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环境要素角度分析国民党败退的原因
关于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

国民党最终失败的原因分析生物科学三班第三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凭借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美国的支持,发动了旨在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内战。
但是,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就在自己发动的内战中被彻底打败,并于1949年12月退守台湾,结束了在大陆22年的统治。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国民党之所以会败得如此彻底,主要是其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民党的政治腐败是国民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对和平、安定的追求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潮流。
抗日战争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的曙光初现,人民迫切希望停止内战、实现和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民主、统一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发动了全面内战,将自己推到全国人民的对立面,人民对国民党当局已经不抱幻想。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独裁统治是它走向失败的又一原因。
国民党的政治可以说是蒋介石一人的政治,他是最终的决策者,一旦他作了决策,不管你是军事专家、经济专家还是外交专家一概没有说话的余地。
而且,下面的人也并没有团结在他的周围。
党内派系林立,纷争不断,贪污成风;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中央对抗,严重削弱南京政权的统治效能。
二、经济上的腐败和混乱加剧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胜利后,国统区的经济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四大家族的残酷掠夺和内战的巨大消耗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通货膨胀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人民的生活急剧恶化,工商业活动遭受了灭顶之灾,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被迫放弃耕作,背井离乡,甚至在死亡的威胁下,许多人走上了抗争的道路。
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就是钱,所以经济的崩溃也加速了国民党的军事失败。
三、军事上溃败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在军事上,蒋介石名义上是最高指挥。
但事实上国民党军队内却是多头指挥,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是相互拆台,试问这样的一支军队又怎能取得胜利呢?诚如电视剧《亮剑》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国民党作战指挥部发出的命令大多是天才制定的,但却交给了蠢材去执行。
国民党失败原因及启示

1949年新旧政权的更迭,国民党遭到失败,退出大陆,共产党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建立起新的政权。
对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原因更是众说纷纭。
对此,我们小组针对此方面做出一系列的分析与评价,并谈谈该历史在当前时代下给予我们的启示。
在分析国民党失败前,让我们先对国共两党的力量进行对比。
这样条件本应促成国民党的成功,然而最终的胜利确实共产党,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我们的分析。
我们认为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两大点,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从外因上看其一,抗日战争:日军的入侵给国民党政权的脆弱统治以极大的压力,使蒋介石失去了很大数量的嫡系军事力量,而大量青壮年的死亡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和社会的不安定。
其二,美国对华政策:美国的援助令国民党及其军官产生依赖心理,但当美国停止对国民党的援助时,对国民党的武器装备供给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其三,苏俄对东北的占领:使国民党丢失了大量发展工业所需的资源同时,须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
•其四,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违背人民建立新中国的意愿,悍然发动内战。
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内因上看又可分为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和领导者这四个方面。
政治上:国民的党政十分激烈,各党派互相打压,争夺权利,使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导致党的分裂,严重的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国民党迅速官僚化与腐败蜕变使得国民党已经不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党,而是一小撮地主官僚的利益集团。
