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的美好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制作ppt。

2、学生准备:读懂课文一、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搭石有所了解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平凡而美丽的搭石,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人们走搭石的句子。

(二)朗读课文,体会美1.师:刚才我看到许多句子都画上了线,咱们来交流交流。

2.生汇报,师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

投影句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师: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生:上了点年岁的人。

(2)师:当上了点年岁的人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此时他的心情怎样?(着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搭石已经摆好了,她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这时的心情又怎样呢?(高兴)心里又想写什么呢?(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上了点年的人的行为美。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理解上了点年岁的人的行为美,为朗读营造氛围。

(3)指导朗读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这是什么美?(板书:奉献美)师:这也是生: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深深地感受老人的那种奉献美。

老师过渡:还找到别的句子吗?投影句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师: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动作是怎样的?(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2)理解“协调有序”。

21、《搭石》导学案(第一课时)

21、《搭石》导学案(第一课时)
二、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精讲点拨
(一)自主
探究
我能自主探究并与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探究:
a、什么是“搭石”?(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讲了什么?
通过测评、练习形成能力,达到一课一得。
学习收获
(学生)
教学反思
(老师)
⑤、认为应该是这么做,这样做是很正常的事情。()
指导归纳学法,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测评提高
1、我会把下列生词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下边。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绾裤懒惰平稳俗语平衡协调有序
联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招手示意相背而行理所当然
2、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我理解了一下词语的意思,并且我还会用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在相关语段批注;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2、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情,重在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二)展示
交流
我愿意把我的探究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
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练习反馈
A、我会辨字组词。
街()隐()随()
衡()稳()惰()
洪()暴()涨()
拱()瀑()张()
B、我能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山洪()、溪水()、协调()、()所当()
C、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D、根据意思填写本课生词

《搭石》教案(6篇)

《搭石》教案(6篇)

《搭石》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搭石》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搭石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搭石》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较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

(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检查预习效果。

(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⑴、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有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⑴、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

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较佳拍档是哪两个?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搭石》导学案

《搭石》导学案

第21课《搭石》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搭石所体现的家乡人的心灵美。

3.读记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我知道
(1)这篇课文描写了什么内容?。

(2)我的收获是
2.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挽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三)探究感悟
自由读课文。

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
(四)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守卫精神家园》中《一缕爱的阳光》之《温暖》、《让爱留下》《滴水之恩》,读后与同学交流:
1.温暖着作者心灵的仅仅是那花棉袄么?
2.生活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令人感动的事?
3.老妇人和小拖车的司机为什么帮我?
四、课堂检测:
1.我会读
协调有序相背而行溪水猛涨人影绰绰清波漾漾间隔联结
2.会写
作者对搭石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课后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21 搭石
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初步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汇报预习收获1、汇报一类字词。

2、汇报二类字词。

3、重点指导:涨和间是多音字。

4、交流识字方法。

5、教师指导书写:暴衡,学生临写,比较。

纠正。

三、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搭石?边读书边找到答案。

五、课堂练习【课后反思】《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

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2、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双基教学,把它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3、注重学习情况的反馈,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教研员评课】1、双基教学扎实。

2、练习题有梯度,但注意题的难易程度。

3、当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不知如何归纳时,老师缺少指导。

应注重授之以渔的教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搭石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搭石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搭石》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搭石》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 理解《搭石》的故事情节及主题;3. 分析《搭石》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对故事进步的影响;4. 探讨《搭石》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及教育意义。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2. 故事梗概及主题概括;3. 人物分析及影响探讨;4. 价值观念与教育意义探究。

三、导学过程:1. 分组谈论:将同砚分成小组,谈论《搭石》的作者是谁?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总结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故事阅读:让同砚阅读《搭石》,理解故事情节及主题。

提示同砚注意细节,分析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3. 人物分析:谈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搭石、搭石的父亲、搭石的友人等,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和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引导同砚沉思每个人物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义。

4. 价值观念与教育意义:探讨《搭石》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例如英勇、正直、友谊等。

引导同砚沉思这些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教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小结《搭石》的故事情节及主题;2. 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形象及其对故事进步的影响;3. 沉思《搭石》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及其教育意义;4. 自选一个场景,进行情景再现或角色扮演。

五、拓展延伸:组织同砚进行小组谈论,探讨《搭石》中的人物干系、情节进步及故事背后的含义,开展深度的沉思和谈论,提升同砚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将能够了解《搭石》的背景故事、主要内容及意义,培育同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一、导入1. 通过课先导学,了解同砚的课外阅读状况,引导他们沉思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 引入《搭石》的背景故事,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

二、整体理解1. 大致了解《搭石》的作者、写作背景等信息。

2. 分组小组谈论,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及意义。

三、深度探究1. 分角色解读,重新演绎《搭石》的故事情节,让同砚更好地理解作品。

《搭石》导学案

《搭石》导学案

搭石导学案一、概念解释搭石,又称搭积木、堆叠,是指通过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头叠放在一起来建造建筑物、雕像、环境装饰甚至是艺术品等。

搭石属于园林景观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历史起源搭石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开始利用自然界中的石头来建造生活和使用场所。

例如,中国古代的长城就是一座由石头搭建的伟大建筑。

此外,古希腊的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以及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等世界著名建筑都采用了搭石技术。

三、搭石的技术要点1. 石头的选择搭石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石头。

一般来说,优秀的搭石用石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硬度适中•不易老化2. 搭石的设计在选择好石头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搭石的设计。

