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者
龙的画法教程

龙的画法教程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它代表着力量、威严和祥瑞。
绘制龙的过程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下面将会详细介绍如何画一条传统的中国龙。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细长的画笔。
开始时,可以用铅笔在纸上画出龙的主要轮廓,这能够为后续的绘画提供方向和准确度。
其次,从画龙的头部开始。
头部是整个龙身的核心部分,可以选择画一个华丽的头冠,它代表了龙的尊贵和地位。
绘制龙眼的时候要注意,龙的眼睛通常有一种犀利的气质。
在绘制眼睛时,可以使用水墨的深浅来表现龙的神秘感。
接下来,我们要绘制龙的鼻子和嘴巴。
龙的鼻子通常是卷曲的,鼻子的形状可以稍微修长一些,以增加龙的气势。
龙的嘴巴可以选择画一个微笑的表情,这能够给人以友好和亲切的感觉。
然后,我们要绘制龙的身体。
龙身的曲线是整个画面的重点和亮点,可以通过弯曲和变化的线条来表现龙的灵活性和优雅。
尾巴的部分通常比较长,并且可以弯曲成S形,以增加动态感。
在绘制龙鳞时,可以利用线条和点缀的方式,将龙的身体覆盖得丰满而细腻。
龙鳞的形状可以选择长方形或菱形,这根据个人的风格和喜好来决定。
最后,我们要为龙绘制龙爪。
龙爪通常有五个爪子,这代表着皇室和权力。
爪子的形状可以类似于鸟爪,稍微弯曲一些,以表现龙的矫健和强大。
在完成整个龙的绘制后,可以使用水墨或彩色的颜料为龙的画面增添一些细节和色彩。
同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选择背景和画面的附加元素,以增加整个画面的美感和意境。
画一条传统的中国龙需要注意细节和技巧,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和神奇。
通过上述的步骤和方法,相信你能够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中国龙作品,展现你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
祝你绘画成功!。
画龙故事范文

画龙故事范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好龙的皇帝。
他派人去打听了一个很好的画家,然后要求他在宫门前画出三条巨龙,就重重有赏。
画家就画了三条巨龙并点了眼睛。
第一个看见龙的人是一个小孩。
他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哪有点好玩,于是他把三条龙的眼睛擦去了。
过了好一会画家和皇帝刚想出宫看龙,但还没出到门外就听见人们的讨论,有人说:“这条龙怎么没有眼睛。
”画家解释道说:“我明明画上眼睛了呀!”皇上说:“再画上去就行了。
”画家说:“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呀!”皇上听了说:“为何?”画家有解释道:“要是这三条龙再点一次眼睛的话,它就会飞走的。
”皇上已经很生气了,听了这话气上加气,命令道:“你在说这些话,再不画好,朕就要你的人头!”画家不得不画了了。
画家刚点好三条龙的眼睛,突然墙上的画不见了,乌云盖满了天下,然后只见三条龙,腾云驾雾而过,然后才恢复了平静。
从此以后这个皇帝再也不敢叫人画龙了,而画家拿了赏后高快乐兴地回家了。
关于画龙重要点睛更重要

关于画龙重要点睛更重要
画龙是中国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因其寓意深远而备受人们
的喜爱和推崇。
画龙需要注重画法技巧,也需要注重创新思维,但
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点睛,即画龙的精髓所在。
点睛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画面中添加最后一笔
或几笔,使画面更生动、更有灵气。
对于画龙来说,点睛更是关键
所在。
以下列举几个点睛的技巧:
1. 神韵。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灵,具有超凡脱俗的气息。
在画龙时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它的神韵和气势,如龙目神光、龙鳞层层、龙爪神威等等。
这些细节都需要用精妙的画笔处理,如果能在
最后一笔中加入龙的神韵特征,画面效果自然更佳。
2. 凝聚。
画龙需要宏大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同时也需
要简洁有力,不要过于繁琐。
在画龙的最后一笔中,可以凝聚出龙
的核心特征,如龙眼、龙爪、龙鳞等,突出龙的主题,使画面更加
精致。
3. 神秘感。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神秘感和象征意义。
在画龙时可以在最后一笔中增加一些神秘的元素,如在龙鳞上加上
龙眼的倒影、在龙爪下加上云雾等,增强龙的神秘气质,使画面更
富有想象力。
4. 意境。
在画龙时要注重画面的意境。
最后一笔的处理要与整
个画面的氛围相呼应,使画面更加和谐,达到画家想要表现的意境
效果。
画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艺术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画龙中,注重点睛,更是关乎画作的成败和价值的提升。
在不断
地实践和探索中,画家们通过不断地点睛,让画龙获得了不可磨灭
的美学魅力。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
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故事主人公介绍:张僧繇(yóu ),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
梁武帝天监(502年- 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
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
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
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
张僧繇他的画活灵活现,画的东西跟真的一模一样。
甚至有人说他画的动物真的能活起来。
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游览,他兴趣来了,就在金陵安乐寺庙的墙壁上面画了四条龙,可是没有画眼睛。
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画龙的眼睛呢?”。
他回答说:“眼睛是龙的精髓,只要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认为他是个疯子。
没想到他提起画笔,运足了气力,刚给两条龙点上眼睛,立刻乌云滚滚而来,突然电闪雷鸣,两条蛟
龙腾空而起,人们惊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成语故事课文、知识扩展。
画龙点睛课文原文

