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审批稿
教育革新先锋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

教育革新先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教育革新先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教育革新的先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包括了对教育科研的研究和创造,以及对学生的引导。
本文将阐述教师在教育革新中的重要作用和责任,并探讨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
一、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革新的重要力量。
作为教育革新的先行者,教师需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探索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创新。
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掌握最新的教育科技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教育论坛、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分享经验和成果,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
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职业发展,更是为了推动教育革新。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问题,教师可以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从而推动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关注教育的理论探索,不断开展教育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探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智慧和解决方案。
二、教师是教育创造者引导者教育创造是教育革新的核心。
教师作为教育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和引导者,需要具备创造力和变革意识。
教师需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勇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
只有通过教育创造,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需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
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师的责任与挑战教师作为教育革新的先锋,承载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教师应该关注教育前沿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改革。
本文将从陶行知的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陶行知的背景陶行知,字逸民,江西瑞金人,生于1882年,逝世于1946年。
他是现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改革者。
陶行知早年留学日本,接触到西方教育理念,受到启发。
回国后,他担任过许多教育机构的要职,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南京东南大学校长等。
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陶行知提出了“小班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倡师生之间的真诚、信任与关爱。
三、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引领了一股新的教育改革潮流。
他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也给予了中国教育改革以重要启示。
他积极推行小班教学,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打破了单向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有利于发展的教育环境。
此外,陶行知还积极倡导了“阳光教育”和“学校社会化”概念。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中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
陶行知的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出的许多理念在当今教育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被广泛应用。
四、总结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重塑了教育的面貌。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蔡元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蔡元培(1868年-1940年),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倡导者和实践者。
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斥资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以西方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并出任校长。
蔡元培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独立、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青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摈弃旧体制,引进西方教育模式蔡元培认识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要求。
他深知西方教育模式的科学性、适应性和现代性,因此决心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
他在创建北京大学时,积极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包括以自然科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民主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通过这种改革,蔡元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蔡元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实践至上”的教育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领导才能。
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蔡元培还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发展,并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成为了全国第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大学。
他坚信妇女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因此为女子教育事业贡献了大量精力和资源。
他致力于提高女子教育的质量和地位,为当时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平等权益。
四、扩大教育的普及和改善蔡元培追求教育的普及和改善,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提倡改革教育考试制度,使教育更加公平和公正。
他还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积极倡导农村学校建设和农村教师培训,为农村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蔡元培的努力使得教育普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

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在取得巨大的进步和成就,这离不开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事业的推动者。
他们以他们的才华、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教育事业的伟大推动者,并探讨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
一、陈建国陈建国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杰出推动者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家,他曾担任过多个教育部门的领导职位,并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
他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他还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陈建国的努力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傅斯年傅斯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另一位伟大推动者。
他是一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致力于推动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傅斯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理论,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自由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还提出了“情感教育”的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
傅斯年的贡献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杨东平杨东平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推动者。
他是一位教育家和科学家,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提出并倡导了“创造性思维培养”和“观察力培养”的教育方法,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还提出了“游戏教育”的理念,强调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杨东平的努力为中国学前教育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崔乃夫崔乃夫是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位杰出推动者。
