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过也。
(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

内经熟记重点条文 77条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8条10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10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103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上古天真论》)10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服石”——魏晋时代的风尚李东垣哑谜赠门生

“服石”——魏晋时代的风尚/李东垣哑谜赠门生作者: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1年第07期“服石”——魏晋时代的风尚文/易知味“服石”也叫“服食”,是指摄食一种用矿物类药物制成的散剂的习惯。
“服石”的习惯起源较早,《史记·仓公列传》就有“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的记载。
不过当时服石只是作为一种治疗的方法而已。
魏晋时期,主流社会崇尚道家,迷信盛行,炼丹、服石成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追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手段,因而形成了一种风气。
当时,在人们的信念中,金石是恒久的象征,人若服食了金石,便可长寿。
于是有了最初的服食黄金,魏晋以后发展为服食“五石散”。
“五石散”由五种矿物质制成,分别是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石钟乳和石乳黄。
根据历史记载,服了“五石散”,身上会发热,皮肤发痒,而且特别容易被擦破,发生感染,导致痈疽疖肿的发生。
甚者,“五石散”还可使人口大渴、舌头卷缩、阴囊缩入等,甚至发狂出走,弊端极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石发”。
为了避免“石发”,服用此药后,必须食冷食来散热,还要辅以冷浴、散步、穿薄而旧的宽衣等各种举动来散发药性,即所谓的“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所以“五石散”又叫“寒食散”。
由于“服石”具有诸多弊端,服用后人们表现出多种“寒食散”症状。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关于这种病候记载了26种。
晋代皇甫谧就曾因为服用“寒食散”而患风痹半身不遂,几乎丧命。
唐代大家孙思邈说过“寒食、五石更生散方……自皇甫士安已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
余自识性以来,亲见朝野之人,遭者不一。
所以宁食野蒿,不服五石明其大猛毒,不可不慎也。
”陈述了服石之害,宁愿吸毒性甚大之野草,也不要去服五石散。
当然,事物也是一分为二的。
由于这一时期“服石”引起的外科病症很多,客观上要求医学家找出对付这些病症的有效办法。
史籍记载了许多治疗“石发”的医著,就是治疗因“服石”而发病的书,其中尤以治疗外科病症的内容最多。
魏晋南北朝服石之风

浅议魏晋南北朝服石之风魏晋南北朝时期,服石之风盛行,服石即为服散,一般也就是指服用五石散等石药。
五石散作为古代各类石药的代表,最为声名显赫。
鲁迅先生就在自己的作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就有提到过何晏开服用五石散的头。
其实,最早服用五石散的时间应该更早。
晋代皇甫谧《解散说》中云:“然寒食药者, 世莫知焉, 或言华佗, 或言仲景, 考之于实, 佗之精微, 方类单省。
而仲景有候氏黑散、紫石英方, 皆数方相出入,节度略同。
然则寒食、紫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
”可知在张仲景之时,已有五石散的配方。
我们可以再往前推一推。
《史记》记载: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
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
”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
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
色将发臃。
”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
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
”臣意曰:“公所论远矣。
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馀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
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鑱石’.。
”文中说的“意”,是指淳于意,淳于意是西汉吕后、文帝时人。
由此可见,西汉人已在食用五石散,比何晏早了数百年。
如果按照文中的“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那么这说明在淳于意之前,就已经有医书论及五石散。
而讨论五石散的人很可能就是下文提到的扁鹊。
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判定,五石散很可能在先秦就已经出现,至少西汉前期,五石散已被医家常用。
服石的传统其实还要更早。
《周礼》有云:“凡疗疡以五毒(石脑、丹沙、雄黄、矾石、慈石)攻之。
”可知在周代之时,人们已经用石药来治病。
声名显赫的五石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
五石散的出现并不是以毒药的形式,反而它是一方治病的方子,它的药效在下文中会有讨论。
五石散:堕落的时尚名方

五石散:堕落的时尚名方
五石散成分
中国人接触毒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被视为仙丹一类的“不老药”等毒品大多以壮阳药、保健药的面目出现。
魏晋时期,当时的名人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都热衷于服用「寒食散」。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
寒石散与成仙无关,服之者多称去病强身,实际上为济其色欲。
西汉时名医淳于意诊籍(病历记录)中,曾提到医治因服五色散而发疽之事。
三国魏时清谈家、驸马何晏是寒食散的提倡者。
当时,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
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因为这五味药的名字都带一个「石」字,故合称
「五石散」。
尽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作为一种毒品,五石散很容易上瘾,一旦停药,又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也就是所谓“丹石发动”),而且价格昂贵,传说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
在他的带动下,五石散广为流传。
然而,许多长期服石者都因中毒而丧命,服此药致死者,有何晏、裴秀、晋衰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等,学者皇甫谧则因服散而成残疾。
其风自魏晋至唐,历五六百年而未中断。
故唐代名医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魏晋的服药之风——以嵇康为代表

