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鲁迅相关论述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作品作品导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鲁迅作品作品导读

《南腔北调(1934) 《准风月谈(1934) 《集外集》(1935) 《花边文学(1936) 《且介亭杂文(1937) 《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 《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 《集外集拾遗》
鲁迅杂文的成就
鲁迅----中国现代杂文之父 。
通过鲁迅的努力使杂文成为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种文体 。
重点讲授内容 关于鲁迅的生平 关于鲁迅的创作
关于鲁迅的生平
家庭的影响 进化论的影响 弃医从文 新文学的旗帜
关于鲁迅的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小说创作
鲁迅的杂文创作
杂文的成就 杂文的思想内容 杂文的艺术特点
鲁迅主要杂文集
《热风》(1925) 《华盖集》(1926) 《坟》(1927) 《华盖集续(1927) 《而已集》(1928) 《三闲集》(1932) 二心集》(1932) 《伪自由书(1933)
《野草》的艺术手法
《野草》较多地吸取了象征主义、表现 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点
《野草》的语言是精美的,《野草》的 意象又是晦涩的。
《野草》使用了繁复的比喻和象征
《朝花夕拾》导读
内容上是作者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 片断,它更多地包含着作者对旧日生活 的认识。
写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在 写法上不拘一格。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 中的四铭。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如《狂人 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等。
《在酒楼上》导读
小说的思想性
一方面对主人公吕纬甫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 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 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的小说创作
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集。

论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论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翘楚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文、小说和散文,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视野,深深影响了中国及世界文学发展的历史。

在鲁迅的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得到了重要的推动,他的贡献也闪耀着中国文学艺术的力量。

首先,鲁迅在将中国时装文学发扬光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将当时流行的时尚文学方式,以及洋溢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元素融入其中,使中国文学可以在海外广受好评的同时,也受到国内读者的好评。

他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故事和真实生活,使中国文学应景生动。

其次,鲁迅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

他创作《狂人日记》、《故事新编》等文学作品,不仅开创了新的小说创作模式,而且在采用丰富生动的表达技巧,生动讲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

他还创造了“散文体”,将自然、哲理、爱情、明现与自身观点相结合,创作出能引起强烈共鸣的散文作品,令越来越多的作家仿效,以其文字塑造了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发展。

此外,鲁迅敦促新文学运动,把经典文学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唤醒,对新作品施加更多压力,以更现代的方式来发挥文学作品的潜能。

他还勇于反映社会现实,敢于表达不一笑的意见,以此倡导真实的叙事技巧,以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写作,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更新更具有社会改变意识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鲁迅的文学贡献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学史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他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与情感手段,使中国文学得以发展、更新、深化,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也值得我们永远缅怀。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鲁迅,一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他的作品和言论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写作风格直接、犀利,他以深刻的洞察力揭示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启示、文学创作形式的革新以及社会意义的彰显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鲁迅的作品和言论为现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以尖锐的笔触批判社会现实,对封建主义、帝制主义以及旧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坚持把文学与社会联系在一起。

鲁迅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充满了讽刺和讥讽,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人性黑暗和道德堕落。

他的作品使人们认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娱乐工具,更是一种思想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价值观的转变。

鲁迅的文学创作形式也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尝试了“白话文”这一全新的文学形式,摒弃了古典文言的庄重和拘束,选择用日常口语进行表达。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他的作品更加贴近人民,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

鲁迅还注重描绘细节,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情感力量。

他的创作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小说,还涉及散文、评论等不同体裁,为后来的作家拓宽了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空间。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社会意义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关注劳苦大众的命运,用笔剖析社会不公和压迫,为广大民众发声。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触觉,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弊端,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思考和抗议。

鲁迅的作品让人们认识到文学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催生了一批热爱民族、关注社会的作家,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而言,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启示的提供、创作形式的革新以及社会意义的彰显等方面。

他的作品通过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鲁迅的文学创作形式的创新也为后来的作家拓宽了表达方式和技巧的空间。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地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影响深远,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最为贫困和恶劣的时期。

鲁迅作为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并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文学创作的传统汇流鲁迅的文学创作不仅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还接纳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精华,使之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从作品主题上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往往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人格自由,精神贡献具有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

二、“艺术为社会的良心”和“中国文艺的进路”思想鲁迅的“艺术为社会的良心”和“中国文艺的进路”思想,为中国现代文学文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推动中国文学文艺走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创作思想,注重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表现民间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文化和精神价值。

