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4.13课文注释:信息高速公路

课文注释:信息高速公路1993年初,美国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即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该计划预计在10~20年内,建起一个能够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由通信网、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各种日用电子设备组成的完备网络,即信息高速公路。
这一巨大网络用光缆将通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连接、延伸和扩展,使之遍及全国,同时运用数字化技术和光缆通信技术,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美国计划在未来20年内,投入4000亿美元来建设这个最庞大的系统,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使政府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和家庭的计算机联网。
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正式推出跨世纪的工程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英文全称为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
“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俗的说法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也称“信息超高速公路”、“数据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一个高度集成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总和,它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文件等信息传递给任何地点的任何其他人。
它将科研、商业和娱乐等网络互相链接,以支撑多媒体,而且也容易为人使用,自动引导用户去往世界各地。
它也是一个把各种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的网络,可以传送文件、声音、影像,或三者的组合。
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子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
概括起来,信息高速公路主要包含下列内容:1.信息高速公路是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与集成。
信息高速公路首先是一个网络,如果没有了网络,就不可能将分散在各地区的信息设备连接起来,也就无法共享信息,但信息高速公路不是简单的单一结构的网络,而是“网络之网络”,它是全部现有的和将来的、公有的和专有的、政府的和企业的、窄带的和宽带的、高速交互式的网络的综合与集成。
2.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了各种通信技术。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SFNE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科研网)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之后,Internet的规模日益扩大,引起美国政界朝野及民间私营企业的极大关注。
他们一致看好这一新生事物的巨大发展潜力及其对进一步壮大美国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纷纷提出加速发展信息事业的宏伟设想和建议。
1991年,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的戈尔(Al Gore)首先在一份名为“高性能计算法案”的建议初稿中提出了全国性的数据高速公路的概念,稍后参议员莫勒(Moeller)也于1993年提出了同一动议。
其基本要点是将美国各地的超级计算中心连接到一个高速网络上,并使其它部门的工作也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
通过建立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来刺激美国经济的主张成为民主党的竞选纲领之一,后来亦成为美国民主党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1993年初,美国13家主要计算机公司的执行总裁们联合起来进行游说,鼓吹美国现有的国家研究与教育网络NREN(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应当超越政府部门和大学的界限,进入遍及全国的办公室和家庭。
作为计算机系统政策设计委员会(Computer Systems Policy Project)的成员,这些“老总”们提议建设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体系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即一个宽带数字网络。
他们并建议政府为NII开发一项公共信息计划,使政府的数据能够对公众更加开放。
1993年4月,美国众议院收到国会议员巴歇(Boucher)对1991年制定的“高性能计算计划”HPCA的一项修正案,建议将所有的学校、图书馆和地方政府的办公室都连接到Internet 上,并使所有局域网上的用户也能使用信息高速公路。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副总统戈尔和商业部长荣.布朗(Ron Brown)于1993年9月宣正式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计划,人们将其通俗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修改版]
![美国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ae59e7227916888586d773.png)
第一篇:美国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在美国,政府非常重视高速公路的规划与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平均每年建成3000公里。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美国政府很注重公路建设的走向和布局,既考虑与城市道路网的连接,又注意偏远、荒漠地区的建设发展需要。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将电子、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科技手段运用到高速公路管理中,积极发展交通智能化管理,也称智能运输系统,其目的是在传统交通工程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解决和满足人们对交通“高速、安全、舒适”的要求,大大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美国的智能运输系统主要由六个子系统组成:1.交通管理自动监控系统。