变成了腐朽没落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政客统治中国的十分狭隘的利益集团。
•没有实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实施上:“国民党标榜革命而不实行革命,标榜三民主义而不实行三民主义之政策”,己经“由革命集团变为革命对象”。
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之后,政治成为官僚政治,经济成为官僚资本”。
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背道而驰,使其大失人心。
解放战争国民党失败原因1

2. 各种军中矛盾
在国民党军队中, 不仅存在着战 略意图与战术要求之间的矛盾, 而 且还存在着中央军和“ 杂牌军” 一的矛盾,“首领” 意图和下级情绪 的矛盾。这一切使他们往往指挥不 统一, 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 因而 严重地损害着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 方针、作战计划的实施。
这些矛盾, 造成国民党在战 场上的连连失利
的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 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官僚主义祸害——举例
①“抗战胜利后, 四大家族利用“ 接 收” 的名义搜刮、掠夺了大批财产, 使官僚资本猛增到拥有20 0 亿美元 的巨大财富, 控制了国民党统治区的 经济命脉。” ②“1 9 4 6 年全年军费支出为6 万 亿元, 占其全部支出的86 % , 岁入为 22 0 0 0 亿元, 财政赤字达支出总额 的70 % 左右。蒋介石政府弥补巨大 财政赤字的办法, 就是滥发纸币。” ③“有人曾经讽刺说: 在百业不振的 情况下, “ 中国唯一仍然在全力开动 的工业, 是印刷钞票”
没落反动的思想文化(影响因素)
南京国民党代衰若没落的思想文化已经不能为杜会 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反动政权以后,就着手进行为其政权服务的 思想理论建设。首先,歪曲和发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其次,攻击和 低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再次,宜扬和倡导封建伦理道德与法西 斯主义。 在执政方式上,南京国民党既采取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也倡导德国、 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制度。并提出了“一个主义”、“一个政党”、 “一个领袖”的口号再现了中国封建大一统的思想实质上是维护了大地 主、大资产阶级、大官僚资产阶级的特权强化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压 制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如此没落反动的思想文化既吸引不了国民党内 的成员更形不成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地理因素对历史战争的结果分析

地理因素对历史战争的结果分析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历史上各种战争的结果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影响了军事部署、战争策略、兵员调动等方方面面,从而对战争的结果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首先,地形地势对战争具有重要作用。
如中国古代一战时,地形地势的不同对战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比如,平原地区适合大规模军队的机动作战,而山地则不利于军队的集结和机动。
所以,具有丰富和平坦平原的大国,往往更容易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相反,山地地带则更容易形成死局,对防守方带来了一定的利益。
其次,水域的重要性在战争中不可忽视。
历史上,许多战争的结果往往与水域的控制密切相关。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上的控制权对于盟军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以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战争初期就控制了大西洋,打断了纳粹德国的进攻计划。
而在同一战争中,日本因为失去对太平洋的控制权,最终导致其战败。
可以说,在水域战争中,拥有更强大的海军力量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战争结果。
此外,气候和季节也是地理因素对战争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季节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战争的策略和行动。
举个例子,拿拿破仑战争来说,拿破仑的俄国远征计划因为冬季的严寒而失败。
相反,蒙古帝国的铁骑在寒冷的冬季中发挥出了强大的机动性,成功地征服了许多国家。
另外,气候的变化也会对战争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例如,台风等恶劣天气会对海上战争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地理因素还能影响到军事资源的获取和运输。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充足的军事物资,从而提高国家在战争中的战斗力。
而战争时期的补给线也是决定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纳粹德国由于长期的补给线过长,战争后期逐渐衰败。
