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500字两篇
课外名著读后感

课外名著读后感【篇一:名著读后感】?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选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1.做一个坚强的人--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保尔从小就靠自己打工,那时他11岁,现在我们14岁了,有好多人都已经入共青团了,可是又有谁的内心是真正坚强的,经常遇到一些小困难,总想逃避,不想去解决,甚至痛哭流涕,哭喊着说自己做不到,往往家长都会说:不要做了,我来。
小孩子不能总躲在父母怀中,就像船儿躲在港湾一般,迟早有一天会发生海啸,那时离港的?船儿?又要怎么样了呢?没有生活经验,不够坚持,没有恒心,什么都做不来,那时都会对自己的父母生气的怒吼道:?那时都是你们惯着我害得我现在什么都做不来,你赔给我,我的工作,我的就业机会。
?父母只是一脸无辜,当时是为你好啊!?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这句话让我不畏惧失败,更不会因失败而哭泣,保尔在和病魔斗争时并没有放弃,他不畏惧死亡他在最后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
?他做好了随时死亡的准备,他坚强的面对病魔,面对任何艰难险阻。
我们都长大了,让父母看到我们的足迹,让我们更加坚强,成为一代矫健的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父亲,母亲,我们不再是娇弱的黄鹂,我们的天空需要我们自己来支撑,所以请不要心疼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明天会跟加美好。
2.别卸下飞船上的铆钉——读《每个故乡都在消逝》有感陈昱均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诗与科学

诗与科学当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放弃逻辑分析,允许弹奏全部的感情之弦的时候,诗、画和音乐就包含着沟通一些极端方式的可能性。
通常,人们都认为科学家与诗人是气质上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写诗是极为浪漫的事,思想要自由驰骋,天马行空,而科学研究则讲究严谨、扎实和一丝不苟。
然而,在这座严肃的科学殿堂上,我们却能发现有不少具有诗人才华和气质的科学家。
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就是一位。
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暇,酷爱写诗。
当时,他因担任中国科大校长,经常要往返于沪皖之间,就常常利用在飞机、火车上的时间,考虑数学上的“孤立子”问题。
为此,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驰车亦有成。
且喜高空得孤子,相互作用不变形。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体察一下,就能发现在科学和诗歌这两个迥然相异的领域,是有着不少共通之处的。
诗和科学上的公式、定律,都是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现象中凝炼出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性和美的简洁性。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这与科学理论能“从尽可能少的假设和公理出发,用最简洁的形式,概括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十分相似。
所以说:“数就是美”。
数学的方程、公式,自然科学的定律、理论,实际上就是用数字和公式等写成的诗,是真正的科学诗。
所以,诗和科学都体现了简洁美这个特征,能在简单的形式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寥寥四句,却领人进入诗中意境,遥望山高云深,人迹杳渺,感觉十分真切,这和我们面对着如E=MC2这样一座能概括整个自然界质能关系的科学雄峰一样,在惊叹其巨大而宽阔的包涵性和普适性时,不由得感到一种简洁和深远相结合的美。
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诗歌使人巧慧”,是很有道理的。
翻开唐诗、宋词,这种例子几乎比比皆是。
如王湾的《江南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三十个字,诗人就在这幅江春破晓图中,生动地描述了潮汐运动、昼夜交替、春冬更新的自然规律。
诗词与科学(二)