主要对路网中行驶的车辆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立体监控,预报交通流量情况,适时进行交通疏导、车辆事故预测、事故定位、现场记录和安全行车指导等,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路网通过能力。
2.先进的出行信息系统。
利用车载的导航设备与自动交通管理系统相配合,及时得到所需的各种交通状况、道路、气象条件、车辆事故和自身安全等有关信息。
通过公用通信网和个人计算机,还可以家中或办公室得到出行前的最佳行驶路线和沿途的气象情况等信息,使出行者可以合理地选择出行方式、时间和路线,同时也可以使路网交通流量获得平衡分配,提高运输效率。
3.商业营运车辆管理系统。
集团统一调控大型载货车、出租车和其他商业营运车辆的合理使用,达到商业营运实现信誉、高效、安全的目的。
4.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实现对公共汽车、地铁和多人乘坐的车辆与各种公共交通运输方式有效地联接。
利用GPS车辆自动定位系统和交通通信系统,使驾驶员与管理部门直接联系,进行适时调度和路线调整,实现可靠、安全和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
5.电子收费系统。
主要是实现自动收费,利用IC卡或电子标签等方式,实现公路收费快捷、便利。
一种是车辆在收费处需停车,用IC卡完成自动收费;另一种是车辆预先交纳通行费用,通过交费电子标签识别,车辆缓行通过。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作者: 刘玉霞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学刊
页码: 47-47页
主题词: 科技革命 使用规模 克林顿政府 经济发展战略 流通渠道 信息技术 经济活动 光纤维 数据传递系统 就业人数
摘要: 美国克林顿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信息高速公路”并非真正的公路,而是指现代化的信息流通渠道、主干线。
现代科技革命的核心和主流是信息科技革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正是顺应科技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出台的高科技发展计划。
美国是信息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信息技术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社会活动、经济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的产量、技术和使用规模,美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每百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高达50台,已安装的计算机占世界总量的60%。
美国又是光纤维通讯发展和运用最快的国家。
从频谱、供应链与标准看美国5G战略逻辑

2019.07 /63从频谱、供应链与标准看美国5G 战略逻辑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世界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唐新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今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5年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达到250亿。
随着5G 催生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来临,美国意识到,必须首先采用5G 技术满足高容量、低延时和高速连接的新一代无线技术,推动新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
美国电信运营商计划投资2750亿美元部署5G 网络,特朗普政府更是从战略上推动一系列行动加速美国5G 部署进程,甚至联合盟友打压中国通信企业,试图构建美国主导的全球5G 生态体系。
美国5G 战略的出发点是其特有的频谱资源分配,寻求构建供应链体系和标准主导权是美国5G 战略的直接目标。
一、5G 频谱资源和频谱战略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指出,获取频谱是实现经济活动和保护国家安全技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2018年10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关于制定美国未来可持续频谱战略总统备忘录》(Presidential Memorandum on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Spectrum Strategy for America's Future),指示商务部领导制定美国长期频谱规划。
2019年5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以及无线频谱研发机构间工作组(WSRD)发布《新兴技术及其对非联邦频谱需求的预期影响》(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Expected Impact on Non-Federal Spectrum Demand)和《美国无线通信领导力研发优先事项》(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iorities for American Leadershi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报告,分析了频谱对自动驾驶汽车、工厂自动化、远程手术等新兴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美国无线通信领域的三大优先研发领域:追求频谱弹性和敏捷性以使用更多的频段及波形、提高频谱实时感知能力、通过频谱安全自主决策提高频谱效率和效益,这些研究结论为美国频谱战略提供了决策参考。
美国信息化战略:占领IT制高点_0

美国信息化战略:占领IT制高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并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通过继续占领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制高点,提高信息占有、支配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从而主导未来世界的信息传播,保持和扩大在信息化方面的整体优势。
