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资料
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压力类型适应社会【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然而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压力。
因此,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忧心的问题。
十年的寒窗苦读就为了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为了这样一个小小愿望的实现,残酷的社会现实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们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考卷,就业、适应社会等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规模约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
据全国就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急剧膨胀,使大学生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对此,我对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的部分大四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研究,其调查内容具体如下: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的调查问卷(提示:本问卷每个问题有5个程度的选项,请客观选择最符合您实际的选项,其中1-不同意,2-不大认同,3-中立,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若认为还有因素没有考虑到可在表位补充,另外可适当写写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第一部分:自身因素第二部分:高校因素第三部分:其他外界因素1、社会和市场等因素2、家庭因素本次问卷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份,抽取的是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即将毕业并正在找工作或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
具体的做法是:利用自己和同学在大学城的同学关系将问卷按照寝室统一发放,根据具体的人数,发放相应数量的问卷,三天后联系这些同学统一收回。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及适应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和适应挑战。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旨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建议。
一、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大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2. 就业岗位不匹配: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就业困难和心理压力增加。
3. 就业环境不确定性:社会经济形势不稳定、政策调整频繁等因素都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焦虑感。
二、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和处理,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承受就业压力会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效率。
2. 就业能力下降:过大的就业压力可能使大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自信心和求职能力,进而影响到就业的顺利进行。
3. 社会适应困难:就业压力过大会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感到无助和迷茫,影响其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青年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策略为了帮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就业压力,他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升自身竞争力: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积极调适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坚强,寻求心理辅导和支持。
3. 多渠道求职:不局限于传统的求职渠道,多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等渠道寻找就业机会,扩大求职范围。
4.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加强社会实践和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的扩招,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规模约为660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29万人,增幅约4.6%。
与此同时,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事业单位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等因素也都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在借阅参考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本文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适应社会遇到的问题,以期从微观层面对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压力感受、就业压力的来源、适应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等。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状况调查统计(一)调查概况本次调查按文理科专业划分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郑州航院文科类专业审计学(1系会计学院)、统计学(3系经贸学院),工科类专业工业工程(5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工程(10系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等四个专业的即将毕业并正在找工作或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四毕业生作为适合样本,因为这些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最大,体会最为深刻。
本次的调查问卷是利用自己和朋友的同学关系以男女寝室不按寝室号以随机抽样的形式发放的,根据实际的在校人数,发放相应数量的调查问卷,并在三天后联系这些同学统一收回。
共发放问卷150份,实际收回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是85.3%。
(二)调查对象统计表1 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表单位:人表1中统计结果显示统计学有30人、工业工程25人、网络工程26人、审计学26人。
由于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正处在实习或者找工作的特殊时期,调查分文理科随机抽取了统计学、工业工程、网络工程、审计学等四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
二、问卷统计结果分析(一)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分析不同大学毕业生在面对相同的就业问题时,产生的就业压力感受却不相同。
表2 大学生就业压力感受调查结果表单位:人由表2的统计结果知,在认为压力明显的感受中统计学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6.7%,工业工程占36.7%,网络工程占51.4%,审计学占51.6% 。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2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适应社会【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
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和综合国力提高,然而就业难使大学生担负着沉重压力。
因此,采取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重大抉择,始终是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忧心的问题。
十年的寒窗苦读就为了以后有一份好的工作,为了这样一个小小愿望的实现,残酷的社会现实为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们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考卷,就业、适应社会等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规模约为675万人,比2010年实际招生增加了13万人,增幅约2%。
据全国就业会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还多。
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急剧膨胀,使就业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一)就业压力类型1.高校毕业生面临沉重的物质压力伴随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的费用引起社会关注,而大学生求职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调查显示,2009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求职成本为1207元、高职高专为1061元,同比增长了1%。
这对于还是纯消费者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带来了沉重的物质压力。
2.高校毕业生面临强大的精神压力适度的压力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但过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生活和就业进程。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
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对社会和自身认知能力不足,使期望的就业城市、工作薪酬、就业单位与现实不符、个人兴趣爱好与工作性质不对口等问题产生心理落差,另一些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选择把握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心理。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研究(1)

4.调查方法 4.1 问卷调查 采用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的方式,郑州市范围内的 调查由本小组成员完成,外地调查由高中同学协助完成 (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和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给调查小组成 员)。 4.2借鉴网络调查数据 为了增加此次调查的权威性,使数据更加真实全面, 特定引入了一些媒体与研究机构相关主题的调查资料做为 补充。
学科
工科
医学 其他 农村
93
12 94 270
21.8
2.8 22.1 63.4
75.1
77.9 100.0 63.4
家乡所在地
县城
城市 是 否
91
65 94 332 426
21.4
15.3 22.1 77.9
84.7
100.0 22.1 100.0
是否独生子女 总计
三、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 性及发展现状分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目标,追求心理健康 教育的实效性 2.建立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 化水平 3.完善系统的管理机制,实现跟踪服务一体化 4. 建立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跟踪机制