而盟军则通过掌握了补给线的优势,最终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历史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形地势、水域控制权、气候季节以及军事资源的获取和运输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战争的发展和结果。
国民党为何会丢失在大陆的政权

国民党为何会丢失在大陆的政权?15自动化3班陈东红学号:15020770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在国共内战中节节败退,最后失掉了大陆,当时除了西藏外蒙以及南方的岛屿外,基本都被共产党占领。
蒋介石要逃跑,西藏那个自然环境不大合适,外蒙在苏联的控制下,这两个地方显然是不能去的,只有往南方的岛屿跑了,于是就占领了台湾、海南等等岛屿,后来海南也被共产党攻陷。
因此国民党只能在1949年退守台湾。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一:军事方面抗战胜利后,随着日本的投降东北、华北出现政治真空,处于长江以北驻扎在陕北的共产党趁机开始向在原日本的占领区渗透兵力和影响力,日本在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当时的国军缩到云南广西一线。
当国军以美军的运输机从云南、广西开始空运接受日战区大城市的管理权时,共产党已经基本控制了除大城市外的乡镇农村地区,国军所运兵力有限、补给困难,很多要靠海运空运补给。
两党都有外援国军是美国,共党是苏联。
就地理位置来说,共产党的盟友更靠近中国补给武器,战争理论,将领都能更快地影响到中国的内战战场,相比较而言美国对于国军的支援就地理来说欠缺的多,国军补给的基地在云南广西,共党在陕北得到东北之后补给变东北(共党的坦克就是在东北得的)。
当时国内铁路线被破坏,公路有限,长线作战必须补给稳定。
东北的失败更加打破了整个天平,东北(满洲国)其实当时是中国的工业基地得东北者相当于获得一个源源不断的工业武器材料金矿...国军其实在抗日战争后期已是强弩之末,中国的广大地区统治一片空白,国军的战略有点拔苗助长,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家补给跟不上必然失败,战略的失误可能是如共党所说的冒险进攻主义,但对于一个补给困难的军团,速战速决是最好的办法,但缺乏机动性的部队冒进带来的必然是补给困难,对于国军来说当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终究已成历史。
损失的有经验士兵并非一天两天能补充完的,装备再好也要人操作,几次的战略失误令国军纸面上的优势也丧失殆尽。
国民党败退原因之浅见

国民党败退原因之浅见六十多年前,内战打响,国共双方在战场上搏命厮杀,最后国民党不敌共产党,败退台湾。
这场战事属于内战,双方战场上死伤的都是中国人,实在是一民族悲剧。
那么究其国军失败之原因,总说纷纭。
本人总结,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军事上国民党和共产党实力此消彼长首先是人员士气的逆转。
在抗日战场上,国军承担了正面作战的任务,历经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因而损兵折将甚重。
据统计,抗战战场上,国民党光将军就牺牲206位,中级军官阵亡10多万,士兵损失四百多万。
这些都是军队里的精华,对军队的战斗力损害极其严重,尽管抗战胜利后兵员得到迅速补充,但战斗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况且,历经了惨烈的抗日战争后,国军将士很少有人愿意打内战,所以面对共军作战也就士气不高。
共产党由于力量弱小,抗战战场上承担的任务不能跟国民党相比,主要战争方式是游击战,损失就小的多。
自己在敌后开辟根据地,实力得以不断壮大。
整个抗日战争,共军参与的恶战不多,不仅实力保存完整,还能不断扩充地盘。
及至内战爆发,共军上下摩拳擦掌士气高涨,面对士气不高精神疲惫的国军以逸待劳,战而胜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是援助。
当时国军主要靠美国援助,后期因为腐败太严重,美国就没有把援助继续下去,宋美龄去美国什么也没得到。
反观共产党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1945,苏军攻占东北,日本投降后,苏军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此地,并将全东北和91万关东日伪军的装备全部移交给了共产党,并派军事顾问和武器专家指导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
预料到国共战争必将重新开始的斯大林,马上把在苏联养伤的林彪等人送到东北,管理行政,又将大批军需物资运进东北,加上林彪卓越的才能,东北解放军发展到近两百万,所以解放战争的第一战——辽沈战役就由此开始。
再次。
国军内部派系森罗,山头主义处处可见。
表面上,蒋介石的军队异常强大,实际上真正属于他的嫡系部队连三分之一都不到。
军阀派系的存在,严重削弱了军队的统一性与协调性,不仅造成战斗力大打折扣,而且为共军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失败原因分析:
• (一)政治统治的失败
• (二)军事战略的失败 • (三)经济引导的失败 • (四)阶级统治的失败
(四)阶级统治的失败
• 国民党失败的根本 原因是代表了资产阶级 利益,而失去了广大工 农阶级的支持。蒋介石 又急于求成,官员掠夺 被统治人民的财产,也 不恢复生产,以至于慢 慢失去人心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失败原因分析
2012级 工业设计三班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分析:
• (一)政治统治的失败
• (二)军事战略的失败 • (三)经济引导的失败 • (四)阶级统治的失败
(一)政治统治的失败
• 对内产生派别矛பைடு நூலகம்,对外引起人民愤慨
国民党基础在现代城市之中, 对农村缺乏渗透。 镇压过广东商团 叛乱.使用各种 合法和非法暴力统治国家-用军队和 情报组织(这与其恐 怖活动历史有关). 是一个缺乏社会基础和农村基础的政党. 建立在社会 各阶级软弱上政党政权性质是为自己谋利,靠军事力量和情报组织维 持自己统。 国民党在民国时期成立, 比较松散,没有纪律,派系纷争.在广州其间, 在苏联改造下,成为一个表面上相对有组织的党, 但是内部派系林立, 靠 孙中山团结在一起. 蒋介石的国民党在政治 上失道寡助, 内部分裂于 第一次政协之后。国民 党左派不愿意让出30个 中8个位置,撕毁了协定, 冯玉祥代表的左派与蒋决 裂。同时中间派民盟对国 民党丧失了信任.
