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范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练习本和纸笔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歌对于文化传承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阅读与分析:1. 学生阅读《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创作动机。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和节奏等。
讨论与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 整体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整体讨论。
3.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对于诗歌意义的重要性。
创作与表达:1. 学生自由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创作一首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相关的诗歌。
2. 学生展示和分享: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读或展示给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1.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2. 学生互评: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对方的创作,提出建议和鼓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相关的古代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遗址或艺术展览,加深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提高了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拓展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和相关文化遗址,拓宽了视野。
整体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有效地达成。
圣人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优质课教案

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教案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优质课教案
介绍
本节课旨在介绍《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本优秀文学作品,并通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该作品。
教学目标
- 了解《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本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 通过解读文中的精彩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 《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复印件
- 投影仪和电脑
- 小组讨论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导入(5分钟)
- 通过简单的提问或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背景介绍(10分钟)背景介绍(10分钟)
- 向学生介绍《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作者、出版时间以及主题,为后续的阅读做好铺垫。
3. 阅读理解(20分钟)阅读理解(20分钟)
- 学生们阅读《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几个章节,并填写阅读理解题目。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小组讨论(15分钟)
-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书中的某一场景或某一个人物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展示与讨论(15分钟)
-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并与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6. 总结(5分钟)总结(5分钟)
- 对学生进行总结,强调重要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课后作业
-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圣人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为本次课程的教案,祝您教学顺利!。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优秀教案

境界的能有几人呢?外界的环境往往会触发人的情思。一次,辛弃疾经过江西造口壁,回想 起往事,内心情感迸发,奋笔写下了一首让我们心中激荡的词。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 这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作者简介:
3/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 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南宋词人。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追赠少师,谥忠敏。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 三、学生自由朗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用心体味,带着感情去读。
2/3
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作业布置】
1.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书愁
行人泪
望长安 忧国
遮不住
言志
(忧,我感触很深。我在执教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时,感觉有几点成功之处。首先是在新课导入时,从范仲淹的话入手,引导学生适时认识情 感迸发因物而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注重诗词的朗诵,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 课上运用了自读、教师范读、点名学生朗读、齐读的多样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 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朗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知识的同时,扩 大知识面。一堂课要精,我以为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去修炼。首先要训练课堂语言,在语文 课上做到话语信手拈来,前后知识串联自然,不形成知识串联的落差。其次引导学生有情感 地朗诵诗词,做好学生情感朗诵的铺垫,带动学生去体会感悟诗词的意蕴。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②个别学生读,学生点评,教师小结 ③教师范读 ④学生齐读 四、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词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这是一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长春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初读词句,理解词义。
1.大家都预习了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出声地读两遍这首词,争取做到文通字顺。
开始。
2.好,谁能来给大家读一读。
3.读得不错,不仅每个字音读得都非常准确,而且还注意到上阕与下阕之间的停顿。
好,请一名同学再来读一遍。
他读得怎么样?4.大家读得挺好,能不能把这首词也理解好呢?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借助书下的注释、工具书以及所查找到的资料,自己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5.请一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词上阕的所写的内容。
(可怜长安)[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可惜无数的青山挡住了我的视线)]6.谁能说一说这首词下阕的所写的内容。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鹧鸪是鸟名,叫声悲切,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鹧鸪极容易勾起人满腔的愁绪),使人愁上加愁。
]7.聚焦重点字词。
(1)“愁”。
师:此时此刻大家能体会到词人在写这首词时内心有怎样的情感吗?(板书:愁)(能把一首词读成一个词,这就是本领啊!)(2)“怀古词”。
师:通过我们对这首词题目及内容的理解,可以明显知道这是一首怀古词。
既然是怀古词,那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要读出它的情感!要注意,三分诗,七分读,要用心体味,带着这种愁情去读。
另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
师:我认为他体会到作者辛弃疾内心的愁绪了。
师:大家结合这首词想一想,他“愁”的是什么呢?(3)“行人泪”。
生:行人泪。
(板书:行人泪)师:“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词人愁在流不尽的行人泪。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精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重点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课1.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宋词之旅。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长江黄河,至今滋养着我们,在这里,我们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找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缠绵婉约;能听到“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悲愤呐喊,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窗前明月的故乡情。
无论何时何地,随口吟咏一首诗词或其中的名句,都会让我们心中激荡,充满诗意。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2、新授(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二)介绍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种叫知人论世,诗人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及所遭遇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诗歌中留下烙印,抓住这些就能更快更准确在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是前人为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
辛弃疾的理想是什么,但现实又是怎样的。
理想: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
拍刀摧马,驰骋沙场现实:他时用时弃、在被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
小结: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但南宋小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然而朝廷可以阻挡他驰骋沙场,却无法囚禁他以身许国的宏愿。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优质课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3、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词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2、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一不能化作刀枪之用,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辛弃疾就是如此,他终于被修练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我们现在来鉴赏他的好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二、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归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欣赏《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复印件。
2. 彩色图片或PPT展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形象。
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提出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之一。
激发学生对该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包括创作时期、地点、作者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特殊性。
同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或PPT,让学生对该作品的艺术形象有初步的了解。
Step 3:文本解读(15分钟)将课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分段展示,逐段解读,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诗意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艺术特点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艺术特点,包括线条运用、色彩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
通过对比其他壁画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该作品的独特之处。
Step 5:学生互动(10分钟)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Step 6: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Step 7:总结与展示(5分钟)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
回顾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查找并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壁画作品,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比较分析。
书江西造口壁教案