(三)开展就业观教育,培养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 划能力 1.高校应增强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第一,应加强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择业 平台 第二,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 联系,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 第三,加强信息服务。实践也已证明,目前高校 毕业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是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 2.注重就业指导的现实性,调整就业观念 3.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二、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 状况调查设计及基本资料情况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设计及基本资料情况 (一)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发展现状调查设计与思路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数年的人群。 2.调查时间 2011年1月~2011年3月。 3.调查范围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大学、郑 州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 师范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 调查学生专业涉及:理、工、农、医、文、法等多方面专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研究

、
( 一 ) 就 业 特 点
1 、就业竞争加剧 中国大众化教育 发展 后 ,毕业 生数 量急 剧膨 胀 ,例 如 :2 0 1 1年 比 2 0 1 0年实 际招生增 加了 l 3万人 ,增 幅约 2 % ,那么 2 0 1 1年应届 毕业生 规模是本世纪初的 6倍还多 ,报告显示我 国高 校毕业生 2 0 1 3 年6 9 9 万, 未来 5 年年均 7 0 0 万 ,约 占新劳 动力 的一半 ,再加上 中职生 ,初高 中未 升学和退役军人 ,总量 1 6 0 0万 。就 业竞争 变得更加 严峻 的主要原 因是 社会大环境 的影响 ,总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适合他们 的岗位竞争激 烈 ,就业空问变小 ,压力 自然增大。 2、就业失衡加剧 首先,就业城市分布不均。发达城市发展机会 多, 空间大, 待遇优深受 毕业生热衷。 2 0 1 0 年报告说: 2 O O 9 届毕业生中 , “ 2 1 1 ”院校首选就业城市主 要是直辖市 ,比例为 4 4 %; 非 “ 2 1 1 ”本科 院校及高职高专首选主要是副省 级市 ,比例为4 5 %。这种区域发展和城乡差距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没人愿去 而急需智力 、人 才投 人,有些人没事干 , 也有些岗位没人干 。 其次 ,专业 岗位结构失衡 ,很多专业技术 岗位招不 到人 ,而一些 专 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 工作 。特别是 正在 实行技 术 和产业转 型 的企业 “ 用工荒” 与劳动者 “ 就业难” 问题 日趋 复杂。
根据耶基斯 一多德森定律 ,过大的就业压力会影响大学 生正常生活 和就业进程 。积极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心理 ,使其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 =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形成与存在并非偶然 ,而是 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所致 。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5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未来,是牵涉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职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日益突出。
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常态,如果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提升,想解决就业问题难度越来越大。
本文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个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对策,以达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适应社会;压力缓解;方法和途径Abstract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country of valuable human resources, whether they can successfully employed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10 million households , is also related to the mission of schools and education , is also related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with the country's future , is involved in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 social stability and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major problem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 the continuous enroll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surge every year several million college graduates flock to the community to seek employment .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an be seen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 and Graduates Employment has become a normal , if the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do not upgrade , want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 In this pap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reason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 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way to resolve an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itigation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contribute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Keyword:University graduates ; employment pressure ; to adapt to society ; mitigation; ways and means目录引言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特征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就业压力巨大2.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不均,结构性失业加剧(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表现1.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2.大学毕业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一)自身来源1.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2.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3.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欠缺4.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差(二)社会来源1.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2.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的下降3.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矛盾(三)学校来源2.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健全3.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不重视4.实习制度不完善(四)家庭来源三、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问题研究(一)眼高手低(二)过高期待(三)缺少奉献(四)有业不就(五)盲目就业四、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一)发挥大学生自身作用1.加快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2.紧抓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3.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二)发挥社会作用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业岗位2.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3.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促使传统观念转变4.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鼓励自主创业(三)发挥学校作用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3.完善见习制度(四)发挥家庭作用参考文献致谢大学生就业压力与适应社会问题研究 统计学42班 080304209 黄振磊 指导教师:朱杰堂 教授引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与缓解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与缓解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缓解就业压力的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1.1 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竞争激烈。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竞争日益激烈。
其次,就业岗位需求不断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行业逐渐式微,新兴行业却蓬勃发展,大学生需要不断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再次,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专业技能不足、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难以胜任一些岗位。
1.2 大学生就业压力表现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压力大。
面对就业的不确定性,一些大学生会感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其次,经济压力大。
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大学生需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费用,经济压力较大。
再次,家庭期望压力大。
一些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
