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 (全国版)5.1金属的性质与利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上化学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教案设计

沪教版九上化学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教案设计
课题:§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年级:九年级学科:化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说出常见金属与氧气、盐酸以及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会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能根据置换反应特点判断什么样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⑶能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
⑴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讨论交流,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图片展示】常盛酸菜鱼的铝盆漏了
【活动与探究二】
同时将长宽厚薄相同的铝、锌、铁、铜末端浸入同浓度等体积的稀盐酸中,仔细观察现象,并完成对应表格。实验结束后将金属提起,试管放回试管架。
【指导学生实验】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设问]为什么一开始铝和盐酸反应较慢,一段时间后,反应就变剧烈了呢?
【追问】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一、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Cu + O2点燃2CuO
4Al + 3O2点燃2AlO3二、金属+酸→氢气+金属化合物
2Al + 6HCl3H2↑+ 2AlCl3
Fe + 2HClH2↑+ FeCl2
三、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你能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吗?
[展示]装有水的气球。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铝外面致密的氧化膜。
【设问】熔化的铝外面有一层氧化膜包裹着,那么它有怎样的性质?
【视频播放】铝加热后的变化。
【设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呢?

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新版)沪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5.1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新版)沪教版
教学过程:
(复习)1、铁有哪些物理性质?
2、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请学生口答现象。
3、学生板演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新授课)
二、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
2、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
Fe+CuSO4==Cu+FeSO4
(蓝色)(浅绿色)
现象:铁丝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物质;
溶液的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了 浅绿色。
三、常见的金属矿物
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孔雀石:Cu 2(OH)2CO3赤铜矿:Cu2O
四、实验室制取氢气
1、反应原理及化学方程式
金属(锌或铁)和稀酸(稀盐酸或稀硫酸)
(板书)方程式:
Zn+2HCl==ZnCl2+H2↑
Zn+H2SO4(稀)==ZnSO4+H2↑
Fe+2HCl==FeCl2(浅绿色)+H2↑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2、装药品(先装锌粒后装酸)
3、收集检验纯度
4、点燃或做其他性质实验。
5、注意 事项
1、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2、若中途加锌粒则需要重新检查纯度。
本节小结
1、氢气的反应原理、操作步骤;2、简易装置、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3、金属能跟某些盐溶液反应。
布置作业:



师生演示实验:拉铜丝。(要求学生先设计出对比方案)
小结归纳:一、铁的物理性质。
进一步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延展性、熔沸点、密度、硬度、导电、导热等方面来研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金属物理性质的方法。
(指出:金属还有一些物理性质,由于时间、器材的限制,未能发现。同学们可以在课外再行探究。)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教案

沪教版初三化学之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第1课时)教案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课题5.1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及与物理性质相关的应用2、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3、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4、认识初中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教学重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归纳教学难点认识比较常见金属的活动性大小关系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比较归纳教学媒体过媒体录像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展示金属在生活、生产、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导出课题。

交流预习材料的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相关应用,引导学生只关切金属的物理性质是不够的,更需要关切金属的化学性质。

【合作探究】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小组合作实验,教师指导)活动一、探究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探究实验1:①将打磨过的铝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颜色发生的变化②将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察颜色发生的变化镁在空气中燃烧铝在空气中加热铁在氧气中燃烧铜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剧烈燃烧,耀眼____光,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_____的固体剧烈燃烧,________,放出大量热,产生一种_____色固体化学方程式2Mg +O2点燃2MgO(银白色)(白色)结论:金属(Fe、Al、Mg、Cu)+氧气→ ____________活动二、金属与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探究实验2:分别将光亮的铁丝、铝丝、铜丝浸入到硫稀酸、稀盐酸中实验金属与稀硫酸金属与稀盐酸现象化学方程式2Al+3H2SO4====Al2(SO4)3+3H2↑Fe + H2SO4 ====FeSO4 + H2↑结论活动三、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探究实验3: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下方指明物质的颜色)1、总结:板块一、二、三,归纳出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置换反应:叫置换反应2、反思:①生活中我们常说“真金不怕火来炼”体现了金的怎样的化学性质?②从金属与稀酸的作用是否可以看出金属的活泼性强弱?③实验室常用金属锌与稀硫酸或稀盐酸来制备H2,试分别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或反思为什么不用Mg或Fe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呢?3、提升:常见金属(镁、铝、铜、铁、锌、金)的活动(泼)性顺序>Al>Zn>>…Cu>…Au【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教学反思】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红宝石和蓝宝石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它们颜色不同的原因是蓝宝石中混有少量的钛和铁。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2022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案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课题5-1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2)地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金,认识到调整合金组成比例可以改善金属特性;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能力目标学习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情感目标通过对钢铁、青铜等合金知识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材分析重点1.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原理和操作;2.知道合金的定义、特性和用途。

难点实验室制备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与交流反馈1.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取氢气。

氢气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2.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多数合金的熔点低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

3.铁矿石在高炉中冶炼时,得到的是含有较多碳、硫、磷、硅等元素的生铁。

生铁的含碳量为2% - 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钢的性能比生铁优越。

二.问题提出与情境创设我们已经知道镁、铝、铁等金属都能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那么在实验室中又是如何制备氢气的呢?三.精讲释疑与新知建构1.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制取氢气。

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又由于氢气难溶于水,也可用排水法收集。

反应原理Zn+ H2SO4 = ZnSO4 + H2↑Zn+ 2HCl = ZnCl2 + H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个人二次备课:个人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实验步骤1.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加锌粒;3.注入稀硫酸;4.验纯;5.收集氢气。

2.合金: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如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青铜是由铜、锡等元素形成的合金。

