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差异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产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区域产业规划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政策倾斜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的差异。

随后,本文重点研究了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差异制定有效的区域产业规划,包括规划原则、规划方法、规划实施策略等方面。

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对区域产业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不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产业规划的关系,还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划方法和实施策略。

本文还注重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为企业投资者提供投资指导,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参考,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是产业规划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技术水平、人口分布等条件差异显著,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经济差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开放政策的优势,较早地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传统农业和重工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在发展动力方面,东部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形成了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

(完整版)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后习题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课后答案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与Bootstrap方法
现 实途 径 ,具 有重要 意 义 。 有 关技术 创新 效率 的 内涵 学术界 还没 有权威 的界 定 ,本 文将技 术创新 效率 定义 为一种 创新 过程 的
技 术效 率 ,测 度创 新投 入与创新 产 出之 间的转换 关 系。 国内学者对 高新 技术 产业技 术创新 的研 究主要
从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两个角度来进行的。在创新能力方面,蒋殿春 和夏 良科¨ 测算了外商直接投
术产 业 的研发 效率 ,指 出中 国高 新技术 产 业 的研 发 效率整 体较 低 ,但呈 现逐 步上 升的趋 势 。余 泳泽 和
武鹏 等也采用 S F A方法进行 了类似的研究 。吴和成 运用 D E A和超效率 D E A模型对 中国五个高
技术 产业 的 R & D效率 进行 分析 ,获得 了 中国 “ 十 五 ” 期 间 高新 技术 产业 R &D效 率 的基 本 情 况 。官 建成 和 陈凯华 通 过将 D E A方法 的松 弛测 度模 型和 临界 效率 模 型结 合测 度 了 中 国高新 技术 产业 创 新 活动 的技 术效 率 、纯技 术效 率和 规模 效率 。 现有 的研 究成果 缺 乏对 中 国省际 高新技 术产 业技 术创 新效 率 的系统研 究 ,研究模 型 的选择 较为单
Hale Waihona Puke 要 :创 新 效 率 是 影 响 高新 技 术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关键 问题 ,本 文将 三 阶 段 D E A模 型 与
B o o t s t r a p方法相结合 ,在控制环境 因素 影响的基础 上测算 了 中国省际 高新技 术 产业的技 术创新 效 率,同时计算 了效率的置信 区间。研 究表 明, 目前 中国高新技 术产业技术创新 效率还比较低 ,