辽沈战役 共70万vs国55万 国民党死伤 47.2万余人,东北“剿总“总部被歼灭
淮海战役 共产党60万vs国民党80万 国民党死伤共55.5万人,
国民党在大陆失败原因分析:
• (一)政治统治的失败
• (二)军事战略的失败 • (三)经济引导的失败 • (四)阶级统治的失败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是抗战的防御阶段。
在此阶段尽管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但国民党正面战场还是失去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大片领土,在整个正面战场全面败退。
本文想就这一段时间即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原因作出分析。
一、客观地说是中日两国实力相差太大。
近代的日本与中国有过相同的命运,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但1868年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亚洲强国的道路。
而中国呢?1840年鸦片战争后遭到了列强的侵略,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始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近代中国始终是一个积平积弱的国家,日本的崛起,中国的衰弱使两国在国力上有了差距。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又赔款给日本总计2亿3千万,日本把其中的大部分用于扩充军力,使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差距拉大。
抗战初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相差甚远。
中国军队编制300万至350万之间,日本军队共100万分一百多个师团(不包括后勤和装甲团),中国拥有坦克共350辆,日本拥有3500辆,1937年中国空军只有不足100架飞机,日本每年可制造1500架飞机。
日本服务于军事的工业有10000家,中国不足1000家,且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易受到日本的攻击,生产原料还需从国外进口。
海军实力相差更远,曾有一位外国军事观察员在战前预测中国的海军一旦与日本海军开战不出一个月就会被日本海军围歼。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在谈到抗日战争时曾说:“抗战中,中日两国实力相差很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与日本实力存在巨大差距,这是抗日战争初中国军队败退的客观原因。
二、主观上说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执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败退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理环境要素角度分析国民党败退的原因作者:苏晓辉
来源:《新一代》2013年第05期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由北向南进攻的战争往往更容易取得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如此,本文根据对南北方,特别是东北和东南的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分析,试图解释中国共产党战胜国民党致使其最终败退台湾的原因。
关键词:地理环境要素;东北;解放战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38-01
自古兵家胜败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天助多寡,在乎时令;地助多寡,在乎要隘;人助多寡,在乎民心。
在时局风起云涌的战争时期,任何细微的差池都有可能导致最后的一败涂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致使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与地利因素不无关系。
一、从易经九宫和八门的对应分析解放战争
犹如一种定数,几千年间,绵延在中国大地上分分合合的无数场战争中,最终决定大一统的战争,往往是自北向南进行的,很多王朝还创下了百年基业不世之功,这究竟是冥冥之中的天数,还是另有乾坤?
