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的故事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陕西户县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财神刘海故里”和“财神之乡”。
那你知道陕西户县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陕西户县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陕西户县民间故事:运漆河的传说户县境内有一古河道,自终南山出,北流至郿邬岭下转向东北。
相传此河道为昔日之运漆河。
这条河很奇怪,据史料记载,唐朝时它顺着眉坞岭流淌,但后来就慢慢消失了。
但现在每60年要涨一次水,1957年“运漆河”涨水,沿着郿邬岭流了20多天,流完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唐贞观年间,太宗刺尉迟敬德监修长安城。
当时发动了民间所有的能工巧匠,动用了不计其数的黎民苦工,夜以继日,赶修赶筑。
待工程快要竣工之际,敬德上奏太宗说,要用生漆遍漆京城,以彰大唐江山永固不衰。
太宗甚喜,便召敬德进宫商议。
太宗问敬德,诺大的京都古城,哪来那么多生漆。
敬德说,他要把终南山的生漆割光割尽,尔后修一条运河至长安城,让生漆顺着运河源源而来,以供漆城之用。
太宗听后大喜,下旨遵行。
敬德得了圣旨,一面命令百姓开修运河,一面命漆工上山采漆。
成千上万的漆工开进了终南山,只见山上的漆树个个被开了裂口,树树挂上了勺罐接漆,漆工们风餐露宿,昼夜不眠,把勺汇成碗,把碗倒入桶,再把桶里的漆倒进新开之运漆河内。
谁知这件事惊动了终南山的山神,山神虑其尽采之举,会把终南山的漆种根绝,便化作以苍头老翁,拄着手杖下了山。
他唠叨运漆河边,正遇着敬德在督促采运,便上前施礼道:“这般采运生漆,不知有何用处?”敬德说:“奉了圣上旨意,要用他漆遍长安城。
”老翁不禁仰天大笑。
敬德摸不着头脑,便问道:“你笑什么?”老翁说:“这些许生漆,连漆我的手杖都不够,还能漆得了长安城。
”敬德见老翁口出狂言,便让他漆出个样子看看。
这时只见他用手杖在河中轻轻一拉,满河的生漆,尽沾手杖之上,而且才漆了一半。
敬德见状,惊骇不已,深悟此事有伤天地神灵,立即停止河工、漆匠割运生漆,而且再也不提漆城之事了。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通用5篇)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篇1夏启当上国王以后,有一个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
启和有扈氏的部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后启把有扈氏灭了,把俘虏来的人罚做牧奴。
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样子,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个十分昏庸的君主。
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
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
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
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
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发百中的。
有一个神话,说古时候天空里本来有十个太阳,地面上热得像烤焦似的,给庄稼带来严重的灾害。
大家请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几下,把天空里的九个太阳射了下来,只留下一个太阳。
这样,地面上气候适宜,不再闹干旱了。
又说,古时候大河里有许多怪兽,经常兴风作浪,造成水灾,把禾苗淹没,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这些怪兽都射死了,人们的生活才恢复了正常。
这些神话说明后羿的箭术很高明,是大家公认的。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个仲康的助手。
到了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音niǎn)走,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音zhuó)。
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
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争夺,一定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相逃到哪儿,寒浞就追到哪儿。
后来,相终于被寒浞杀了。
那时候,相的妻子正怀着孕,被寒浞逼得没法,从墙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个儿子叫少康。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得人心者得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个历史故事具体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
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
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
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
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
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夏启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
夏启的夺位之战

夏启的夺位之战夏启,大禹的儿子,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夏启也是将部落世代传袭的禅让制转变为父死子继的第一人。
那你知道夏启的夺位之战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夏启的夺位之战,欢迎大家阅读。
夏启的夺位之战大禹时代,领袖的人选是通过大家的推举选出最有能力最具贤德的人,这也是所谓的禅让制。
在大禹晚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大家最先推举的人是皋陶。
可是皋陶比大禹死的早,所以再一次选择继承人,这一次有两个候选人:启和伯益。
启虽然是大禹的儿子,但是他的名望和功劳远远无法和伯益相提并论,毫无疑问伯益成了法定国君继承人。
大禹死后,伯益继位,可是启却并不愿意放弃帝位。
启依靠夏氏族的强大实力,发动了对伯益的军事叛变,伯益的氏族完全不是夏氏族的对手,伯益也在箕山被杀死,夏启就这样通过武力夺取了王位,自此开启了家天下的传承制。
这场武力夺位在相关书籍中亦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
