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周易课第八讲彖象文言体例共48页
《周易大象解》注释(续七)精品文档12页

《周易大象解》注释(续七)益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船山解】《损》以治隋,《益》出进道,知所损益,可与人德矣。
用损者,静以止,悦以安,其事不迫,迫则灭情且以灭性矣。
用益者如风之烈,如雷之迅,其事不疑,疑则废事即以废道矣。
此圣学、异端之大致,不可不辨也。
《损》自《泰》来,《益》自《否》变。
情泰则损,所以保泰。
道否则益,所以倾否。
阴不上交,阳来初以绥之,以弭其过;阳不下交,阴往四以顺之,以就于善。
终日孳孳,无怀安之情,君子求《益》之功欤!【注释】①风雷:这是解益卦的卦象。
益卦的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震、为雷,故有“风雷”之象。
②益:卦名,这里的“益”是指的损下益上、损情益道的增益、助益。
《周易?彖》:“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
”据二程解:“益者,益于天下之道也。
”又说:“雷风二物,相益者也:风烈则雷迅,雷激则风怒,两相助益,所以为益,此以象言也。
巽震二卦,皆由下变而成(按:指巽卦由干卦下之阳爻变为阴爻而成,震卦则是由坤卦下之阴爻变为阳爻而成。
)阳变而为阴者,损也;阴变而为阳者,益也。
上卦损而下卦益,损上益下,所以为益,此以义言也。
下厚则上安,故益下为益。
”(《二程集》第三册,第912页)船山自解则为:益者,“益民而民悦,一义也。
阳自上而下,返于初以消否(按:指益卦是由否卦演变而来,否之九四阳退而来初,初六之阴进而往四,为益),正其志于内,而光昭上行,一义也。
阴居二,阳居五,各得中而正,而四之益初,二受其益,(指初九爻承六二爻),外来之庆,以赞其行,一义也。
”又说,益者,“实自损以益彼也。
华归根而成实,君自节以裕民,文返朴而厚质,志抑亢以善动,‘利有攸往’,见矣。
”(《船山全书》第一册,第348、349页)可见,船山自解较二程略有发挥,但基本意思相同。
③入德:进德,增进德行。
④静以止:静,安静,冷静。
止,这里是指使情欲得以抑止。
此句意为:冷静地面对现实,使情欲得以抑止,而不致越轨。
⑤悦以安:悦,欣悦。
《易经》传文·彖传上篇

《易经》传文·彖传上篇《易经》传文·彖传上篇导引:《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
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
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
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易传文白话解(文言)

周易传文白话解(文言)文言(1)“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2)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3)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4)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5)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6)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
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7)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
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覩。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8)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释:(1)文言:对“文言”二字之义先儒众说不一,一、乾坤为门户,以文说乾坤;二、依文而言其理;三、因卦爻辞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四、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五、单就卦爻辞而推衍之,故曰“文言”,等等。
笔者以为当依文言理之说近实。
(2)元:开始。
长:训首,君。
亨:古文字有祭祀之义,此训为通。
嘉:美。
古者婚礼称“嘉”。
会:聚合。
利,本指铦。
“利”从刀主分,分故能裁成事物使各得宜;“利”从禾。
禾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如《说文》所言:“利……和然后利,从和省。
周易系辞传正解

