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与马克思早期理性批判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理路——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逻辑理路——市民社会的批判与超越

二 重 维 度 阐释 的过 程 中得 以确 立 的 。所 以 , 们 仔 细地 分 析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和 历 程 对 于 深 刻 理 解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我
学 的 丰 富 内涵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马克思 对市 民社 会 内涵的界 定
马 克 思 对 于 市 民社 会 内 涵 的 界 定 , 穿 于 他 的政 治 哲 学 理 论 的 整 个 过 程 。 马 克 思 指 出 , 民 社 会 是 “ 部 历 史 的 真 正 发 贯 市 全 源 地 和 舞 台 , 以看 出过 去 那 种 轻 视 现 实 关 系而 只看 到 元 首 和 国家 的 丰 功 伟 绩 的历 史 观 何 等荒 谬 。|‘ 可 ”1 ”以 下 我 们 详 细 地 来 j
第 2 2卷 第 5期 21 0 0年 9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o o r a fCha g h n Unv riyo c n lg S ca ce c sEdto ) n c u ie st fTe h oo y( o ilS in e iin
在?针对第一个问题 , 自上 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 国学 者 们 就 开 始 创 立 和发 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哲 学 , 于 马 克 思 本 人 的 政 治 哲 我 对 学 研 究 自然 是 总 体 研 究 的 一 个 起 点 , 到现 在 , 克 思 主 义 政 治 哲 学 已 经 成 为 重 要 的 研 究 课 题 ; 二 个 问 题 则 是 对 第 一 个 问 直 马 第 题 的进 一 步 追 问 。笔 者 认 为 马 克 思 政 治 哲 学 的 逻 辑 起 点 始 于 对 市 民 社 会 批 判 分 析 , 辑 演 绎 的 根 基 也 是 在 对 市 民社 会 进 行 逻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探析市民社会概念的思想脉络及其当代价值。

深刻剖析市民社会思想有助于我们理清市民社会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挖掘其科学价值,借鉴西方国家的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以及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

关键词:市民社会马克思当代价值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市民社会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指出市民社会是一种城邦。

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则将市民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同义,而其中的所谓的文明社会则是与自然界相对,指的是人类社会。

因此,可以看出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指的是国家,也等于政治社会,就是说当时市民社会的概念与政治国家的概念相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体现《法哲学原理》一书中,他开辟了一条与洛克不同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思考模式。

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的领域,个人所有权得到法律确认与保护的。

黑格尔第一次清晰地定义了市民社会作为政治社会的概念。

他指出:市民社会不同于家庭和国家,它经常由于利益的冲突而常有矛盾导致战争,并不能完全独立,因而就需要一个外在的强有力的机构,即国家。

黑格尔认为,在伦理观念上,家庭、国家和市民社会是有差别的,家庭属于自然伦理的普遍性领域,国家则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体现,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虽然黑格尔将家庭、国家和市民社会进行伦理划分,将国家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并且将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分离。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莱茵报时马克思开始对市民社会进行系统的研究,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的思想扩大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是对其思想的发展和扬弃。

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的总合”,“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的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是全部历史的发源地和舞台”,马克思将市民社会定义为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也就是生产关系。

试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观

试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国家观

试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和国家观一什么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马克思用“die 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和Bourgeoisgesellschaft”表达。

原主要指西欧中世纪末随着工场手工业出现的社会结构。

市民社会介乎国家与私人生活之间,是横向的经济、社会交往方式(区别于“管”与“被管”纵向结合方式),民众自主性社会组织和结构。

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实际上指称的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理解“市民社会”概念的变化: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较多使用“市民社会”。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谈到,但明显减少。

此后,马克思主张“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观的继承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将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采取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划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二元划分是认同的,并继承了这一思想。

“在政治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后一种是市民社会的生活······”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的这一法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他处处从各种规定出发······的对立出发,并把这种对立加以强调”,并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对矛盾”。

在中世纪时期,封建统治统摄一切,市民社会中个人的特性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的多元化是不可能出现的,市民社会是依附于政治国家的,两者糅合为一体。

浅谈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批判

浅谈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批判

浅谈论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辩证法是他整个辩证法体系中最唯物主义的部分,无论是其深刻性还是其局限性,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以往考察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关系时,这一点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或遮蔽了。

即使我们把马克思辩证法理解为实践辩证法,似乎也更多地是在实践或劳动的积极意义上来理解它,而没有充分注意到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时,对劳动的消极方面进行的深刻批判以及这种批判对于形成马克思辩证法的革命性本质的重要意义。

笔者试图根据文本来纠正这种偏颇,以求引起辩证法研究者们的关注和赐教。

一、为什么马克思说黑格尔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III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节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辩证法视为一种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马克思,第W1页)在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尔对辩证法的改造,这种改造的完成是由于黑格尔真切地领会了劳动的本质,把现实的人理解为自己的劳动结果。