诗词与科学(二)作者:韩倚云来源:《东坡赤壁诗词》2019年第05期三、用科技思维创作诗词人为万物之灵。
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研究中的最宝贵的因素是直觉。
”(《直觉》)。
意大利约翰·维科说:“诗性思想就是原创性智慧。
”(《新科学》)法国雅克·马利坦说:“诗性思维是‘创造性的直觉’与‘诗性经验’的结合。
”(《艺术与诗的创造性直觉》)那么,如何用科学思维创作诗词呢?首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用。
科学重在逻辑思维,而诗词重在形象思维,也就是“直觉”。
科学侧重“求真”,诗词侧重“求美”。
科学与诗词的共同出发点是“善”。
古人的佳作,都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作支撑,无一例外。
没有了逻辑思维,诗的生命力同样是有限的。
且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此诗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有很强的逻辑性。
通过前面的铺设,遂得尾联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论。
其次,科学为诗词提供原创性的思维源泉。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见所感皆是科学现象,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
南北朝时,刘勰著《文心雕龙》,他评论五经,认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经文都是上品,以其载道也。
载道的文章必定富有文气。
道不一定是道德,也可以是自然之道。
至于科学方面,也讲究相似的文气。
如彭述先《无题》:“鹏飞万里去,回顾江山小。
谁知天外人,犹叹笼中鸟。
”这里“鹏飞”“江山”是科学,“犹叹笼中鸟”是艺术。
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句是科学,是客观事实,对句却是艺术。
再次,科学与诗词的原创力都来自丰富的情感。
笔者认为,有了踏实的基础后,才能产生创造,而创造性源于丰富的感情,情感是创造的第一动力。
在科学方面,学者在构造一门新的学问,或是引导某一门学问走向新的方向时,我们会问,他们的原创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看得特别远,找得到前人没有发现的观点?这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还是因为读万卷书而得到的结果?上述这些,当然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因。
诗词中的科学

诗词中的科学作者: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18年第12期中国是一个诗词王国,从古至今,诗人才子辈出,佳句流传千古。
我们从小学诗、读词、吟诗,身边也有不少“小诗人”吧。
诗词看似与科学没有任何关联,前者是感性文人骚客的浅吟低唱,后者是理性学者的研究,但事实上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词中隐藏着很多科学知识呢,我们读诗词也能读出科学来。
坐地日行八万里“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七言律诗《送瘟神》(上阕)。
该阕描写了血吸虫病两千多年来肆虐中华大地,人们深受血吸虫“瘟神”戕害却又无助的悲惨情状。
诗人以东汉名医华佗对血吸虫病无计可施之事说明血吸虫病凶险且由来已久,继而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形容时光流逝。
“坐地日行八万里”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物体(两极点上的物体除外)每天都随地球绕地轴以相同速度作圆周运动,24小时一圈。
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上的人每天所“走”的路程就等于赤道周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即8万里,里是中国市制长度单位,所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说法是可信的。
诗人借地球快速自转描写时光飛逝,写往昔只能仰望苍穹、看斗转星移来表示人们对血吸虫病的无奈。
为什么人随地球以地球自转的速度——1667千米/小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却毫无察觉呢?这是因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以山峦树木等作为参照物,坐着或躺着的人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感觉不到自己和山峦树木都在高速运动。
春眠不觉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是唐朝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意境优美。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内心爱春惜春的情感,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科学诗当回到科学本身——读郭曰方科学诗有感

15名家赏析追求与弘扬个人的或现世的真、善、美,是普通公民走向公共知识分子的强大动力,这对于中文系毕业、喜欢诗歌、从事科学报管理等工作并且崇敬科学家的郭曰方而言也不例外[1]。
郭曰方的诗集《科学的星空》、散文集《科学之恋》被选入“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他还与郑培明合著了《科学精神颂》、与杜爱军合著了《科学大师神韵》,独著了《唱给大自然的歌》《精彩人生:人民科学家颂》《共和国科学家颂》《脊梁:献给共和国科学家的颂歌》等。
其“作品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图、一部新中国科学发展史的缩影”[2],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科学诗人”[3]。
高士其认为郭曰方的科学诗“既有对知识的普及,又有对科学的讴歌;既有沿着历史线索对科学发展做出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有通过千姿百态不同科学领域挖掘的内在科学规律。
”[4]郭曰方被认为是继高士其之后屈指可数的科学诗人。
纵观郭曰方的诗,有两类,一类是以非科学题材创作的诗,如《昨天·今天·明天》等;另一类是以科学题材创作的诗,如《人生,是一道算不清的数学难题:献给华罗庚》。
后者大概可再分两类:一类是关于近百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著名的非院士科技人物的诗,如《炽热的岩浆,冲出地层:献给李四光》等,概略书写了他们的科技贡献、浓烈地赞扬了他们的爱国情怀,聚焦于我国科学家精神,属抒情诗;另一类是以我国重大科学管理事件如科学大会为题材的诗,描绘了我国科技发展历程,如《共和国科学之旅》属叙事诗,兼具抒情。
对诸多科学领域中众多科学家与科技事科学诗当回到科学本身——读郭曰方科学诗有感郭友钊图1 《科学的星空》(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3年7月)162019年12月 第4期件的书写,在我国诗歌创作史上前所未有,值得科学诗研究者关注。
郭曰方不仅有科学诗名,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画家。
而这成就是他在重病康复后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的结果。
他说:“别人休息我不休息,别人逛公园,我在家写作,加上我写的东西都是短篇的,一首诗用不了一两个小时就出来了,我一天写一首,一年写多少首,我是善于利用空闲的时间。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500字两篇