周易系辞传正解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地即乾坤,乾为天盘,坤为地盘。
以尊卑配天地,此“天地盘”是易学应用之基本模式,也是易学之根本学理,“法象莫大乎天地”、“与天地相似”的“天地盘”模式,是圣人“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发明。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承前句“天尊地卑”以明“天地盘”上下尊卑即“贵贱”之位。
也即是“圣人之大宝曰位”的重要定位问题。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盘主动,地盘主静(视运动),“乾刚坤柔”,乾为天为刚为动,坤为地为静为柔,天恒动,地恒静,故曰“动静有常”,乾为刚故刚表天盘之性,坤为柔,故柔表地盘之性,动静刚柔,皆是阐述“天地盘”功能之情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此很明确,前文简要地讲述了“天地盘”的制定,此文接着阐述“天地盘”应用中的要点,判断吉凶的方法。
“方以类聚”者,方,即是方法与方向。
是判断吉凶的定点,即是指问什么事情看地盘什么宫位,一般所谓的“用神”位置。
如问病看坎宫(指地盘位置。
地盘称宫,天盘称卦。
以下同此)。
问考试为文看坤宫。
问父看乾宫。
问母看坤宫。
问失盗看坎宫。
问门向看艮宫。
等等。
这就是“方以类聚”之所指。
“物以群分”则是指天盘所得为何卦?如得乾卦,即为君,为父,为玉,为圆,为马,坤为文,为众,为牛,为顺……。
如得巽卦,即为风,为木,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等等。
“天垂象,见吉凶”即是以地盘为问事之坐标,天盘卦为断吉凶之卦象。
如问病,看坎宫之上得何卦?若得震卦,震为足,为肝。
若得兑卦,兑为口,为肺。
若得艮卦,艮为手,为背,为鼻。
至于病体吉凶,再用“刚柔相推”之法层层追索,定出吉凶,故曰“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在天盘之卦称象,象是动态的,天体运动从未停止过,确实没有固定的、不变的位置,因而“天盘”卦是没有固定的整体的模式,故曰在天成象。
但地盘相反,永远不变,成为固定的九宫八卦模式,故曰“在地成形。
”由于天地刚柔动静之不同,圣人“法天则地”制定“天地盘”两盘之模式式各异。
《周易》大传象大传文言传系辞传

《周易》大传象大传文言传系辞传《周易》大传象大传文言传系辞传象上01.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02. 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03.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虽磐桓,志行正也。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之难,乘刚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即鹿无虞,以从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求而往,明也。
屯其膏,施未光也。
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04. 蒙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子克家,刚柔接也。
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05. 需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需于郊,不犯难行也。
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需于沙,衍在中也。
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需于泥,灾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于血,顺以听也。
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
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06. 讼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
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不克讼,归逋窜也。
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食旧德,从上吉也。
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讼元吉,以中正也。
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07. 师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
弟子舆尸,使不当也。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08. 比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比之匪人,不亦伤乎?外比于贤,以从上也。
山东大学周易课第八讲彖象文言的体例

4、重点注释式,扣住爻辞一些重要的辞、字 进行解释、发挥。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 ”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 事业,美之至也。
《文言传》没有对卦体的分析,但对乾坤两 卦的事物象征和德性象征都有论述,以乾为 天,以坤为地;以乾的德性为刚健中正,以 坤的德性为柔顺静方。其中,中正、静方是 《文言传》在卦德方面的新见解。而坤的德 性又有“动也刚”。这种提法,不见于《易 传》的其他篇。但比较而言,这些卦德,象 征的意义少,而形容的作用多。
比: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比卦上坎为水,下坤为地,坎在坤上,故地上有水
。水性下,水行地上,没有间隙,有亲比之义,故 此卦为比。先王效法此卦象当建立许多诸侯国,并 以仁爱的态度去对待诸侯。
《大象传》基本上没有八经卦的德性象征之 说,只有释《乾》时曰“天行健”。
《大象传》先说别卦卦体的组成,再点出卦 名,实际是想通过分析卦体之象来解释卦名 之义。如释《讼》:“天与水违行,讼。” 这是说天向西转,水往东流,二者相违而行 ,象人彼此互相矛盾,所以导致争讼。
《大象传》
《大象传》自上而下解释上下经卦之象,它 完全没有考虑卦辞。
《大象传》言辞简练,其六十四条皆由两段 话组成,如释《晋》:“明出地上,晋;君 子以自昭明德。”
象辞中第一段话是分析别卦的卦象并由此点 出卦名;第二段话是讲君子等现象而获得的 政治和道德启示。
如何分析别卦的卦象
用八卦之象解释卦:
《小象传》也从义理方面解释爻辞。
恒六五:贞妇人吉,夫子凶。 小象: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
司马迁“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新解

