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阈下英汉隐喻美学价值之思考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之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往往会产生一些影响,而概念隐喻则是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一、概念隐喻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隐喻是指人们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思维表达和语言交际。

它是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即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可能通过不同的隐喻来理解同一概念,而这些隐喻通常是潜在而隐蔽的,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来揭示。

二、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 时间的隐喻
在英语中,时间常被隐喻为“金钱”,比如“花时间”、“浪费时间”等表达方式,反映了英语国家人们对时间的重视和节约。

而在汉语中,时间常被隐喻为“空间”,比如“时光”、“时光荏苒”等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的流逝和变化的感慨。

三、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对同一概念的隐喻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和表达上的误解和偏差,从而影响交流和沟通的效果。

了解和理解对方文化中的概念隐喻,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文化中的概念隐喻来正确理解对方的言辞和行为,避免因概念隐喻的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

跨文化视阈下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探究

跨文化视阈下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探究

跨文化视阈下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探究摘要: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并被运用于作品的创作和分析中。

翻译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其目的是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中的隐喻“移植”到译文中。

要想实现文学隐喻翻译的理想效果,需要译者从文化视阈出发,在对英美国家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基于此,本文对跨文化视阈下大学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通过对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文学隐喻翻译的质量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美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隐喻引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人类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文化性。

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作为重要的表达手法,经常出现在作品中,通过对隐喻的使用,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不能采用直译方法,而是要结合译语文化和读者的认知特点进行翻译。

在跨文化视阈下,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要体现出原作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1 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指的是人类通过想象、体验等手段,从一个领域(subject)到另一个领域(degree)的一种认知行为。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隐喻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不足,而通过相似或相关事物进行类比的结果。

隐喻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和象征性等特征。

隐喻通常都是在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是一种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也可以用来表达形象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作用十分广泛。

比如我们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直译原文中隐喻概念或抽象概念,将会造成读者理解困难。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差异对比探析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同时也是语言翻译时的重要内容。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的差异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对英汉隐喻的差异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英汉隐喻的差异有很多,尤其是在语言使用方面。

英文中的隐喻比较丰富,经常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The sky was a sea of stars”,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汉语中的隐喻比较简单,很少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更多的是使用具体的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星空像茫
茫大海”,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其次,英汉隐喻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语的隐喻往往源于欧美文化,多以科学、数学、自然环境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The universe is an open book”,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而汉语的隐喻往往源于中国文化,多以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宇宙之大,无法描述”,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很明显,其中包括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跨文化视域下,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收稿日期:2011-07-09作者简介:王丹丹(1987-),女,安徽六安人,2009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引言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至今,隐喻的研究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和认知水平与侧重点都有差异。

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

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 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

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

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

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跨文化美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中的隐喻

跨文化美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中的隐喻
a. T he m arr iage is on the rocks. b. O ur re lationship has bit a dead end street. c. T h is relationsh ip is founder ing. 仔细细观察汉语中的爱情表达方式, 我们不难发现汉语 中也有类似的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例如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岸流。华红易衰似郎 意, 水流 无限似侬愁。 刘 禹锡 !竹 枝词 ∀。另外, 英 汉两 种语 言中 都 用桃腮中 ( peachy cheeks) 喻指 女子 的 脸等。 桂树 ( laure l),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很 容易由此想到荣誉、出人头地等。 古人 用月桂的枝 和叶 做成 桂 冠 ( laurels)隐 喻荣 誉, 古 代西 腊 罗马人颁给 赛跑、比 武等 胜利 者, 作 为胜 利或 荣 誉的 象征, 如: ga in /w in one# s laure ls(赢得荣 誉 ), 同时也用 于隐喻 满足 既有的成绩而不思进 取、自满 等, 如: rest on one# s laure ls. 在 中国古代的科 举考试 中中 状元 便形容 为 蟾 宫折 桂 , 后 人 便用桂树隐喻荣誉 和成功, 如: 文学上 把在诗 坛取 得杰出 成 就的诗人称为 桂冠诗人 ( poet lau reate)等 。
跨文化美学研究 较之传 统的美 学比较 和比较 美学更 为 高远, 取径更为多样, 也更具时代精神。就外延来 说, 它 涵盖 全球文化, 并且可从器物、制度、精神等不同层面展开。 就内 涵来说, 它不限于美学理 论形态 的比较, 还应 包括 诸如审 美 文化、审美教育等审美 实践研 究。从终极 视域 来说, 跨文 化 美学研究是将人类 看作一 个整体, 人类学 视域 是其立 论 基点。如果说美学比较和比较 美学的 致思方 向在于 别异 的话, 跨文化美学的致思方向则在 于 求同 ; 如 果说美 学比 较和比较美学更侧重于民族性 的话, 跨文化美学研究则 更侧 重于世界性; 如果说美学比较和比较美学更侧重于知识 性表 达的话, 跨文化美学研究则更侧重于人类本体性阐释; 等等。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 言, 其 实跨文 化美学 与前者 在整 体特征、 研究方法、具体范畴等方 面存在 诸多共 性, 甚 至是 由前者 直 接发展而来, 比 较的 方法 仍然 是跨 文化 美学 研究 的 核心 方 法、我们可以这样说, 比较美学 以美学 比较的 历史 作为其 前 提和基础, 而跨文化美学研究则是以比较美学的历史作 为其 前提和基础, 由美学比较 到比较 美学再 到跨文 化美 学研究, 这是一条历史的上升 之路。诚 然, 跨文化美学研究还是 一门 正在酝酿中的学科, 较之 比较美 学, 跨 文化美 学研 究目前 尚 未形成完全独立的 学科与 流派, 其研 究对象、范 围、功能、方 法等都有待进 一步 探讨, 其与 比较 美学、比较 诗学、比较 哲 学、比较文化学等相关学 科交叉 异同之 处尚待 进一 步理清。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 !共产党宣 言 ∀中指出: 各民 族精神 产品 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 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 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如果说, 当年马、恩关 于文化精 神产品 的世界 性描 述还带 有 某种预言性质的话, 那么, 随着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这一 描述在今天已逐渐变 成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我国, 跨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来描述另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