1.3 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结果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感到担忧,认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自身能力不足。
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策研究2.1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专业技能不足问题,高校可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2.2 拓宽就业渠道除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来缓解就业压力。
可以通过参加招聘会、实习实践、创业等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选择的可能性。
2.3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就业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调查评价表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与日剧增,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
而社会向毕业生提供的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
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未来。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现发展的阶段性现象,其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因,更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问题。
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对策,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社会适应性;对策
引言
当前毕业生“就业难”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性现象,其背后有比较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只有理性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制定科学的策略。
因此,我在2013年暑假期间,用15天的时间对河南理工大学的60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问卷调查。
本课题旨在对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找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个人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并对此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和对策,以达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中国现有人口已超过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未来劳动力资源的大幅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
”
其次,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
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再者,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需要,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另外一方面,高校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与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分工来看,我们需要大量的职业技术人才或者说高级技术工人。
我国现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只占全部工人总数的1/3,但我们的制度和观念导向使人觉得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从而驱使人们花费更多成本追逐高等教育,进一步导致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同时存在;(2)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寻求信息观念不强,市场灵敏度低,就业指导观念落后,专业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有就业市场的原因。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基层企事业单位拥有越来越大的用人自主权,面对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他们已经意识到人才素质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一般会问到他们对做某事有无经验。
因而企事业单位不会盲目被动地接受毕业生,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挑选一些有经验的,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的人。
而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所以就出现了就业难的局面。
还有就是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个人的发展前景、兴趣爱好等因素是影响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的主要因素,毕业生对工作强度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较少考虑。
调查显示,60%的毕业生确定工作单位时,觉得“个人的发展前景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因素有45%的毕业生选择,22%的毕业生认为“对社会的贡献”非常重要,17%的毕业生觉得“工作舒适、劳动强度低”因素非常重要。
这说明毕业生在择业时自主意识较强,比较考虑个人的发展,有吃苦精神,不求工作的舒适度。
但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方面考虑比较少。
最后,大学生缺乏其本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能力是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有机综合体。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而竞争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
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竞争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是高校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深化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基本要素的研究,对于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包括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求职能力、适应能力等基本要素,其中,专业能力是基础要素,职业能力是发展要素,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求职能力是载体要素,适应能力是支撑要素。
然而,对于那些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这些能力都比较薄弱,这也是毕业生难找工作的重要原因。
2、社会适应问题
眼高手低,有业不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稀有人才了,已经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而且虽然大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
心理浮躁.频繁跳槽。
在对已经毕业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已经换了好几份工作了,而且对当前的工作依然不满意。
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凡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大学生要从长计议,踏踏实实地把最基本的工作做好,把一个领域里的业务做精以后,才会更有资本和更高的身价。
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奉献精神。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人尤其是90后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感觉良好,个性张扬,不轻易听取别人的看法,使得自己孤立于社会群体之外。
在单位能够自觉主动地去扫地打水的大学生并不多,面对.自己脏乱的生活环境,大多都视而不见,有句话说的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些大学生只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不管他人瓦上霜,缺少了团队精神和和他人合作意识,更没有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难怪,有些用人单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如以前质量高。
3、对策研究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改革现行就业制度,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商等教育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应引导大学毕业生认清社会的需求和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破除旧的“考公务员”,“端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就业观,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终生就一个职业”和“一锤定终生”的择业和就业观。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就业的意识,以平常心态面对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攀比等心理,而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长处,正确给自己定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
对现有的工作,更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小结
总之,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所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也关系到学校和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国家的未来。
如何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让更多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已成为当前国家缓和社会矛盾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本课题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症下药,希望他们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减轻社会压力,为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相信通过国家、高校、学生及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徐涌金,高秋艳:试析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
[2] 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3]王芬: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向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河南高校(北区)为例
[4] 李献峰:当代中国教育分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