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王泽坤及其当代价值r n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以影像物/u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
法国著名哲学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积”的转变。
与之相随,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从以生产为主导到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变。
与马克思曾经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因此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从理论上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
从实践上来看,它可以帮助我们对现代消费、传媒等进行批判性审视,同时也能为我们有效规避景观迷惑和消费陷阱提供指引。
I一'德波景观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渊源(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拜物教批判理论当今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成为“视觉表象化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的世界”。
这一变化意味着景观开始脱离现实生活,同时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实现了分离。
基于此,德波提出“分离是景观的全部”一说。
他说:“工人并不生产自身,他只是生产出一种独立于自身的力量。
”而这实质上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异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分述为四个方面:一是工人劳动的异化,二是劳动产品异化,三是人类本质异化,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
在《景观社会1书中,德波也对“分离”做了四点分述,而他提出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存在根本区别,但他的“分离”学说并不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简单复制。
比如,德波对非劳动时间的分离就有新的见解。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商品拜物教只是资本主义颠倒关系的初级表现,而更为隐蔽的则是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这一观点。
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自我殖民——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理论及其批判性

在 传 统 马克思 主义 那里 , 本 主义 社 会 的商 品 资
生 产是 以物 与物 之间 的关 系替代 了人 与人 之 间的社
会 关 系 , 被 商 品生 产 所 异 化 , 个 社 会 成 了一 种 人 整 “ 品拜 物教 ” 商 。德 波对 “ 观社会 ” 景 的批 判则 继 承 了 传 统 马克 思主 义对 资 本 主义 社 会 的批 判 , 只是 商 品
肖
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与 自我殖民
居 伊 ・ 波 “ 观 社 会 。 论 及 其 批 判 性 德 景 。 理
王 士荣 , 成 才 2 刘
(. 1 安徽 师 范大 学政 法 学 院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2 南通 大 学文学 院 江苏 南通 2 6 1 ) 2 0 9
摘
的 , 展就 是一 切 。 发 景观 的 目标 在 于它 自身 。 社会 中 ”
人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 在被异 化 为物与 物之 间关 系 的基 础上 , 再度 被异 化 为人与 影像 之 间的关 系 , 且成 为 并 了 当前 资 本主义 生产 方式 的 目标和 “ 实社会 非现 现 实 的核 心 ” .成 为 消 费 时代 人们 “ 导性 的生 活模 主
意 义有 三 个 方 面 : 、 少 数 人 ” 造 与操 控 演 出 而 一 “ 制 “ 数人 ” 多 默默 地 观赏 , 少数 人 ” 幕 后操 纵 的资本 “ 指 家 , 多数人 ” 被支 配 、 制 、 从 的普通 大众 。 波 “ 指 控 顺 是 德里亚 意 义上 的“ 默 的大 多数 ” 二 、景 观 ” 沉 ; “ 对大众 的控 制不 是 暴力 的政 治意 识 形 态 , 而是 具 有 深 刻奴
《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景观社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景观”一词在大多数人看来即是或人造或自然的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而在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看来,“景观”是他剖析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匕首,是他控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义的话筒。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成为了“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时刻。
”商品背后的人成为了统治者,景观成为了统治的手段,而普通大众在被迫或潜移默化中成为了被殖民者,“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事物,甚至是心理似乎都发生了异化。
从采集、狩猎食物的原始社会到剥削与被剥削的奴隶社会,再到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逐渐又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始终在劳动,但劳动的出发点似乎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商品形式不断扩张的经济力量把人类劳动变为商品劳动,变为雇佣劳动。
”这种劳动方式固然帮助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但通过这一种方式,新的问题又在悄悄地重新再生。
人类的劳动从最开始为了自己果腹似乎慢慢变成了为了其他一些非本质需要的目的在持续。
正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在身体外形一夜之间异变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生为之追求的、为之奋斗的,并不是自己的本质需求,而是异化的结果。
而现如今,在居伊?德波看来,现代社会其实每个人都处于格里高尔的境地,只是有些人还未发现,或已发现却无力改变,这就是异化的商品社会——人们开始追求他人指定的所谓“体面”的消费,自己的劳动也异化成看似是自由自觉的行为变成被他人捆绑却未知的被迫行为,并把这些追求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当作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
“在资本主义积累的原始阶段,政治经济学仅仅把无产阶级视为必须获得最少的绝对必要的报酬,以保持其劳动能力的工人,而从未看到他休闲和人性的一面;这些统治阶级的观念,当商品生产达到丰富的水平,需要从工人那里获得协作的剩余时才会发生转变。
《景观社会》中的景观社会——读《景观社会》