三、鲁迅文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一直对中国文学及其后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文学的思考、文学创作、文艺美学问题都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发挥作用。

他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体现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层次内涵,是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精神诉求。

四、鲁迅的文学地位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空前绝后的文化巨匠,他曾经创造了无数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中国文化的掌门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文学思想、文化理论言论、文学创作及其文学批评成果,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总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宝贵财富,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研整理现当代文学史_鲁迅

考研整理现当代文学史_鲁迅

鲁迅小说一.题材1.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农民题材:“故乡”中的老实麻木的农民,被封建神权压迫的农民,具有强烈国民性代表的农民系列。

知识分子题材:辛亥革命后独战多数的英雄的知识分子孤独的命运;“五四”时期勇敢地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的悲剧。

2.鲁迅还生动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有城市中麻木而微小的小市民系列,有故乡的淳朴的长一辈的形象,二.主题1.刻画“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表现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精神的愚昧,显示出的心灵的麻木,失去寄托的孤独与空虚,对我们民族的国民性弱点的讽刺与批判。

2.表现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谬性,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与危机,在强大封建传统的压力下知识分子的颓唐和消沉,生命的无辜消磨,中国知识分子与“乡土中国”“在”而“不属于”的关系,青年知识分子眼光的局限,对社会经济压力的无力抵抗,反抗最终失败。

3.“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摧残,更是“咀嚼人的灵魂”。

4.表现人的生存困境的主题。

人在“飞向远方”与“落脚于大地”的选择的困惑,与之相联系的“冲决与回归”、“剧变与稳定”、“创新与守旧”两极摇摆,以及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面对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可奈何地返回自身,有“精神胜利法”而心满意足进而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堕入更加绝望的深渊。

5.“挣扎”的主题:全部叙述步步深入地揭示着“希望”的消逝与幻灭,显示出“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和绝对权威的地位。

但一种独特的心灵辩证法恰恰以这种感受为起点,挣扎着去寻找和创造生命的意义,对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抗战,并充满痛苦地坚守着改造中国人极其社会的历史责任。

小说的结尾都有“走”和“路”的意象,“金黄的圆月”作为理想的象征重新高悬,并激发出新的奋进。

蕴涵着作者的生命哲学。

6.“希望—绝望”的对立主题和“回乡”主题。

“回乡”主题最直接地表述了关于“希望与绝望”的思考,在“回乡”小说的底层,有一种希冀、恐惧和情绪的潜流。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论文【1】摘要:鲁迅身上时代特色鲜明,历史内涵丰富,其作品显现的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辉耀史册,他所坚持的个体自由精神、现实主义与解放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解析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重温鲁迅先生的文学观,与现实文学进行对照,反思自身,清醒头脑,进而汲取力量,认清方向,对积极推动当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进行探究与讨论,以期能够对现代文学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鲁迅;现代文学;精神人文精神于文学中主要表现为文学精神,从古至今,精神是不断流动、变化着的,而最鲜明的文学精神则主要集中于鲁迅一人身上。

并不是因为他的哪篇文章总结出精神纲领,而是在他的每一篇文学作品中都透露着具有指导意义的现代文学精神,这种精神是先进文化的导引旗与方向仪,为文学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鲁迅的现代文学精神主要表现于以下三点。

一、崇尚个体自由的启蒙主义思想西方国家的斗争运动,个体自由为首要前提,而在我国此原则迟迟没有确立,但是鲁迅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个体自由。

1907年发表的文章《文化偏至论》一文中,尊重个性、张扬精神是其主要思想表达,直至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仍在坚持这一主张。

他的启蒙主义思想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而发,要求长期压迫在封建制度,束缚于伦理道德观念中的人们解脱出来,因此,鲁迅的自由主张与西方思想存在不同之处。

一是:西方提出的观念是基于工业革命及科学革新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历史条件还十分老旧,因为他所强调的个人主体的主张为要求人们反抗现存制度与统治。

二是:西方提出的个人自由,是个人区别于其他人,而鲁迅则是将个人发展联系民族振兴,个人获得自由才会更好地推动民族主体的发展,而这个道理于现在来讲仍有部分人无法清晰认识。