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他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教育为本”的理念,强调要以教育为中心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还致力于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措施和政策。
崔乃夫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思维和动力。
教育学发展史上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斯宾塞
《教育论》
“教育预备说”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家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即教育”
裴斯泰洛奇
《哈林德与葛笃德》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教育性教学原则;“四阶段”教学理论和“五段教学法”;“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三、发展阶段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价
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
《教育诗》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凯洛夫
《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
高难度、高速度等五条教学原则
教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要观点
一、萌芽阶段
1、我国
人物
著作
主要观点
评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尊师重道——“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
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
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Abstract] It is a great request 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 crossover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 services.[Keyword]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education, Hao Keming通常,我们会用著作等身、学富五车等词汇来形容专家学者的底蕴与高产。
创新教育范式的倡导者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

创新教育范式的倡导者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和创造者引导者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应扮演着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创造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桥梁,更是创新教育范式的倡导者。
本文将探讨教师作为创新教育范式倡导者的重要性,并介绍几个具体的例子。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应该对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教育科研的研究者不仅需要关注国内外的教育动态,还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研究项目中。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与其他教育从业者交流经验和思想,以保持自身的学术活力和教育创新能力。
只有不断学习与研究,教师才能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才能够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的发展。
其次,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创造者,应该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教师可以从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例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和特点,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师还可以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技术和工具,如虚拟实验室、在线教学平台等,以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引导者,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研竞赛、科学实验等活动,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帮助他们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创造者和引导者,在创新教育范式的倡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教育研究,保持学术活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他们应该勇于创新,探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他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永远的怀念: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开拓者——怀念郝克明同志

永远的怀念: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开拓者——怀念郝克明同志编者按:2023年1月13日,我们最敬爱的郝克明先生与世长辞。
郝克明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战略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的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郝克明和汪永铨等老一辈教育学人在北京大学重新创建教育学科。
之后,她到教育部参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先后创办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亲自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过程,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了寄托哀思、感念恩泽、追慕风范,教育学院推出部分文章和师生感言,深切缅怀我们最可敬可爱的郝克明先生。
郝克明先生千古!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开拓者——怀念郝克明同志顾明远大约是1979年秋天,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来了两位客人。
他们是北京大学筹建中的高等教育研究室的领导郝克明和汪永铨。
他们说,他们不是教育学科班出身,怎样研究高等教育,办好高教室,想与我们交流一下。
其实,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当时也成立不久,虽然研究所成立以前的外国教育研究室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接触外国高等教育了,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什么经验。
我们大家就聊起来,从此,北师大外教所(现在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与北大的高教室(现在的教育学院)有了长期密切的联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郝克明调任教育部政策研究室工作。
1985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郝克明任专职委员。
1986年在郝克明的提议和努力筹备下成立了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郝克明任主任。
这是一个研究国家教育发展大政方针的带有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
中心聘任了教育专家、地方教育部门的老领导作为研究员。
有潘懋元、汪永铨、鲁洁、王逢贤、吕型伟、邵宗杰等,我和周蕖也名列其中。
后来中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又邀请我担任咨询委员会的副主任。
中心每年召开一二次会议,讨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拫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多次建议教育经费投入不能少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义务教育要免费才能普及、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结构调整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
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
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Abstract] It is a great request 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 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 crossover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 services.[Keyword]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education, Hao Keming通常,我们会用着作等身、学富五车等词汇来形容专家学者的底蕴与高产。
郝克明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着名教育学者,公开出版、发表了丰厚的学术专着、研究报告、论文等鸿篇巨制。
从《中国教育地图集》到《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其内涵之博大精深溢于言表;从《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到《关于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其思想穿透力与影响力至今响遏行云,历久弥新。