美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是:从规划、政策、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研究开发五个方面入手,推动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在信息化建设中,实行社会化大分工。
国家从宏观上推动,重点在政府和公益性机构的网络建设及应用、政策法规的制订、普及宣传与培训方面进行投入,并重点资助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地方政府着眼于本地平台建设;通信信道建设引入竞争以企业为主;企业内联网由用户负责,并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实现内联网与互联网的互联;有计划地放开信息服务业。
为了推动信息化进程,美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了具体的措施。
——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其施政纲领,计划投资4000亿美元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994年,美国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GII)”,鼓励民营部门投资,促进竞争,为所有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开放的网络通道,保障普遍服务。
——消除限制,倡导竞争,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电信法,开放所有的电信市场,促使美国电信行业展开新的竞争和重组,从而推动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
另外,美国注重加强社区网络建设,使低收入家庭也有使用互联网的机会;要求企业开发低成本计算机,帮助学校接入互联网;推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互联网发展。
1993年美国农业部和国家电信信息局联合实施“农村设施服务计划”,以推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互联网发展。
——制订一系列战略计划,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1996年,美国提出“新一代互联网计划”,积极扶植对新一代互联网及应用技术的开发,以保持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
席卷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热

作者: 王斌;刘苏华;苏启寅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学刊
页码: 41-41页
主题词: “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基础设施 高速光纤通信 信息技术领域 个人电脑 大容量 数字化 信息量 热门话题 全球范围
摘要: 当前,在信息技术领域,“信息高速公路”被炒得热火朝天,已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这一由美国率先提出,继而引发的“信息高速公路”构建热,来势汹涌,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席卷全球,被许多国家作为技术制高点而竞相角逐,为世人所瞩目。
“信息高速公路”是数字化的大容量高速光纤通信网络,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量与日俱增。
尽管目前全世界拥有1.4亿台个人电脑和10亿部电话,然而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
初二杂文作文:“信息高速公路"和新生活_1200字

“信息高速公路"和新生活_1200字兴建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热门话题。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借用“高速公路”这个词语,形象地表述一种高速传递、处理各种信息的高新技术。
经济学家认为,结合了电子工业与服务业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变化。
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时,克林顿与戈尔首次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方案,受到美国选民的热烈响应。
1993年9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名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简称 NII,通常称“信息高速公路”)的报告,并成立了由副总统戈尔挂帅,商务部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以及一批经济、法律、技术专家和电信工业界代表组成的信息基础结构特别工作小组。
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将用10年一20年的时间,建立一个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骨干的四通八达的大容量、高速度的信息传递系统。
这个系统计划把大量的计算机和数以万计的数据库与全美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普通家庭联结起来,可以同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或是三者的结合体,并通过一个类似今天电视与电脑的结合体的装置—多媒体装置,向用户提供通讯、电视、电子报纸、资料查询、医疗、教育、购物、邮政以至电子游戏和录像节目等几乎是全方位的服务。
不论你住在多么偏远的地方,你也不必出门,就可以通过多媒休装置浏览全美任何一家图书馆的图书,想借的书,自己可以直接用磁盘全部拷贝下来;如果你想看一部好莱坞昔日名片,只要在家按下电钮,就可从电影资料馆直接传输到你家里的荧屏上;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要求时装公司为你设计合意的服装;你感到无聊了,可以通过多媒体装置与远方的朋友聊天,形似促膝谈心,甚至可以一起玩电子游戏或一较棋牌技艺高低。
所有服务所需付的费用,只要在电钮上按出你的信用卡号码,系统就会替你交付。
