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语言导学案定稿
10。谈语言.doc

使用日期学案主人班级小组组内编号
课题
10、谈语言
学习
目标
一、扫除字词障碍。
二、明确本文的观点,体会举例论证的作用。
三、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学习内容
学习感悟
一、预习检测
1、请各组号上台板书,号批改。其余同学各自默写,互相批改。
2、朗读检测。
知道今天要学什么了吗?关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
组内合作学习后,你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班内大展示你的关注点是什么?
本节课已经接近尾声,对照目标想一想,今天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呢?
2、“约定俗成”不见得就是准确的、全面的。人们常说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约定俗成的,但有些时候它就不正确,如观看魔术表演。因此,遇上问题应开动自己的大脑。
六、当堂检测:
分析下面电视广告语存在的问题。。
2.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七.学后反思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的方法。
(1)第3段:。
(2)第4段:。
(3)朱自清早年作品与晚年作品的比较
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
(4)第6段:。
(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
(6)第9段:。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该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用自已的语言概括。
四、展示
五、课堂小结:
1、本文通过的例子,阐述了的观点,并指出的过程。
二、独学
初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1.语言通常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找出并划出记每段的重点句,并归纳作者的观点,明确本文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上《10谈语言》word教案 (2)

10*谈语言一、新课导入听故事找毛病。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二、自主学习(一)——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时髦(máo) 圩堤(wéi) 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 一劳永逸(yì) 弄巧成拙(zhuō)2.生词注解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3.作者名片王力(1900-1986),字了一。
著名语言学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以及《中国语法纲要》等,共计40余种,论文近200篇,约1000万字。
三、自主学习(二)——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归纳文章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二)深层理解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试概括所举的事例。
(1)第3段:一篇报道中的不准确的句子“故作姿态”;(2)第4段中对“七月流火”的误用;(3)朱自清晚年作品与早年作品的比较;(以上三例证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4)第6段:发言与记录的区别;(5)对“最好水平”的病因分析;(6)第9段:对“不以为然”意思的误解。
(以上三例说明书面语应规范化)【点拨明确】学生除从文中举例阐述外,还可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第10课谈语言导学案

10 谈语言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弄巧成拙”“以讹传讹”等词和文学常识,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在文章中恰当运用口语和书面语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投入,全力以赴。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规范地使用语言。
学习程序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法理论》、《汉语史稿》等。
二、文体知识1、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2、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
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
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
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语文版八年级谈语言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谈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文本,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出论点;
3.学习和练习运用本文学到的一些新词;
4培养学生写作锤炼语言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区分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课前预习布置:
1.熟读课文,自学字词并积累;
2.以《基训》为初学案,做好全部题目,难题放教学时提出;
3.按议论文三要素,各组新授前将观点展示在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导学案)
(一)导入设计
1.从我们平时写作文语句不通,有很多病句谈起,再谈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板书“语言”二字,问:写作文该如何使用语言呢?
3.加上“谈”字,明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
(二)检查与检测
1.检查各学习小组预习情况(基训题、展示题、课文圈点)
2.检测预习效果(听写、指名读)
(三)点评质疑
1.评价与激发讨论各组展示题的答案
2.提出新问题,让学生独学
(1)这篇议论文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3)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个观点的?
(四)交流讨论
1.首先各组交流思考学习的结果
2.组内根据不同意见展开讨论
3.组内帮扶困难迷惘者
4.各组选派专人发表学习成果
(五)评价讲述
1.教师评价各组学习的成果
2根据学生的思考不足作必要的讲述
3.给各组打好评价分并作说明。
辽宁省东北育才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 谈语言导学案 语文版

第10课谈语言(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语言学家王力的有关知识。
2.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3.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
4.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
【学习重点】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学习难点】1.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原则。
2.增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学习用好书面语言。
【课前积累】1.了解作者王力,字,家。
2.了解背景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
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文章实在是大雅似俗。
3.积累词语(1)斟酌()(2)以讹传讹()(3)圩堤()(4)勉强()(5)时髦()(6)弄巧成拙()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七月流火:。
不假思考:。
头头是道:。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以讹传讹:。
【课上突破】一、课文结构(一)(1自然段)。
(二)(2-5自然段)。
(1)(2自然段)。
(2)(3-4自然段)。
(3)(5自然段)。
(三)(6-12自然段)。
二、中心论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第二个分论点是。
三、写作特点本文分论点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
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
【课后提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
“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
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10《谈语言》导学案

