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虞美人苏幕遮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专题09《虞美人》《苏幕遮》(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专题09《虞美人》《苏幕遮》(讲)(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苏幕遮》【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关于作者李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他评论李煜: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正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养成他非常率真任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像贾宝玉的类型。

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没有心机,不懂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而成为一个无能昏庸的君主;因为率真任性,所以他生活豪华奢侈,没有节制,而导致国破家亡。

也因为率真任性,所以,即使在亡国之后,他仍然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有所反省和节制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封作违侯命,由国君降而为俘虏,穿戴白衣白帽,开始屈辱的后半生。

他曾经对旧日宫女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又对当时已成为宋臣的旧臣说:“悔不该错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李平都是因为在南唐灭亡前向李煜直谏被杀。

当时这位旧臣听见后主在这种情景下还说这种话,吓得不敢吭声。

后来宋太宗问及,徐铉不敢隐瞒,据实说了李煜的话。

宋太宗听了,于是,对李煜有了猜忌之心,据说写这首歌的时候,正是公元978年七月初七,这天既是乞巧节,又是李煜的生日。

后主,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写下了《虞美人》词。

也就在这个晚上,它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内容。

【探究活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句,春花灿烂,秋月皎洁,“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可是为什么李后主见了反而充满悲怨之情说“何时了”呢?往事对李煜而言,指的是什么?【教师释疑】这是一道赏析诗歌内容的题目,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进行回答。

【讨论明确】此刻,他正过着囚徒的生活,他的人生已经绝望,不再有快乐,所以春花秋月反而勾起他无限的伤感和对往事的回忆。

这正是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向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预习案一、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自主学习:抄一抄,读一读,译一译:原文:,。

,。

,,。

译文:原文:,?,。

,,。

译文:探究案一、赏析探究诗句:(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问题二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愁苦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触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情伤感风荷出水欣喜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展示课件学习目标(齐读)知人论世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我们一起来初读这首词,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易错的字音,另外要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板书)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内容赏析(一)赏析上阕展示课件思考: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展示课件一开始描述了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又闷,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的暑气。

人的心情也是烦闷的。

——燎香消暑(板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幅图画,跟刚才的静物相比,充满了动感!鸟雀呼晴(板书)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说)......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什么?“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词人把鸟儿们写的这么可爱,说明作者心情怎样?——高兴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作者由室内走到户外。

心情也随之转晴了,接着映入眼帘的又是什么画面呢?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有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1.品味本词重点词句,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2.对面落笔的抒情方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板书】苏幕遮周邦彦二、知人论世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幻灯片】三、因气求声1.自由诵读这首词。

2.学生自由起来诵读此词,读后要求学生结合对这首词的理解,谈谈对本词的朗诵,是如何处理的?3.教师指导诵读:整体上,上阕欢快,下阕轻柔。

4.欣赏视频:《苏幕遮》朗诵。

5.学生再自由读,并齐读一遍。

四、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

思考: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3.【提问】作者为什么思乡?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4.【提问】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上阕写眼前荷花美景;下阕抒思乡之情。

5.【提问】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联系两阕之间情感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见景抒情。

高中语文 第3单元《虞美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3单元《虞美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虞美人》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虞美人》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观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观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观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文言文阅读力量以及审美力量。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举作品。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

《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同学的诵读爱好,为同学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举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同学已有肯定的诗歌积累,具备肯定的诗歌鉴赏方法;语言表达力量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同学为主体,从品尝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三)教学环境分析导入新课时利用QQ影音来播放徐小凤的歌曲《虞美人》,让同学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

在朗读环节借助音频和图像营造意境,同时借助名家范读,指导同学正确的朗读技巧。

总结环节借助幻灯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李煜其人其作(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尝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和激发同学阅读古代诗文的爱好,培育同学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李煜其人其作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同学的诗歌鉴赏力量和探究力量。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_苏幕遮_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_苏幕遮_教学设计

苏幕遮【原文】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

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苏幕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