隐喻可以帮助跨文化交际了解和相互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理
解也有助于获取解释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中,中文和英文的隐喻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中文中,
隐喻以地理空间概念为主,例如“下山”,意味着“出现”,它在表达上有一种深刻的发
展概念。

而英文中,隐喻以季节、动物、花园和森林为主,因此隐喻表达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此外,在中文中,抽象概念以“梦”“想”“及”“匙”“决定”为主旨,表达抽象
的概念。

而英文中,抽象概念以法律、运动、战争等为主,可以有效地表达抽象的概念。

此外,中文和英文的隐喻可以用来表达道德概念。

在中文中,如“赶日”,意味着
“努力”,反映了社会尊重勤奋的道德原则,而英文中,“如狼似虎”可以表达“忠诚”
的道德概念。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帮助相互了解
和接受,而英文和中文的概念隐喻各有不同,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道德概念。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理解,增强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开发一种能够应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新理解方法。

英汉语隐喻、翻译及跨文化差异分析

英汉语隐喻、翻译及跨文化差异分析

中,对 于人 们表达 思想情感 和想 法观 点方面具 有重要 意 义 。针对 英汉语 隐喻的共性 和跨文化 差异进行 充分 的分 析 和研 究 对于做好 英 汉语 的翻译工 作具有积极 作用和 效果 本 文主要是从 隐喻 的 内涵 、实质和 隐喻的主要表
, 。
现 特征入 手,针对 隐喻 的相 关情况进 行说 明和介 绍 ,柱 应地 针对英 汉语 中隐喻文化 所表 现 出来的共性和 翻译 情
语 、 ( 动 2 ) 词 英 短 语 短 、 语 形 详 容 为 词 四 短 子 语 格 以 及 。 哭 介 语 词 短 中 j 语 手 在 等 小 , 少 其 名 中 例 使 短 用
英 汉语 隐喻 、翻 译
汉 c o n 语 t r i 四 b u 字 t i o 格 n 译 翻 为 译 的 “ 丰 情 功 况 伟 不 绩 在 ” ; 少 动 数 词 。 短 例 语 如 g 名 i v e 词 a d 短 v i 语 c e g 意 r e 为 a t
味滥用 追求文 风的华丽 ,而是在 尊重原影 片言语 风格 的 条件下 的灵 活使 用 ,是 对译文质 量的优化 ,达到 点睛之 笔 的效 果 。四字格 的运 用映射且 契合深受 美学思想 影响 的中国文学创作 现实 ,对于规范 影视文本 翻译具有 指导
况 作 了分析 ,并探讨 了英汉语 隐喻词语 之 中所表 现 出眺
谈论 ” ,此译显然不 能与上 文不构成关联 ,不能揭示人 物
之 间 的情 感 和关 系 ,也 就 不 能 艺 术 地表 现 审美 意 义 。
t a l k a b o u t 在此 意味 显然更 为深 刻 ,并 非仅 仅表 示谈 论 , 而 是含有称 颂褒奖 的感 情色 彩 ,爱德华 的姐姐 范妮希望 他 成为一位 身份显赫 、为人 尊敬 的知 名人士 ,因此可译 为 “ 为人称 道” 。译文连续使用 四字格创造与原文 同样 的 审 美意境 同时 “ 要”“ 道 ”以 a o 押 韵 ,虽 未完 全对应 原文 三处压脚韵 t ,但再现 了原作 的音律美 ,折射 了深层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的歌颂ꎬ表达了对革命终将胜利ꎬ以及光明未来的
不同的地域文化ꎬ其隐喻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ꎬ形
热切希望和坚定信念ꎮ 从« 西风颂» 中能够体会
成其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ꎬ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对
到雪莱的构思巧妙之处ꎬ译者借助隐喻的方式ꎬ能
于相同的事物ꎬ存在不同的理解ꎬ导致信息整合的
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ꎬ将原著中所想