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注意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即所谓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外化与外化的扬弃是同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便是以劳动为中介的人的自我产生过程。

马克思正是在这里第一次意识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经济学底蕴,即他意识到黑格尔是借助于劳动这个中介,才使辩证法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在现代社会中获得重生。

正如卢卡奇所言:马克思在这里指出黑格尔哲学(其实就是指的辩证法的笔者注)是与英国古典经济学多么相类似的一种思想运动(卢卡奇,第24页),而且黑格尔是唯一理解这个运动的辩证性质并从而发展出普遍的辩证法的人。

(卢卡奇,第25页)这或许正是马克思特别肯定这种否定性辩证法的关键原因。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的市民社会概念_上_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的市民社会概念_上_

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韩立新[摘要]本文作为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观的系列文稿之一,是以马克思的两部文献5德意志意识形态6和5穆勒评注6为文本依据,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所做的一个系统研究。

[关键词]5德意志意识形态6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分工交往市民社会是马克思用于表现近代社会本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它是马克思建构历史理论、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展望共产主义的理论前提。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仅鲜有人提及,而且在被提及时也往往被当成一个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过渡性概念。

其结果,这一概念的地位和意义被严重低估,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0¹。

不仅如此,/消失了的0远不止这一范畴,随之消失的还有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视角:/市民社会历史观0。

这不得不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大遗憾。

本系列论文的目的就是,从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出发追寻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成立过程,重新定位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挖掘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观的内容,以恢复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本来面貌。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及其市民社会历史观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期,其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早期三论稿0,即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6(1843年3)9月)、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1843年10)12月,1844年2月发表)和5论犹太人问题6(1843年10)12月,1844年2月发表)之中;中期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定型期,其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主要集中在5巴黎手稿6(1844年4)8月)、5德意志意识形态6(以下简称5形态6,其主体部分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夏)和5哲学的贫困6(1847年)之中;而晚期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剖析和批判主要体现在5资本论6及其主要手稿,即5经济学批判大纲6(1857) 1858年)、5政治经济学批判6(1859年)以及5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6之中。

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及批判

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及批判

市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及批判内容摘要:自20世纪以来,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发生了重要演变,这种演变虽然在理论上扩大了市民社会的外延,却极容易使人们产生市民社会不可超越的误解。

而在实际上,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对市民社会的批判。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这种批判虽然有其具体的现实针对性,但马克思的运思方法对于厘清当下对于市民社会的种种认识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社会解放人类解放在马克思主义尚未正式形成“经济基础”这一科学概念之前,市民社会一直是其运思的基本范畴之一。

在1845-1846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从生产和交换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里所讲的市民社会实际上就是经济基础,或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国家和“观念”即意识形态则是建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马克思认为,在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中,是不存在市民社会的。

或者说,政治国家是与市民社会直接合二为一的。

他说:“中世纪各等级的全部存在就是政治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国家的存在”。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使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得以分离,市民社会才得以从政治国家中独立出来。

在近代思想史上,黑格尔首次辩证地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归结为“特殊性”和“普遍性”两个不同的范畴。

对此,马克思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黑格尔把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

由此出发,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分离与对立,科学地提出了批判并超越市民社会的要求。

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和对立,马克思作了深刻的论述,他说:“市民社会和国家彼此分离。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新视阈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新视阈
民” 会 ( 密将 其 称为 商 业社 会 ) 社 斯 的批 判 。马 克 思 首 先肯 定 了市 民社 会 实 现 了人 与 人之 间 的交 往 , 但 他 同时又 指 出市 民社会 导致 了交 往异 化 。 由于私 有 者 需要 的满 足要 以换 得 他 人 的产 品 为前 提 , 导致 这
结果 已经 由视 阈所 决定 。要 重新 理解 和 把握 马克 思 的文本 , 就需 要 从 根 本 上 实 现 视 阈 的转 换 。市 民 这 社会 批 判理 论具 有 与历史 唯 物 主义不 同的话语 系统 和 功能 , 够为 我们 提 供 马克 思 理 论 研 究 的新 视 角 能
提供 了有 利视 角 。他们 没有 陷 人市 民社 会 的拜物 教
略或 是 不够 重视 的 命 题 与 范 畴 , 现 对 马 克 思 理论 实
研究 的深入 发展 。