(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思乡之情四、合作探究(一)、上片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5.《苏幕遮》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二、教材分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莲》的(微课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加深对作者的理解):2.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虞美人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1、体会婉约词“绮丽、婉转、柔媚、精雅”的风格;
2、把握词作大意和主旨;
3、“词”的有关知识的复习;
4、反复诵读、识背、积累名句。

一、导入:师生齐唱或播放《几多愁》录音,导入课文《虞美人》
二、知人论世:
1、作者:李煜(yù):(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世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975)年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软禁为囚,后被宋太宗赐死。

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

词作大都风格绮丽,清靡婉转。

2、背景:《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

这首词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三、自主学习
学生诵读《虞美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词词意易懂,学生对照注释正音,对译即可,反复诵读。

2、“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①因为作者当时已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每见到“春花秋月”,这美景总会勾起他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令他伤心,还是不见为好。

②这是一种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明确:(1)对比,前六句三组对比,隔句相承,说明宇宙永恒而人生无常。

(2)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感情形象化。

(3)设问,自问自答,强调忧愁之深。

四、合作探究
重点:1、如何理解词中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先用发人深省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回答。

②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2、概括本词主旨。

明确:本词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故国之思。

3、品味词的艺术特色。

明确: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和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五、检测练习
1、学生默写《虞美人》。

(8分,每空1分)
虞美人
李煜
,。

,。

,。

,。

得分:
订正:
《苏幕遮》
一、知人论世
1、作者:周邦彦(1057-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精通音律,格律谨严,语言典丽清雅。

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片玉集》传世。

2、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汴梁时所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思乡之作。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由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3、常识:词按感情基调分为豪放派,婉约派,按篇幅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

一般以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周邦彦的《苏幕遮》属于婉约词,中调。

二、自主学习
1、这首词词意学生不容易把握,学生正音,自译时需要老师点拨。

(词作对译附后)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叶上初阳干宿雨,【3】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4】
故乡遥,何日去?【5】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6】五月渔郎相忆否?【7】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8】
【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快天亮时,天晴了,鸟雀呜叫成片,在屋檐下窥探喳喳。

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水面清圆,荷叶在微风中一一高举。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年居住在京城汴京。

在美丽的五月,渔郎是否还记得我?在梦中,我用小桨划着一条小船,进入了莲花塘中。

【1】此两句写室内活动。

夏日如年,焚香消暑,意境寂静,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埋下了伏笔。

【2】三、四句静中有噪。

“呼”字特别富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丝清新凉爽的气息。

【3】此句词人把视线拉开、推高,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清圆的荷叶,“初阳”承上句的“晴”,“宿雨”承“溽暑”。

“叶上初阳”进一步把“晴”字形象化、具体化了。

【4】“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露声色地勾勒了出来。

“举”字富有动感,形象地描摹出荷叶出水的风姿,使荷之亭亭玉立的风韵毕现。

【5】下阕头两句承上阕,词笔由实转虚,从面前的荷花想到遥远的故乡,引出深沉的乡愁。

【6】这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吴门”“长安”。

但仍以荷花将两地牵连。

【7】“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自己思念家乡朋友,却从友人的角度落笔,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抒情有层次感。

【8】“梦入芙蓉浦”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以虚构的梦境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2、这首词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写雨后清晨的景象
下片写思念家乡之情,表达了词人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3、词是要押韵的,试写出这首词的韵脚字。

明确:韵脚字依次是:暑、语、雨、举、去、旅、否、浦。

三、合作探究
1、“呼”“窥”“举”三字生动传神,分别赏析这三个字的妙处。

明确:“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呼”“窥”非常欢乐,好像相互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闷热潮湿天气终于过去的欣喜。

2、词作主旨
明确:由雨后荷花引发思念故乡的情怀,表达了作者黯然感伤的故乡之思,以及对旅居京城生活的厌倦。

分析:这首词,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

下片由景及情,段落极为分明。

第一句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第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水面风荷举,动态可掬。

下片直抒胸怀。

“故乡遥,何日去”点明地点,“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点明羁旅情状。

紧接着设问渔郎是否思念自己,委婉表达思乡之情。

结句写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以虚构的梦境作结。

四、检测练习
1、默写此词(14分,每空1分)
,。

,。

,,。

,。

,。

,,。

得分:
订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