鲁迅的主张有彻底性,他反对封建制度压制个人发展,同时也对外界所谓的思想权威持怀疑态度,对强势思潮不屈从,对他人思想也不盲从轻信。

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的作品批判现实社会,揭示人性黑暗,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鲁迅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并从创作主题、文学风格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作主题的影响鲁迅以其深刻而真实地剖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将他的创作主题拓展到了人性的极限与社会问题的根源。

他的作品主题多涉及人的悲剧命运、封建礼教和道德败坏、国家命运与社会矛盾等方面。

这些主题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鲁迅的作品引发了对社会制度和旧有价值观念的质疑。

他通过描绘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们,表达了对封建传统、道德沦丧和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为当代文学作家提供了参照和启示,激发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触觉和反思意识。

其次,鲁迅的作品立足于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诠释,呈现出多样的个人命运和人性的善恶。

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下层社会人民的痛苦遭遇,使得当代作家更加注重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探索人性的深度与广度。

最后,鲁迅的作品将国家命运与社会矛盾相结合,体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

他的作品通过对社会动荡和民族危机的描绘,带给了作家和读者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二、文学风格的影响鲁迅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语言表现力、叙述手法和思想深度上。

首先,鲁迅的语言表现力深入浅出、朴实无华。

他以口语化的文字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平易近人,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

这种语言风格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被广泛吸收和借鉴,使得作品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感染力。

其次,鲁迅善于运用夸张、对比和讽刺的叙述手法,使他的作品生动有趣,富有张力。

他通过对现实暴力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展开揭示,让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为深刻的思考。

最后,鲁迅的思想深度赋予了他的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标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无法直面人生的告白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鲁迅:无法直面人生的告白

鲁迅:无法直面人生的告白在欧洲倒神运动时或倒神之后,上帝的缺席、尼采极富象征意义的疯狂,导致了从海德格尔到萨特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导致了吸毒和嬉皮,导致了摇滚。

而在俄国,在东正教的阴暗背景下展开的妥斯陀耶夫斯基式的“对灵魂赤裸裸的拷问”也导致了颓唐、放纵和践踏一切,他们在现世上犹如在一个在舞会上打着呵欠等马车的人。

为什么虚无主义的鲁迅没有成为这样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为什么他会说“绝望之为虚妄,正如希望相同”为什么他在给许广平的信里提到“绝望的抗争”呢鲁迅早年是“辛亥革命”的热烈支持者,然而又对革命后秩序和道德的混乱深切失望,然后他又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坚,然而由于鲁迅的不可祛除的绝望,使得他在五四整个兴冲冲的行列中不具代表性。

鲁迅曾经转向左翼,但他在左翼受到了大量的攻击,其中包括了成仿吾、郭沫若、田汉等等。

鲁迅就是这样一生为中国奋斗而又对中国人感到彻骨的失望,就是这样站在运动的最前沿,而又成为运动中最刺耳、最不协调的声音。

鲁迅力求摆脱虚无,却因而更加逼近虚无,他一生中四处都是挫折,都是冷眼,都是不容调和的矛盾。

在野草中,“影的告别”和“过客”都是这个心灵的呐喊,对自己的呐喊,“野草”对于鲁迅来说更多只能作为镜子,作为回音,作为照明孤独的火把,作为思想的毒药和抽打自己的皮鞭。

在“影”中一个影子不愿去天堂,不愿去地狱,不愿去未来的黄金世界,最后他不愿去追随这个人了,因为无可追随,他只好彷徨于无地,因为他终不过是个影子,他将为白天所消灭,或者为黑夜所吞没。

这个独立的影子,这个不同于一般的影子,只好在短暂的黄昏和黎明,等待黑夜和白天的消灭了。

鲁迅残忍的向我们揭示了生存的困境和意义的幻灭,我们一无可活,没法子活,没地方活,也许是首先是没必要活,没有活的余地,甚至连死也不能,只能消失,归于虚无,连腐败也不能够。

然而在“过客”中,对此又有了新的解释,我们活着,我们走,因为有声音在召唤。

我不能知道这个声音对鲁迅意味着什么,但它一定是有的,正是因为这个声音,我们才能在文学史里看到鲁迅倔强困顿的身影,才能在鲁迅面前擦拭自己的灵魂和良心,才能理解和追逐着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阿Q这一形象的理解1、普遍性和虚无性“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很渺茫。

