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K yWOd :h no d o ao ash o e ua sh lne e o s h r et o r o stt n e rsT es ir 1 ct n o l d c ̄ ; etetdpr nt f t te o c cu ecnt i e i h v i lc t a s O _e 0 pj s i o u
J C u — n ,UNJ — i l h n mig S n x i n f b i u dn eis rf s n l eh oo yS d , n u n d o0 6 0 , hn ) He e B d i Mtr oe i a T c n lg t y g l a P so u Qi a g a 6 0 4C ia h
Ab ta t n te k o e g c n my血n . es cey d v l p e u g n e d mas eh g u l e kl t e t d p  ̄ n Th u h ra t s r c : h n wl d e e o o I e t o it e eo st r e tn e si ih q a t ss i a n e e o . e a t o cs h h v i i l l
t e h d1rV c t n e u a o ae td p ro a e b t e h f C n h r e e n a t e d v a o nv r i , r p s d t e e h i e O a o  ̄ d c t n tln e e n ri e we n t e e e t d t e mak t ma d h sh e it n u e a t p o o e m— i i s s a d i i s y l h
a c r i g t n etbih si h i d y o ge nd un v ri e o pu e o r e h c o d n O i sa ls e n t e h ut c He sa i e st sc m i t rc ntoltc nolg ae t d pe on rie pa epo o y tln e r as ln t nde ,i i c ts s h r nd a e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二○○五年8月目录1.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1)1.1重视教育思想改革,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 (1)1.2树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思想观念 (1)1.3树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就业观 .. 21.4对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等的学习研讨 (2)2.产学研结合 (3)2.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3)2.2院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4)2.3“订单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5)2.4双证书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6)2.5进行经常性的企业调查,进行人才预测,分析人才需求 (7)2.6通过科技服务加强与企业合作 (7)2.7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7)3.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8)3.1专业设置依据 (8)3.2专业口径 (9)3.3专业名称 (9)3.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9)3.5毕业生质量标准 (9)4.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11)4.1课程结构设计 (11)4.2理论教学体系 (11)4.3实践教学体系 (13)4.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4)5.科目课程 (15)5.1课程建设思想和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5)5.2课程教学文件建设 (16)5.3教材建设 (18)5.4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18)5.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20)6.职业技能、技能训练 (21)6.1实践教学体系 (21)6.2“双证书”教育 (22)7.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 (23)7.1通过“两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3)7.2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23)7.3文化素质培养 (24)7.4身体心理素质培养 (24)8.师资队伍建设 (24)8.1师德建设 (24)8.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 (25)8.3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26)8.4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 (27)8.5专业教师教学改革研究情况与科研情况 (27)8.6学生管理队伍情况 (27)9.教学环境 (28)9.1院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 (28)9.2院内实训基地建设 (29)9.3院外实训基地建设 (29)9.4学院本专业领域图书信息资料馆藏情况及利用情况 (29)9.5专业、课程建设及日常教学运用院园网情况 (29)9.6专业建设及教学的经费支持保障情况 (30)10.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30)10.1院系管理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与管理规范 (30)10.2理论实践教学的考核 (30)10.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1)11.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结果 (34)11.1学生考核考试情况分析 (34)11.2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35)11.3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 (35)11.4毕业设计情况 (35)11.5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素质 (35)11.6精神文明建设 (36)11.7 政治思想状况、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情况和发展党员情况 (37)12.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37)12.1就业保障机制 (38)12.2毕业生就业率、就业主要渠道和方向分析 (38)12.3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8)12.4新生入学成绩及报到率情况 (39)13.专业特色 (39)13.1专业设置特色 (39)13.2强调产学研结合--注意跟踪世界先进的应用技术 (40)1.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1.1重视教育思想改革,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讨论早在2001年,我院就开始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改革与建设。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改革探讨

0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兴起并逐渐应用于制造业、农业、工业等各个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整个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未来智能化、自动化和便携化的技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从而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特别是应用型人才。
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根据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硬件,包括计算机、外围设备和接口通道,还要整合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各个模块,包括被控对象、执行机构、传感元件和数据接口等等,并在此基础之上,搭建起完整计算机控制系统,然后通过软件驱动系统。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电气工程类、信息工程类和自动化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该门课程的理论艰深、实践复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更加需要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分析与设计,解决实际的应用问题,更有甚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育模式下,课堂教学侧重于理论的分析与公式的推导,实验内容与实际的生产应用有一定差距,并且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过于倾向于理论知识考查,没有考虑学会的综合能力。
目前许多技术企业内,高端人才充足,基础工人众多,但是具有一定技术基础与管理能力的中层人才却非常短缺。
针对这类“应用型”人才的断层,分析了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强特性和日常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企业实际生产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种《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改革的方案。
1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1 理论教学《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涵盖范围广,所需理论基础知识深,尤其对数学基础要求高。
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差,知识讲解过程中,因基础差造成学习困难,形成心理上的厌烦。
而学习困难和心理上的厌烦又会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基于这样的恶性循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落千丈。
当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基础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使用不同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给予其解决问题的动力。
控制工程专业培训方案

控制工程专业培训方案一、培训目标1. 建立全面系统的控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使学员能够深入理解控制工程理论与技术,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工作实践。
2. 培养学员扎实的数学基础、工程原理和电子技术知识,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提高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培训学员掌握控制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调试和维护技能,使其具备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控制系统集成和优化的能力。
二、培训内容1. 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理论和方法。
2. 工程原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控制系统工程基础等工程知识基础。
3. 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电路等相关专业技能。