”还有一种说法:“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却是说的启的武力夺位是大禹早有授意的。
总而言之,不管是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夏启不是正统的法定继承人,他是依靠强大的武力发动战争才能成为新的国君。
夏启身为大禹的儿子,而且夏氏族当时的实力远远的超出其他氏族,在王位旁落他人的时候,夏启肯定是不会心甘情愿的。
不管他是忠是奸,动用武力发动叛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实力才是权位的有力保障啊。
夏启的为人夏启,本名叫做姒启,史书上也称呼他为夏王启、夏后启。
史书记载大禹娶涂山氏族女子生子启,所以夏启的母族是涂山氏族。
《竹书纪年》记载,夏启登基时间约为公元前1978年,驾崩的时候是公元前1963年,共称王15年。
传说大禹在世时本来是要依照禅让的传统将王位传给皋陶,可惜皋陶死的早,没有等到大禹逝世。
于是大禹又决定将王位禅让给皋陶最有贤名的儿子伯益。
但是,大禹培养伯益的时间太短了,等大禹逝世的时候,伯益还没能有足够的时间树立他的威望。
中华故事 - 启的故事

夏代国王名,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 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大宴钧台大宴各地首领。
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
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
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
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
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启,母涂山氏。
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
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
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
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
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 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
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
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 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
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
传说 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
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
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
武观只好认罪服输。
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

关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故事夏朝时,夏启夺得帝位天下共愤,其中有一个部族首领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来指责夏启不应当抢夺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启把王位立即还给伯益。
夏启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个叫甘泽的地方与夏启打了起来。
这一仗,夏启的部队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几乎全军覆没。
夏启身边有一臣建议,赶快重整军队补充人员,准备第二次作战。
可是夏启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不少人还不赞成父死子继的规矩,所以才不肯拥护他。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来参加他的军队,打败对手简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胜利,首先必须把人心拉向自己这一边来,让人们知道夏启是一个贤能的人,由他来继承王位是符合条件的。
于是夏启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
他吃饭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觉只铺一张很薄且又粗糙的旧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从不演奏音乐来作为娱乐。
他爱护小孩子,尊敬老人。
谁有本领,就请来加以重用;谁懂得武艺,就请来叫他带兵打仗夏启这样坚持了很久,真的产生了效果,他的声誉大大提高了。
人们常常说:夏启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儿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严格,对待别人又多么热情,多么有礼貌,天下就应当交给像他这样的人来治理。
以后要是有谁再来和他争王位,我们应当全力保护他才对。
人们互相传着夏启的好处,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夏启是夏禹的惟一继承人,对于父死子继的天下制度,再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经倒向他这一边,夏启终于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
这一次,有了群众的帮助,夏启把有扈氏打得大败,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虏,被放逐到草原地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夏启在这里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自己暂时不得人心;二是从长计议,为得天下人心,他没有自吹自擂,而是严格要求自己,从实际做起。
得人心者得天下议论孟子在这里要讲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众的需求。
要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注意获得别人的支持。
别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何强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夏朝(约前2070-前1600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个世袭制朝代。