基于区域创新视角的中国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基于区域创新视角的中国高新区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区域 主导产业选择是政 府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的需要 , 是对原有 产业 结构下 的区域经 济资源 在不 同产业 间进行 重新 配置 。在这一 过程 中,不同 的产业分工 地位 、不 同的产 业结 构 、不 同的政府行 为和不 同 的政 策取 向都会影 响 到政府 对 主 导产业的选择 ,进而对 区域 经济发 展产生重 大影 响 。高 新 区 主导产业选择 属于产业 结构 理论的 特殊范 畴 ,是政 府运 用经 济手段干 预市 场机制 ,为实 现 区域经济 发展对 产业 结构 实施 自觉调整 的核 心过程 ,因而是 区域经济 发展 与产业 结构 调整 的核心问题 。高 新区最 基本 的功能是 发展高 新技 术产业 ,这 使它 区别 于一般 的经济 区域或城 市化地 区,具 有很 高 的集聚 功能 、融合功 能 、扩散 功能 、辐 射功 能 、创新 功 能 、培 育示
用 于区域 经济 ,便成 为区域 主 导产业 的含义 ,认 为 区域 主导 产业 等于区域与主 导产 业 的简单 相加 ,事实上 就是把 国家主 导产业 区域化 。 2 3 高新 区主导 产业的 内涵及特征 界定
笔者 经过 检索 中国期刊 全文数 据库 ,发现 国内关于 高新
区主导产业 的研究文献不 到 1 O篇 ,国内对 高新 区主导产 业 的 研究 明显不足 。已有的文 献对 高新 区主导 产业缺 乏科学 的定 义 ,笔者按 照产业对经 济 的重要 程度 ,将 高新 区内产业 划分 为 四个不 同的类型 :基 础产 业 、一般产 业 、关联产 业 、主导
2 高 新 区主导 产 业 的 内涵
2 1 产业经济 学的主 导产业界定 . 对 主导产 业的研究 ,比较 明确 、系统 的是 美 国经济 学家 w. w.罗斯托 ,他 在 《 经济成长 的阶段 》 一文 中 ,首 先提 出 了主导 部门 (edn et ) 的概念 。提 出经 济增 长 总是 首 1 i sc r a g o 先 发生在某个部 门—— 主导 部 门或 主导 产业群 ,主导 部 门不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表 1 高 新 技术 产 业 竞 争 力 评价 指标
总指 标 一 级 指 标 二 级 指 标
因 子 的 累计 方 差 贡献 率 达 到 了 8 . 9 。 共 因子 F 包括 企 73 % 公 6 . 业数 、 业 人 员 平 均 人数 、 产 总 值 、 场 占有 率 和专 利 申请 从 资 市
数 五个 指 标 , 名 为 规 模 因 子 。 括 成本 费用 利 润 率 、 品 命 F包 产
销 售 率 和 销 售 利 润 率 三 个 指 标 ,命 名 为 效 率 因子 。R 包 括
R &D人 员 投 入 强 度 和 R D 经 费 投 入 强 度 .命 名 为 R & &D 因
子 。 4 括 全 员 劳 动 生产 率 、 品外 销 率 和 新 产 品产 值 比重 . F包 产 命 名 为 生产 因子
06 3 .6
5 54 8 7 .5
个 地 区高 新 技 术 产 业 竞 争 力 . 出发 展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 出 指 提 相 关 对 策 . 于 促 进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健 康 发 展 和 地 区 经 济 的 协 对 调 持 续 发 展 , 有 重 要 的 理论 指 导 意 义 和 深 远 的现 实 意 义 具
46.37 5 1 0 39. 4 1 .0 23
F 2 3 8 1 .9 2 .7 82 4 F 19 5 1 .5 3 .0 4 6 0 1O 7 8 2 8 .7 .8
6 .31 24 4 1 .0 44 .8 9 1 9 7 .81 2 0 0 1 .2.0 3 1 4

自由度 显 著 性
7 8 O o . 0 o
首 先 进 行 模 型 分 析 与 检 验 . 由 表 2可 知 . MO 值 为 K

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7-000-01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本文以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并提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新技术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一、引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不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所涵盖的范围不同。

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目前,我国虽已形成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3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但由于经济、社会、地理等原因,我国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国家也根据各地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针,这对指导、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而衡量、比较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各地该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高新技术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高新技术产业综合评价企业经济规模b1 企业资产总额c1企业总收入c2企业利税总额c3企业科技实力b2 企业研发人员数量c4企业专利拥有量c5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比例c6企业技术创新能力b3 企业研发经费c7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c8企业发展水平b4 企业利税增长率c9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c10指标体系的构造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协调性、可行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本文参考综合他人设计的指标,最终选取上述指标评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通过分析,可将上述指标分为输入、输出两部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进行综合评价。

三、基于dea的我国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证研究数据包络分析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工具的一种评价方法,是一个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多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方法。

区域创新环境是否提高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两阶段

区域创新环境是否提高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基于两阶段
positiveimpactontheefficiencyofmarkettransformationstage.Regionalmarketenvironmenthasno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 efficiencyofmarkettransformationstage.Ingeneral,theregionalinnovationenvironmenthasasignificantpositiveimpactonthe efficiencyofthe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inbothstages,especiallyinthemarkettransformationstage. Key Words:InnovationEnvironment;InnovationEfficiency;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Innovation Mode
中 图 分 类 号 :F4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1-7348(2020)05-0047-10
Do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s used to measure the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s provinces and economic regions from 2011to2016,andtheimpactofinnovationenvironmentoninnovationefficiencyisempiricallytested.ItisfoundthattheinnovationefficiencyofChina's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isatalowlevelinbothstages,withgreatroomforimprovement.Moreover,theinnovationefficiencyofthetwostageshasobvioustimetrend,theefficiencyof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stage decreasesyearbyyear,andtheefficiencyofmarkettransformationstageincreasesyearbyyear.Regionalindustrialscalehasno 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efficiencyof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stage,butithasasignificantinfluenceontheefficiencyofmarkettransformationstage,andthereisasignificantinvertedu-shapedrelationship.RegionalR&DresourcesandregionalR&DenvironmentpositivelyaffecttheefficiencyoftechnologyR&Dstage;Regionaleconomicresourceshaveasignificant