图1 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 图2 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 物节、送礼节 140WENHUAXINLV 文化心旅141正如一句著名的广告词——“颜值是第二生产力”,商家把颜值这个肤浅的层面鼓吹成成功的内在推动力,而从结果来看,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景观是一场永久性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
”商家为了利益制定出一套法则,用看似合理的外衣包装它,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择手段地宣扬它。
被景观控制了的人们轻而易举地便接受了。
这就是如今许多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图1),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物节、送礼节的原因(图2)。
“从汽车到电视,景观系统选中生产的所有商品,作为不断强化制造‘孤独人群’的武器,同样也服务于这一景观体系。
”如果说在德波生活的时代“孤独人群”只是少数的话,今天的社会已经被他们占领了。
智能手机、随身听、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社交软件和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也产生了“低头族”等社会问题。
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中一对小朋友并肩而坐却通过聊天软件交谈的荒谬场景,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被景观系统选中的产品,将会使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二、景观化的建筑德波在第48节中论述:“从前使用价值被理解为交换价值的一个暗含的方面,然而,在目前被倒转的景观世界里,使用价值必须被明确显示出来,这不仅因为它的真实的现实被过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所侵蚀,而且还因为伪造的生活需要一个虚假的理由。
”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一座寺庙——河北易县的后山奶奶庙,就是使用价值被明确显示出来的典范。
它不仅赤裸裸地在每座大殿前挂上“正殿”“前殿”“中殿”“后殿”的牌匾,而且本着“缺哪个神仙,随便建一个”的原则创造了许多人们需要的神仙,如手握方向盘保佑驾驶安全的“车神”,保佑当官的“官神”,保佑高考成功的“学神”等(图3)。
景观社会理论:经济社会景观化构序构境的深刻批判

景观社会理论:经济社会景观化构序构境的深刻批判石德生【摘要】通过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深刻意蕴的深度解析——对西方现代社会生产、社会关系、价值系统的符号化、意象化演进,景观化构式、构序、构境,社会自然与人性自然的二次异化的深刻批判,梳理阐释了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构型背景与思想渊源——欧洲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环境,西方后马克思主义理性批判传统、法国多元化社会文化思潮等;认为德波"景观社会"理论所展现的理性批判精神、深度解构方法论进路,使德波成为法国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后现代社会文化理论的杰出代表,也促进了法国后现代文化与社会批判思想的发展与滥觞.【期刊名称】《青海社会科学》【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景观社会;深刻意蕴;思想渊源【作者】石德生【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6居伊·德波(Guy E Debord)是20世纪全球社会思想中心移回欧陆的杰出代表,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
居伊·德波运用启蒙、理性批判、解构的研究进路,精准分析了战后西方经济社会文化呈现的市场化、商品化趋势,揭露了当代西方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系统演进呈现的景观化、符号化、消费化逻辑,及自我认同焦虑与人性自然的二次异化,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景观社会”理论,深刻批判了经济社会的符号化、意象化构序、构境逻辑及其“伪构境”本质,推进了西方后马克思系列思潮演化,助推了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等后现代社会批评理论的演绎成型,为法国当代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后现代思潮滥觞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深刻意蕴、构建背景、思想渊源,可深入理解当代法国社会文化思想演化的进路、深刻背景,也可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生产、文化价值系统同样呈现的符号化、意象化、消费化构序、构境逻辑及深层原因[1],为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构建、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参考。
德波景观批判的双重阅读

维普资讯
景观的 “ 内在动力学”
在上述 两书的写作中 ,德波对 《 资本论》 有所模 仿 ,但 却采用 了一种 片断化 的表述 方式 ,《 景观社会》 尤其如是 ,本书 由2 1 2 小节箴 言式 的文字组成 ,分作九章 。尽管全书
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基本 清晰 的逻辑线索 ,但 德波主要是直接 呈现结论 ,而非通
程度上的契合 。按德波的逻辑 ,随着丰裕经济 时代 的到来 ,资 本家不再利用 饥饿剥削工 人的剩余价值 ;而是将 目光 瞄准 了工人 的非 劳动时间 。他们通 过大众媒介诱 导 民众无止
境地消费。于是景象张扬 着 民众 的欲 望 ,而 民众 的欲 望 又变成 生 产 的直接 动 力。正如
《 景观社会》 开篇所说 ,“ 在现代生 产条件无所不在 的社会 ,生 活本 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 聚积。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 化为一 个表象 。 【 3 资 本靠表象 来运作 ,人们生 活在 ” 2(贞】 3 表象中 ,表象遂成为真实 ,世界被真正颠倒 。读到这里 ,觉得是对我们 当下生 活的批判 。 双重的阅读感受还可能产生于德波景观概 念的含混性 。一 方面 ,景观概念在 内涵上 非常 富有深度 。德波在其著作 中详 尽阐述 了景观作 为一种 “ 物化 的世 界观 ” ,其 内在的
[ ] 参张一兵为 < 1 景观社会 >汉译 本所写的代译序 “ 德渡和他 的 < 景观社 会 >”及仰 海峰 < 商品社 会、
虚假存在与景观时间——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

False Existence and Spectacular Time——A Textual Reading of Guy Debord's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 张一兵[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210093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36-41页
主题词: 德波《景观社会》循环时间;不可逆时间;景观的时间与空间;伪节日;时间问题;工业社会;景观;虚假;文本学;解读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德波《景观社会》一书中关于时间问题的诸多观念,特别是他提出的景观时间一说。