以周易八卦的九宫划分来看,位居西北、正北、东北的三宫分别以乾、坎、艮三种卦象来表示,而依据《奇门遁甲》中的“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来看,北方三宫的乾、坎、艮又分别代表着开、休、生三门。
八门共分三吉门、三凶门和两个中平门,也就是说,北方的三宫占据了八门中所有的吉门。
1.共产党的东北和延安
我试图根据这种理论来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认为也不无道理。
依据易经的观点,中共的延安和东北两大重要根据地分别占据着西北、东北,也就是乾、艮两宫。
乾代表着贮藏,即积蓄力量,延安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危急时刻进行的战略转移的落脚点,由于长征途中不断遭受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以及恶劣自然环境的双重打击,使得革命队伍人数上大幅度减少,也急需整军休养生息,而延安正好给了红军这样一个机会。
艮代表着新的开始,而中国共产党恰恰是在抗战胜利后取得了东北这一战略要地,进而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又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一步步走向建国之路的。
2.国民党的南京和四川
反观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有“十朝古都”之称,但戏剧性的是这些王朝多偏短命。
在八卦中,南京属震位,八门中处于三凶门之一的伤门,震意为耽于安逸,易滋生懒惰,这与南京优越的自然条件相符。
1949年10月14日广州失守后,国民政府迁至四川,而西南刚好是八门中的死门。
当然,这种分析方法往往容易把人引向唯心的“宿命论”,于是作者试图通过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这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对当时战争时局的影响。
二、从地理环境要素角度分析南北差异对解放战争的影响
1.地形差异
《隆中对》记载,诸葛亮曾说,东吴有长江天堑,易守难攻。
这说明长江对于中国南北方的战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南京的上下游各有一个易渡口,一个是采石渡,一个是瓜洲渡,这两个渡口都是古代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必须分出两股兵力同时加强这两个渡口的防御。
2.气候差异下的多种原因
(1)心理原因。
针对位于北半球的我国来讲,北方相对于南方,光照不足,更加寒冷,易发干旱,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优良自然条件并不充足,因此北方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
相反,对于南方人来说,南方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无法割舍的,而北方的贫瘠土地又是他们不屑于去占有的,所以他们对于北上的愿望并不强烈。
国民党占领着南方最发达的城市,使其日益纸醉金迷诗情画意起来,他们完全不用为物质生产而发愁,自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正是如此。
(2)农业生产因素。
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属于劳动力集中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才能保证粮食的供给。
以东北和东南地区为例,东北位于我国的最北方,纬度高,属于寒温带气候,适合种植玉米、大豆等易于生长的植物,由于阳光不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长,一年一熟;而南方气候温和湿润,适合作物生长,一般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农忙时间长,而且水稻种植需要精耕细作。
因此南方人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的热情和精力不足,而北方人拥有更多的时间。
三、东北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从地图上看,背靠朝鲜、苏联、蒙古,南连晋察冀解放区,隔海相邻着山东解放区的东北,正可以作为支援关内解放区的基地,同国民党进行持久抗衡。
中国共产党“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曾指出:“东北三省很重要,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前途看,东北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一切都丢了,只要有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
其他根据地没有丢,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由此可见东北对当时战局的重要性以及中共领导人对于东北的重视。
1.军需供给。
毛泽东说:“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争取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必须作长久的战争打算和准备,需要我们十分节省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在已有的工业基础和物质资源条件下,必须努力发展生产,使一切必需品,首先是粮食和布匹,完全自足。
”而东北正好满足这些物质供给的需求。
松嫩平原是北满的农业产区,可进行粮食作物生产;抗战胜利后留下了哈尔滨等许多发达的工业城市,这些城市还保留着较为先进的医院,为前方战争提供必要的军需供给和医疗保障。
2.交通运输。
在交通运输方面,东北也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分别处在东部和北部的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接壤,西面的东蒙根据地,与蒙古接壤,东面经图门与朝鲜相邻,并且开通了水陆运输通道,可支援关内的各解放区。
四、结论
毋庸置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战斗,以及人民群众的团结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民党失道寡助丧失民心的必然结果,但战争中选择正确的根据地,使中共占据绝对的地利优势,更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再一次验证了中国历史上由北向南进攻更易取得胜利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