夏时期的⽂物中有⼀定数量的青铜和⽟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下⾯⼩编给⼤家讲⼀讲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夏朝覆亡的故事。
夏朝覆亡真相引⾔ 若要说中国历史,夏朝是不能不说也是⽆论如何不可逾越的峦峰。
但是,夏朝却是⼀个没有多少考古实物出⼟的王朝,它仅仅存留于⼈们的记忆中和传说中。
因此,历代关于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性成为公案,众说纷纭,莫衷⼀是。
可以说,在甲⾻⽂出⼟之前,商代和夏代⼀样,是不被正统学术界所认同的。
⽽在甲⾻⽂出⼟以后,再也没有⼈怀疑过商朝的真实存在性了。
商代世系已被甲⾻⼘辞所确凿⽆疑的证实了,⽽在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位居⼆⼗四史之⾸的《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夏代世系的记载与该书《殷本纪》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样明确。
实物既已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夏与商⼀样,世系那么明晰,传承那么有序,绝⾮空⽳来风,⽆源之⽔,必有所据。
况司马迁去古不远,见过⼤量的典藏⽂献,加之司马迁撰写史书的认真性和准确性,遍游九州,考稽耆⽼,不放过任何⼀点阙疑之处,历为后世史家所推崇。
因此,《史记》⼜被誉为信史。
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古代史观,⼜⽆不重视传说和神话等等,譬如欧洲⽂化的源头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就是希腊的远古史,⽂明史。
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夏朝的真实存在性。
夏朝建⽴ 在夏朝享国400多年的历史⾥,除了⼤禹治⽔、少康失国、夏桀亡国等等不多的⼏个故事以外,夏朝并没有多少典籍记载或实物佐证的存在。
缺少了故事的历史,就如同⼀幅没有多少⾎⾁的⾻架,总是索然⽆味的。
在后世诸多的⽥野发掘中,和远古唯⼀联系紧密的⽂物记录,似乎与夏朝也缺少对应。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丰富这幅远古的⾻架,以使它颜⾯⽣动起来,栩栩如⽣地站在我们⾯前。
对于夏朝的开国国君,史学界⼀直有两种说法,⼀说是⼤禹,⼀说是⼤禹的⼉⼦启。
【传说】夏启的历史故事

【关键字】传说夏启的历史故事夏启的历史故事篇一据说大禹治水,一直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结婚。
有一次,他治水来到涂山(现在的会稽山),偶然间碰到一条九尾的白狐狸,这狐狸来到他的面前,摇摆着一把像扫帚一样的毛蓬蓬的尾巴。
这狐狸是和龙、凤、麒麟等动物一样同属于吉祥的生物。
禹见到这九尾白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歌谣的大意是说:谁见了九条尾巴的白狐狸,谁就可以做国王;谁娶了涂山的女儿,谁就可以家道兴旺。
想到这里,大禹心里明白了八九分。
涂山氏有一个女儿,取名为女娇,态度很娴雅,仪容也十分秀美。
最后禹娶了女娇作妻子。
可是结婚没几天,禹又离开新婚的妻子,忙忙碌碌到别的地方治理洪水去了。
女娇被送到禹的都城安邑。
但是女娇在那里生活极不习惯,加上她很思恋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大禹和家乡,就经常到城南门外的去张望,每天都要去,后来南门外的这个地方就有了“望乡台”,就是女娇登台远望的所在。
最后,女娇觉得大禹在外治水生活很清苦,就坚决要求跟随大禹一起到去治水。
大禹没有办法,只得答应。
一天,大禹在外面一整天没有回家,女娇柔怕丈夫肚子饿,就给大禹送中饭去。
谁知当女娇柔来到大禹治水的地方,竟总是找不到大禹,就爬到韹辕山上去。
等她爬到山上一看,只见一只大黑熊正在用力凿石推土,开挖河道。
女娇柔感到非常害怕,转身就往回跑,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上。
其实这头黑熊是大禹变化的,大禹见有人摔倒了,忙转身一看,竟是自己的妻子给送饭来了,摔倒在路边。
大禹猛然想起,自己一直变成一头巨熊在开山,但是从没有告诉过妻子,就想跑过去跟她解释。
禹跑了过去,可是却忘记变回人形了。
他的妻子见大熊朝自己跑来了,赶忙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向山下。
眼看女娇就要被大禹变化的黑熊追上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女娇吓得晕死过去,而且立刻化为了一块石头,立在家门口的山坡上。
大禹看到自己的妻子化为了石头,非常伤心后悔,怪自己一直瞒着妻子。
想到这里,禹情不自禁地抱着石头哭了起来。
哭过了之后,禹转念一想,妻子已经怀了身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的故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时代。
夏朝的建立者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由于当时传统的“禅让”观念并没有完全消除,当时启的统治地位十分不稳,许多部族纷纷起兵反抗夏启的统治。
夏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确保“家天下”的局面,多方动用军事力量,镇压叛乱各方。
据历史记载夏启与当时西部的叛乱诸侯有扈氏大战于甘,甘就在我们今天的洛阳。
面对有扈氏的反叛,夏朝的最高统治者启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若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军事镇压,刚刚建立的夏王朝就有被颠覆的危险,自己的政治统治也就很难维持。
于是夏启决定亲率大军讨伐有扈氏,双方大军在洛阳甘这一地方摆开了决战态势。
为了保证对有扈氏决战胜利,夏启在决战前对自己的军队进行了政治动员,列举了有扈氏威慑侮慢上天、反对代表上天进行统治的夏王朝等罪行,表示要代表上天意志,武力讨伐有扈氏,要求参战将士要勇敢杀敌,英勇作战,确保战役的胜利。
如果畏敌不前,贪生怕死作战不力,将予以严惩,不但要杀死贪生怕死者本人,而且还要杀其妻子、儿女全家。
由于战前夏启政治上高度重视,军事上采取了周密的布置与准备,并亲自主持召开了战前誓师动员大会,严明了军纪,赏罚分明,参战将士奋力苦战,在洛阳的甘之战经过一年多时间大败有扈氏,迫使有扈氏臣服于夏朝,接受了夏启的政治统治。
发生在洛阳的夏启与有扈氏的甘之战是当时原始部落联盟企图复辟民主禅让制与夏启维护其奴隶主政权统治的尖锐斗争,夏启在甘之战的胜利,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奴隶主政权,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复辟势力,为夏朝定都斟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场战争反映了古代洛阳战略地位的重要,它是立足中原,实现对全国统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