”——这里说明了阿Q的普遍性,同时也说明了阿Q思想的虚无性,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知道,可见阿Q可悲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2、精神胜利法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体现,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跟别的思想家的信念有着本质的不同,思想家他们不追求现实的功利,但是他们的追求是坚定的,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思想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遇到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时候,就会采用这样的的方法来麻醉自己3、不坚守自己,人性的悲剧性。

不坚守自己:“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因为阿Q没有自己的坚守,没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阿Q只能很可悲地依靠别人的评价来获取满足。

这也与萨特的“他人即地狱”不谋而合。

悲剧性:“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子民全不在他的眼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不值一笑的神情”/“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啊”——一方面是自己实力的弱小,另一方面却对强者在暗地里看不起,甚至还有希望他们遭到祸事,而在遇到强者的时候却只能摇尾乞怜,这就是阿Q的可悲性。

也是人性的悲剧性。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1、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阿Q:遵循严格的封建思想:男女之大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虚伪无赖的阿Q:表面上满脑子封建思想道德,但却拧女人大腿、摸小尼姑的头、心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直接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这种无耻又无赖的话3、深受封建统治者迫害与剥削阿Q:赵太爷手里的大竹杠打过他,还定下五个苛刻的条件,将阿Q 仅有的家当全部榨取干净,断绝阿Q的活路4、自欺欺人的阿Q:被秀才大骂后,就觉得“似乎一件事也已经收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以至于出去看热闹还在想被自己调戏的吴妈“不知道闹什么玩意儿”(第五章生计问题)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

阿Q很以为奇,而且想:“这些东西忽然都学起小一姐模样来了。

这娼妇们……”从这些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Q没有觉得轻薄小尼姑是件不对的事,而是以为女人们端起架子学起富家小姐们的样子来,做着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

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阿Q的浅薄与无知,愚昧且自大,令人无奈。

欺软怕硬欺凌弱小阿Q自认为地位是比小D高的,但是大家竟然雇小D不雇他,这让他很受挫,于是要找小D打一架,分出个高下来。

偷萝卜时看见小尼姑,阿Q认为“小尼姑之流是阿Q本来视若草芥的”并不在意,但是在看到老尼姑后便匆忙逃脱了。

阿Q,在当时是一个地位较低的人,因为他游手好闲,想法怪异。

所以许多人看不起他。

而他也同样看不起跟他一样的小D,甚至鄙夷小D,觉得小D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瘦弱的小尼姑更是他欺凌的对象...这样愚昧自大欺凌弱小的阿Q让人很无奈。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1、虚荣、爱面子:阿Q从城里回到未庄时穿的是新夹袄,走到酒店时说:“现钱!打酒来!”这和从前穿破夹袄的阿Q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对他“刮目相待”。

阿Q炫耀自己在城里见识以及之后对赵太爷的态度都充分表现了他的虚伪与爱面子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展现了国民敷衍趋势的本性。

2、自欺欺人、妄自尊大:阿Q从城里带回来的稀奇玩意儿原来是他偷窃而来。

他靠着偷窃的东西维持着所谓的“面子”将自欺欺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赵太太向阿Q提出“我要一件皮背心。

”时,“阿Q虽然答应了,却懒洋洋的出去了,也不知道他是否放在心上。

”体现了阿Q妄自尊大的性格。

阿Q是一个很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他存在的价值通常附着于别人的评价和态度,他没有对自己有过很正确清晰的认识,过分看重在别人眼中的自己。

除此外,为了“面子”再次做出了偷窃的行为,并且自欺欺人,还深以此为谈资,向别人分享“经验”。

这也体现出阿Q作为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负面性。

(第七章革命)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

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

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第八章不准革命)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

阿Q十分不满意。

一打听才知道假洋鬼子当了革命党的大官。

他也想请假洋鬼子他们让他加入革命党,但是正在演讲的假洋鬼子却对他大喊大叫,把他撵了出去。

有一天晚上,赵太爷家遭遇抢劫了。

阿Q出去看热闹,看到那些革命党穿着那些他在梦中见过的服装正在进进出出地搬东西。

阿Q感到特别遗憾。

他认为这是因为假洋鬼子不让自己革命,所以革命党才没有来叫自己。

这里的“革命”其实是当时辛亥革命的一个缩影,这其实是作者通过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作者本身性格与阿Q完全不同,但他借描写阿Q表达了一些自己对革命的看法。

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这是因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

