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泥分离与处理方法探究
炼油行业油泥分离工艺的实验研究

炼油行业油泥分离工艺的实验研究油泥是炼油行业中的废物,它的分离工艺是油田的一项重要技术。
该工艺的目的是将油泥中的石油分离出来,并利用其他技术将油泥处理得彻底干净。
有效的油泥分离工艺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油泥分离工艺的实验研究包括对不同类型油泥的实验研究,以及测定油泥中各种物质含量和油泥性能特性的实验研究。
根据专家建议,油泥分离工艺应该以实验室测试和技术参数的研究为基础,最终要求的结果是获得高效的油泥分离工艺。
实验研究的第一步是对不同类型油泥进行研究,以确定油泥的性质和特征,如胶体组分的种类和比例、水分含量、油泥的强度、容重、颗粒结构等。
这些参数在进行油泥分离工艺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室中用于油泥分离工艺研究的设备大致有:水解玻璃蒸馏仪、聚合物凝胶膜分离仪、气液分离仪、油泥破碎机、油泥湿式筛选机等。
这些设备通常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油泥而设计的,其中的参数也有所不同,需要调整以满足不同油泥的研究需要。
一般来说,油泥分离工艺实验研究需要进行三个步骤: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优化。
首先,实验室测试可以确定油泥的性质、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对不同类型油泥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利用油泥分离工艺研究设备进行实验测定,并根据实验结果获得油泥的水抽提率、渗透率、回收率等定量分析数据;最后,根据实验结果,通过计算机对油泥分离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制定更有效的油泥分离技术。
通过实验室测试和技术参数研究,可以得出高效的油泥分离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油田废液的污染,高钻探效率,降低采油成本。
总之,实验室测试和技术参数研究是高效的油泥分离工艺的基础,是油田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炼油行业应多加重视炼油行业油泥分离工艺的实验研究这一重要技术环节,为炼油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预处理、油品分离、无害化处理

含油污泥处理技术:预处理、油品分离、无害化处理摘要石油工业生产的特征固体废物——含油污泥,是一种由石油烃、水、固体颗粒物和其他物质(如重金属)组成的固态/半固态复合物,因毒性和易燃性被归入危险废物管理。
我国含油污泥年产量高达500万t,其中含有15%~50%的石油烃。
含油污泥的处理要兼顾无害化和资源化。
基于其组成、性质和危害,介绍了含油污泥的油品资源化分离法(离心、溶剂萃取、热解)和无害化剩余含油残渣处理法(焚烧、固化、生物处理)等国内外常用的处理方法。
大体上,含油污泥的处理思路为,首先预处理降低含水率、提高含油率,再经油品分离法回收含油污泥中的石油烃,最后无害化处理剩余含油残渣。
讨论了各方法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建议。
01 含油污泥的预处理含油污泥在油品分离回收PHCs之前,由于含水率高,所以通常先做脱水预处理,不同后续处理技术要求的含水率不同,常用的脱水方法有浓缩法、风化法、机械法和干燥法等。
含油污泥的过滤比阻大,属于难过滤性污泥。
目前,重力沉降和机械过滤的组合工艺为最经济实用的预处理方式,但是重力沉降后的浓缩液属于多相胶体体系,极难脱稳,难以直接衔接机械脱水,所以需要先调质使油水分离。
一般调质剂为醋酸、氢氧化钠、双氧水、氧化钙、硅藻土、聚丙烯酰胺(PAM)等,也可由2~3种调质剂复配使用。
林子增等发现,FeCl3也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含油污泥调质剂,在FeCl3 20 g/L、pH≤8.58、低强度离心(2000 r/min、5 min)条件下,脱水率最高可达57.6%。
添加调质剂脱稳,可能引入新的污染物,引发含油污泥的二次污染,因此开发环境友好的预处理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姜赫等利用超声波预处理含油污泥,海绵效应、局部发热等作用可提高含油污泥处理效果。
然而,超声波预处理技术的成本高,且参数随含油污泥成分变化大,尚不能大规模推广。
目前,仍以重力沉降、调质脱稳和机械过滤相结合为主流预处理方式,成本低且脱水效果好,易达到各种油品分离技术的要求。
油泥产生特性及处理处置技术的探究

油泥产生特性及处理处置技术的探究摘要:油泥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原油,由于我国对油泥处置的研研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处理处置技术比较落后,现有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油泥大都以简单堆放或填埋的形式储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油泥中有害组分在长期堆存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油泥中含有的硫化物、苯系物、酚类、蒽、芘等有恶臭、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某些烃类物质,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因此,油田油泥已被列为危险固体废弃物(HW08),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体系。