《诗词中的科学》500字两篇《诗词中的科学》500字两篇《诗词中的科学》范文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诗词中的科学》500字两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区分不出此刻终究身处何处。
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风光。
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
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
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终究是多么渺小!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
他那飘逸洒脱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
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
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目光放的长远。
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
假如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根底。
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上下各不同”了吧,资料共享平台《《诗词中的科学》500字两篇》(s://..)。
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
诗词中的科学范文2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诗词中的科学》。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古诗里也有科学知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什么会春眠不觉晓呢?原来这是季节变化的生理反响,和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暖和了,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开场扩张,更多的血液流进毛细血管、流进大脑的血液就少了,血液供不够,所以就容易打瞌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关于诗词中的科学的读后感400字

关于诗词中的科学的读后感400字篇一:《静夜思》读后感《静夜思》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一个寂静的夜晚为背景,诗人思索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静夜思》中描绘的月亮可以引发人们对天文学的思考。
当诗人望着窗外的明月时,他不禁想到月亮的轨迹,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
这种现象正是月球绕地球运转的结果,是行星的共同特征之一。
通过诗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宇宙的浩瀚和无尽的想象力。
篇二:《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后感《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白居易的诗作,通过描绘一片原野上的青草,寄托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在科学的眼光中,这里的青草代表了生命的旺盛和生命周期的循环。
青草种下、生长、枯萎、再次繁茂,与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诗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和自然之间的奇妙融合,以及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和思考。
篇三:《登鹳雀楼》读后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描绘楼下的壮丽景色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诗中描绘的山河风光与地球的地貌和气候联系起来。
雄伟的山脉、蜿蜒的江河、翠绿的树木,都是地球上自然演化的过程。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奇迹和无限魅力,增强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篇四:《静夜思》读后感《静夜思》是唐代杜甫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观察月亮,引发了他对宇宙的思考。
科学告诉我们,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是地球上的一颗行星。
这首诗通过望月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之美,也唤起了我们对无垠宇宙的探索之心。
科学与诗歌的结合,让我们既能欣赏诗人的情感表达,又能深刻理解宇宙的奥秘。
篇五:《春夜喜雨》读后感《春夜喜雨》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名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雨后春夜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讴歌。
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展现了大气水循环的奇妙之处。
雨水滋润大地,让生命得以滋长。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科学诗词读后感。
科学诗词是一种融合了科学知识和诗歌艺术的文学形式,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生命等科学现象的感悟和思考。
读完科学诗词,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科学诗词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伟大。
在诗词中,作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精妙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宇宙的浩瀚,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神秘和壮丽。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宇宙浩瀚的震撼。
这些诗句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伟大和深远,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科学诗词让我体会到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在诗词中,科学知识与诗歌艺术相结合,既有科学的严谨和精密,又有诗歌的优美和抒情,使得科学知识更加生动和具体。
比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通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的诗句,表达了自然界的循环和变化,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知识与诗歌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种融合使得科学知识更加贴近人文,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最后,科学诗词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诗词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宇宙、生命等科学现象的描写和思考,表达了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美好和伟大。