. 人文社会 .
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2016年第28期
男子女人宿疾虚蔽、胸肋递满、手足烦热、四肢不仁、饮食 损少、身体疾病、乍寒乍热,极者著床四、五十年,服众药 不差,此治万病,无不愈者。”又说:“人不服石,庶事不 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2]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 暖 , 骨髓充实 , 能消生冷 , 举措轻便 , 复耐寒暑 , 不著诸 病,是以大须服。 有学者曾以嵇康锻铁事迹来考察其服石动因,指其除与 志在隐逸、避世,以示不同污于司马氏有关外,锻铁更能充 分散发石药之药力,此论确然。[5] 嵇康对服药很相信,他把服食纳入他的“养生”理论之 [6] 中。 所以他服散还与其养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 性好 服食, 常采御上药”史载: 康尝采药山泽 , 会其得意 , 忽焉忘返 。 时有樵苏者遇 之,咸谓为神。(《晋书》本传)。 嵇康是有神论者 , 故对 “ 药 ” 心迷骨醉 , 汲汲以求 。 他说 :“ 故神农曰 : 上药养命 , 中药养性者 ; 诚知性命之 理,因辅养以通也。”他笃信神仙的存在,并认为只要导养 有方,人即可以长生不死,而“药”是最重要的辅养之物。 《与山巨源绝交书》:“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 寿 , 意甚信之 。” 嵇康 《 游仙诗 》 云 : “ 采药钟山隅 , 服 食改姿容 ; 蝉蜕弃秽累 , 结友家板桐 。” 服食是为了 “ 美 姿容”,以期登列仙班,长生不朽。这一点他明显受到了王 烈的影响。王烈“常服黄精及铅。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 容。登山历险,行步如飞”。这个颇具神异色彩的人物与嵇 康交往甚密。 嵇康长期幽栖于长林丰草之中、千岩万壑之间,虽有避 世的因素存在其中,但也与求药养生密不可分。“五石散” 虽非“仙药”,其时士林皆视之为养生除病之良品,与“仙 药”实有相通之妙。如《木草》释其功能云:“益精补气, 补不足,令人有子,久服轻身延年。”[7]孙思邀也说:“久 服则气力强壮,延年益寿。”(《千金翼方》卷1)这与道 士所谓“仙药”在功能上是相通的。
神医孙思邈临终前,为什么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神医孙思邈临终前,为什么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是中医配方,主要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所以取名为五石散。
五石散的出处及作用东汉末年,当朝政局不安,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平民不仅饱受战乱之苦,更要抵抗疫病流行,而政府县衙自顾不暇,很多人因此死于非命。
据史书记载:东汉共发生大疫不下十次,疫病流行肆虐,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这时候,有一个叫张仲景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见惯了官场的种种丑恶,也见惯了当时的“生灵涂炭”,所以他立志成为一名济世为怀的医生。
也好在他家境也算殷实,所以他有机会读书,他也确实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更是接触到了很多医学典籍。
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后来他终于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医生。
随着日积月累,张仲景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也日渐精湛,救下了不少的疫病患者。
后来他根据自己的医术、他的临床经验,写出了一部创造性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包含了丰富的临床医学和中医方剂,“五石散”就是出自于该著作。
由此可见“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症的,而且治疗的效果都非常的好,张仲景利用这个方剂救活了很多人。
由于这个方剂确实效果很好,就这样一直着流传下,到了东晋时期,由于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产生的作用效果也越来越“宽广”。
根据当时东晋人的说法,吃了“五石散”之后,人不但不畏风寒,同时还有其他的诸多好处,人的性格也会变得开朗活泼,还能治疗腰酸背痛的老顽疾。
而且体力也逐渐增强。
还有些人服用后,人体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等一会儿精神却可以进入一种恍惚忘我的境界。
世俗的烦扰、内心的迷惘都可以被忘怀,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忘我境界”。
因为功效独特,一时间让人对“五石散”趋之若鹜。
发展到后来,家里来了客人,可以不上茶,但是不可以不用“五石散”待客,如果家里没备有“五石散”,会让主人家觉得是没有面子的事。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
发背第三(论一首方十五首)
论曰,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锺乳而发者,又有生平不服而自发背者,此是上代有服之者,其候率多於背两胛间起,初如粟米大,或痛或痒,仍作赤色,人皆初不以为事,日渐长大,不过十日遂至於死,其临困之时,以阔三寸高一寸,疮有数十孔,以手按之诸孔中皆脓出,寻时失音,所以养生者小觉背上痒痛有异,即火急取净土水和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阔一寸半,以艾大作炷,灸泥上帖着疮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可灸七饼子即差,如榆荚大灸七七饼炷即差,如钱大可日夜灸之,不限炷数,仍服五香连翘汤及铁浆诸药攻之乃愈,又法。
诸发背未作大脓,可以冷水射之,浸石令冷熨之,日夜莫住差乃止,此病忌面酒五辛等,亦有当两肩上发者。
凡服石人皆须劳役,四体无令自安,如其不尔者多有发动,亦不得逐便恣意取暖,称已适情,必须遗欲以取寒冻,虽当时不宁,於後在身多有所益,终无发动之虑耳。
凡肿起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边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即名发背也,禁房室酒肉蒜面,若不灸治即入内杀人,若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治者皆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