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兴衰与大国外交
大国外交的演讲稿

大国外交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国外交,是国家外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重
要支撑。
在当今世界,大国外交不仅仅关乎国家的利益,更关乎全
球的和平与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大国外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大国外交的发展。
首先,大国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
科技等方面的实力都会直接影响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因此,大国外交需要立足于国家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地推动国际事务,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发展空间。
其次,大国外交是国际关系的稳定器。
在当今世界,国际形势
复杂多变,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
大国外交需要在维护自身利
益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发展,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最后,大国外交是国际合作的推动者。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
国之间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合作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
要动力。
大国外交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在推动大国外交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外交战略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加强外交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外交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拓展外交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动大国外交迈上新的台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大国外交六集内容概括

大国外交六集内容概括《大国外交》是亚洲卫视六集系列纪录片,以中国外交实践为突破口,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引领,全方位解析国家领导人国际交往所呈现的“中国外交精神”,展示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历程,也揭示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多角化外交表现。
【第一集:春风犹在】本集片以经典故事和史实料理,讲述习近平主席从2013年以来发挥极具影响力的高层外交活动,并强调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和保证政治稳定的历史影响力。
本集片主要围绕习近平的“四次历史游历”访问俄罗斯、中东、美国和日本;以及尼日利亚、非洲、拉美和东盟等地区,聚焦中国同东西方关系发展和中国国家安全发展水平。
【第二集:全球整体观】本集片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置入中国外交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拉开本系列的序幕。
本集片主要围绕习近平的“全球整体观”,重点着眼于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服务和参与,聚焦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和地区舞台的高层外交活动,关注中国主张的影响力和社会责任的履行。
【第三集:构建命运共同体】本集片主要聚焦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贸易、金融、气候变化及其他挑战,同时引领国家健康发展,为世界提供优质服务、解决方案。
本集片聚焦习近平主席多趟访问欧洲、中东欧洲及非洲,以及关于建设多边关系的一系列行动。
【第四集:人和共构世界】本集片主要把聚焦点放在了中国本土文明的传统特质上,聚焦习近平多次访问的亚洲国家,以及发出的“中国体质”、“命运共同体”、“和合未来”等多边主张,展示全球人民对于友好安全和平发展的普遍期望和共同抉择。
【第五集:共同繁荣】本集片主要讨论中国多元发展和全球兴衰起伏的关系,聚焦习近平多次访问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讲话和行动,总结中国政府在推动共同发展之路上发挥的作用,并阐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理想。
【第六集:共谋未来】本集片主要介绍中国外交发展的全局视角,聚焦习近平主席多次访问的地区国家和地区组织,以及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一系列访问活动和发言,以揭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发挥作用与定位。
世界历史中的大国外交

世界历史中的大国外交大国外交一直是国际关系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大国的外交政策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国外交事件,以展示它们在世界历史演进中的重要性。
一、古埃及与外交轴心时期古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强大国家之一。
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新王国时期,古埃及逐渐崛起为世界的超级大国。
古埃及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维护与近东地区的稳定和平。
埃及法老与被称为“外交轴心”的巴比伦、亚述和赫梯等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达成了相互的盟约和协议。
通过与邻国的外交交往,古埃及成功地将近东地区转变为自己的影响范围,并得以维持其边境的安全与稳定。
二、罗马帝国与帝国外交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帝国之一。
帝国外交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马通过驻外大使馆、缔结条约和建立保护国等方式与周边地区进行外交交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罗马与强大的伊朗帝国帕提亚之间的外交关系。
两个帝国在公元前1世纪至3世纪期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和外交交涉。
尽管帝国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但同时也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条约,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共存。
三、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时期冷战是二战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大国外交事件之一。
美国与苏联的对抗是当时整个国际格局的核心。
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经济、领土争端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冲突和分歧。
双方通过核武器的发展、军备竞赛以及间谍活动等手段,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对决。
尽管双方没有爆发全面战争,但他们的对抗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紧张局势,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外交政策中国是现代世界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大国之一,其外交政策也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自身的对外开放和外交交往。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为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价值戴长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与治理研究院院长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经过持续努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审时度势构建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它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将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进步作为前进方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兼济天下的胸怀,深刻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事实。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外交思想与理念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新中国自成立伊始,便坚持世界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原则,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以富压贫,积极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公平正义。
1953年,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
如今,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在国际关系中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贡献力量。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明确提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其中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核心是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则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一个“负责任大国”成为中国外交最重要的价值诉求。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倡导“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理念,主张在一个国与国之间利益交融和休戚与共的时代,谋发展、求和平、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
大湾区老姚的底层逻辑认知课分享

