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合集下载

李鸿章

李鸿章

安徽近现代史名人简介——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或渐甫,安徽合肥人。

是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

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

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

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势力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其任内,新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首轮浪潮。

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1901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轶事】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鸿章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

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

同时,天天西餐使李鸿章无胃口。

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

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

李鸿章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

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人物评价】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再也没人分担了”梁启超在他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

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李鸿章介绍

李鸿章介绍

主要事迹
剿灭捻军
1865年,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由于 湘军大量裁撤,曾国藩借调淮军参与剿捻,历时一年半,无功而返。 1866年,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成功剿捻。李鸿章入阁拜相,成就读书人 的第一等功名
捻军
1853年,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皖、豫、鲁、苏等地 捻众纷纷起义,逐渐形成农民反清武装队伍,遂称捻军, 主要活动于长江、黄河间。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 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极盛时期总兵力达 20万之众。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 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威海卫失陷 致远舰战沉
主要事迹
屈辱外交
1874年,由于列强的入侵,李鸿章代表清王朝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 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背上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辛丑条约》 左起:荷、日、比、奥、西、俄、德、英、
美等十一国代表。 右起:奕劻、李鸿章。
写在最后
5
主要事迹
洋务运动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鸿章不仅建立了一支用西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军队,还创办了一 批近代军事工业及民用企业。他创造了许多“第一”: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 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从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 在中国的发展,被梁启超尊为近代史上“当时中国第一人”。
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的李鸿章,在那段荣辱交加的晚清时代,他 不愧为:
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他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很高。时任日 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

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60年(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

李鸿章

李鸿章

晚清传奇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主要官衔: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肃毅伯,赠一等候谥号:文忠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等个人著作:《李文忠公全集》他是“中国近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自称“裱糊匠”的他在历史舞台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位可以称之为传奇的晚清重臣的一生……【入仕之前】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的名门望族(李家在李鸿章高祖时就已勤奋致富,而李鸿章父亲考取进士后家族更是显赫,可以说李鸿章是富N代和官二代),自幼聪颖好学,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受到良好优质教育。

后来李鸿章受当时任京官父亲望子成龙指示,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诗《入都》抒发胸怀,其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两句更是为世所传诵,可以看出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与抱负。

【人生转折】在李鸿章的人生历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位他生命中的贵人,有着知遇之恩的恩师同时也是晚清军政重臣的曾国藩。

他曾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后来在其穷困潦倒之际又到曾国藩幕府下充当了三年的幕僚,虽说时间短暂,可以说这三年既是李鸿章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期,又是他日后独立经营政治军事力量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他能够有幸充当曾国藩幕僚得到曾国藩高度赏识和鼎力推举分不开。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李鸿章传》梁启超【风云一生】李鸿章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性的人物的一生(“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足可用风云变幻一次来形容,甚至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晚清四十多年曲折又悲壮的历史。

●李鸿章与淮军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打乱了李鸿章的仕途生涯。

1862年初,应上海官绅援沪之请,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李鸿章在安庆组建了淮军。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建立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 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他就开始提出 “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北洋水 师建设成军。
晚年生涯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 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 甲午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 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 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朝廷下诏,将李鸿 章重新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0年8月15日,清政府灭亡。
李鸿章创建的淮军
18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 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 求富”的洋务事业。
1.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 2.兴办新式民用工业 3.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 才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 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 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 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看 谢 谢 观 !!!
创建淮军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 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 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 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 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 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 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 名臣”。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晚清重臣李鸿章

