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下文言文复习材料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欢迎。

初中语文考试文言文复习资料整理1《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说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 段看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

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棚之间;直接说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

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7、说明以下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认的语气,增强了否认的力量。

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 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023-2024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专题复习(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活 板》

2023-2024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专题复习(五) 课内文言文阅读《活 板》

语文七年级下专题复习(五)课内文言文阅读《活板》一、基础1.重点字词解释。

(1)唐人尚.未盛为之(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3)又为活板.(4)火.烧令坚(5)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重点字词解释。

(1)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3)持就.火炀之(4)持就火炀.之(5)药稍镕.3.重点字词解释。

(1)则字平如砥.(2)若止.印三二本(3)则第二板已具.(4)更互..用之(5)瞬息可就.4.重点字词解释。

(1)则以纸帖.之(2)每韵为一帖.(3)有奇字素.无备者(4)旋.刻之(5)瞬息可成.5.重点字词解释。

(1)不若燔.土(2)用讫.再火令药镕(3)以手拂.之(4)殊.不沾污(5)其印为.余群从所得(6)至今宝藏..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3)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三、课内练习。

课内练习。

7.用文中词句回答。

①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

②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

③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8.全文突出了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分别是哪些方面?答案解析部分1.(1)还(2)同“以”(3)同“版”(4)用火(5)混合2.(1)模子(2)覆盖(3)靠近(4)烘烤(5)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3.(1)磨刀石(2)只(3)准备(好了)(4)交替,轮流(5)完成4.(1)标记(2)标签(3)平素(4)随即(5)完成5.(1)烧(2)完毕(3)擦拭(4)根本(5)被(6)珍藏6.(1)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2)拿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3)不使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D.可据理/臆断/欤(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棹数小舟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答案】(1)C(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之口技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之口技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之口技一、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京中有善口技者善,擅长。

者,……的人曳屋许许声拉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

宴,宴请,用作动词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众宾团坐围绕而坐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静悄悄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妇抚儿乳喂奶众妙毕备全、都宾客意少舒意,心情。

少,稍微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人有百手即使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以为妙绝以为,认为。

妙绝,极点变色离席色,脸色。

席,座位奋袖出臂扬起、举起两股战战股,大腿。

战战,打哆嗦,打战几欲先走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②词类活用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妇抚儿乳名词做动词,喂奶宾客意少舒形容词做副词,稍微不能名其一处名词做动词,说出③古今异义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细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其中夹杂。

今义:里面。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④一词多义指:1.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2.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绝:1.以为妙绝副词,极 2.群响毕绝动词,消失妙:1.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2.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奇妙作:1.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 2.百千齐作动词,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2.遂于外人间隔动词,间断是:1.当是时介词,这 2.问今是何时判断动词坐:1.满坐寂然名词,通“座” 2.众宾团坐动词,坐名:1.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2.自为其名名词,姓名,名称⑤古今异义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义:听。

今义: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几欲先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义:即使,表示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的连词。

会宾客大宴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宾客意少舒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少。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复习

专题11 课内文言文阅读(一)(2022春·河北沧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谓:_______(2)卿今当涂..掌事当涂:_______(3)蒙辞.以军中多务辞:______(4)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阅读选文,摘选或总结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文中孙权的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劝说的艺术。

他先一语道出吕蒙“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指出“学”的必要性,面对对方“军中多务”的借口,他继而表明自己并不期待吕蒙(1)“_______”,只要吕蒙用(2)“_______”的读书方法了解历史即可,最后他还(3)_______指出读书的收获,终于使吕蒙“乃始就学”。

4.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二)(2021春·安徽马鞍山·七年级统考期末)文言文阅读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及.鲁肃过寻阳(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2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2

②a.不使学。
不让方仲永学习。
b.还自扬州。 (我)从扬州回来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 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 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⑵一词多义: ①.以: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译为 ②.当:当除掌事 掌管 “认为 但当涉猎。 应当 ③.见: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识别 ④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于厅事之东北角。 助词,的 ⑶重点词语翻译: ①当涂: 当道,当权 ②辞: 推脱 ③及鲁肃过寻阳:到… …的 ④才略: 才干和谋略 ⑤涉猎:粗略地阅读 时候 ⑥更:重新
C. 重点句子翻译: 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一会儿,只听见屏障中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 有人敢大声说话。 ②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全场的宾客没有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面带微笑, 默默赞叹,认为奇妙到了极点。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宾客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坐正了身子。
②或 :或以钱币乞之
古: 有的人 ③文理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 文采和道理 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 面的条理 (2)一词多义: ①自 :并自为其名 ②闻:余闻之也久 自己 今:或者、或许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 稍稍宾客其父
这 他的 名字(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远地听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

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

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

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

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

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

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

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

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
大声呼叫。

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

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撤去围幕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而已.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觉得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后来得到骨头的狼停止了,但是先前的那只狼又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感到处境很危急,担心受到狼的前后攻击。

往旁边看到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把柴草堆积在麦场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于是屠户快速地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刚刚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从后面攻击屠夫。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
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大有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过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壮士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