市 民社 会批 判 的 内涵及特 点
“ 们彼 此 把 自己的产 品看 作 一个 人 支 配 另 一个 人 我 而 且也 支 配 自己 的权 力 , 这就 是说 , 们 的产 品顽强 我 地不 服从 我 们 自己 , 它似 乎是 我们 的财 产 , 事 实上 但 我 们是 它 的财产 , 们 自己被 排 斥 于 真 正 的财 产 之 我 外, 因为 我们 的财 产 排斥他 人 ” … 增 。商 品成 为交
号 : 1 Z 0l 1 C X 0)
自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界 出于对 马克 思 哲 学
学 是被 边 缘 化 还 是 自我 放 逐 的 理 论 自觉 , 出 了 提 “ 近 马克 思 ” “ 走 、 回到 马克 思 ” “ 进 马 克 思 ” 口 、走 的
政治 国家 相对 的独 立 地位 。然 而经 济 的发展 没有 实

市民社会与人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简论

市民社会与人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简论

第35番第5鬻河南师范太学学报(哲学社会拜学版)2008年9胃y旦!:ii堕旦:! 』Q墅坚型叁生Q篁骐曼塑垒型塑Q跫她垒生旦塑!!眨墨墨!型曼!E:市民社会与人权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人权批判思想简论李进廷(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450015)摘要:批判性是马克思入投恙愿酶麓著特征,这种耗判集串于马竞恶对法与市氏社会关系酶分析。

骂克憨透过时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圈家与法的结论。

在此骥础上,通过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政治缎济学解剖,玛克思强调人投就是审撼社会申剩藏入的投利以及资本剥削劳动力的特投。

因此,只有消灭帝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方魏耪弃资产酴袭人粳魏疼在块黪。

促遗每令人鑫由罨金黉酶麦震。

鬟键词:市民社会;人权;镑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嘞圈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2359(2008)05一001卜05作者簿奔:肇迸廷(1962一),男,溪枣鄂城天,郑瓣航空工韭管壤学院副教授,主要苁事哲学孝恶戆欲治理论磺究。

程马克惹的人权思想发展过程中,对政治阐家、义的人权观。

其基本慧想是:扶自由理性掰发,抨击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理解构成了重要的一环。

马克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法律,构建国家与个体和谐统一思通过对黑格尔理性法哲学观的颠覆,强调市民社的理性国家。

然而,残醋的社会政治现实拄不断地会决定政治国家与法,而不是相反。

在此基础上,透拷问马克思的理性撬判主义的入权观,并使之发生过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马克思窥见到市了动摇。