8 0
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3 卷

中的“ 喻体” ꎮ
1. 认知手段差异分析
方ꎬ唤醒沉睡的大地ꎬ祈祷着西风能够给生活在黑
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ꎬ借助对西风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ꎬ不同地域的国家有着
出于对目的语读者阅读省力的目的ꎬ译者通常需
认知不足ꎬ隐喻并非基于词语与主客观事物之间
要将源文中本来处于隐性含义的语句ꎬ采用显性
的系统对应ꎬ而是一种语言及文化模式的反映ꎬ东
形式表达出来ꎬ抑或是源语中处于显性状态的语
西方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及思维差异ꎬ增
句ꎬ转化成目的语中的隐性方式表达出来ꎮ
[2 - 4]
战争走向胜利的最终条件ꎻ 在 “ 东 风 压 倒 西 风”
朝各代都有多种形式的官员选拔制度ꎬ而乌纱帽
作为朝廷官员的一大标志性特征ꎬ人人都希望能
够头 戴 乌 纱 帽ꎬ 乌 纱 帽 自 然 而 然 成 为 权 利 的 象
已经根深蒂固ꎬ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ꎬ各
图 1 语用顺应过程图
以气候为例ꎬ我国处于太平洋西岸ꎬ欧亚大陆
东部ꎬ春夏两季会由海洋吹来东风或东南风ꎬ温暖
而湿润ꎬ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ꎬ为此在汉语著作
中ꎬ多将东风用于美好的事物上ꎮ[9 - 11] 例如“ 万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喻” 一词 , 本身仍然有着 比喻一词 的基本含义。 中国传统修 在
辞研 究 中, 历来把 “ “ ” 雅” 赋 ” 颂 ” 兴” 比” 风 “ “ “ “ 合称为 “ ” 六
义, 这六义及其注释从一开始就把比喻放在一个突 出的位置
上 。中国的现当代许 多学者都对隐喻提出了新的认识 , 中 其
美学价值上 的异 同。
二 、 喻 内涵 的 界 定 隐
隐喻 , 为人类思维及认知 的一种 普遍方式 , 作 同时又是 中西方所 共有 的一种 常用修辞 手段, 现在语言文化 、 治 政 宗教 、 科学经济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 1 2 它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着我们 的思维 内容和思维形式 , 也影响着反映人类认知
动, 他指 出“ 比喻不仅仅 是一种描绘能力 , 而且它是和性情 ,
想 象 力 , 知 能力 密 切 相 连 的 ” …p 认 。 ( 4
当代学者 中在隐喻的研究方 面做 出了较多 贡献 的应属
束 定芳 , 他先 后 版 了《 隐喻学研究》 中国认 知语言学研究 《 论 文系列 : 隐喻转喻研究》 等多本专著及发 表了多篇论文对 隐喻的定义 , 分类 , 产生的原因 , 理解机制和认知功能等等进
程序的语言系统 。 什么是隐喻? 它是思维之间 的借用与交流 。
作者 简介 : 戈冰(9 2 , , 王 17 一) 女 南阳理工学院外语 系讲 师, 河南大学文学硕士 。
基金 项 目: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目阶段性研 究成果 , 目编号 2 1y0 5 项 0 ly0