大湾区老姚的底层逻辑认知课分享
摘要:
一、大国外交的背景和意义
二、大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三、大国外交的影响和挑战
正文:
【大国外交的背景和意义】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大国外交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大国的外交政策和行动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外交在我国外交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大国外交》第一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合作共赢:强调各国应秉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通过深化各领域合作,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多方面的共赢。
2.维护国际法治:倡导各国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维护国际法治秩序。
同时,各国应在国际法框架下,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分歧,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拓展人文交流,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4.构建全球伙伴关系:深化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共享的国际社会。
【大国外交的影响和挑战】
大国外交的推进,对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大国外交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应对国际格局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等。
总之,《大国外交》第一集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和担当,传
递出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信号。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指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建设富有活力、和谐、稳定、平等、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
这种外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坚持和平发展。
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始终主张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二、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倡导各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的改革和完善。
三、践行多边主义。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倡导世界上的大国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
四、强调互利共赢。
中国倡导全球伙伴关系,坚持通过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而是放眼全球发展,并通过合作共赢建立更广泛、更稳定、更可持续的伙伴关系。
专题片大国外交观后感

专题片大国外交观后感近日,大型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开播,引起了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进入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攻坚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她的历史,她的辉煌以及她的屈辱史,我们要深刻懂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道理。
历史告诉我们,几十年时间的艰苦努力,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大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我们感到很自豪。
但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时代不停在变,我们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突频仍、动荡不断、恐袭肆虐的时代。
国际秩序艰难转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交织,制度供给和创新严重不足,全球治理滞后。
对我们来说,我们拥有十几亿的人口,拥有广袤的土地,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和人才储备,我们有能力和条件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积极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五年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践行正确利益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并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通过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成功地把“中国方案”转化为“国际行动”。
中国与世界正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大国的积极推动作用,努力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天地。
历史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棋局的变迁。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作为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中国将始终对自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坚如磐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这样一条道路,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点赞《大国外交》,祝愿这条道路前景光明。
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国外交观后感
《大国外交》是一部深刻的针砭时弊的著作,作者以大国外交的历史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和理论,详细地解释了大国外交的历史发展、大国外交政策的定位、大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大国外交政策的实施等问题,重点突出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其与大国外交政策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大国外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历史是老师,我从大国外交中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明白了大国外交的重要性。
大国外交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国家安全利益的重要手段。
此外,大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要考虑国家的现实情况,还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要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
此外,从这本书中,我也明白了大国外交的政治效应,即如何利用大国外交政策影响国际环境,影响国家的外交规则,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大国外交政策不仅要考虑国家的利益,还要考虑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要把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出发点,以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
最后,书中提出的大国外交理论,也让我对大国外交有了深刻的认识,比如大国外交政策的定位、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以及大国外交
政策的影响等等,都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总之,《大国外交》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作者以大国外交的历史为基础,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大国外交政策的定位、制定、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让我对大国外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势外交
各国代表在维也纳会议上草拟的“均势”定义是: 均势是一种权利、利益和强权三者之化合。欧洲列 强运用均势可达到三个目的: I.一强国或数强国不致称霸欧洲; II.一占有国或其权利被人承认之国家,不致受其他 反复无常之强国或数强国之威胁; III. 为维持已定之秩序,各国不致长期受行将开战 或已开战国家之搅扰。
英国近代外交政策的原则
“我们没有永久的朋友,我们也没有永久的 敌人,只有我们的利益是永恒不变的”。 “四百年来英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反对欧洲 大陆上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 家„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们联合起 来,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英国的政策并 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究竟是哪一个国家„ 仅仅在于谁是最强大的”。
均势外交的特征
① 推行均势外交的只能是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 而不可能是小国。韦伯斯特认为:维也纳会议是 拥有巨大资源和军队的大国的会议,小国只能按 大国规定的条件才能参加。同时,均势外交又总 是把小国和弱国作为大国搞平衡的筹码。 ② 均势外交的每次行动都是“权宜之计”(韦伯 斯特语),而不是长期的外交政策。均势外交不 是和平外交次同义语,大国为谋求霸权有时不惜 诉诸武力。
参考书目