关键词:油泥;产生特性;处理技术导言: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泥,此类物质中因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果不能实现对油泥的有效处理就会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油泥处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必定会制约石油产业的长期为稳定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大对油泥产生特性的研究,并且探讨相应的处理技术,希望通过对油泥的技术处理来改善其危害性,实现对油泥中原油的有效提炼,增强石油生产效益。
1油泥产生的特性在进行石油生产的过程中,多个生产环节中均能产生油泥,分析可知,油泥的产出环节不同,其自身的组成成分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总结来说,油泥的密度远远超出水的密度,其自身的粘度较大,且具备较强的附着能力,大部分的油泥均呈现黑色流体性状,主要组成成分有水、油和泥渣。
对比在不同生产环节的油泥成分,在运输、开采和提炼过程中的油泥成分除水、油和泥渣以外,还包含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成分。
1.1罐底油泥的特性在石油储罐罐底的组成成分则较为特殊,其中水和无机物的占比仅为30%,剩余部分均未碳氢化合物,主要有沥青、石蜡、污泥灰等。
对于罐底油泥组成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就影响较大的两个部分进行阐述:(1)油品的影响。
因油罐中所储存的油品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储时所产生的物质沉降量也就不同。
此外,不同油品的物质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储存时会使油罐底部的沉积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罐底油泥成分不同的问题。
(完整版)油泥处理的几种方法

污油泥处理的几种方法探讨引言:针对油泥的长期堆放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油泥的表征、产生及组份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确定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碳酰胺溶液洗涤法、生物处理法、脱水焚烧处理法四种方法对油泥进行处理,进行实验研究。
摘要:油泥分离;处理方法油泥的定义:油泥是在石油开发、运输以及炼制时的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
含有原油或成品油的泥沙、矿物质及其它杂质的混合物,油份存在于多种形态的混合物之中不能直接回收,油泥对环境污染越来越大。
油泥的组成:油泥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
一般是由油包水和水包油型乳状液以及悬浮固体组成,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
油泥的颗粒细小,呈絮凝体状;密度差较小(油、水密度接近)、含水率较高(一般在40%-90%之间)、持水力较强;充分乳化,粘度较大难以沉降;稳定性差,容易腐败和产生恶臭,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油泥中的水一般可分为四种,游离水、絮体水、毛细水、粒子水;油泥中油一般分为浮油、乳化油、溶解油等。
这是油泥粘度大、脱水难的主要原因。
油泥的危害:油泥中的石油在雨水浸泡下,流入农田、河流,使水中溶解氧得不到补充。
同时,石油本身被微生物降解时,要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体严重缺氧,水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许多环芳烃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
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农田后,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和动植物体内,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威胁人类的健康。
油泥处理的常见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利用有机溶剂处理油泥的试验研究是目前治理油泥的主要方向。
首先将油泥和煤油溶剂混合,使原油溶解在煤油中。
待混合物分层后,将液相和固相分离。
主要工艺如下:A、将油泥粉碎。
B、煤油萃取。
将粉碎处理后的油泥与煤油混合搅拌,并加热至50―l00℃,待静置分层后,抽出煤油。
C、温水洗净。
经过煤油萃取后的泥土与清水混合搅拌。
D、脱水。
将洗涤后的泥土进行脱水处理。
溶剂、声能处理法,这种方法是将油泥与溶剂混合后形成泥浆。
对油泥处理工艺的研究

对油泥处理工艺的研究发布时间:2021-07-27T16:00:50.31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9期作者:房超[导读] 摘要:含油污泥是由于泄露的原油渗入土壤中或者原油沉积时间过长以及炼化厂污水处理过程所产生的一种物质。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100摘要:含油污泥是由于泄露的原油渗入土壤中或者原油沉积时间过长以及炼化厂污水处理过程所产生的一种物质。
其体系非常稳定,通常来讲组成成分为呈悬浮状的固体和油包水、水包油型混合物,具有数量多、危害大和处理难度大等特点。
国内外一般是以含油污泥的来源为根据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原油开采、油田集输、炼油厂污水三个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油泥处理工艺。