电视将有多至500个频道供选择,并具有双向互动的功能,也就是说,用户不像现在那样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甚至可以参与节目制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述评美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剖析美国学者就‘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给政府的战略性建议【作者】关世杰【正文】冷战结束后,美国中止星球大战计划,1993年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即NII,俗称“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3月副总统戈尔在国际电信联盟(ITU )大会上宣布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俗称“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
倡议提出后,美国“20世纪基金会”(Twentieth Century Fund)召集全美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等)和政府研究机构(如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的传播学和信息学的14位专家学者,就美国国内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政府献计献策。
讨论结果于1995年以W ·德雷克主编的《美国信息基础设施政策之战略》一书发表。
一般来讲,美国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政府制定政策有相当大的影响。
1996年美国修改《电信法》,其修改的内容与本书中关于国内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议完全吻合〔1〕。
到目前为止,美国对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简称GII)问题的辩论甚少,所以分析该书所提建议,有助于了解美国在GII方面的政策走向。
一、建议的内容(一)该书的内容该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新政策环境”(第1—3章);第二部分:“关于国内信息高速公路的政策”(第4—6章);第三部分:“关于GII的政策”(第7—11章);第四部分:“展望与总结”(第12章及总结)。
下面本文就该书作者们就GII 政策给政府的建议做一简要介绍。
(二)关于GII政策的建议内容在“GII”方面,美国专家学者们主要围绕着“由于各国经济间的边界受到全球网络、贸易和投资关系发展的侵蚀,怎样才能使各国把彼此分离和不兼容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成为公众可以存取,彼此可以相互兼容运转的全球性信息基础设施?”〔2〕的问题,向美国政府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该书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们一直关注的主要是垄断产业部门所关心的能够成功地进入市场和保障海外的知识产权问题,忽略了关注发展一种公众可进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可能性这一更重要的问题。
在第7章,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彼得·考海(Peter Cowhey,现在已是美国联邦电信委员会高级参事)对美国与其它工业化国家贸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评论,指出了这种关系对将来全球市场的意义。
在第8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布鲁诺·兰温(Bruno Lanvin)论述了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
在第9章中,互联网协会的执行主任安东尼·鲁科斯基(Anthony M.Rutkowski )对国际电信联盟和国际通讯卫生组织传统的多边政府机构,进行了评论。
在第10章中,纽约市福德姆大学的乔尔·里登博格(JoelR.Reidenberg )论及了全球网络中流动的信息问题。
在第11章中,哈佛大学卡利波索·尼古拉迪什(KalypsoNicolaidis)对“贸易与服务总协定”进行了框架分析。
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与总结”概括了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决策过程中的现状,并对美国战略提出了建议。
各章的核心观点在这部分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通过综合参加本项目的研究者的意见提出了40条建议,以渐进方式给今天美国政策制定者面对的一些最为紧迫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框架。
其中15条(第26—40条)是对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政策的建议(第1—25条为关于美国国内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建议)。
建议涉及传统的电信、波谱频率管理、卫星服务等国际组织,新的国际服务贸易组织,国际隐私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需要改进GII 多边合作的机构框架等方面。
15条的建议分5个方面,具体如下:总方针全球层次上的市场自由化,如同美国国内一样,应与促进媒介多样性、地方主义和非商业使用相协调(26);美国政策需要在确保公司进入市场的努力与促进运用新技术的国际合作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27);双边和多边协议不应损害多边主义(28)。
关于三个传统的国际传播组织对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一个灵活的全球标准化制定程序和开放式标准的产生是必须的(29);应寻求电信组织记帐和支付机制的选择性(30);国际广播和卫星组织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应重新审视(31)。
关于服务业的新型国际贸易组织在相互承认的基础上,意见相同的国家应寻求规范的集中统一(32);需要在限定商业活动方面制定多边的竞争政策和法规(33);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应促进文化与语言的多元化(这是该书作者们有不同意见的问题(34)。
其它领域的问题在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中美国应在有效保护隐私权方面支持多边协调(35);多边发展项目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合作,而且应该对其实际运用给予更大的关注(36);各国政府应拆除发展全球互联网的人为障碍(37)。
重新创建跨国多边机构需要对许多跨国多边机构的行为对照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认真评析和加以现代化(38);应创建一个“世界互联讲坛”,使之发挥应用合作的中枢作用(39);政府间的各种机构应向各种入网者的民主参与开放,应鼓励大众从网络上接收到各政府机构的信息(40)。
