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影评

合集下载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该片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本文将从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情节与人物《三峡好人》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主人公们的生活因三峡大坝的建设而发生巨变,他们或失去家园,或面临生活困境,但都在努力寻找生活的出路。

二、主题与故里变迁《三峡好人》的主题在于揭示故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电影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人们的家园被淹没,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主题贯穿于整部电影,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人们在巨变中的人性光辉,如对家园的眷恋、对亲人的关爱等。

三、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视角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以现实主义为特色,《三峡好人》也不例外。

他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巨变中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艺术特色《三峡好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电影的画面极具感染力,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到故事情节中。

其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极具表现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故事情节的氛围和人物情感。

此外,电影的叙事结构也十分巧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五、总结《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它以三峡大坝建设为背景,通过讲述一系列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故里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人性光辉。

电影的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都十分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变迁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

三峡好人影评作文《三峡好人》影片中,人们其实只是期望过着简单安定的日子,安土重迁也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三峡大坝的建立,淹没的不只是三峡人的家园,还有那里两千多年的礼貌。

接下来搜集了三峡好人影评作文,欢迎查看。

好人开始自救极度爱一部好电影的时候,会象爱一个人,情最浓时反而说不出有条理的话来。

在我的眼里,贾樟柯还是那个贾樟柯,我喜爱的就是他不变的情怀。

并不是因为说《三峡好人》得了金狮奖才让我觉得它与众不同,它的与众不同是天生的,跟《世界》一样,跟他之前的其他作品一样。

我甚至偏激地认为,那些去年鄙夷《世界》而现在猛夸《三峡好人》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贾樟柯。

《世界》借“世界公园”这个浓缩世界来表现现实社会是取巧的,《三峡好人》借过客的游历眼光来巡视三峡库区,其实也是取巧的,但这两个巧取得好,后者更是紧密结合当下中国甚至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生存状态,诉说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凡人命运。

如果说在过去的贾樟柯电影里大时代背景只是停留在背景音乐和影像上,作为一个个符号出现。

现在主角则是要身陷这样的历史变动,眼看着江水慢慢淹没曾经住过的房屋,实实在在地跟随历史发生。

《三峡好人》里最触目惊心的就是变化。

三千年的古城,两年就拆了,这是城市的命运。

在这样急剧变化的漩涡里凡人的命运就更不必说了。

昨天才住过的房子,今天墙上就写上了大大的“拆”字。

楼墙上的淹没水位线数字让人有今夕何夕之感,因为不久后我们注视它的角度将不复存在。

面对这样的废墟之城,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有心里被掏空的感觉。

这是一个时代的寓言,旧的已经统统拆去,我们丢弃了几千年的传统,但新的还没建立,我们只能象库区移民一样流离失所、彷徨找寻。

这其实是贾樟柯一直都在表达的情怀,这次他更直接就借“小马哥”说了出来——“这个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

”。

好在这次他不再让电影的主人公继续彷徨,在那么多的变化背景里,贾樟柯先讲的就是一个“不变”。

《三峡好人》赏析

《三峡好人》赏析

论文:电影《三峡好人》评析剪辑技术课程论文要求:1.请分析该影片的剪辑、拍摄、蒙太奇应用、叙事手法(注意不是内容简介)2.请分析该影片如何体现了导演个人的风格3.请分析时代背景对该影片的影响3.请注重个人的见解和思考,论文字数2000电影《三峡好人》评析在交图昏睡一昼之后,终于有精力欣赏了《三峡好人》——这部查资料才发现颇有殊荣的金狮奖电影。

影片开篇一个长镜头,没有切换,通过缓慢的推移,将三峡岸边的百姓生活展露无遗。

配合背景音乐的男声长吟,为整部电影铺下了朴实而沉重的基调。

这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

纵观整个影片,看完之后有一种缓不过气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主演都不是“明星面孔”,也许他们讲着地地道道的方言,也许是里面的大街小巷、人物百态勾起你的回忆,你会不自觉地被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勾勒出早已压抑的情绪,你会发出感叹,感叹他的人生无常,感叹他的真实。

因为真实,往往残忍。

一.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拍摄手法简单,镜头是持续很久的长镜头,以及基本的平移和左右,并没有很丰富的运动方式。