关键词:油泥;处理;工艺1、引言含油污泥是在原油勘探、开采、运输、储存以及精炼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含油污泥是一种稳定的乳状液体系,其组成复杂,包含数百种有害物质,具有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被美国环境保护署列为优先污染物,我国也将含油污泥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目前,我国含油污泥年产量高达300多万t,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含油污泥已成为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含油污泥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置,不仅会污染环境、威胁人体健康,还会造成大量原油损失。
目前,含油污泥处理的物理化学法主要包括调质-机械分离、焚烧、药剂淋洗、冻融、化学氧化等,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含油污泥中有害物质的含量,甚至还可回收部分原油,但也存在处理成本高、设备复杂、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
利用传统的地耕、生物堆肥、垃圾填埋等生物法,虽然处理成本低,但治理周期较长,且容易受到现场环境条件的影响。
为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技术来处理含油污泥。
2、含油污泥理化性质研究开采区域、生产工艺、存储条件、催化剂和添加剂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含油污泥的性质各异,完善的性质分析是含油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定制化科研攻关的基础。
污油泥处理技术探析

污油泥处理技术探析污油泥是指含有油类物质的固体、半固体或泥浆状废弃物,由于其中的油类物质含量较高,使得它的处理比较复杂。
污油泥与油井钻探、输油、储油等过程密切相关,产生的污染比较严重。
为了达到环保标准和资源再利用的目的,需要通过有效的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本文将从污油泥的特点、处理流程及技术探索进行分析。
一、污油泥的特点污油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油类物质含量高。
污油泥主要由油类物质、泥土、水等组成,其中的油类物质含量较高,通常在50%以上。
2. 物理性质复杂。
污油泥的物理性质复杂,包括粘度、储量、空隙度、容重等多个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影响了污油泥的处理效果。
3. 污染物种类多。
污油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苯、甲苯、二甲苯、萘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4. 生物降解能力弱。
污油泥的石油类物质降解速度较慢,对环境造成长期威胁。
二、污油泥处理流程污油泥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收集、分离、处理和处置四个步骤。
1. 收集。
在油井钻探、输油、储油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油泥需要采用专门的设备进行收集,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2. 分离。
采用化学物质将污油泥中的油类物质与泥土、水等分离,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处置。
3. 污泥处理。
将被分离的油类物质和污泥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以达到降解或去除有害物质的目的。
4. 处置。
经过处理后的污油泥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目前,对污油泥进行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热解、焚烧、压实固化、化学处理等多种。
1. 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技术是将污油泥中的油类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具有环保、经济等优点。
目前,根据不同的原理和生物种类,有两种常用的生物降解处理方法:堆积法和厌氧消化法。
2. 热解。
热解技术是将污油泥加热至高温,使其蒸发掉油类物质,同时将剩余的有机质降解成不同的化合物。
这种方式的处理效果好,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3. 焚烧。
焚烧技术是将污油泥经过干燥、燃烧等处理方式,将有害物质燃烧掉,达到处理的目的。
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探讨2300字

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探讨2300字摘要:油泥(砂)的不当处理容易污染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
本文主要论述了油泥(砂)的来源与危害,介绍了油泥的现有处理方式及缺陷,同时分析了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词: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技术;综合利用油泥(砂)是在石油开采、运输、炼制等等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固体废物,这是在石油开采中不可避免的。
油泥的处理不善容易污染环境,造成资源的浪费,探讨油泥(砂)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一直是各个油田的关注热点。
一、油泥(砂)的来源与危害按照油泥的来源可以分为油田集输过程汇总产生的油泥、落地油泥、隔地油泥、溶气浮选浮渣这三种类型。