我国产业科技水平地区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科技水平地区差异研究

二 、 析 过 程 分
本文的分析是基 于《 中国统计年鉴 (0 7 》 省市科技指 2 0 ) 中《 分 析 结 果 标 (0 6年 )的数据进行的 。这一数据共有 全国各个省 、 、 20 》 市 自 我 国幅员辽阔 、 地域广泛 , 与经济状况相一致 , 国产业发展 治区包括科技活动人 员 、 我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 高技术产业规模 以 的科技水平也呈现明显的地域分 布态势。传统上 , 国地域根据 上 企业产值等 3 我 2项指标 , 如此众 多的指标并不一定都 能够支持 地理 、 、 经济 人文等因素分为东部 、 中部 、 西部这三个地 区。这种传 分析 的方 向,所 以首 先运 用相关 分析找出这些指标 当中彼此相 统的划分整体上为我们勾勒了我 国产业科技水平的区域差异 , 在 关性最强的指标 , 剔除相关系数低的指标对于后文分析的干扰 ; 此基础上 , 对于我 国经济 区域可详细划分为十大区( 如表一 ) 之后进行因素分析 , 将通过相关分析的 1 5个指标变量提取 出两 表 一 中 国经 济 区域 划分 个公共 因子 ,做 出因子模 型 ;最后根据提取 的两个 因子对所有 东北经济区 黑龙江、吉林 、辽宁 省、 、 市 自治区进行 聚类分析 , 划分出 4个产业科技水平类 型 , 分 析各个类型间的差异所在及产生原 因,形成对于发展产业科技 华 北 环 渤 海 经 济 区 北 京 、 天 津 、 河 北 、 山东 的区域政策建议 。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上海、江苏、浙江
毒翅
C N SN A GA G
我 国产业科 { 水平± 文 也区差 异研 究
张 苋
摘 要 目前我 国正处于快速发展 的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 经济 的发展 、 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是 国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 人 能否充 分应用 已有的科技 、 进一步提高现有科技水平 已成为制 约一个地 区产业及经济发展 的重要条件。然 而我 国各地 区 科技水平差异显著 , 差距在不断加大; 这一差距在 我国东 、 西部地 区之间表现尤为突 出, 中、 呈现从东到西由高到低的梯次 分布, 针对这种 情况 , 本文提出 了一些建议以调整地 区差异 , 高产业科技水 平。 提 关键词 科技水平 地 区差异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因素分析 自2 0世纪 8 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 国经济快速发展 、 我 产业 水平不断提高 , 然而 由于各地 区地理 位置 、 发展基础 、 投入 重点 的不同, 我国的地 区产业科技水平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国家的发 展是整体 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充分了解 各地 区产业科 技发展的 相关水平 。 本文运用 S S 统计分析的相关理论 , 中国统计年 PS 以《 鉴(0 7 》 20 ) 中的《 市科技 指标 (0 6年 ) 提供 的数 据为基 础 , 省 20 》 运用相关分析 、 聚类分析和 因素分析方法 , 我国产业 的科 技水 对 平进行 区域差异的分析研究 ,在了解差异产生 的基础上 寻找有 效解决策略 , 为各地区提高产业科技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运行及分析
为了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 区域差异,同时考虑高新技术产业投入 与产出之间存在时间滞后的因素,故本 文采取大多数学者所选取的 1 年的滞后 期,通过 EMS 软件进行超效率 DEA 分 析,可以计算出 2005~2013 年我国 28 个 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分析结 果,结果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效率最高的省市为北京、天津、上海、 内蒙古、 海南, 这 5 个省市在 2005~2013 年这九年里一直处于较高的效率水平之 上,即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先 于其他地区;部分省市如重庆、四川、 广东等地区,在早期其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效率一直落后于前沿地区,但其发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效率 超效率 DEA 影响因素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新技术革 命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区域竞争 的焦点正从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转移 [1],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 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区域间存在极其不平衡的 现象,东中西部发展存在巨大差距,且 呈不断扩大趋势[2]。综观已有的文献, 国内外学者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已有 一定的广度及深度,这对我们的研究提 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方法,但也存在一定 的不足,如在区域分析方面,大多数学 者都采用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方法, 事实上,这类的区域分析存在一定的不 足;在产出、绩效指标方面,学者们通 常只选用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效应指标如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产值作为解释变 量,而忽视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其他方面 的影响如科技成果产出、对我国国民经 济的带动效应等。