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也应证了他前文提到的那些性格特点。

(第九章)1、看到大人物情不自禁地下跪:体现了他的奴性2、被定罪却遗憾圈没画圆:体现了他的麻木。

阿Q要作为抢劫赵家的嫌疑犯要被定罪枪毙,签字画押的时候却因为圆圈画不圆而遗憾,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被抓到这里来,精神麻木。

3、作为替罪羊,临死了安慰自己二十年后又是好汉:体现了他的逆来顺受。

阿Q是一个逆来顺受,没有反抗精神的人。

死到临头,也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被杀。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什么?它在当下有何意义?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等。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第二章优胜记略里阿Q被闲人打后,心理“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是不像样···”;阿Q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洋钱丢了后,他想算是被儿子拿去了,自己连打了两个嘴巴,打完后,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阿Q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的意义:消极意义、积极意义三、分析阿QQ悲剧的根源内因:自身的思想上:1.自己看不起别人,却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2.骂——口讷者打——力气小者吃亏的时候——怒目而视没有办法时——说“你还不配”被人揪打时——想“我总算被自己的儿子打了”钱被抢时——打自己就如同打了那个抢自己钱的人3.屡屡失败的他确认为自己从未失败过外因:社会背景1.底层人民的劣性根,嘲笑阿Q,欺负弱小,盲目推崇秀才、举人老爷,他们像一堆浮萍随波逐流,不辨是非。

2.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而农民群体地位低下,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长期腐蚀人们的思想,且弱势群体的基本地位得不到保障,面对强势的一方只能任人宰割。

革命1.亲眼看到枪决场景→ 革命便是造反→ 对革命“深恶而痛绝”2.举人老爷和一群男女因此而慌张→产生快意→觉得“革命也好吧”3.大喊“大喊造反” → 享受其他人对他惊惧和骤然改变的态度4.盘辫子去结识真正的革命党→“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被利用→ 被枪决(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四、文学史上对阿Q存在哪些理解,举例说明1、理解阿Q的无名无姓2、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3、理解阿Q的革命观一、阿Q的身世背景(一)阿Q“三无”的身世:无姓、无名、无籍贯(二)阿Q“三无”的背景:无家庭、无固定的居所、无固定的职业(一)阿Q“三无”的身世:无姓、无名、无籍贯阿Q连姓氏都没有“是旧中国劳动人民没有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尊严的写照”。

阿Q依稀记得自己姓赵,在多喝了酒之后“手舞足蹈”地炫耀“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很光彩”。

赵太爷作为未庄最有权势的豪绅,他主动叫人找来阿Q,暴跳如雷,“满脸溅朱”,特别是那句“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其强烈否认之语气背后的潜台词耐人寻味。

接着作者写道: “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

后面作者还煞有介事地写了“我”居然专门去向赵太爷的儿子去核实,且详细记录了查询的过程和结果,这才了事。

阿Q就是这般的可怜,在那个宗法制度盛行的时代,他却一无所有。

姓氏、名字、籍贯这些可谓是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可他被通通剥夺掉了。

(二)阿Q“三无”的背景:无家庭、无固定的居所、无固定的职业“阿Q是贫民阶层中的贫民,是旧时代的弱者”。

阿Q没有家,在未庄的时候他就居住在那个四面透风,冬冷夏热,鼠虫乱窜,臭味扑鼻的土谷祠中,但这样一个地方予他而言却像是个宝贝,至少它能够收容他阿Q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 “割麦便割麦,春米便春米,撑船便撑船”。

其实说白了就是给别人打工,干点体力活,体力活历来流汗多而挣钱少。

当然,阿Q除了能干些体力活,没有其他别的本事了,只能靠出卖体力混口饭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阿Q 也想有个温暖的家,有个女人能够陪伴他,正是这种炽烈的想法促使他鼓气勇气向赵家的吴妈表白。

可是这一场恋爱终究演变成一场悲剧。

阿Q不仅为此挨了骂挨了打,甚至连维持生计的饭碗都给砸了,还落得个“臭流氓”的坏名声。

阿Q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生存,在毫无保障的生计来源中挣扎,他不但在政治上受到压迫,经济上也忍受着惨重的剥削,这必然注定他的一生是孤独而又贫苦的。

二、阿Q的独特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出现在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Q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鲁迅从雇农阿Q的生活道路和个性特点出发按照自己艺术创造上的习惯,从而成功塑造了一个旧时代中国农民的魂灵。

原文举例: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Q精神的第一个特点是“自尊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