4. 控制工程理论:控制工程基本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原理等内容。
5. 控制工程应用:PLC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控制、智能仪表等实际应用技术。
6. 工程实践:控制工程项目实操、项目管理、调试和维护技能。
三、培训方式1. 理论教学: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教学,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员的工程思维。
2. 实验实训:通过实验室实践和工程案例分析,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员的工程实践水平。
3. 案例实践:组织学员进行控制工程项目实践,让他们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施和调试,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
4. 毕业设计:要求学员完成控制工程毕业设计,从选题到实施再到总结,使学员在实际项目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培训方式1. 培训课程设置灵活多样,采取分阶段培训的方式进行,可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
2. 组织专业培训师资深的控制工程技术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教学指导,构建全方位的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3. 广泛开展学员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鼓励学员主动参与科研和创新,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指导手册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指导手册二、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计算机控制设备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维修、安装、调试、技术服务和管理,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智能交通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一)职业岗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企业计算机控制系统及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交通机电系统的设计开发与运行、维护管理,智能交通设备的安装、运行及维护工作等。
(二)知识结构1.具有相当于大学专科的文化基础知识。
包括政治、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包括:电子、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单片机、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
3.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
4.掌握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智能交通设备安装、维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
5.掌握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一般知识。
(三)能力结构1.具有智能交通设备操作管理和维护运行的能力。
2.具有从事防盗报警和智能监视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具有维修电工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用的能力。
4.具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设计与技术支持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与编程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公共英语听、说及阅读和翻译进口专业设备说明书的能力。
7.具有学习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学习新系统、新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8.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简介(一)主干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单片机应用、电气控制与PLC、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网络工程、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智能交通、高速公路供配电照明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智能卡技术。
(二)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专业必修课教学计划专业选修课教学计划(三)实践课程教学计划专业课程设计、实习实训计划。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讲解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讲解一、培养目标: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控制理论;2.具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实施、调试和维护的能力;3.熟悉工程实践和工程团队合作能力;4.具备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根据需求掌握新的计算机控制技术。
二、培养内容:1.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计算机网络等;2.控制理论基础知识:包括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3.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4.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包括嵌入式系统设计、机器人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等;5.计算机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包括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调试、系统故障排除与维护等。
三、培养方法:1.理论课程教学: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实验实习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实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3.课程设计与项目任务:通过课程设计和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四、培养要求:1.基本能力要求: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自动控制理论知识,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实施、调试和维护;2.实践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3.团队合作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4.创新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能够适应新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培养要求等方面的规划。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能够培养出具备计算机控制技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的特色在于:紧密结合国防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
信息领域内的学科优势,体现了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电子工程和数学等多学 科融合的特点。以科研促教学,用教学助科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为 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和平台,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 生的获取知识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能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 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设 计与实现的高级技术人才。
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
八、课程体系及最低毕业要求
最低毕业要求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 必修 公共基础课 Basic Courses 课程教学 (含实验) Lecture (including Experiments) 专业课 Courses in Specialty 学科基础课 Basic Courses in Discipline 专业核心课 Core Courses in Specialty 专业选修课 Elective Specialty 实习实训 Practice and Training 创新学分 Creative Credits 合计 Total 2472+42 周 2472+42W 42 周/42W 21 4 181 11.6% 2.2% 100% Courses in 256 16 8.8% 272 17 9.4% 856 53.5 29.6% Required 素 质 教 育 课 Courses of Quality Education 992 63.5 35.1% Minimum Credits for Graduation 学时/时间 Hrs 学分 Crs 学分比例 Percentage
2010版030532011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030532011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30532011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6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特点、原理、设计方法和工程设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技术及应用,了解DCS的技术开发方法,并能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所需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使其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常规的自动控制过程的分析与设计,为毕业后进行工业控制的运用与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要掌握运用设计方法对不同应用实例进行分析与总体设计。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分类及特点2.掌握DDC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掌握输入/输出通道的组成原理及通道的设计4.学会分析系统干扰,并掌握干扰抑制的方法5.掌握常规及复杂控制算法的分析与设计原理6.掌握近代控制算法的分析与设计原理7.掌握PID算法的工程设计技术及其功能块的实现(三)实施说明由于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并且内容更新较快,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应注重原理性讲解和特点介绍,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要利用多媒体授课;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根据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迅速的特点,应不断更新讲授内容。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知识层次要求,以文字教材为基本内容进行辅导,在比较抽象的地方加于课件的生动教学,要避免文字教材单纯的重复,而忽视对学生基本编程能力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级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580205