世界上用的最常见、应用很广的钢和生铁是由铁、碳等元素形成的合金。

通常所说的“金属材料”既包括各种纯金属,也包括各种合金。

沪教初中化学九上《5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word教案

沪教初中化学九上《5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word教案

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引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曾经以青铜、铁器作为历史时代的标志。

可见,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金属。

今天,我们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交流与讨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或常用的金属制品,想一想各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别应用了该金属的哪些物理性质?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P114表5-2中【联想与启示】1.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一般情况下为什么不用银制造电线、电缆?3.选择铸造硬币的金属材料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相似性:大多数金属都有金属光泽,密度、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

差异性:汞常温下呈液态,铜为紫红色,银的导电能力最强,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等。

【过渡】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做过镁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忆一下它们燃烧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

【讲述】说明金属具有与氧气反应的性质。

是否大部分的金属都有此性质呢?【演示】P115《观察与思考》的实验内容并将实验现象填入表中。

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强调:在常温下,铝和氧气能发生反应,,在铝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膜。

它可以阻止铝的进一步被空气的中氧气氧化,因而有较好的抗腐蚀性。

【设问】“真金不怕火炼”道出了金的什么性质?金易被腐蚀吗?【叙述】“真金不怕火炼”,说明既使是在较高的温度下,“金”的化学性质也不活泼【过渡】到此你们可以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Mg、Al较活泼,Fe、Cu次之,Au最不活泼【归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两种现象来判断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即:①该金属能否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②反应的激烈程度【过渡】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是否也会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桌上的药品,作出合理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 5.1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教案
部分金属元素学生知道名称不知道符号如何写
复习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合作
探究
模块
列举或展示见过的或收集到的金属并说出其性质、用途
练习:
1.下列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是( )
A.铝B.铁C.金D.铜
2.环顾你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它们好多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例如,体温计中的液体是;作导线的一般是__;水龙头表面镀的一层金属一般是或;炒菜锅最好用;灯泡中的灯丝是;切菜的刀最好是。
(3)良好的延展性。延性是指抽成细丝,以铂为最;展性是指压成薄片,以金为最。
(4)密度较____。如铁的密度是7.8g/cm3,不过锂的密度最小,只有0.534g/cm3。
(5)熔点很______。如铁的熔点是1535℃;不过,汞的熔点最低,只有-38.87℃。
巡视了解学生完成进度。
自主学习独立完成练习并展示
A行B行
含碳量<2%的铁Fe2O3
伍德合金保险丝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钢
铜锡合金青铜
铜锌合金黄铜
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 )
A.生铁和钢的主要成份都是铁,其含碳量不同,性能也不同
B.生铁是铁,钢是铁的氧化物
C.生铁硬而有韧性,既可铸又可煅
D.钢是用铁矿石和焦炭作原料炼制而成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都是纯金属吗?
阅读教材P117-120
了解什么叫合金?列举见过的合金成分、性质、用途。
展示各种合金的应用
练习:
1、分别举出铁、铜、金的几种用途,这些用途各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展示元素周期表
投影展示图片: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观察教师出示的元素周期表。

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设计

沪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第1节金属的性质和利用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
1.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
2.培养对待科学的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不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结论。
3.认识到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意识到自己作为科学者的责任和使命。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有一定的了解。然而,他们对金属的性质和利用的认识还相对较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1.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学生可以进行金属导电实验,观察金属导电的现象,从而加深对金属导电性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的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现象,理解反应原理。
2.问题引导: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金属的导电性是如何产生的?”、“金属的提取和冶炼过程是怎样的?”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5.总结与反思:通过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并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将以一个有趣的实验来导入新课。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看似普通的金属丝,然后通过通电使其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火花。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一定会感到惊讶和好奇,我会趁机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金属丝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金属性质的思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金属的性质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观点。例如,我会让学生讨论:“金属的性质如何影响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金属的提取和冶炼过程对环境有哪些影响?”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五章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教学设计

沪教课标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五章第1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教学设计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设计【案例背景】在“未来教室”环境下双板互动教学为载体,更好地去适应每个孩子的成长需要。

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求实、求真与创新能力。

在学习方式上,将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和小组合作相相合,注重师生、生生对话和问题解决。

在师生关系上,谋求和谐,以道相交,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

在《金属的性质》教案中,教师以“区别铁粉和炭粉”为主线,紧紧围绕“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提出方案并进行探究实验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问、促问,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的本质。

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对比实验的细节注意点,力求让每位学生“一课一得”,在课后能够有持续发展性的学习。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所用课时:1课时班级人数:46人(分成8组,每组5~6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探究实验初步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置换反应概念;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能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及盐溶液反应,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3、初步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和讨论交流,初步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初步学会运用联想、类比、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与整合,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情景设置,保持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从化学视角更科学的理解物质及其变化;2、培养学生的小组分工协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能够区别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过程】“未来教室”环境下Starc平台的使用已经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到学科教学中,本节课一开始就双屏展示,左屏显示主要课件PPT,右屏显示学生分组分工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的性质与利用
课程标准、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在2019版课程标准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第1条做出要求:“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材在编排上,按学生的认知顺序,先认识常见金属及物理性质,再认识金属的利用主要是利用合金。

课题2则安排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其中金属的化学性质介绍了三点,每一点都与前面知识息息相关。

第一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在第二单元课题2有铁在氧气中燃烧;在第五单元,有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第二点,金属与酸反应,在第七单元有介绍镁与稀盐酸反应。

第三点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在第五单元课题1有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因此,本节内容看似内容繁多复杂,其实与前知联系起来,相当于是一次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在进一步学习,更利于掌握新知。

对于本节课而言,重点突出而难点已经不难了。

教学目标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认识常见的合金,了解合金比纯金属有更广泛的用途。

认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溶液和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及解决。

在探究某些纯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等事例,进一步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感受科学探究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