美国专家学者们认为,在这些建议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平衡全球自由化和各国家利益;进一步增强与国际传播相关的主要国际组织的灵活性;对多边的国际组织加以改革;拆除妨碍今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扩展的人为障碍。
二、对建议的初步剖析(一)建议与政府的基本原则相吻合让我们把这些建议与美国政府的基本原则作一对比。
1994年3 月戈尔副总统提出“GII”的倡议时说,“GII”的基本原则与“国内信息高速公路”的5条基本原则相同:鼓励私人投资、推动竞争、开放式进入、灵活性的管理规范、保证普遍服务。
下面用对照表的形式,对比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戈尔提出的5条原则有无差别。
专家学者与戈尔5条原则对照表戈尔专家学者鼓励私人投资. 全球的市场自由化应像美国国内市场自由化一样,促进媒介多样化、地方主义和非商业使用等方面利益的平衡(第26条).推动竞争. 应追求电信机构的记帐和支付功能的选择性(第30条);世界贸易组织应采纳多边竞争的政策, 对限制商业活动加以规范(第33条).开放式进入拆除妨碍今日全球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人为障碍(第37条).灵活的管理规范在主要国际传播组织中进一步增强灵活性(第29条).保障普遍性服务加强对多边发展项目的支持和合作,对实际应用应给予更大关注(第36条).通过以上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首先,在原则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与戈尔提出的五项原则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其次,专家学者们对政府原则加以具体化,为实施政府的五项原则中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种种战略性的建议。
(二)建议的实质1谋求扩大国际活动空间首先从国际传播历史的角度看其策略走向。
70—80年代,以不结盟运动国家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以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论坛,掀起了建立“世界信息和交流新秩序”(The World Information andmunication Order)的斗争〔3〕。
由于美国在这场争论中经常成为众矢之的,加之它在教科文组织的影响日趋衰微,结果在1983 年12 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国务院的建议下,照会教科文组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差不多把它所处理的每件事情都极度政治化,并且对自由社会的基本制度充满敌意,特别对自由市场及新闻自由为甚,还有它没节制地扩大开支。
”〔4〕为由,宣布美国将于一年后退出该组织。
结果美国在观察一年之后,退出教科文组织(英国亦在一年后,即1985年12月底退出该组织)。
美国的退出使它在该组织中尚可发挥的影响力于一夜之间全部消失。
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处理信息跨国流通问题上有传统的分工:联合国主要处理政治司法( politico —juridical)方面的问题;教科文组织受理的问题一直是与促进信息跨国流通的各种实际措施(practical measures)相关。
这种消失对美国今天实施GII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鉴于这种历史背景,美国为实施GII战略,需要调整对外政策。
这种调整充分体现在这些建议中。
(1)用“自由贸易”原则取代“信息自由流通”原则美国试图利用建立GII的机遇,进一步垄断全球的国际传播,然而在“世界信息与交流新秩序”的辩论中,美国所主张的毫无限制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则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所以建议中把“信息自由流通原则”换成了“自由贸易原则”。
正如第26 条建议所说,“15年以前,联合国关于研究传播问题的国际委员会,印发了一份高姿态的关于全球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名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如果联合国今天也成立一个类似的委员会的话,它最后的报告的名称必然要称之为《多个市场,一个世界》。
自从1980年初以来,论述全球传播政策的用语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传播从一个极为重要的活动(传播是社会发展,丰富文化和各种思想的公共领域的中心)已被一种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可卖、可买、可消费的商品这样一种狭义的观念所取而代之了。
这种观点变化来自美国,这股强劲势力形成一种持久的压力。
过去,美国政府把‘信息自由流动’作为其在传播领域的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当这一原则明显地遮掩住其利益时,也反映了一位自由主义者的杰佛逊式的冲动。
现在,我们的指导原则是简单的‘自由贸易’。
”“信息自由流通原则”换成了“自由贸易原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
(2)试图重返“教科文组织”不是教科文组织的成员国的美国在实施“GII”中,有诸多不便。
正如第27条建议中所说:“如果要使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获得广泛的支持的话,国际合作不应仅限于西方7国。
不幸的是,美国政府参加的主要的与GII 有关系的多边组织——国际电信联盟和世界贸易组织——都不是寻求范围更为广泛的项目的恰当地方。
对美国来讲,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案是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科文组织进行现代化,使之对实施GII可以起到一个恰当的东道主作用,”。
〔5〕(3)另起炉灶如果重返教科文组织不成,美国应创建一个“世界互联讲坛”(World Interconnection Forum)作为国际在应用合作上的中枢机构。
在第39条中,该书的一位作者建议,“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赞许下创建“世界互联讲坛”……由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参加,配有网络、软件和由应用专家组成的少数秘书,就能以不多的开销,发挥一系列有用的功能。
……它将弥补多边跨国的团体内的严重缺憾,并可能有助于加速GII的发展和公众的使用。
”〔6〕(4)增大改造与GII相关的成立较早的国际组织的力度美国退出了教科文组织,缩小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因而有必要增加它在三个成立较早国际组织(国际电信组织、国际电信卫星组织、万国邮政)中的活动,按美国的意图加以改造,以扩大退出教科文组织所失去的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