中垌中学初二语文科设计:初二语文组班级:10、《谈语言》导学案时间:2013-10-28 学案编号:2013C2013 :学号:老师寄语:今天不为学习买单,未来就为贫穷买单学习目标:1.学会提炼文章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的使用语言。
教学重点:学会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掌握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教学方法:默读、讨论知识:作者简介: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寅恪、王国维、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 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 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和成语费解推敲斟酌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不假思考头头是道二、默读课文思考: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结合文中关键的语句概括。
(提示:可以使用分层归并法。
即将论述同一个问题的段落归并为一层,然后概括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独立思考后,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参加班级交流提示:1、2、看法:3、本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四、根据上面交流的容填写下面提纲谈语言:1、结构方式:2、()段论述分论点一:3、()段论述分论点二:4、中心论点:五、课堂练习1.将下列词语恢复其本来面貌(成语)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地酒天尝(白酒广告)2.找出下面故事中用词不当的地方。
小的朋友小胡结婚,小去参加婚礼,婚礼上,小对打扮得很漂亮的新娘说:“哟,你今天真漂亮真是面目全非呀!”新娘听了很不高兴。
10.谈语言(导学稿)

1、短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此论点是在开头引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命不止、追求不已的感人事迹(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短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阐述。
短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文中所举事例有:①钱学森生命不止、追求不已;②马克思奋斗四十年完成《资本论》的写作;③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10课谈语言
王力
八年级()班执行教师:学生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文中的成语。
2、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máo)圩堤(wéi)以讹传讹(é)弄巧成拙(zhuō)
费解(jiě)斟酌(zhēn zhuó)杳无音讯(yǎo)一劳永逸(yì)
这些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这一中心论点。
课后反思: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
采用举例论证。如第3段、第6段、第9段中的句子。
课后练习
1、大家讨论一下,下列对联,哪一副最适合贴在书房门口。(D)
A.门集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B.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窗松雪论天伦。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例子: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遇难不退,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后来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广东省河源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谈语言》导学稿1(新版)【部编版】

谈语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共计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
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2、背景资料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
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二、【预习反馈】1、给划线的字注音弄巧成拙()圩堤()以讹传讹()娓娓动听()斟酌()()一劳永逸()2、词语解释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费解:不假思索:推敲: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一劳永逸:3、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三、自主探究,释疑解惑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在文中举了很多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请把它们找出来。
2.各组分别谈论找出的例子中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的语句来回答。
四、课堂检测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1.()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们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2.()A.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谈语言
【教师寄语】
我们应该学会规范的使用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吧!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学习规范的使用语言。
3. 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认识并学习事理论证。
【学习重点】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事理论证。
【学习难点】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曾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本文选自《王力文集》,有改动。
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写作背景: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学习流程:
一、预习导学
(一)我能利用注释、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弄巧成拙()圩堤()以讹传讹()娓娓动听()斟酌()一劳永逸()(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 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 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
再读课文,你能依据文中的关键句,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批注在书上)二、合作探究
(一)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1.论述“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时,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请你概括出来。
示例:(1)第3段:一篇报道误用不准确的句子是“故作姿态”。
2. 论述“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作者举了哪些例子?也请你概括出来。
(提示:概括事实论据的形式应该是一个主谓句:谁﹢怎么做﹢结果。
)
3. 请在两个分论点中各选一个事实论据,分析其作用。
(提示:请你用规范的事实论证的答题格式。
)
(二)课文可分几部分?试根据以上分析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提示:结构方式:先概述,后分述。
)
(三)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与一般议论文严整、庄重的风格不同,思考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提示:请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
)
三、拓展延伸阅读吴晗《谈骨气》一文,按要求答题。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开头亮出观点)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
所谓大丈夫。
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引用名言阐释观点,并作为分论点,领起下面三个例证)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
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
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分析骨气含义)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
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例证一及作用)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分析例证一)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
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
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例证二及其分析)
还有个例子。
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
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例证三及其分析)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
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总结全文)
提示:例证法就是事例论证,引证法就是道路论证。
1.短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2.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注意答题的规范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是道理论证,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使论证更充分更有说服力。
文天祥宁死不降是事例论证,论证了富贵不能淫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古代的一个穷人饿死不食“嗟来”的施舍,是,论证了贫贱不能移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