这一动摇首先是从他予1842年10月间撰民社会的人权不仅是剩己入的权利,是所有权、自由写《关于林本盗窃法的辩论》的论文中开始的,它构与平等的“三位一体”,而鼠在实质上就是资本平等成了马克思从理性季诧判主义的入权观向历史唯物主地剥削劳动力的特权。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超越资义人权观转变的逻辑汗端,而这种转变的过程就是产阶级政治解放,消灭市&社会与政治国家,实现每对启蒙人权观进行法哲学批判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产生并加大 。马克 思对 黑格尔理性思想的批判在 国家观 方 面尤其 显 著 。在 《 于林 木盗 窃 法 的辩 关 论》 中 ,马克思从私有财产 的法权 意义上 ,尤其是 自然法的权 利方面谴责 了私有者 的贪婪与对农 民的 压迫 。尽 管他此时还 没有从经 济学角度进行 分析 , 本 文系 2 0 0 9年度 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资助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践 困境 :对 黑格 尔 理性 思 想 的信
仰 危机
由于伊壁鸠鲁原 子论 体系存 在着的不彻底性 和 矛盾性 .马克思在其博 士论文 中对 此表现 出不满 , 他认为把感性 的东西永恒化是产生迷信和拜物教 的
然从黑格 尔理 性国家的原则 出发 ,却得出 了要改变 制度 的革命结 论 .反 映出他与黑格 尔思想观点的分
时期 ,马克思 与恩 格斯 一道投身 政治斗争 .政 治实
5 江 汉论坛 0 I
研 究成果。
但马克思却看到应 当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理性 国家 ,
对 “ 民社 会”概念 的把 握首先是从 “ 市 资产阶级社
会 ” 和 “ 产 关 系 ”这 两 个 前 后 相 承 的层 面 上 展 开 生
论 的一 个 鲜 明发 展 脉 络
关键词 :理性批判 ;国家: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A 1. 文献标 识码 :A 81 1 文章编 号:10 — 5 X( 0 1 0— 0 0 0 0 3 8 4 2 1 )5 05 - 4
黑格 尔认 为 ,作 为思想外 化的现 实就是 理性精 神的 自我 实现 ,现实必定 与理性合二 为一 。黑格尔 的理性与现实 同一性思想 ,对马克思早期 的思想倾 向产生 了极大影响 。但青年马克思在政治实践与思 考 中,逐渐对黑格尔的理性思想产生怀疑 .市 民社
判 了普鲁士 的书报检查令 .认 为书报检查制度 与出
版 自由是相矛盾 、不合乎理性 的而应该被废 除 ,并 进一步将这种 弊端映射到当时的普鲁士 国家本身的 合理性 问题上 .认 为现实的普鲁士国家决不是理性 和道德 的国家 ,而是 需要彻底 改造 的非理性的基督 教 国家 。 “ 不应该把 国家建 立在宗教 的基础 上 ,而 应该建立在 自由理性 的基础上。 ”⑦这时 ,马克思虽
市 民 社 会 与 马 克 思 早 期 理 性
批判思想研究 串
田辉 玉 卢德 友
摘 要:青年马克思在寻找到 历史唯物主义 的钥匙之 前 ,经历 了一个思想上的探 索时期。延 续
先前对理性的思考 ,马克思逐渐从批 判黑格 尔理性 国家观深入到对市民社会 的解剖 。找 到 了经济
基础 决定上层 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点 ,为无产阶级 革命指 明 了方向 .形成 了市民社会理
把握 .而国家作为理性 的体现与宗教 没有原则 的对 立 :马克 思则认为宗 教是反理性 的 ,哲学才是 理性 的 .宗 教和国家的对立性 决定 了国家不应该 以宗 教
而应 以哲 学 为 基 础 。在 这 两 篇 文献 中 ,马 克 思 正 式
重 身份 。市 民要 成 为真 正 政 治 意义上 的公 民 ,就 “ 必须脱离市 民社会 ,脱离 自己固有 的、真正 的、经 验 的现 实性 ”④ 。在 《 论犹 太人问题 》中 ,针对布 ・ 鲍威 尔对犹 太人 应放弃 宗教才 能获得 自由的 主张 , 马克思在深入 分析宗教异 化与政治异化 的关系时予 以了批驳 。马克思认 为 ,宗教只是 国家 异化 的外在 表现形式 ,宗教异化 源于政治异化 。同样 。人在 当 时资产 阶级 的金钱政治统 治下也发 生了异化 .这 导 致市 民社会 中的人与政治 共 同体 中的人存 在着不一 致性 ,消 除异化就是要 消除金钱对人 的统治 。在此
方 面 ,马 克思 在 《 黑格 尔 法 哲学 批 判》 和
“ 法 年 鉴 ” 中 ,对 “ 民社 会 决 定 国 家 ”这 一 理 德 市 论 原 则 做 出 初 步 阐发 ,指 出 作 为 “ 家 的 公 民 ” 与 国 作 为 “ 民 社 会 成 员 的公 民 ” 所 具 有 的 、分 裂 的 双 市
的。

却 只代 表利益 的占有 者 。国家 的概念 和它 的经验存
在 之 间存 在 着 巨大 的矛 盾 。在 《 塞 尔 记者 的辩 摩
护》与 后来的 《 论犹 太人 问题 》中 ,马克思更 是将 矛头直 接指向 国家本 身的合理性 问题 。黑格 尔认 为
哲 学 和 宗 教 都 是 以真 理 为 研 究 对 象 ,都 是 对 理 性 的
学道路 。 青年 马克思接受黑格尔 的理性 思想后 .一直试
图摆脱黑格尔 的神学倾 向,他认为理性和世界并不 是异在 的、外在 的、依附 的关 系 ,理性就是 内在 的 世界本质 ,并不是外在强加给事物 的。 “ 只有 当 自 然被认为完全摆脱 了 自觉的理性 ,本身被看作是理 性的时候 ,它才完全成为理性的财产 。 ”①《 莱茵报》
会则对 于这一理性批判起着关键作用 。

践 中所遭遇到的 困境进一步加深 了他们对黑格 尔哲
学 的信仰 危机 。在 《 普鲁 士最近 的书报检查 令》 评

文中马克思认 识到 .书报检查所产生的恶果不应
归 咎于个别检查 官的不 法行为 ,而是 书报检 查制度 本身 “ 客观 的缺点 ” 。他 从理性原 则 出发 犀利地批
目“ 马克思理性批判思想及其 当代意义—— 兼论法
兰 克 福 社 会 批 -理 论 ” ( 目编 号 :0 B X 0 ) 的 f - 0 项 9Z 07
根 源 ,而借助 于理性才 能直 接反对原 子论 。由此 ,
马克思走 向了黑格尔 的理性主义 ,并用普遍性 、个 别性与否定性 等 自我意识 的重要概念开辟 出他的哲
批判将 国家沦 为 自己理性 工具 的观点 ,认为理性 存 在 于人 民之中 .由此 引发了马克思对 市 民社会 的分 析 在 马克思对黑格 尔理性 国家 的批 判 中 ,市 民社 会理论起着关键作用 。 在黑格 尔那里 .市 民社会充满极 富思辨性 的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