滴水能见太阳光辉,本文只就郝教授思想精华荟萃《教育·社会·未来》中的“教育发展战略”思想直抒管见,试图折射出她那深邃、厚重的教育思想以及深透、卓越的教育实践。
郝克明先生是中国教育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奠基者,她以非凡的毅力与十足的热情专注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中。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郝教授及其领导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对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较大影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咨询报告,积极参与国家多个重大教育决策和一系列纲领性文献的研讨与起草工作,为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尤其是在我国教育宏观学科特别是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方面有填补空白之功。
为进一步推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05年,郝克明先生又联合国内着名专家学者,发起成立中国教育战略学会,聚集、培育一大批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和规划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推动和组织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规划和教育领域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研究与交流,为国家教育发展和决策服务,为地方和学校教育改革服务。
《教育·社会·未来》中比较集中展现了她的教育战略思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她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科学决策所作出的贡献,也折射出了她投身教育事业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辛勤足迹。
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崛起的时代之需教育战略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展起来的”。
11、教育战略研究一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战略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要对事关教育发展与未来走向的宏观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思考谋划,描绘蓝图,科学决策,它属于宏观教育研究与教育政策研究的范畴。
“同其他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多方面因素,紧密贴近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教育决策,具有跨学科、跨部门和综合性、全局性的显着特点”。
2然而,正是这么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却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受到人们的冷落。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一度并未获得应有的地位,教育决策者对此也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教育战略研究的忽视会带来一系列事关国家教育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认识偏颇。
从实际情况来看,建国以来的一个时期里,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关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内部结构与比例,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人才培养规模的数量与质量,高等教育中的文科与理工科,基础教育中的普及与提高,教育指导思想中的个体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集权与分权等问题似乎总是难以协调好,处于忽左忽右的摇摆之中,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甚至还被人为地抛掷到极端。
不难看出,国家发展教育的宏观统筹、长远规划以及战略决策的不受重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2、教育决策失误及其深刻的教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可以看到,道路河流不通了可以人为加以改道,高楼大厦设计不好可以引爆重建,赝品次品出来了还可以销毁回收……。
然而,唯独教育不能推倒重来,教育的产出——“学生产品”不可能会有第二次回炉的机会!一代人的教育牵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千秋万代,一个孩子的教育维系着孩子的一生发展,是千家万户的大事。
教育的周期较长,发挥效果的时效长,现在的在校小学、中学生、大学生将是未来十几年、几十年间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因此,教育的失误是最可怕的失误,教育决策的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诚如郝教授所言:“我从大量历史经验的体悟中,深感宏观决策的正确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宏观决策的失误则是最大的失误,这也是我把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宏观决策研究的根本动因。
”3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并不算长的教育历史当中,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也犯过不少错误,一些教育决策失误的教训甚至是惨痛而影响深远的!对此,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结建国36年来的教育成就时,也十分明确地指出: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全党工作重点一直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教育事业不但长期没有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文化大革命”更使这种“左”的错误走到否定知识、取消教育的极端,从而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遭受严重摧残,耽误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并且使我国教育事业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许多方面本来已经缩小的差距又拉大起来。
4以1952年以来的高校院系大调整为例,撤并了一大批专科学校,1953年只剩下50所。
高校招生中专科学生的比重时高时低,总趋势是不断降低。
1953年专科招生占高校招生的比重曾达到32.6%,1960年降低到23.0%,1965年进一步降低到9.2%。
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萎缩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瓶颈的难以解除。
近三十年,我国不断强调稳定、发展专科教育层次,这一时期,高等专科学校数量很快普通高校招生中专科的比重由1979年的25.8%先后提高到1985年的48.7%,1995的51.6%。
5如今,高职高专早已是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截止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高职(专科)院校1184所;以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数与在校生数为例,本科招生数2820971人,专科招生数2838223人;本科在校生数人,专科在校生数8605924人。
从专科层次教育发展大落大起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战略研究及规划的重要性。
再如,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通过参加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研究来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科知识、间接经验的系统学习、积累。
在“文革”中,我国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文革时期的种种做法,破坏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不以学习钻研为业,荒废学业,学到的也只是支离破碎、片面的知识,实际用途不大。
而且,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引向完全服从当时的某种政治需要,被“四人帮”所利用,这是十分有害而危险的。
总之,我国教育发展大量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表明,教育战略决策的正确之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成功的重要性。
郝教授在另一篇文献中语重心长地指出:“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科技等其他领域的社会活动还有不同的特点,经济、科技工作的失误还来得及纠正,而教育的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则要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所造成的损失是很难弥补的。
”6此情灼灼,言之凿凿。
我们必须推动和加强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并积极为决策服务。
3、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自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尤其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等相关机构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略研究,从宏观上、战略规划上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围绕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教育战略研究的意义不断得以彰显,教育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战略规划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