不同于前传统社会中的循环时间与工业社会中的不可逆时间,景观时间是一种制造伪事件的时间积木。
现代社会为人们节约出大量的闲暇时间,这些时间都成为特定的由影像支配的景观时间积木,这种时间积木是通过种种广告欺骗和故意误导来填充的。
在那些虚假的被制造出来“伪节日”之中,资本家通过景观强迫我们去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说到底,景观时间的本质就是异化消费时间。
景观社会

德波与景观社会:法国哲学家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在其学说体系中特别重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spectacle”。
我国大部分学者将“spectacle”译为“景观”。
德波在自己著作中对这个概念并未直接给予定义,而是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其中概括的内容。
德波利用“景观社会”这个概念,透视当代西方社会境况,由此展开了他所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意识形态”批判。
德波阐明了什么是“景观”及“景观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景观社会”形成了“意象统治一切”,提出由“景观社会”中的“真-伪”二重性所以“伪世界”充斥,要有一种“革命性”的“总体策略”才能超越“景观社会”中“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等关键性命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批判意义。
景观社会意义阐释:我国学者张一兵曾解释说,其意思本身是“去看”和“被看”。
台湾有的学者将其译为“奇观”。
在德波看来,“景观”是新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这是指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是要借其概括自己看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特质。
这被他认为是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其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景观性。
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象统治一切”德波的论述,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而来的,是对马克思话语的特意改写。
在德波看来,马克思在揭示关于劳动一般的抽象与商品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时,认为商品社会在深层上是“抽象统治一切”。
德波为论证他所强调的“景观”而提出“意象统治一切”,据他自己讲这是因为必须面对当今世界新情况而提出新的理论。
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随着电子传媒在西方世界的兴起,特别是电视的普及,使西方社会进入到被学者们所称的“文化消费”时代。
当德波站在大众文化基础上来看待这种社会情况,便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意象”是“统治一切”的。
德波基于把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关于人“受抽象统治”的看法发展为关于受“意象与幻觉”的统治,给出了他所解释的“商品社会”与“景观社会”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
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
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
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我认为,此书在西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
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试图宣告一种新的历史断代,即马克思所面对的资本主义物化时代,向一个视觉表象化并篡位为社会本体基础的颠倒世界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景观之国。
他明确提出,在今天,“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1]199也由此,贝斯特和凯尔纳指认德波的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马克思理论进行修正的一种尝试”。
[2]这不无道理。
在此书的第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章中,德波主要描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重大变化——景观现象发生的基本路径和存在特征。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
一、社会存在本体的表象化畸变在第一章开篇的“引语”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分为九章,由221段帕斯卡—尼采式的警言文字组成,每段文字长短不等,在每一章的开始,德波都选用了一段他人的文字作为开章引语。
)中,德波援引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里的一段话,核心要义是批判在基督教神学语境中,上帝之城的幻象取代人之真实感性生活的著名论断,德波形象而深刻地说,那是一个“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颠倒时代,这段剖析可谓入木三分。
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的费尔巴哈,当然要求重新颠倒这种伪真实的逻辑,以消除神学幻象,复归人的真实感性存在本身。
众所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主要指控是后者把宗教世界归结为世俗世界的要求虽然正当,但却没有进一步说明神学想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恰恰在于现实中“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在这个著名论断中,马克思提出了以下的表述——“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国”。
[3]马克思的原意是,基督教之所以在神学幻象中建立上帝之城,实质上正是出于现实封建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需要。
而德波在此则不落痕迹地借用了这一费尔巴哈—马克思的双重语境来确立自己全新的立意,实在是神来之笔:与上帝之城异曲同工,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世俗基础已经将自身分离(注:德波将文本的第一章命名为“完美的分离”。
)出来,在茫茫的总体性景像群中建立了一个同样虚幻的景观社会。
德波认为,“费尔巴哈判断的他那个时代的‘符号胜于物体,副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的事实被这个景观的世纪彻底证实”。
[1]157我们不妨来看看德波自己的理论说明。
文本的第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里,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representation)。
”[1]43这也是德波此书中最著名的一个断言。
景观(注:景观(spectacle)一词,出自拉丁文“spectae”和“specere”等词语,意思都是观看、被看。
学者也将其译为“奇观”。