一、专业分析
(一)专业背景
目前,重庆本地有煤矿生产企业1000多家,川渝两高达2000多家,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印发的《2006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要点》第九条明确提出,加强对现有瓦斯监控设施设备和联网系统的维护检查,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安装瓦斯监测监控设施。
因此,为重庆及西南地区培养煤矿监控网络安装、调试和维护的技术人员显得尤为迫切。
(二)招生对象及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和中职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高职三年制
(三)职业岗位群分析
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计算机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熟悉数字化瓦斯监控系统和产量监控系统的结构组成及性能特点,具备管理和维护数字化瓦斯监控系统和产量监控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与他人协同工作、交流和沟通的技巧。
毕业生面向大中小型煤矿企事业单位(或相关领域)数字化瓦斯监控系统和产量监控系统的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岗位的就业。
(四)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
面向IT行业和煤炭行业,针对计算机网络、煤矿安全、产量监控网络,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较强“建网”、“管网”及“用网”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网络与煤矿监控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能迅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发展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方向定位
煤矿安全或产量监控网络安装、调试与维护,煤矿仪表维修,计算机
组网工程,网络维护与管理,Internet服务器架设与管理。
(五)人才培养规格
(六)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的思想指导下,根据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示范建设的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条件与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我院开办的三年制“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坚持走背靠煤炭行业,紧密联系信息技术行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路。
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梅安森、联想集团、重邮信科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实施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实训等方面的培养,第3年企业到学校,根据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通过面试、笔
试,在三年级中选拨,组成联想、信科等若干企业班,通过短暂培训后,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岗位技能训练以及完成企业管理规范、职业素质、专业课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学习,企业主导顶岗实习学生的选拔和培养。
改变了以学院为主导,安排学生到实习岗位的做法,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的热情。
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学生享受见习员工的工资待遇。
根据企业的要求,学生考取实习岗位对应的技能证书,毕业后原地就业。
实现就业岗位、技能证书和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企业不予留用的少数学生,返回学校,另行安排岗位相近的企业就业。
(二)课程体系设计
1.形成具有特色的基本素质模块体系
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同时,注重用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用思想道德修养课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必要的英语和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本专业领域英文资料和计算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应用文写作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技巧,人际交往中的必备的礼仪知识,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体育课和就业指导课以及各种讲座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围绕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相应的课程、进行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对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都开设了必要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增强、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并且为三个专业方向配备了相应的课程,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3.重视实践教学在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
本专业的实践
教学体系主要由课堂上机实习或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五个环节来完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逐渐增长其才干,实现培养目标。
(三)课程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
1.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表
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表
(四)核心课程
三、教学运行与实施
(一)教学运行设计
1.教学模式
实施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一、二年级工学交替学习知识和技能,进入三年级,企业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到学院考核选拔学生组成企业班级,经培训后到企业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学生享受见习员工的工资待遇。
根据企业的要求,学生考取实习岗位对应的技能证书,毕业后原地就业。
实行分段式教学:理论课教学基本每半学期安排相近的2-3门课程,集中学习某类技能,半学期结束后安排针对性的项目实习巩固技能细节和
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解决了以前教学中同时开设多门课程、教授多项技能,学生浪费很大精力和时间于思维和技能转换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第1学年第2学期前半学期课程既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又直接支持第二学期下半段开始的通用型、基础职业技能资格考试。
第3年顶岗实习期间可根据岗位需要考取对应的资格证书,就业后可逐步提升到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指导实习实训:第2-4学期的项目实习由骨干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最后一学年的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院专职教师跟进保障、协助。
2.教学方法手段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重视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能力本位为基本理念,从教学方法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结构,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和行动两个层面上获得不断的发展。
项目教学法:服务学习是服务与学习的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同行者和指导者,将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对外技术服务过程中有所体悟;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在技术服务中加以验证,从而形成实际的专业能力。
情景教学:通过影视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专业价值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过程。
自主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专业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要注重学生终身受益学习方法的习得,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教学计划实施
1.教学进程表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进程表
2.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单位:周)
3.理论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理论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说明:★为核心课程共8门;
第五学期“B”是指2+1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具体安排详见“实践性课程教学要求”。
4.集中实践教学安排表;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5.学分及学时统计表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应修学分及学时统计表
(三)职业资格证书
在校和顶岗实习期间考取“网络管理员”、高新技术考试“微机安装调试员”等计算机控制专业与岗位直接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之一。
(四)学生素质拓展
课外活动是课内教育的补充,通过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能力,课外活动是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其主要内容是:
开展各种学术技术讲座。
根据学生特点和爱好,组织各种兴趣小组、自学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
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
深入厂矿、社会调查研究。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从事打工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吃苦精神,竞争意识和求职能力。
(五)毕业条件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毕业要求表
二级学院院长:教务处长:分管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