因此,本文在此基础 上采用超效率 DEA 分析方法得到我国各 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并进一 步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进行省份聚 类分析,提高回归分析结果显著程度。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 方 法 是 由 美 国 著 名 运 筹 学 家 A.Charnes 和 W.W.Cooper 等人以“相对 效率”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估方 法,该方法通过线性规划的方式,可以 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评价问题。本文 作者认为由于高新技术产出是多样化 的,所以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绩效的 评价方面,如果仅采用单一的主要营业 收入作为评价指标则必然会导致其评价 结果的失衡,因此本文决定采用 DEA 方 法来分析我国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的效率。 (二)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超效率 DEA 方法作评价, 遵循指标选择中指标的可比性、可得性、 科学性等原则,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 系。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全要 素生产效率,选择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 从业人员、 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 R&D 经 费内部支出、各省市高新技术产业 R&D 人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额作为投入指标,选择各省市高新技术 产业主营业务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 专利申请量的科学对数作为产出指标。 由于部分省市的数据无法收集且存在数 据异常现象,故本文将西藏、青海、新 疆三省剔除,选用剩下 28 各省市的数据 进行分析。本次研究所需的数据均来自 于 2005-2013 年的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中国火炬统计年鉴》 、 《中高新技术产 业统计年鉴》及相关省市的统计年鉴。
经济管பைடு நூலகம்学院
郭 杰 / 文
展效率一直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自 2010 年之后,这类地区的发展效率已经处于 前沿地区之上,达到了超效率状态;与 之相对应的则是部分省市如山西、吉林 等地区,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效率则 呈现出明显的“先上升、再下降”的特 征。转折点为 2009~2010 年之间,其他 部分地区如河北、江西、陕西等省份, 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效率长期处于较 低的水平。 (一)变量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同省份其高新 技术发展效率之间存在极大的差距,且 其变动的趋势也日益复杂,为了使影响 因素的回归分析更具有显著性,因此则 需要对已有数据进行分类。根据聚类分 析,将已有的 28 个省市划分为 3 类即高 效率地区、中效率地区、低效率地区, 其中天津、上海、内蒙古、北京、海南 五个省市为高效率地区,湖北、广西、 贵州、河北、甘肃、江西、黑龙江、陕 西八省省为低效率地区;其余省份均为中 等效率地区。 根据已有文献,本文选择技术进步 [3]、政府影响力[3]、对外开放程度[5]、 知识交流[6]、产业结构[7]、产业集群[8] 作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主要 因素。并分别选择相应的指标进行度量, 选择上文所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作 为因变量。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算。 面板数据模型结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 列数据的优点,它拥有更多样本信息,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与截面或时间相关 的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各 因素对发展效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本 文将 TD、IS、IC 变量指标数据选取时间 滞后一期,TC 滞后两期,GOV 与 OPEN 保持与因变量同年。并在此基础上构造 如下基本模型: (1)在面板数据模型处理过程中, 采用 Hausman 检验来判别是选用固定影 响还是随机影响模型。对表中全国模型 进行 Hausman 检验,计算得到选用固定 影响模型计算。 (2)计量结果 通过计算将结果汇总在表 1 中,
CAIXUN 财讯
基于区域差异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西南科技大学
本文利用超效率 DEA 方法,测度 2005~2013 年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效率,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总体 呈上升趋势,区域间出现趋同性但仍存 在巨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聚类 分析,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得出:中国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受到各因素的共同 影响,存在区域和阶段异质性。中等效 率地区与低效率地区,产业结构有利于 该产业发展,高效率地区则相反;促进 产业集群、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与加强知 识交流应成为协调各区域该产业发展的 有效手段;税收政策扶持作用与该产业 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与高 效率与中等效率地区该产业发展效率正 相关,低效率地区在传统工业影响下, 其正面影响被掩盖。最后就推动区域高 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