晚清重臣李鸿章

竟然敢抢我饭碗
back 曾国藩
我也有自己的难处啊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 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 的多为淮军。起初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 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 淮军杨鼎勋、刘秉璋、刘士奇、吴毓芬、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加上刘铭传 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曾国藩一到前线,即采用刘铭传、李鸿章等拟 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 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后来,曾国藩又在 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但是, 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战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另一 方面,曾国藩也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 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 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曾、李瓜代后。淮军继续扩军,李昭庆所部一军扩至19营,名武毅军, 并添调“魁”字2营、亲兵1营、“凤”字7营。此外,又借调唐仁廉马队3营 。合计剿捻兵力达7万人。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时,捻军已一分 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 军入陕西。李鸿章首先决定倾全力对付东捻军。他虽然仍坚持采用“以静制 动”的战略方针,镇压人民起义使社会矛盾尖锐。 back
过失
• 【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 仁不义。 •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3】面对列强时一味的避战求和,致使刺 激了列强的野心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沟芦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 清 重 臣
李鸿章
制作团队 :金融1703 一组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 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泉),晚 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 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 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 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 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 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 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 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 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 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 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 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丁汝昌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 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 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 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 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 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 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 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随着北洋舰队的覆灭,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开平矿务局
轮船招商局
电报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的战争(甲午战争)
1875年(光绪元年),光绪帝命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在1875-1888年期间 李鸿章分别从英国、德国进购军舰,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0年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雇佣外国人担 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中法后李鸿章加速 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 《北洋水师章程》。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 舰队。 1894年,当时日本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 落伍,虽火力远在日舰之上,但无论航速、射速、火炮数量、弹药积累等方面皆 落后于日本海军。因而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 丰岛海战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清晨,日本海军在朝鲜牙 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偷袭清军的运兵船。这是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 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高升号被击沉船员全部殉国。 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 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 损失5艘战舰,日本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 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结语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 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李鸿章注定已成为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 而论,然而我觉得不管如何评价,骂他为卖国贼却万万不可,他的 洋务运动的进步意义也难以磨灭,我们可以批评他的过错,但也不 要忽略他的功绩,全面的认识他,客观的认识他,也许是我们对待 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所该具有的根本理念吧。
丁汝昌
致远舰和管带邓世昌
日本联合舰队
黄海战场
李鸿章的外交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 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 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 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 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甲午战争失败后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人皆曰可杀, 外放到了两广总督,参与和领导了东南互保。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李鸿章联合南方督抚大员实行东南互保,一定上减小战 争对国家和人民的灾难,还曾经讨论过两广独立的可行性!此时的李鸿章的内心 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至于李鸿章签订的辛丑条约则完全是背的历史的黑锅, 有一位历史学家曾经说过,每当清王朝陷入困局的时候,总是要找李鸿章收拾残 局!李鸿章知道国家的腐朽和落后,但他无法做到推翻它,而是幻想依靠一己之力 去改变它,这是李鸿章的悲哀,也是他的悲壮所在.甲午战争时李曾说他是以一人 之力和日本全国作战,其实,岂止甲午战争,岂止日本,他的一生都是在以一己之力 和一个强大无比的对手打一场注定大不赢的战争. 1901年签订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条约《辛丑条约》并与两个月后死于北京贤 良寺,临死之时尚有俄国公使逼迫他在拟好的条约上签字!李鸿章昏死过去,醒 来写下了生命的最后一首诗,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这是中国第一十大规模用机器采煤的矿 务局。打破了外资的控制,收到了“以裕军需,而收利权”的效果。 1879年,李鸿章在大洁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试设电报。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电 报,而且通报效果良好“号令各营顷刻响应。 李鸿章是中国最早倡导兴修铁路的人,他在顽固派围攻、甚至谩骂的艰难环境下, 多次奏请清政府大规模修建铁路,终于在1881年,修筑了中国自造的第一条铁路—— 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业的发展。 这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最终以甲午战争的战败宣告失 败。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 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个人认为李鸿章既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又是洋务走向失败过程中的重要甚至是 关键人物,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鸿章身上的两个巨大缺憾使洋务运动最 终失败。 一是李鸿章不敢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由他的阶级属性决定),他试图利用西方 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 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李鸿章 开展洋务运动的阻力。 二是,李鸿章的个人局限性,他是一个封建官僚,身上的官僚习气是很难去除的。 这决定了李鸿章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 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压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例如舰炮炮弹 的铜箍,质量不达标,战斗中需用锉刀打磨,方可装填。北洋海军在甲午海战中使用 过这种在炮弹,深受其害。还有,后期李鸿章为谋私利,贪污了洋务企业的数百万两 白银。因此,民间又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人间荒”这样的说法。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 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 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动清廷。2月9 日,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众、船1万余艘,夹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势如 破竹。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旋派军两支攻占镇江、 扬州,与天京形成犄角之势。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李鸿章仅仅是刚登上政治舞台的后辈, 但是他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些做法行为对镇压太平天国以及他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了不 可低估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是他到了上海之后建立的. 说他是中国军队近代化之父是不为过的.李鸿章到了上海之后,发现上海有一支外国雇 佣军,号称”常胜军”.李发现这支军队的武器十分先进.全军以来福枪和榴弹炮为主要 装备,使太平军吃了不少苦头.李鸿章仔细观察了这支军队之后赞叹道:”洋兵数千,强炮 齐发.所当则靡,其落地开花炸弹真神技也!”但是对于让外国人来守卫上海感到羞耻.他 决意维持自己军队的地位和尊严.这个时候,李第一次感到了国家和民族需要自强.于是 李鸿章精选优秀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训练,以 改进淮军的战斗力.1862年6月,李鸿章只有一支有100来支来福枪的洋枪队,9月,淮军的来 福枪已超过1000支,1863年5月,淮军发展到4万人,装备有一万支以上来福枪和数百门使用 26磅炮弹的大炮.有了这样一支军队,李在与太平军的交手中连战连胜,不仅保住了上海, 而且钳制住了太平军的许多精锐之师,对清庭最终战胜太平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代表之一。对李鸿章而言,他的一生中,应 该说最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就是他参与了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而最令其伤心的,也是洋务运动。他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曾哀叹:“我办了一 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 涂饰,虚有其表。”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在安庆设军械所。李鸿章在上海 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 1865年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型兵工厂——江南制造 总局。 “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在这种认识下李鸿章不仅发展军工、机械以求 “自强”还发展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民用企业以“求富”在这个过程中李 鸿章创造了一系列中国的“第一个”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规模最 大的轮船公司。打破了英国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实现 了李鸿章创办之始“渐收利权”的目的起到了抵制外敌经济侵略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