只有田鸡喂鸭最经济实惠。

所以,钓田鸡喂鸭,成了那个年代小孩夏日的必修课。

那个年代,抓田鸡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扑打,二是钓,三是用鱼叉叉,四是用手电筒照。

不过,鱼叉叉的和手电筒照的,通常是大田鸡,俗称青蛙,或山鸡,麻茬田鸡(背皮褐色有麻纹),可以食用,主要是人用来解馋的。

白天用鱼叉到河边或田边叉青蛙山鸡,晚上用手电到田里照田鸡,基本都是大人和大孩子的活。

小孩主要是擅长的是扑打和钓的方式。

扑打很简单,看见路边田鸡,拿根棍子,或者干脆徒手扑上去,扑打住田鸡。

不过,此类田鸡,个通常较小,最常见的,俗称牛屎田鸡,其色泽灰褐色,这种田鸡故乡最多,至今犹是。

故乡的夏日,稻田里的稻飞虱、蚊子、朦素子(一种特别小的的虫子,嗜血,最喜在傍晚时成群结队行动,一巴掌可以拍死几十只,叮咬人很痒)、牛虻、苍蝇之类很多,这些都是田鸡的美味。

我多次亲眼见过田鸡扑虫。

这种生存环境和食物链条的存在,让故乡的田鸡多的随处可见,它们自己也就成了鸭子嘴里的美味了。

钓田鸡其实非常简单。

通常有两件工具,一是钓竿,一是装田鸡的容器。

钓竿很好做,一个细小的竹棍,称手就行,一头系上线,随便什么线都行,用一般补衣服的线也行,长短适中。

钓田鸡不像钓鱼,用不着钩子,只需在线的另一头系上食饵即可。

田鸡这玩意挺怪的,咬住食物后大多不肯松嘴,有时候还得用手去把饵食从田鸡嘴里拉出来,甚至有时还会把田鸡舌头都连着拉出来,它都不松嘴,真奇怪。

我后来猜测,这跟田鸡捕食的习性有关,它需要跳起来张嘴伸舌扑食,灵活性准确性要求和对体力要求都极高,一次扑中花费甚大,所以不肯轻易放弃。


装田鸡的容器,最常见的就是塑料袋了。

再找根铁丝,折成一个碗口大多圆圈,并露出一截来,把塑料口袋开口处围套在铁丝上,露出的那截铁丝插在一根小竹棍或篱笆棒头,一个装田鸡的容器就做成了。

塑料袋的深浅大小,表明了钓田鸡人的水平和任务,深即装得战利品多,加上塑料光滑,田鸡落袋后跳不出来。

过去通常用化肥袋的内袋改造。

除了塑料袋,偶尔还用钓鱼时装鱼用的小竹篓来装田鸡。

钓田鸡的食饵更简单,蚯蚓昆虫之类多可。

但我们最常用的,还是用田鸡腿最多,先扑打一只牛屎田鸡,撕下它的腿系线头上做饵。

用牛屎田鸡的腿来钓田鸡钓山鸡牛屎田鸡,而它们咬住后还不松口,小时候觉得这些田鸡挺笨呆的,但如今想来,有些惊悚,这样饥不择食吃同类还不松口的,真是残酷。

至于为什么牛屎田鸡腿钓田鸡最好,我至今仍未明白。

早上不是钓田鸡的时候。

太阳未升起之前,到处都是露水,田鸡晚上跟稻飞虱蚊子之类战斗了一夜,吃得饱饱的,通常在睡懒觉,被早起的行人和牛惊着了,才猛然醒来,扑腾扑腾地乱蹦乱跳。

太阳升起之后,夏日的太阳很毒辣,田鸡通常畏缩躲在阴凉处不动弹,或者在补昨晚力战所耗的精神,也不适合钓田鸡,不过,这个时候,是寻找山鸡之类用鱼叉叉它们的好机会,此时它们多少有些呆傻。

只有到了傍晚,太阳西斜之后,温度开始降低,更重要的是蚊子朦素子之类的虫子活跃起来了,田鸡也跟着活跃了起来。

彼时的田鸡大概也饿了,所以,它们看到活物跳跃,就扑将上去,不管是虫子,还是同类的腿。

但太晚了也不行,怕有蛇及有毒的虫豸。

每天夏天的傍晚,乡间田埂上三三两两的,都是钓田鸡的小男孩,举着细竹棍,拎着塑料袋,一边走,一边把棍子上的钓线荡进田埂边的杂草丛中,或者稻田里的秧苗间,菜地里菜叶间。

田鸡不动的时候你很难发现它,尤其是牛屎田鸡,个小色泽灰暗,更不易发现。

钓线系着田鸡腿一抖一荡,俗称引田鸡,勾引嘴馋肚饿的田鸡上钩的意思。

一抖一抖间,突然感觉竹棍一沉,钓线拉直了,是田鸡咬饵了。

赶紧一扥,拎到空中,牛屎田鸡蹬着腿,咬着田鸡腿不松嘴,急忙伸出钓袋,接着,一抖落棍子,田鸡扑脱一下子跌进了塑料袋,徒劳地在塑料袋里挣扎。

钓田鸡接田鸡是个熟练活,手生的话,田鸡常常跌落在塑料袋外,那就白费功夫了。

不过,钓田鸡次数多了,熟能生巧,这手艺也就无可炫耀了。

随着脚步的移动,渐渐地,塑料袋里的田鸡越来越多了,层层叠叠地,都在挣扎着想跳出来,不管是否踩踏同样命运的同类。

偶尔也会钓到大青蛙麻茬田鸡的,这算是意外之喜。

太阳还未下山,塑料袋已经沉甸甸的了,有小半袋牛屎田鸡了,今天鸭子的晚餐丰富了。

回家之后,打着口语,招呼自家的鸭子过来,伸手入袋,抓住几只牛屎田鸡就往鸭群里一扔,在鸭群热烈的聒噪声中,这些落地后试图趁机跳跃逃走的,都成了鸭子嘴中美味,别看鸭子笨拙,但一摇一摆间,鸭子的嘴脖子动作极快,没有田鸡能逃脱。

不过,田鸡一直被当做益虫,人民公社期间曾受过保护,比如街上就不让卖大田鸡。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本连环画,说是红小兵抓偷钓田鸡的地主儿子和地主的,也算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不过,每年夏天,我们这班小子们,都是日复一日地钓着田鸡,但牛屎田鸡照样很多,它们吃害虫,也被人钓给鸭子吃。

或许,我们的行为,也算是自然生态链条上的一环吧,虽然今天看来,大是残酷且不环保。

不过,后来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了,我在故乡的那些晚辈们,再也没有谁钓过田鸡了,甚至,他们连钓田鸡也没有听说。

生活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