这种平实的手法更显得真实,也将底层社会的冷暖暴露无遗。

有几个镜头很有意思,导演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觉,通过特别的构图和景深展现内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红在江边等待时,出现在许多景物镜头的切换,大概是想刻画被拆除房子的破旧还有破碎的心境吧。

关于蒙太奇,根据我自己在选修课上学来的,我自己能辨认出的,大概只有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事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

在情节中,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导演对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娴熟运用。

来自山西的煤矿工人韩三明时隔十六年来到奉节县训前妻,经历了各种波折,两人在上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重婚;同样来自山西的女护士沈红也来到了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共舞,决定离婚。

重复蒙太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三峡好人电影评论

题材及选题分析: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

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

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但信息量会少很多。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

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

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

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于是,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

而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

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

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

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

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

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

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心的疼痛。

捏着火炭,一言不发。

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

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

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_

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_
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奇的手法,再现两个简单的百姓故事。 《三峡好人》在故事的叙述上是一个三段嵌入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首先是韩三明寻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寻找的叙事中来。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寻回爱情。山西汾阳的煤矿工人韩三明与麻幺妹的非法爱情故事。另一条是舍弃正当的婚姻。山西太原的护士沈红到奉节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见面后却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决定离婚。这和一般的双线索叙事的处理方法不一样。通常的叙事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 最后集于叙事情节的高潮,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的两条线索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它们相互不影响,导演通过与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飞碟(UFO)与三峡游船的汽笛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这样诡异的辨证法,是贾导演常用的杀手锏。 唯一让两个故事有关联的是中间出现一个陌生的男孩唱网络歌曲,一首是《老鼠爱大米》唱给韩三明;一首是《两只蝴蝶》唱给沈红。 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景、中近景这两个景别用得特别多,还有就是全景和大全景也相当多。特写很少,这部影片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和机位移动的拍摄,只有不多的几次摇镜头,这些语言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语法, 影片为了表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的使用了长镜头,保持了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影片很多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这种画面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影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在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废墟中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水,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静物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梦碎,梦合电影《三峡好人》影评赏析蔡康永说:“现实生活充满了的无奈,你永远躲不开,可是何其幸运的我们拥有电影。

电影的想象力可以带我们四处翱翔。

”喜欢电影的人都认为它是缔造我们想象力的天堂。

多少酣畅流离,多少缠绵悱恻。

都可让我们的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

如果将电影比作梦的话,可是电影《三峡好人》却是把梦打碎。

汽笛声长鸣,嘈杂声响起。

一个长镜头扫过移民船上的人群,烟雾缭绕,有的在聊天,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看手机、发短信,有的在看手相,有的在扳手筋。

背景音乐是川剧《林冲夜奔》:“(按龙泉血泪洒征袍,)叹英雄孤身无靠,将身投水泊,回首望天高,愤恨难消,怒气腾腾贯九霄!但则见月光照耀,听寒风萧萧!还须要急走奔逃。

俺本得去投宿,怕的有人将俺瞧,(红尘中误了俺五陵年少!)……”镜头最后定格在韩三明身上,他带着简单的行李,带着16年的期盼,从山西来到奉节寻找他的前妻。

在《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林冲怒杀陆谦等人死里逃生后,作者吟诗道:“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

”请看官注意听好,在影片中,《林冲夜奔》的唱曲首尾呼应。

这是贾樟柯为韩三明形象定调之法。

数百年来,林冲在民众心中早成义薄云天、重情重义的“伟丈夫”。

三明虽是卑微小民,但在对待妻子、对待朋友方面,仍不愧是情义男儿。

同时,三明闯入异乡奉节的孤独与惊慌,与林冲被逼上梁山前的“孤身无靠”相映成趣。

当然,对于这艘移民船上的民众而言,他们和千千万万三峡库区的移民一样,政府的一纸命令,他们就拆掉自己的房屋,卷起简单的行李,背井离乡。

不同样是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的“伟丈夫”?此外,打扑克的人发出“骟了”的吆喝声,围观扳手筋的群众在助威喊“雄起”,都是典型的巴蜀风情。

