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ppt

国民党高调认同中华民族
2008年5月26日下午,中国国民 党代表团搭乘的包机在南京禄口机场降 落。吴伯雄下飞机之后,主动提请在场 人员一起为四川地震中罹难的民众默哀 。在随后的讲话中,吴伯雄表示,两岸 人民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是任何人 都抹杀不了的。他认为,现在是两岸新 时代的开端。
解放后藏族流行这样的谚语: 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汉藏团结,犹如茶和盐巴
-
(四)各民族在社会 这些歌曲演唱的方式 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非常独特,没有麦克风
、没有扩音器、没有人
造的灯光,我终于在这
个音乐的发源地体验到
由这个环境孕育出来的
音乐。这和我以前在台
湾听过这类音乐的CD是
多么的不同,没有扩音
27日,吴伯雄在南京中山陵和北京 机场的讲话中都提到,汶川地震后,台 湾人民感到非常揪心,台湾的民间自动 自发地支援灾区。这更表明了两岸同属 中华民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两岸人 民血缘相通的感情自然流露。
-
(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増强
参加2009年“两会”的少数民族代表——甘肃代表团三朵金花 “各族人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自由权利
少数民族参观团
1950年国庆节 前夕,受政务院 总理周恩来的邀 请,159名各少 数民族代表和 222名各民族文 工团员到北京参 加国庆节观礼、 参观和联欢活动 。这是最早一次 组织的民族参观
团。
三、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二)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 (三)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
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发展趋势和必然结果;各民族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相处、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奋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命运把各民族紧密联结在一起;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家的发展稳定繁荣。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残余的影响,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在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各民族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已经逐步形成。
它的基本特征是:各民族都已摆脱阶级剥削制度,产生民族对抗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占民族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已成为民族命运的主宰,民族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各民族都统一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之下;各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民族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即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主要渠道是: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逐步缩短先进民族同落后民族之间的差距。
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逐步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发扬民主、调整民族关系、进行自我教育,正确处理民族间的矛盾。
经常地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政策、民族团结的教育,克服各种民族主义,以及一切不利于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消极因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就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展开相应的论述.。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知识精讲】-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部编版)

A.① B.② C.③ D.④
一、选择题
B
[解析]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①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的民族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1)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2)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2.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与新型民族关系(1)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2)我国新型民族关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不同的两个问题:新型民族关系主要是从不同民族之间应该怎样相处的角度来说的,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从国家对待不同民族的立场的角度来说的。
9.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 (2)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3)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10. 中国特色社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西部贫困地区的民房
杭州夜景
(3) 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 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共同繁荣。 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 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
然要求。
典型实例:西部大开发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十个省、市和自治区。 其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 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的22.99%。 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 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 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
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实例二: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 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 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 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目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
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语种达80多种;
21个少数民族有现行的本民族文字27种,
(4) 三原则的关系
民族平等
政治 基础
前提条件
各民族共同繁荣
物质保证
民族团结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Back
为了巩固民族关系,作为中 学生的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 么?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 什么,能做什么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2、关心周围的少数民族同学,互相帮助,团结 友爱。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大民族主义、地方 民族主义。 3、为少数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努力学习,好好建设祖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 族关系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990年到1991年间苏联解体时,车臣仿效加盟共和国 的独立方式,在1991年11月由总统杜达耶夫宣布脱离 俄罗斯独立,从而引发车臣问题。
第一次车臣战争(1994年———1996年) 这场战争持续了13个月,在车臣的反抗下俄罗斯无功而返。 这场战争造成超过 3 万人丧生这场战争持续了 13 个月,在 车臣的反抗下俄罗斯无功而返,战争在1996年结束,双方 展开和谈。这场战争造成超过 3 万人丧生,杜达耶夫也死 也在俄军枪下。 第二次车臣战争(1999年———2000年) 两次车臣战争成超过10万人丧生
(4)如何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 ?①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坚持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⑤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经 济的差距,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的核心 ⑥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和民族 分裂主义分子作坚决斗争。 ⑦公民应牢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政 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2)材料一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 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材料二说明我国 各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 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 积极扶持政策,以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材料一:2010年3月30日,西藏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 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与1965年相比较
人均GDP 1965年 2009年 241元 15295元 GDP 3.27亿元 4274.59亿元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基本内容如下: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整个社会团结,博爱,互助,共同奋斗,共同进步的新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基本特点如下:
1.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阶级剥削制度,民族反对派的阶级根基已经消失。
占该国人口多数的工人已成为决定该国命运的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各族劳动人民中基本平等,团结,互助,和睦。
关系。
2。
在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权的领导下,所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在一起。
社会主义民族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所有社会主义民族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扩展数据: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的新的民族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这种社会主义民族之间的新关系逐渐形成。
要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当经常和广泛地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国家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我们应该克服各种民族主义的影响和不利于所有社会主义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和谐的一切不利因素。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就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1)民族群体(或其部分)出现的民族与民 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中表现的 民族关系;
(3)其他曲折的方式表现出的某种民族关系。
3.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
(1)由发生联系的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 阶级构成等方面的条件所决定的; (2)受当时社会总的民族问题情况的影响。 我国的具体情况: 一、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完成之前) 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族间的交 往联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和竞争机制影 响民族关系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与协作、互助的 协调,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1、世界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普遍;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 (3) 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
(1)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 上的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2)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 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
(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 领域竞争增强并存;
(4)民族共同发展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 大的趋势并存;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2、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 的共生性。
第三节 民族关系发展规律
一、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 1、 一般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 时代过程、国际大环境与国内政权、国内小环境 的因素;物质因素与文化因素等。 2、民族关系的宏观影响因素:民族自身因素、社 会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3、民族关系的微观影响因素:民族的语言、文化 交流,民族通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彻底铲除了民族压迫的根源,各民族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
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辟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更加便捷的民主参与渠道,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各族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共同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权益。
第二,坚持民族团结。
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
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
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
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
民族团结大局。
第三,坚持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
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促进公平正义。
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
第四,坚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抓好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
的心田生根发芽。
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