油田集输过程中产生的油泥主要是指在各类转接站或联合转中的油罐底部所沉积的污泥,此外还有各类处理设施和净化装置中出现的油泥。
落地油泥是指部分原油在实际采油和施工过程中喷溅到作业工具上,并被携带至井场,从而渗入泥土内成为油泥。
隔地油泥、溶气浮选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被统称为“三泥”,主要是在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
油泥中通常含有有毒性的苯系物、芘、酚类等物质,容易造成易燃易爆。
由于油泥的体积通常较大,未经处理而排放的油泥会占用大量土地,同时也会污染土壤、水资源和植被。
二、油泥的现有处理方式及缺陷(一)调剖法调剖法主要是将油泥进行悬浮乳化处理后回注到底层之中,充分利用了油泥与底层良好的配伍性特点,可以有效防止油泥向中、低渗透层污染。
(二)固化焚烧法固化焚烧法主要利用了油泥中含有可燃物质的特点,通过脱水、固化并添加一定的助燃剂等方法将油泥进行燃烧利用。
在进行热量的回收使用的同时,利用烟气处理系统确保气体排放符合标准。
燃烧剩余的废渣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原料进行使用。
(三)缺陷调剖法和固化焚烧法虽然将油泥进行了综合利用,防止油泥对土壤和水资源等的污染和破坏,但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有效提取油泥中的原油。
三、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一)大港油田油泥(砂)处理工艺1.技术路线。
油泥的处理原理

油泥的处理原理油泥是由油污和泥土混合而成的一种污染物,通常出现在石油开采、炼油、储油等工业过程中。
由于油泥的存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对油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清除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油泥处理的原理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
一、油泥处理的原理1. 油泥的成分油泥的主要成分是油污和泥土。
其中,油污是指石油及其产品残留在土壤或其他介质中的污染物,包括原油、石油产品、石油加工废渣等。
而泥土则是指土壤中的颗粒状颗粒物,包括沙、粉土、黏土等。
2. 油泥的处理过程油泥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物理分离、化学处理和生物降解等步骤。
物理分离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将油泥中的油污和泥土分离,常用的方法有离心分离、筛网过滤等。
化学处理是指利用化学试剂将油污和泥土中的污染物分解或转化为无害物质,常用的方法有溶剂抽提、氧化还原、气浮沉降等。
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油污和泥土中的污染物,常用的方法有生物堆肥、生物滤池等。
二、油泥处理的方法1. 离心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是利用离心机将油泥中的油污和泥土分离。
首先将油泥放入离心机中,然后通过离心力的作用,油污和泥土会分别沉积在不同的位置。
最后,通过不同的出口将沉积物和上清液分离。
2. 溶剂抽提法溶剂抽提法是利用特定的溶剂将油污从泥土中抽取出来。
首先将油泥与溶剂充分混合,然后通过溶剂的溶解作用,将油污溶解在溶剂中。
最后,通过蒸发或其他方式将溶剂中的油污分离出来。
3. 生物堆肥法生物堆肥法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油泥中的油污和泥土。
首先将油泥与适量的有机物一起堆放在堆肥场或堆肥装置中,然后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通气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会分解油泥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害物质。
4. 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法是利用化学试剂将油泥中的油污和泥土中的污染物氧化或还原为无害物质。
常用的化学试剂有过氧化氢、臭氧、氯化铁等。
这些化学试剂能够与油污和泥土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将其转化为可溶性或不易挥发的物质,从而实现油泥的处理与清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泥分离与处理方法探究
【摘要】该文针对油泥的长期堆放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对油泥的表征、产生及组份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确定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碳酰胺溶液洗涤法、生物处理法、脱水焚烧处理法四种方法对油泥进行处理,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关键词】油泥分离;处理方法
引言
油泥是在石油开发、运输的过程中,以及炼制时的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
它是含有原油或成品油的泥沙、矿物质及其它杂质的混合物,其中的油分存在于多种形态的混合物之中而不能直接回收,油泥对环境污染越来越大。
本文笔者探讨了油泥分离与处理方法。
1 油泥的组成与危害
1.1油泥的组成
油泥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
一般是由油包水和水包油型乳状液以及悬浮固体组成,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