最 突出的是钱 中书先生 . 他把比喻提到了认知学 的角度 。他
提 出 的 比喻 的 “ 学 ” 念 属 泛 指 , 文 概 意思 是 接 近 于 一 切 言 语 活
在西方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最早进行 了隐喻的研究 。
他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格 , 在文学作品特别是 诗歌中使
想的基 础上 . 在不 同种 类的事物之 间建立起 等值或相似 的关系, 示人与 自然的相似和统一。进一步探 讨 了如何判 提
断隐喻 的关学价值 。 关键词 : 跨文化 ; 隐喻 ; 美学价值
中 图分 类 号 : 0 9 H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87 (0 2 0 — 1 10 10 — 4 7 2 1 ) 3 0 5 — 4
乔治 ・ 考夫 的著作《 莱 我们赖 以生存的隐喻》 从认知科学 的角
度来研究隐喻问题 , 认为它是一种 “ 跨概念域 的对应 ” 。他指
达的精确 , 形象 , 动与完美, 生 表现 的是语 言的饰美功 能 , 有
关这方面 的研究却 非常有限 ,因此本文拟 从美学价值 的角 度, 探讨 英汉语言 中隐喻和美的联系 , 分析 比较英汉 隐喻 在
湖北社会科学 2 1 0 2年 第 3 期
跨文化视阈下英汉隐喻 美学价值之思考
王 戈 冰
( 阳理工学院外语 系, 南 河南 南 阳 4 3 0 7 0 0)
摘要 : 从研 究背景 , 阐述 了英汉 隐喻 美学价值之异 同及 隐喻的 内涵, 强调 隐喻的本质就在 于根据 已知经验 , 在联
用。 主要 目的是使文章华丽 . 避免平庸 。 随后学者们开始 分别 从语 法层 面 , 语义层面 , 语用层面等语言学 的视角研究隐喻 , 大多将其视为语言 自身 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 ,O世纪七八 2 十年代 以后 , 隐喻 的研究 开始 向认知领域拓展 , 它不再被仅 仅 当成是一种修辞手段来研究 , 而是被理解为是一 种思维方 式。 被当作是人们在思想中根据不 同事物 的特征建立联系的
符 合民族传统的价值观 通常来说 , 断隐喻是否具有美 的 判 价值 , 主要看 隐喻对于两种表面上没有什么联系 的对象作 的 这 一 比较能否引起 审美主体 ( 读者) 的联想 , 思索和玩味 。具
体 可 以 从 3个 方 面 来 看 : 先 . 成 隐 喻 的 两个 不 同 属 性 的 首 构
出 : 用来指导思维和行 为的一般概念 系统从根本上是 以 人类
隐喻 的方式展现给外部世界 的, 隐喻存在于我们用一个思维 领域对另一个思维 领域概念化的方式之中。 隐喻是无所不在 的, 人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 。_ 4 1 ) _ ( p 我国的许 多学者也对隐喻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汉语 “ 隐
在探 索 自然 的 过 程 巾 ,人类 经 常 川 已 知 经 验 来 帮助 自己 判 断 , 识 和 理解 各 种 抽 象 的事 物 , 了 阐释 未 知 事 物 到底 足 认 为 t‘ , 时运 用 同 已知 事 物 的 对 比 , 丰 富 自 己 的 表达 并 使 } 有 么 来 之 更 形 象 。这 种 生 动 的表 述 包 着 类 比, 理 , 系 的过 程 , 推 联 实 际上 就 是 隐 喻 思 维形 成 的过 程 。从 宏 观 意 义 』来 说 . 喻 : 隐 是 一 种 思 维 方 式 , 根 据 同有 知 识 , 置 两 种 表 面 I 同 属 是 没 不
行了较 为系统 的研究 。 然而综合 比较中西方 的研究 , 我国学者们对 隐喻 的研究 范围和深度距离 国外有一定差距。笔者认为 , 隐喻首 先作 为 语言的修辞手段之一 。 当然属于美学范畴。隐喻追求 的是 表
方式或机制。 隐喻体现着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概念系统的本质
特征 , 是人们 的认识 、 思维 、 经历甚 至行为 的基础 。美国学者
事物之 间是否具有相似点 , 双重影像 的同现是否 自然 、 合理 、 贴切 。其次 : 客体 , 为已知 的经验和表象 , 作 是否生动传神地 表 达了本体 的意义。最后 , 隐喻中意义 的体现与情感信息 的 传递能否让读者 ( 听众 ) 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 , 对于想象而言
是 否完 美 地 表 达 了意 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