《三峡好人》没有意味深长的镜头、没有灵动曼妙的配乐、甚至连演员的一颦一笑都那么没有力道。

它给不了观众任何的对矫情和浪漫的遐想。

有的只是记录。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

《三峡好人》的影评范文赏析《三峡好人》的故事十分地简单,讲述了一个男人寻妻与一个女人寻夫的过程,但放到三峡工程这个大背景中,两个故事便有了新的意义。

从时间角度来看,女人寻夫一节放到了男人寻妻的中间,即男人等妻的两个月中,这个结构是很合理的,但也仅从时间角度而言,可从故事上说,这样的安排令观众看起来多少有些突兀之感,毕竟两件事在故事层面上的联系只有郭斌这个人物而已,显得并不是那么紧密。

当然,抛开了故事层面,两个寻找的过程却互为补充,十分有看头的。

寻找一直是某些艺术电影着力要表现的主题,许多有名的影片都通过寻找,无论是故事层面还是内心层面来表现了一种人文的色彩,个人成长以及对岁月的人世的怀念等等。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部影片中两个寻找在故事层面上的结构安排是不可取的,联系不密切,跳动的太大。

但向下挖掘,这两个寻找起到了相当的对比作用。

首先,两个主人公便可以说是两种社会人士,矿工与护士,虽然都属于低层人,但从知性上还是有着极大差别的,其次,所寻找的人也是不一样的,成功的投机商人与一个船运女子,一个是外来者,一个是本地人,都是从山西来到这里,每一个人的情况却绝然不同。

投机商人抛家成就了一番事业,无论其手段是如何的,但正是三峡工程给他带来了机遇,而船运女子虽然由于被卖到山西然后解救回了自己的家乡,但由于哥哥的欠债,她成了船头的女人,这几乎同样是被变卖的命运。

一个人因为三峡而改变了命运,一个人因为三峡而轮回了命运,这种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第三处对比是寻找的过程。

从韩三明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穷苦人的生活原态,抡大锤,骗钱的,打杀的,卖身的等等,这一切都是极度的现实也是极度地低层社会原貌,而从女护士寻找的经历中,我们却看到了几乎所有这低层人生活形成的原因所在。

换句话说,一个通过寻找见证了苦难,一个通过寻找表现了苦难形成的原因。

在这里,寻找成了一种因果关系的对比。

不知道看客们注意到没有,当护士提出离婚离开了奉节的时候,影片的色调突然间变得极其温暖,女护士坐在船上,前面是碧绿的江水,一切都是以暖色调出现的。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都是好人,和三峡有了牵连,与20世纪末世纪最大水利工程有了某种联系,便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幕幕“小人物、大背景”的凄凉故事。

(一)两个人的故事韩三明,一个山西挖煤的民工,十六年前花三千元钱从四川奉节青石镇5号“娶”了个幺妹回家,生了一个女儿后,其妻子被“公安”当作拐卖人口解救回了四川,那时幺妹年轻,心里还存在很多爱情、生活的美好梦想,毅然抛弃了与韩三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十六年后,韩三明为了见自己女儿一面,在三峡建设高潮时期、在移民拆迁高潮时期坐船到奉节寻找奉节青石镇5号的“麻幺妹”和“女儿”。

知道幺妹随着货船到宜昌运货,要很久才能回来,便加入了拆迁民工的队伍,在奉节住了下来。

当见到麻幺妹,一对曾经的苦命夫妻在破旧的帐篷前简短的沟通了十六年来的生活,“你过的好吗”,“不好”,十六岁的女儿到比四川还南方的广东东莞打工去了。

韩三明决定带麻幺妹回山西,但是得知麻幺妹替哥哥还三万元债务把自己“送给”了船主,于是带着拆迁民工兄弟一起回山西挖煤挣钱回来赎幺妹。

沈红,另一个从山西来到奉节的女护士,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来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没有丈夫的电话号码,只有去丈夫已经离开的原工厂查找,最后在丈夫的战友带领下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两人在江边蹩脚的跳了段舞,沈红提出自己喜欢了别人,提出离婚,然后在丈夫的默许下离开了奉节。