油泥的颗粒细小,呈絮凝体状;密度差较小(油、水密度接近)、含水率较高(一般在40%-90%之间)、持水力较强;充分乳化,粘度较大难以沉降;稳定性差,容易腐败和产生恶臭,污染空气,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油泥中水一般可分为四种,游离水、絮体水、毛细水、粒子水;油泥中油一般分为浮油、乳化油、溶解油等。
这是油泥粘度大、脱水难的主要原因。
1.2油泥的危害
油泥中的石油在雨水浸泡下,流入农田、河流,使水中溶解氧得不到补充。
同时,石油本身被微生物降解时,要消耗大量氧气,使水体严重缺氧,水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许多环芳烃具有致突变和致癌性,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
某些有害物质进入农田后,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和动植物体内,导致各种疾病发生,威胁人类的健康。
2 油泥处理的常见方法
2.1有机溶剂萃取法
1)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利用有机溶剂处理油泥的试验研究是目前治理油泥的主要方向。
首先将油泥和煤油溶剂混合,使原油溶解在煤油中。
待混合物分层后,将液相和固相分离。
主要工艺如下:(1)将油泥粉碎。
(2)煤油萃取。
将粉
碎处理后的油泥与煤油混合搅拌,并加热至50—l00℃,待静置分层后,抽出煤油。
⑶温水洗净。
经过煤油萃取后的泥土与清水混合搅拌。
(4)脱水。
将洗涤后的泥土进行脱水处理。
2)利用溶剂和声能处理油泥
这种方法是将油泥与溶剂混合后形成泥浆。
(土壤与溶剂的混合比例根据土壤的性质而定)。
泥浆靠重力流入振动筛。
粒径大于1/4英寸的大颗粒被截留后,送至轧碎机,大颗粒经轧碎后与筛下物混合进入低频声波振荡器。
新鲜溶剂通过管线注入声波振荡器底部并向上流动,使土颗粒中的油在低频声能和溶剂的作用下溶解在溶剂中,从而使油土分离。
通过调整溶剂的流速,既可保持泥沙的下沉,又可保持较高的处理效率。
溶剂可选用轻质原油、有机溶剂(如:甲苯)或煤油等。
通过该方法处理后的土壤含油0.2—0.4%,低于排放标准。
2.2碳酰胺溶液洗涤法
1)碳酰胺溶液洗涤工艺
2)机理分析
⑴碳酰胺氨基上的氢原子可在分子间形成强的氢键,因此碳酰胺易形成六角形桶状结构,直链烃分子易被包围在此结构中,形成包含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此六角形桶状结构易被破坏,不溶于水的直链烃分子被释放出来。
在石油产品加工过程中,也利用碳酰胺的这一性质,从汽油中分离出直链烃以提高汽油质量。
随着六角形桶状结构不断形成与破坏,油泥中的直链烃逐步形成包含化合物,油泥间的亲合力被破坏,实现油泥分离。
⑵碳酰胺氨基上失去氢原子后,剩下一个带正电的基团,氢的位置被烃取代形成一个大分子。
由于此反应的可逆性,释放后的烃浮于水面。
随着此过程的不断进行,吸附在泥土颗粒上的油分子被不断取走,实现油泥分离。
采用碳酰胺溶液洗涤工艺处理油泥的工艺过程简单,设备易于控制,防火安全系数相对高于溶剂萃取工艺。
油泥分离后的泥土中含油相对较高,须对分离后泥土进行生物降解。
2.3生物处理法
油泥的生物处理法是指利用嗜油菌生长、繁殖和内源呼吸,把油泥中的原油分解成C02、水或CH4等物质,从而消除或降低原油污染的方法。
生物法处理油泥在国内外均有许多实验研究,尤其是海上石油泄漏污染的生物处理研究比较多见。
生物法处理陆上油泥多采用地耕工艺,方法比较成熟。
在美国日本和国内都有应用,汉江石油学院的实验研究和胜利油田的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不过辽河油田地处鱼米之乡,开采地域水系发达,地耕工艺处理油泥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比较大,不敢轻易采用;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寻找适合辽河油田所处环境和现状,占地面积小,经济可行的生物处理法。
生物法处理油泥的探索是必要的,它不但可以解决在碳酰胺溶液洗涤法处理后的残泥,还可以帮助解决含油量较低没有回收处理价值的油泥以及泄漏于水体的原油。
2.4脱水焚烧处理
这种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污泥处置方法,它可破坏全部有机质,杀死一切病原体,并最大限度减少污泥体积,焚烧残渣仅为原有污泥体积的10%左右。
当污泥自身的燃烧热值较高,城市卫生要求较高,或污泥有毒物质含量高,不能被综合利用时,可采用焚烧处置。
污泥在焚烧前,一般应先进行脱水处理和热干化,以减少负荷和能耗。
污泥焚烧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已达到了工业规模的程度。
我国绝大多数炼油厂也都建有污泥焚烧装置,油泥焚烧前应经过污泥脱水,处理过程为:将油泥放入污泥浓缩罐,同时适当加温(约60C),并投加絮凝剂;经搅拌、重力沉降后进行分层切水;再经过设备脱水、干燥等工艺,将泥饼送至焚烧炉进行焚烧,温度为800-850C,经30分钟焚烧完毕;再对剩余灰渣做进一步的处理。
该方法优点是污泥经焚烧后,其中多种有害物几乎全部除去,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缺点是焚烧过程中易产生二次污染,同时污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资源。
3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处理油泥处理效果优良,残油含油低;采用碳酰胺溶液洗涤法处理油泥可以回收大部分原油,虽然其残泥需要进一步处理,但是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生物法处理油泥和洗涤法处理的残泥有令人鼓舞的结果,并且成本低廉,简单方便。
【参考文献】
[1]尹先清含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工业水处理[J ] 2000,20(3)
[2]宋丹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6 29(2)
[3]李巨峰,操卫平等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与发展方向[J],石油规划设计,200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