可以通过相对位置的安排来表现意象,或是通过精细组合使整体更有层次感和美感。

3. 多角度考虑在进行搭石时,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多个角度。

这样一来,即使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能保证建筑物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4. 支撑和稳固性一个好的搭石作品除了美观外,更需要考虑到它的支撑和稳固性,并且能够经受住时间和自然环境的考验。

四、搭石的文化内涵在早期的园林历史上,搭石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技术,还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搭石叠积木,象征着恢弘、力量和稳重,而搭石时所使用的不同石头的形状、大小,却表现了一种自然、和谐和美妙之感。

此外,搭石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有所启迪。

在园林中,搭石被视作一种崇高的艺术,它传递出一种苏醒、积极、创造的精神,给人以美的感悟。

五、搭石的应用领域搭石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除了在建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搭石还在园林、雕塑、环境装饰、艺术品等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例如,一些五星级酒店、别墅和豪宅中,常常会采用再生石材等材质有机结合的搭石装饰,打造出高端大气、典雅奢华的风格。

六、总结搭石是一种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技术,它将美的感受与实用性融为一体。

搭石不仅被用于建筑领域,还广泛应用于园林、雕塑、环境装饰、艺术品等领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搭石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作者刘章的家乡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弯弯地从几个村庄之间流过,在与乡间小路交会之处就有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跨过小溪。

这就是——搭石(示题)这一块块搭石有什么用?(让人们走过小溪)它不但联结这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出示中心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为什么说它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让我们默读2-4节,走进这个美丽的小山村。

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边读边用曲线划出来。

二、学习2-4自然段(读文交流)1、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

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①你为什么选这句话?②从哪些词语里找到乡亲们的勤劳?(早早、唯独、谴责)③他们会怎么说呢?指名读一读。

板书:美▲师:这里的人们很勤劳,就象一排排搭石,(读中心句)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什么?(为他人着想)哦——请大家轻声得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看在你的脑海中都出现了哪些画面?(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时、挑到了满意的搭石时、满意离去时)那位上了点年岁的人,当发现搭石不平稳了,他会怎样想?这时他又怎么样做?你能想象出他调整搭石的画面吗?为什么要踏上几个来回?要是还不稳呢?要调整到什么样子才走?从哪里看出来?(直到满意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奉献美)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就像是一排排搭石,(读中心句)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搭石》导学案
主备人:童琼意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食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学习生字词、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导学时间:2课时
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白什么是搭石。

学习过程:
【自学阶段】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 播放音乐、欣赏山村图片,谈话:
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

质疑。

2、确定目标自主学习
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什么是搭石。

二、自主合作学习:
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1、组长组织互查生字读音,难写字写两个,互相检查词语意思。

2、小组合作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交流疑难
1、学习伙伴合作识记生字新词。

3、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问,互相解决。

【导学阶段】
四、全班交流,导学释疑:
字词部分:
A、检查字词。

1.第一组:间隔一行人相背而行
(1)指名读、一起读;(2)这组词都有多音字,提醒注意;
(3)讲清:因为每当上工、下工,人们是往一个方向走搭石的所以是一行人。

2.第二组:谴责懒惰
一起读,点明:“惰”经常会写错,拿起笔写一写,同桌相互检查。

3.第三组:脱鞋挽裤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这组词语,都是四字词语,读起来都很有节奏,一起读。

B、指名分节读课文
C、明“何为搭石”。

1.课文中的哪个句子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搭石?谁来读读。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二、导学提升
多么美好的一幅搭石图啊,这么美好的画面,我却没有好的名字给它,你们帮我想想?【反馈阶段】
A检测交流
1、完成相关作业。

2、抄写字词。

B小结存疑:搭石美吗?搭石的美表现在哪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学习流程:
【自学阶段】(寻找美)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来到了刘章爷爷的家乡——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峰,有郁郁葱葱的树林,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流水的小溪,那无名小溪里的搭石让你印象深刻吧,这节课,我们一同来寻找这搭石的美,板书课题。

2、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明确目标,自主合作。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学法提示:
画画:找出文中描写人们走搭石时让人感受到美的句子。

写写:在你找出的句子旁写上你的体会。

说说: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收获。

(学生自主学习,巡视指导)
【导学阶段】(感受美)
三、导学释疑(根据情况随机机出示重点句子)
预设:A、第2自然段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描写的是怎样的情景?
2、你觉得这老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重点词句可以看出来呢?(想象画面: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么想?满意离去时,会事怎么样的心情、表情、动作?)
3、指导朗读。

4、小结:搭石连同这善良的老人构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

B、第3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2、指导朗读。

2、小结:因为和谐,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C、学习第4自然段
句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谁来说说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
2、指导读。

句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个词语打动了你?理解“伏”是什么意思?
2、透过这个“伏”字,你看出了什么?
3、透过“理所当然”这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4、指导读。

5、总结:是啊,正是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让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导学提升:
1、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那它是什么?
2、带着理解,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3、总结:作者赞美搭石其实也在赞美家乡的人们。

反馈阶段(传播美)
五、全课总结,:
1、欣赏一首小诗《美是什么》。

2、小练笔:续写《美就在身边》
六、课外延伸:
《阳光预习单》第四题
板书设计:
21.搭石
摆放搭石一心为他人着想
一道风景一行人走搭石和谐心想他人两人走搭石互相谦让无私奉献
尊老爱老
21、《搭石》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
4、我会写:(任选一题)
(1)小小的搭石上,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小故事。

搭石上发生的故事又何止这些,还会有怎样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美好的画面呢?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写下一至两个画面。

(2)同学们,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不起眼,但却让你感受到美的事呢?大家不但要有发现美的慧眼,也要有感受美的心灵。

课后,就让我们拿起笔来,把你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

学习课文的写法,把你眼中的美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