David Hum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Hume: Political Essays,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影印本) Michael Sheehan,The Balance of Power: History and Theory 小约瑟夫· 奈:《理解国际冲突:历史与理论》 赫德利· 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
均势的含义
Power 和 Balance 实力和权力的关系 综合国力和国家实力 硬实力和软实力
均势的类型
小约瑟夫· 奈认为,均势有三种含义: 作为权力分布的均势:谁拥有权力资源? 作为政策的均势:把它当作一种平衡政策。均势意味 着,其他国家会采取行动阻止一国发展成为主导国家 作为多级体系的均势: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多极体系 赫德利· 布尔对均势的分类: 简单均势与复杂均势。 整体均势和局部均势。 主观均势和客观均势。 偶发的均势和人为的均势。
孤立主义的内容
第一,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在经济上同外界 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第二,在政治上与外交上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第三,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 而对于美洲以及亚洲则是积极进行干涉和扩张。 第四,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 策,也是一种积极的战略进攻。 第五,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与一系列 口号相联系。
第五讲
大国外交史研究
英国的外交政策史
英国近代外交史 ① 英国的崛起,步入海上强国行列。 ② 英国打败法国,确立海上强国地位。 ③ 英国加强扩张,建立大英帝国殖民体系。 ④ 从光荣孤立转向结盟,英国走向第一次 世界大战。
英国的外交政策史
两战期间的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
一战的极端残酷性,引起战后的和平主义盛行。 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双重意义上阻止布尔什维克 主义的蔓延。 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德国的不满,通过英德协调形 成英德法意四国主宰欧洲的局面,来恢复欧洲均势 英国所面临的全球战略困境。外交让步以补充军事 力量的削弱。
英国的外交政策史
战后英国外交史 ①战后十年与三环外交 ②20年调整:实用主义 ③80年代的撒切尔主义
三环外交
在此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变革时刻,在展望我国未来 的时候,我感到在自由和民主国家中存在着三个大 环。······ 对于我们来说,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 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 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 重要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 我们是在这三环中的每一个环里都占有重要地 位的唯一国家。 丘吉尔:1948年10月9日
均势的功能
梅特涅(Metternich)和卡斯尔雷(Castlereagh) 认为: 防止建立世界霸权; 维护体系的组成部分以及体系本身; 保证国际体系内的稳定和相互安全; 通过威慑防止战争爆发来巩固和延长和平。
均势的功能
赫德利· 布尔认为均势具有三个作用: A 国际体系的整体均势的存在,可以防止国际体 系因为征服行为而演 变成一个世界帝国; B 局部均势的存在,可以防止一个地区主导国家 吞并或者支配特定区域的国家,从而维护这些国家 的独立地位; C 整体均势和局部均势的存在,为国际秩序赖以 生存的制度(外交、战争、国际法以及大国管理) 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美国外交史
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 个时期: 大陆扩张时期(1775-1897); 海外扩张时期(1898-1945); 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
建国初期的外交:孤立与扩张
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发表《告别词》:
我们处理外国事务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在与它们发展商务关系 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我们已签订的条约,必须忠实履行。 但以此为限,不再增加。 欧洲有一套基本利益,他对于我们毫无或甚少关系。欧洲经常 发生争执,其原因基本上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们卷 进欧洲事务,与他们的政治兴衰人为地联系在一起,或与他们 友好而结成同盟,或与他们敌对而发生冲突,都是不明智的。 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 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我们的真正政策,乃是避免同任何外国 订立永久的同盟。
The Balance of Power: History and Theory Michael Sheehan: Machiavelli played an important though indirec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concept. He never wrote about balance policies as such, but he did help establis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he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within which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is rooted.
The Balance of Power: History and Theory 1. An equal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the Princes of Europe as makes it impractical for the one to disturb the repose of the other Anonymous, Europe’s Catechism, 1741 2. action by a state to keep its neighbours from becoming too …attention to the maintenance of a kind of equality and equilibrium between neighbouring states. Fenelon, 1835
基辛格在《大外交》:
① 欧洲各国从未主动选择均势,欧洲身陷均势政治之中, 是因为只面临两种可能的结果时:要么是有一国变得异常 强大,得以宰割其他国家,最后形成帝国;要么是没有一 国有足够的国力能完成一统天下。 ② 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或战争,但如能作妥善安排, 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宰割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 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甚于和平。均势依其自 身含义,无法让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满意。它最能发 挥功效的情形,是在对其不满的程度尚未超过受害一方已 忍无可忍而力图推翻国际秩序的极限时。
The Balance of Power
5. „an arrangement of affairs so that no state shall be in a position to have absolute mastery and dominate the others‟. Vattel, 1916 8. „The balance of power „refers to an actual state of affairs in which power is distributed among several nations with approximate equality Morgenthau, 1978 9. „when any state or bloc becomes, or threatens to become, inordinately powerful, other states should recognise this as a threat to their security and respond by taking equivalent measures, individually and jointly, to enhance their power‟. Claude, 1962
均势(balance of power)
“如果说有什么关于国际政治的独特的政 治理论,则非均势理论莫属。但是我们却找 不到一个关于该理论的、能够被普通接受的 论述。在深入研究了有关均势的丰富的文献 资料之后,厄内斯特·哈斯发现了八个不同 的均势定义,而马丁·怀特则发现了九个。 摩根索对这一问题做了历史的、分析性的深 入研究,共使用了四个不同的定义。” Kenneth Walts:《国际政治理论》
19世纪“均势外交”的黄金时期
代表国家:英国、奥地利、德国 代表人物:梅特涅、俾斯麦、卡斯尔雷、爱德华·格 雷 研究专家:泰勒、基辛格、塞顿—沃森、韦伯斯特、 古奇等
A. J. P. Taylor; Henry Kissinger; Hugh Seton-Watson; George Peabody Gooch;Charles Webster
参考书目
夏继果《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研究》,商务,1999 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G.P.Gooch,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1783-1919 R.B.Wernham, The Making of Elizabethan Foreign Policy, 1558-1603 P.M.Kennedy, The Rise of the Anglo-German Antagonism, 1860-1914 David Sanders, Losing an Empire, Finding a Role: British Foreign Policy since 1945, Macmillan,1990 E. Grierson, The Imperial Dream: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and Empire 1775-1969, Reader Union Group, 1972 Temperley and L. Penson, The Foundation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K. Bourne, The Foreign Policy of Victorian England , Documents Collection, Oxford,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