我个人以为,“spectacle”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观看,恰恰是无直接暴力的、非干预的表象和影像群,景观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规定。
它意味着,存在颠倒为刻意的表象。
而表象取代存在,则为景观。
德波第一次使用“景观”一词,是在他发表在《情境主义国际》1959年第3期关于《广岛之恋》的影评文章中。
据塞的考证,景观一词应该是源出自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
),是德波新社会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做秀。
德波藉其概括他眼中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特质,具体来说即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
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与要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
在德波眼里,上述景观性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也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新发现。
不难看出,支配德波景观概念的是一种二元性人本主义价值悬设逻辑,因为德波看见的社会景观与社会的真实存在均处于一个“是”与“应该”对立的批判力弧之中。
其实,德波的深层理论逻辑与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那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是完全异质的。
在德波这里,景观是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各种不同的影像为其外部显现形式。
尤为重要的是,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存在的遮蔽。
此后,鲍德里亚又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类象一词,但后者所谓的类象却是一次存在论意义上的根本性篡位,因为它比原本存在更加真实。
此外,德波继续扬了马克思的批判逻辑,他推断景观的生成是由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分离所制造的。
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并且我们将会发现,德波指控的这个分离也是一场在本体论意义上发生的事件,是社会存在异化的现实基础。
通观全书,德波并未从理论逻辑上直接界定景观的概念,而是试图通过研究性的讨论来背景性地指认这一现象。
关于景观,倒是在弗尔茨和贝斯特笔下有过比较明确的定义:首先,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所谓的少数人,当然是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充斥当今全部生活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指的则是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
所以,鲍德里亚用“沉默的大多数”来形容痴迷的观众们。
[4]210德波后来也曾经刻画过这“大多数”,他说:“观众简直被期望一无所知,一文不值。
那种总是注视着观察下一步将发生什么的人从来不行动:这肯定是观众的情形。
”其次,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而是“在直接的暴力之外将潜在地具有政治的、批判的和创造性能力的人类归属于思想和行动的边缘的所有法和手段”。
所以,景观乍看起来是去政治化的,“景观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只有不干预中的隐性控制才是最深刻的奴役。
其三,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
[5]这当然也是后人的重新概括和分析。
贝斯特还有另外一种概括,“景观的现实是:(1)一种真正的社会阶级统治的机构设施;(2)一种意识形态,源于现实的社会状况,‘已经变得十分实际,并在物质上得以解释’;以及(3)这种意识形态拥有一种真正的‘催眠行为’和刺激力量”。
[4]81显而易见,上文引述的德波那段话是对马克思话语的一种故意改写。
在《资本论》第一卷一开篇,马克思就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
”[6]他从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细胞的商品出发,一步一步引领我们探索各种形式迥异的物与物关系背后真实存在的货币、资本关系,尤其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秘密。
而德波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时代断言,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中,原先那个物性的商品经济世界已经转化成景观的总体存在,转变的实质在于“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请一定注意,此处已经悄然发生了一个二重颠倒!马克思面对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是人与人关系的经济物化颠倒,而德波眼中的事实却是已经颠倒的物化本身的表象化再颠倒。
我们将会发现,德波其实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物化批判理论,他的观点,后来成为鲍德里亚用“符号政治经济学”取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逻辑线索,也是后马克思思潮理论逻辑发端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我看来,德波是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使用表象化一词的,意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存在沦为故意呈现出来的表象,一种新的伪存在,或者叫伪存在的“二次”。
关于这一点,德波曾经作过相当详尽的剖析,他认为可以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经济统治社会生活的第一阶段,使人们实现了从存在向占有的明显堕落——人类实现的不再是等同于他们的之所是,而是他们之所占有。
目前这个阶段则是经济积累的结果完全占据了社会生活,并进而导向了从占有向显现(para?tre)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prestige)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同时,一切个体现实都已变成为社会现实,在这一意义上,个体现实直接依赖于社会力量并受社会力量完全塑型(completely shaped)。
只有在个人现实不再存在时,个体才被允显现自身。
[1]45资本主义生产式的本质是“经济统治社会生活”,即马克思所说的外在于个人的市场的经济力量支配整个社会存在的特定历史状况。
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在德波眼中,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从存在向占有”的堕落。
这话并不直接来自马克思,个中的支援背景倒颇有几分神似于人本主义的逻辑,因为“存在”中“他们的之所是”是一种应该的价值悬设。
马克思后来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历史现象学中对此的科学说明是,前资本主义生产式中人们之间的直接劳动关系。
此外,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生产式的本质恰恰不是对象的直接占有关系,而是资本所有关系在其中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