司马迁“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新解作者:吕书宝来源:《北方论丛》2020年第03期[关键词]《周易》《易传》文本层次形成时期排列次序一、《彖》《象》形成于孔子之前经历代学者考订,《周易》的卦爻辞形成于殷末周初已成共识。
而关于《易传》中的彖、象,被普遍认为和十翼的其他篇章一样形成于战国时期,则有很大的商榷余地,本文认为,彖、象应当形成于孔子之前。
《左传·昭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
”杜预注:“《易·象》,上下经之《象辞》”,又说:“《易·象》、《春秋》,文王、周公之制。
”孔颖达疏:“(韩宣子)观其书也,见易象。
《易象》鲁无增改,故不言《鲁易象》”,又在论证“易”即“象”,也就是说《易象》乃卦象、卦爻辞(“卦下之语亦是象物”)的统称之后,说:“先代大儒郑众、贾逵等或以为卦下之《彖辞》文王作,爻下之《象辞》周公所作。
虽复纷竞太久无能决当是非,杜(预)今双举并释以同郑(众等人)说也。
”从《注》文中看,杜预并没有“双举并释”,倒是孔颖达在含糊其词,解说《易象》为何不称《鲁易象》之后,又想起《正义》曰“孔子又作《易传》十篇以翼成之”的话来,便把“《易》有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篇”的《易经》书名改为《易象》。
按古籍中从来没有如孔颖达所说的,把《易经》称为《易象》的。
而《左传》文本称《易·象》为“书”,可见这《象》是一个与《鲁春秋》同时存在的文本,而杜预明确说“(《易》)上下经之《象辞》”,这句话和今天对《象辞》的说法并无两样。
相比之下,孔颖达为乃祖争著作权的嫌疑倒是充溢疏解中,但此公可贵之处在于:虽然诬称杜氏“双举并释”,毕竟没有对郑、贾之说置若罔闻,总算为后人提及了彖、象二辞作于文王、周公父子的掌故。
韩宣子观《易·象》的鲁昭公二年即周景王五年,时在公元前540年,是年孔子十一岁,孔子十五岁才“志于学”,不是能够作十翼中《彖》《象》的年龄。
《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50501Abstract“Image'’isthefundamentalcategorywhichhasrichconnotationanduniversalapplicabilityinChinesecultureandaesthetics.However,theBookofCtmnges,aSthesourceofChineseculture,laysafoundationfortheformationanddamageofthiscategory.Therefore,ithasgreattheoret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valueforUStOdiscussdeeplyandsystemicallytheculttwalconnotationandaestheticsignificanceofimageill"theBookofChanges.‘'Image'’intheBookofChangeshastwolevelsofconnotations.Oneisphraseology,theotheristhinking.“Image|’’ofphraseologyincludes‘'image’’ofverband“image”ofnOUll-‘'Image”ofverbhastwokindsofmeanings.symbolizationand取法.The‘'image”ofnounhasthreekindsofmeanings:‘'image'’ofthing,“image’’ofsymboland‘'image'’ofmorality.‘'Image”ofphraseologyhasfourcharacteristics:symbolization,polysemy,obscurityand喻理性.‘'Image”oft11inkingincludesthreekindsofthinking吼)es:idea,symboliza60rj’‘'image”,whichhasthreecharacteristics:integerofheavenandman;dialecticofharmonioUSyinandyangopposites;intuitionofinwardenlightenment,The“image'’categoryand“image'’ofthinkingintheBookofchangeshavegreata11dfar-reachinginfluencesOnChinesewaditionalaestheticsand揶twhichearlbetestedfrommetaphoricalsymbolization,heavenandman,harmonioUSyinandyangopposites,inwardintuitionandtheinternalrelevancyofChinesetraditionalart.Inaword,‘'image’:intheBookofChanges,notonlyhaverichandprofoundculturalconnotation,butalsohavegreatandfar-reaching萄鲥ficanceonChineseWaditionalaestheticsandartII《周易》之“象”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义“象”既是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与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基本符号,又是中国古典美学意义发端、意蕴丰富的基元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