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案》
七年级地理第二节《日本》教案和说课稿及课标研究

第八章认识国家第二节《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3、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
4、探究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5、了解东西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本节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二节,继续培养学生用图探究问题的能力。
以及学会评价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日本古代在政治体制、文化、建筑、服装、茶道、书道等深受中国的影响,以及近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国耻;激发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
四教学重点利用地图认识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和地形特点、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五教学难点日本工业带分布并分析其原因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七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九、课后反思:1、课前应让学生收集资料,以便课上交流,也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2、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必要的引题过渡,创设情境,能够很好的的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3、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日本》说课稿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二、授课类型:新授课三、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初中地理日本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地理日本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2. 掌握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
3. 学会常用的防震措施。
4. 认识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教学重点:1. 日本的自然环境。
2. 防震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
2. 日本地图、板块构造学说资料。
3. 防震知识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导入: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如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位于我国东方,是我们的邻邦——日本。
你对日本了解多少呢?二、新课教学1. 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1.1 阅读地图,回答问题:(1)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2)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3)日本的纬度范围是多少?1.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总结: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2. 学习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
2.1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2 教师讲解: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因此多地震与火山。
3. 学习常用的防震措施。
3.1 学生阅读防震知识资料。
3.2 教师讲解:如何正确应对地震,如保持冷静、迅速撤离、采取保护措施等。
4. 学习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4.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4.2 教师讲解:如何通过阅读地图、资料,总结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
三、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强调防震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绘制日本地图,标注重要地理特征。
2. 撰写一篇关于日本自然环境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资料、地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防震知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日本》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的《日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节的内容较为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日本的认识可能仅限于一些表面的事物,如动漫、美食等,对于日本的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日本。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让学生了解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特征。
3.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2.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等人文地理特征。
3.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日本。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日本的地理特征。
2.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去了解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日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关于日本的案例,用于分析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3.提前让学生预习本章节的内容,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本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对日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
让学生对日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日本。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加深对日本地理知识的理解。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人教版教案两篇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人教版教案两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人教版教案两篇日本(英语:Japan),全称日本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
国名意为日出之国,领土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及72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
主体民族为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人教版教案两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二)展示目标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1.日本的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②纬度位置③海陆位置2. 日本的领土范围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3. 日本的地形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③日本最大的平原是什么?4. 日本的气候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5.日本的资源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四)合作探究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比较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初中地理教案教案日本

初中地理教案教案日本【教学目标】1. 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 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
3. 理解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4. 认识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5.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 日本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
3.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4. 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教学难点】1. 日本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
2.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3. 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 提问:同学们对日本了解多少?请大家谈谈自己对日本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1. 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1.1 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
1.2 讲解日本的地形特点: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沿海有狭小的平原。
1.3 介绍日本的气候特点: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
1.4 讲解日本的资源特点: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2. 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2.1 介绍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跃。
2.2 讲解火山和地震对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3. 经济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区3.1 介绍日本的经济特点:加工贸易为主,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
3.2 讲解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和重要城市。
三、课堂练习1. 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 请学生总结日本的地形、气候和资源特点。
3. 请学生解释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4. 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主要工业区和重要城市。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 强调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地理环境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绘制日本地形分布图。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3. 素质层面:
-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具备一定的尊重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有利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
- 部分学生对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
-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地关系观念有待加强,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
4. 行为习惯:
- 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纪律松懈的问题,影响学习效果。
-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依赖教师讲解,缺乏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 部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但缺乏复习和预习的习惯,对知识点的巩固程度有限。
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1. 知识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可能导致在学习日本气候、地形、资源等方面时,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5. 增进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气候特点、地形特征、资源状况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日本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地形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特色。
4.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日本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提出的疑问,给予及时解答和引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积极思考相关地理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对于不懂的问题,勇敢地提问并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大部分学生可能只知道一些基本的印象,如富士山、樱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地理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地理知识。
2.难点:日本的地形特点、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掌握日本的地理知识。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日本的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4。
2.课件:日本的地图、图片、案例等资料。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本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的地理位置。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对日本的了解。
”学生回答后,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日本的自然环境、地形特点、经济特点、文化特色等资料。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简要讲解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日本的地理特征,每组选择一个特点进行展示。
其他组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共同总结日本的地理特征。
4.巩固(10分钟)针对日本的地理特征,设计一些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日本》是教材中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个国家,从教材内容来看,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教学应抓住岛国和经济大国两大特征进行展开,岛国是日本自然地理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导致日本经济特征和工业分布特点的形成。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日本的自然条件对其发展经济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学生从生活中对日本了解较多,而且之前已经学习了亚洲地理,了解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对于基本的读图、用图等基本技能和方法有所掌握,但利用地图、资料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还有所欠缺,通过《日本》这一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国地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说出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
(4)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的方法。
2.认识日本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工业布局,学会分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加强减灾、防灾意识。
2.了解日本经济发展特点,学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的方式。
3.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日本岛国的优势2.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工业分布难点:1.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2.日本工业分布的原因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读图分析法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查找一些有关日本的资料和图片3.日本地形挂图、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课件展示: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等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安国市关汉卿学校马丽君
【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
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
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
但学生对
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点和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2.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和培养合作学习和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意识和习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