(二)三大背景背景之一: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四川很多地方都处于新形成的库区之中,最后海拔185高程以下的居民都必须搬迁或者移民,2006年蓄水156米高程,三峡移民构成了中国世纪之交的最大风景。

电影中用如下几个镜头表述了这样的场景:坐船到崇明岛的移民;到移民办质问移民款发放的居民;丈夫残废的妻子最后被迫选择去广东;被水淹没的青石镇5号和小马哥的家;在船上度日的麻家弟兄……,不管如何,背井离乡终归是与高兴难以挂钩的,最近曝光的移民资金被挪用的案子更是加深了三峡移民的悲怆。

背景之二:拆迁与建设老奉节城将被水淹没,拆迁成了三峡工程库区范围内很多地方的显著风景,轰然倒下的墙体,满目皆是的废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好人影评导读: 三峡好人影评(一)影片《三峡好人》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的一部纪实性的电影,本片坚持了他关注小人物的一贯路线。

影片以韩三明和沈红两条情感线贯穿影片始终,分烟、酒、糖、茶四个段落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在三峡库区在寻找爱人之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男女主人公寻找爱人的过程,展现了生活在三峡库区社会边缘人物的众生相。

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展现了潜藏在社会表像下的社会弊病。

影片叙事看似章法凌乱却是有条不紊,细节方面的运用则是本片的一大亮点,给人印象深刻。

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一个细节是影片一开始的长达三分多钟的长镜头。

此处长镜头的运用如同一副翻卷开的画轴,将其中的内容一点一点呈现出来。

影片一开始显现出之前声画串前,伴随着轮船声长鸣,江水滔滔,嘈杂声响,船上的人群打牌抽烟、看手机、看手相、聊天、扳手劲的场景被展现出来,俨然一副众生相。

船外风景秀丽的三峡风光,对船内是人来说只是装饰,他们或娱乐,或在思考,与他们似乎相隔甚远。

空气中弥漫的是噪杂的声音和浓浓的烟雾,即使船外的风景再漂亮也不能吸引人们的目光,一根又一根的燃烟似乎永远不能驱赶人们心底的压抑,这一段很好的将劳动人民麻木的心理和艰辛的生活以及空虚的精神世界刻画出来了。

影片中,导演在很多细节运用隐喻蒙太奇使得导演的意图在被隐蔽的同时得到了升华。

韩三明和其他人一起谈论人民币时,反面的背景由黄河壶口瀑布变成隐喻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韩三明来说寄托的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与独在异乡寻找爱人的艰辛。

片中小男孩在韩三明身边唱《老鼠爱大米》的歌时,镜头转向正在吃面的韩三明,他满含深情的听着小男孩的歌,看着他离开,此处则是对韩三明和麻幺妹感情的隐喻,像老鼠爱着大米一样,感情浓厚,时长却永不会改变。

而当小男孩出现在沈红的船上时,《两只蝴蝶》响起,特写镜头呈现的是沈红失落和无奈的表情,此处导演意在表达沈红和郭斌爱情的悲剧性的隐喻,像两只蝴蝶一样彼此追逐,最后却各自飞走。

结合整部影片小马哥这一角色的悲剧性,更是对这一缺少道义社会的一次深层的批判。

小马哥的手机铃声《山海滩》,又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个在如此缺少道义的社会里苦苦寻找道义的“小人”,最终只能像浮萍一样被海浪打翻。

《山海滩》则是对小马哥注定悲剧收场的暗指,更加剧了其悲剧性。

影片在叙事上被明显的分成四部分,借以烟、酒、糖、茶四种实物予以划分,然而作为影片中的物体细节,它们却有深深的含义。

烟酒糖茶,这四种计划经济时代标志产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部影片中被导演赋予了更深的韵意。