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案标题:《书江西造口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学习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4. 提高学生的书法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 学习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书法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2. 整合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书法工具、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和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纸张、毛笔、墨汁、书法字帖。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江西造口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江西造口壁了解多少?它有什么特点?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江西造口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包括其建造年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等;2. 讲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毛笔的使用方法、书写姿势、基本笔画等;3. 分享江西造口壁上的书法作品,解读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意义。
三、实践操作(25分钟)1. 学生使用毛笔和墨汁进行书法练习,可以先从基本笔画开始,逐渐过渡到书写汉字;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运用;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根据江西造口壁上的书法作品进行模仿,并加入自己的创意。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3. 展示江西造口壁上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其艺术价值。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江西造口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2.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江西造口壁的背后故事;3. 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和学习书法艺术。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表现;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3.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书法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优秀教案篇一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鉴赏宋词的基本特色。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2.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3.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暗用典故。
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
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
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
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结合课后注释9)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1.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2.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爱国情怀。
篇二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领悟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词。
4.激发对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意,使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查找作者的资料和与诗词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字词二、了解词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人。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代表作品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三、解释重点词语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
4.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5.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山岭挡住了。
6.愁:我正发愁。
四、通过字词理解句子含义郁孤台的下面有条清江水,江中注入多少远行人的眼泪?放眼朝西北望就是长安,多么可爱的无成诵。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诗词。
2.收集古诗词中的名句,积累、背诵。
板书设计: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篇三★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教学准备★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解题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基调。
二、检查预习,指导读流利采用抓尾巴游戏、男女比赛读。
三、默读,用词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心境“愁”(板书)四、指导学习词的上阙和下阕抓住重点词理解,让学生展开想象。
如:郁孤台行人泪望可怜遮不住毕竟愁余鹧鸪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这种感情。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现出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而造口,词境之核心。
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
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
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
无疑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
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甫独立夔州仰望长安。
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
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
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
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
反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
在词人潜在的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
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
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
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
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
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
”《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
”白居易《山鹧鸪》则云:“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鹧鸪声声,大概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的怀抱,也许会勾起他的志业未就的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哀号吧?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悲凉。
五、配乐范读,学生想象,换角色感悟六、配乐练读七、展示读八、总结,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