比如在《观沧海》中,文天祥通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样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这些诗句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让我对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科学诗词是一种融合了科学知识和诗歌艺术的文学形式,它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宇宙、生命等科学现象的感悟和思考。
读完科学诗词,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伟大,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为推动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500字两篇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范文1
不要害怕改变。
虽然有时候,畏惧是有好处的,当你害怕不做某些事情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时,恐惧心反而会激起你去采取行动。
但是,如果你因为过分害怕而不敢采取任何行动时,恐惧心就会变成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
故事中“唧唧”在从新寻找奶酪的时候也是很害怕,因为前面是黑暗的一切都是未知数,自然会害怕,只要我们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以后的路就会变得更轻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
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
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
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
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当我双手轻轻合上这本书时,那一段段精彩的部分便在我的脑海中漂浮着:安妮被马修收养,从孤儿院带到绿山墙;安妮勤奋学习,赢得了艾费里奖学金;安妮放弃学业照顾玛丽拉……
读完《绿山墙的安妮》后,你有什么感触呢。
下面为大家搜集的2篇“《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
他那飘逸洒脱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
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
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
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
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长远。
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
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吧。
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
读完后我很受启发,王堡这种知错就改的领悟精神深深鼓舞了我,同时也教育咱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只依靠父母,要靠自我的潜质去做。
诗词中的科学读后感范文2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诗词中的科学》。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古诗里也有科学知识。
最近,我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的露西·蒙哥马利。
女主人
公是一个长着红头发的孤儿——安妮。
安妮自幼失去父母的关爱,但她凭着自己对生活的
热爱,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关心,使自己战胜了命运带来的困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什么会春眠不觉晓呢?原
来这是季节变化的生理反应,和冬天相比,春天天气暖和了,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开始扩张,更多的血液流进毛细血管、流进大脑的血液就少了,血液供不够,所以就容易打瞌睡。
一遍又一遍我读着这篇文,一遍又一遍憧憬着:若干年后,我将尽情的在三尺讲台上
书洒青春,会有学生在难过时找我谈话,在成功时找我分享,会在每个节日给我一个轻轻
的问候,这样就足够了。
那是我将自豪的说:“做一名老师很幸福!”
哲学家说过:我们会成为自己想象、思考的东西。
而书中也写道我们的话表明我们的
想法,我们的想法又创造了我们的生活。
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关注的念头创造人生。
所以说改变行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醒悟并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又验证
了我们的行为的确会影响世界,因为它会影响我们周遭的人们,而且这种影响力会扩散开来。
你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存思维的外在表现,决定了人们和你之间的关系。
因为,当你
开始让自己变得不抱怨,快乐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周围的人也开始变得友好,你们之间重
新开始建立信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什么
霜叶红于二月花?原来树叶的颜色和它含有的色素有关系。
叶绿素比别的色素骄气,到了
秋天就受不住低温的影响,常常被破坏消失了。
这时候树叶里留下了比较稳定的其它色素,树叶就渐渐变成了别的颜色。
如类胡萝卜素多,就变成了黄色。
如果树叶里有大量红色花
青素,就变成美丽的红叶了。
除了枫叶外,还有叶子是红色的树,如槭树、乌桕、黄栌、
漆树和别的一些树木,在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会生成美丽的红叶。
当下,工作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知识更新期越来越短;人
们需要掌握的技术要求越来越多……这一切都在我们听着时间滴滴答答中变化着、客观存在着。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
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
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
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为什么
山下四月的桃花已经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原来高度大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
均下降0.6℃,这是垂直递减率。
所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就是这样产生的。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
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老爷爷在1956年创作的童话作品,几十年以来,深受小兄弟姐妹们钟爱,经久不衰。
原来语文和科学学习可以联系在一起。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把一个学科和另一个学科联系起来想想,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