烟,一种交际的工具,更是做为韩三明这个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人的一种暗指。

对韩三明来说更多的是在人生地不熟的三峡库区与人相处的一种工具,无论是何老板,小马哥还是工友。

酒,一种与人礼上往来的工具,更多的蕴含了韩三明对麻幺妹的深深的感情,越陈越香的感情。

糖,在韩三明决定要带麻幺妹走时,两人分糖的场景不禁让观众落泪,虽然相隔十六年,俩人的感情依旧如此糖一般甜蜜。

茶,则是对沈红爱情悲剧的隐喻。

茶对与沈红越喝越淡,像沈红和郭斌的爱情越来越淡,最终不会走到一起。

超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也是片中值得观众注意的细节。

连接韩三明和沈红两个段落的飞碟,飞过时都会被两人或者更多的人注意。

然而,现在看来又有多少人注意过这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

此处是对当权者的一种讽刺。

蕴含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华”字碑,对三峡工程大移民的一种纪念,如今却变成了烂尾楼,立在三峡库区最显眼的地方,一群儿童高高兴兴的奔向石碑,孰不知自己的命运早就被改变,而当石碑升空的时候则是对女主人公下定决心的一种暗指。

韩三明临走时看到一个走钢丝的人,此处的超现实手法则是对韩三明一伙人道路危险的暗指,然而面对危险为了生活不得不坚持走下去。

影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其成就不言而喻。

纪实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更成就了它的经典。

贾樟柯,这个独具特色的导演,带给了电影太多的惊喜,也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感动。

三峡好人影评(二)总结一些有关三峡的电影,有《巫山云雨》,《巴山夜雨》,现在又有了《三峡好人》,这些都是反映民生和时事的电影。

由于号称世界第一大坝的建设导致库区原居民不得不搬离家乡,有些人不得不到遥远的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有些去了辽宁,有些去了浙江,还有些去了广东。

这使得这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很不适应,在他们的心里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脚下没有根。

他们扎根的地方正被奔流的江水淹没,大口大口的吞咽,那里像是从来都没有人住过一样。

贾樟柯在这个背景之下拍摄了本片,不过他的侧重点是外地人的寻找,而不是当地人的失落感。

本片中两条线连接,两个主人公各自寻找着自己家乡的人或者本来应该属于自己家乡的人。

当地人没有了家的感觉,而有家的人却来寻找不要家的人。

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微弱的联系,一是两者都是山西人,二是男人打工的头是女人寻找的丈夫,但是两人并不认识。

电影的元素依然是贾樟柯一贯的风格,流行歌曲,电视新闻,弱势群体,破落的地区。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虽然贾樟柯已经走出山西,走出世界,但是他所关注的对象主要还是山西人。

只不过《世界》是把背景设在大都市的北京,《三峡好人》则安排在人心惶惶的三峡地区。

只不过他不再只把人物囿于山西,以山西人,山西环境刻画人物心理和人物命运,只不过他已经一步步安排,从《任逍遥》以后他镜头下的山西人必定走出山西,他关注的是山西人在中国这个大地理范围内能不能逍遥。

只是在本片中没有给出逍遥自在的答案,却透着一股潇洒之气。

男主角韩三明对前妻说,我会带你回去的,等着我。

女主角说,我们离婚吧。

这样的坚定的,充满信心的口气,在贾樟柯以前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犹疑不决,不知所措,有一招没一招的活着。

本片只是利用了三峡建设过程中当地人的心理变化跟主角人物有相通之初,并且把人物放在三峡大坝边才有了很强的时代感。

韩三明带着在三峡认识的朋友一起回山西挖煤这样的结局显然也是结合了那几年矿难频发的时事。

这样的潇洒就让人感觉有一点“悲壮”,这些农民工就像三峡地区的人们一样过着“流浪”的生活,因为到哪里他们都没有家的感觉,而且有可能就是有去无回。

某报说去年韩三明在某国得最佳男主角时还在家乡挖煤,现实跟电影结合丢失了潇洒感,突出了“悲壮”感。

题外话,我跟朋友今年一起重温本片时,朋友好奇,给影片中韩三明的手机号发短信,对方回信说,“谢谢”。

但没有说自己是谁。

三峡好人影评(三)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的是三峡地区移民搬迁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以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前往三峡库区寻找自己的妻子和护士沈红前往三峡库区寻找与自己多年不联系的丈夫为主线,以冷静沉稳的风格从两个向度展开了对社会人生的批判:一是借助于对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状况的描写,揭示出当今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和情感隔膜,表现了现代底层人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坚韧的抗争;二是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被物质所奴役而丧失了自由,在复杂的社会境遇中迷失了自己,人们在精神家园的追寻——尤其是美满爱情的追寻过程中陷入困境,追寻的道路艰难漫长,结果难以预测?一、家园的失落与生存之路的艰难追寻《三峡好人》影片的英文名字StillLife本身就是“静物”的意思,“静物”隐喻着三峡地区人们物质的匮乏、生活节奏的迟缓。

在影片中,三峡地区屋里陈设的物品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人物就在简陋的环境中生存,生活节奏也几乎停滞。

沈红在县城的大桥上走着,其身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边响着的《两只蝴蝶》流行歌曲,使人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气息,然而这个镜头很快被连绵的群山和工人们正在拆除的残破的楼房所代替,底层的人每天就在和瓦砾打交道,在阴暗潮湿的简单古旧的房屋里平静度日。

在这里,那些整天光着臂膀轮着铁锹铁锤的“老鬼”们好像和整个现代文明断裂了,他们在以自己的强悍的身体与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抗争,但他们的精神只能在《酒干倘卖无》这首80年代走红的歌曲中得到亢奋和宣泄,他们的处境和现代都市的富丽繁华形成起强烈的反差。

在漂泊中追寻,可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现代底层人们无法躲避的宿命,《三峡好人》就表现出异常鲜明“追寻”意识。

随着三峡水位的不断升高,本身就生活艰难的三峡居民面临着自谋出路的选择。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三峡水位线可以看作时代潮流的一种隐喻,历史已经走向了快车道,社会的潮水是那样的澎湃,个体只能在潮水中被动得随着水流,人自身安守家园的保持生活现状是不可能了,面对着旧的正在消失新的尚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三峡人被命运的潮流驱使着前行,经历着丧失家园重新寻找生存之路的煎熬。

中国正经历着一场飞速的变革,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的物质欲望的极度膨胀,日益沦为物质的奴隶,不择手段的攫取、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郭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然而在黑白两道上打拼的郭斌不可能带领人们走出物质贫乏的困境,走向共同富裕,或许它就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跟随他的小马哥正是为了维护他的利益在打斗中丧命,小马哥的结局其实就暗示着郭斌的结局。

这些在底层挣扎上来的富裕人不可能带领当地人解脱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当地的地方官呢?影片显示出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并没有给底层人带来太多的机遇与福利。

高峡出平湖,一桥飞架南北,的确是旷古未有的奇观。

负责建设大桥的领导们悠闲的站立大桥上,欣赏着夜晚优美的景色,夸耀着大桥的宏伟,耗资的巨大。

大桥上的灯亮与不亮,那些衣着整洁的领导们挥挥手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这种指点江山的气魄何其宏伟!但是,这时候他们是否想起那些为三峡建设付出血汗的“老鬼们?”他们看到的只是成就,看重的只是这些工程给自身带来的利益,根本就没有把眼光放到底层,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如果说宏伟的大桥(社会发展的代码)的确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话,那么移民纪念碑则是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的代表。

那个怪怪的家伙,那个庞然大物,像个傻子一样呆立在三峡库区山坡上,与整个库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是那样的不和谐。

这个社会的怪胎,它是怎样在这个繁华的世界中孕育出来的?郭斌的经历是不是可以给人们一些启发?。

一边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毫无着落,一边是大肆的建立一些毫无用处浪费人力财力有碍观瞻的建筑。

正如贾樟柯所说的,它根本就不应该在这个社会上被孕育出来,它早应该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当沈红清晨起床,从窗外望去,这个然大物从地上飞升起来,它升起地是那样雄伟,那样有气魄,就像是航天飞机一样被送上了太空(以致有些观众认为这是在发射航天飞机)。

沈红望着这个庞然大物的消失,静默无声,在她悬挂的晃悠悠的衣服后面,又是一片绿茵茵的静谧。

因为这个怪物的消失,环境恢复了它的魅力。

在这里,剧中的人物什么也没有说,导演的批判是无声的,又是深刻的,它给观众留下了疑问和遐想?。

如果说纪念碑展现出某些人具有官位思想以及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与自然和谐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的话,断臂青年的经历则侧重表现上层官员对下层民众疾苦的忽视或者无能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