画龙点睛课文原文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赞不绝口,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文言文原文】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注释】
1.张僧繇(yóu):南朝梁吴(今苏州市)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
2.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3.每:常常,每每。
4.去:离开。
5.因:因此,就。
6.以为:认为。
7.须臾:一会儿。
8.诞:虚妄,荒唐。
9.皆:都,全都。
10.破:击
【翻译】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
”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
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成语故事1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南北朝时的梁朝,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大画家。
他的绘画风格,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两代的绘画艺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张僧繇擅长画龙。
传说苏州昆山的华严寺里,就有张僧繇画的龙。
每当风雨来临的时候,画上的龙便腾跃起来。
人们怕它出来,赶紧把张僧繇请来,要他想想办法。
张僧繇稍微思索了一下,便提起笔来,在龙身上加画了一把锁,它就不能动弹,那龙后来就不再腾跃了。
最为神奇的,是他画龙点睛的故事。
有一次,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四条白龙,但是没有点睛。
有人好奇地问道:“先生画龙为什么不点睛呀?”张僧繇郑重地回答说:“点睛很容易,但一点睛,龙就要飞跃而去了。
”听了这个回答,大家更好奇了,纷纷要他点睛,看看龙是否会飞跃而去。
张僧繇拗不过大家,只好提起笔为龙点睛。
奇迹出现了,他刚给两条龙点了眼睛,突然雷电大作,“轰”的一声巨响,墙壁破裂。
大家仔细一看,被击破的墙壁上空空如也,那两条白龙乘着云雾,飞跃到空中去了,那没有点过睛的`白龙,仍然留在墙壁上,大家这才信服。
这段神话般的故事,当然不可能是真的。
但是告诉我们,张僧繇作的画之所以非常生动,是因为他极其重视所画对象的神情的描绘,画了龙不马上点睛,是他在考虑怎样使龙呈现出“破壁而飞”的生动气势。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这一成语来形容说话或写__时,在关键之处用神来之笔点明要旨,使之更加生动有力。
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的延伸【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为画好的龙点上眼珠,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比喻写__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也比喻做事在紧要之处着力。
张僧繇,中国南朝画家。
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一说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6世纪上半叶。
中国龙画的神品---《九龙图》

中国龙画的神品---《九龙图》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龙形象及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内核。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不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龙文化的传承始终如一,龙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具体象征。
在中国的神化传说中,龙为鳞虫之长,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
有关龙的形象,汉唐时多呈兽形,宋以后渐变为蛇形,以后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就是像九种动物的模样。
龙的形象到了宋代几乎已成定式,《宣和画谱》把画科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 10 门”。
龙鱼画赫然名列第五,可见当时画龙之盛。
宋代的董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画龙理论《化龙辑议》,里面写道:“画龙者得神气之道也。
神犹母也,气犹子也,以神召气,以母召子,孰敢不致?所以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潜于渊,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
古今图画者,固难推其形貌,其状乃分三停九似而已。
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
九似者,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是名为九似也。
雌雄有别: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须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奕奕;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鬐圆鳞薄,尾壮于腹。
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功,但要挥豪落墨,随笔而生,筋骨精神,伫出为佳。
贵乎血目生威,朱须激发,鳞介藏烟,鬃鬣肘毛,爪牙噀伏。
其雨露踊跃腾空,点其目而飞去,若张僧繇叶公则某人也。
”。
到了南宋陈容时候,他更是承前启后,他画的龙“泼墨成云,噀水成雾,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或全体、或一臂一首,隐约而不可名状者,曾不经意而得,皆神妙”,后人在画龙方面称赞他为“画龙第一人”。
陈容字公储,号所翁,福建长乐人,南宋端平二年进士,曾做过福建莆田太守。
【画龙】的意思是什么?【画龙】是什么意思?

【画龙】的意思是什么?【画龙】是什么意思?【画龙】的意思是什么?【画龙】是什么意思?【画龙】的意思是:画龙huà lóng 1. 绘画龙的形象。
●宋梅尧臣《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我辈彊追仿,画龙成蜥蜴。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元朝》:「道士吴霞,所居龙虎山,善画龙。
」 2. 龙的图像。
●唐李贺《平城下》诗:「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
」●王琦汇解:「画龙,即旗帜上所画者也。
」●《宋史•礼志五》:「﹝《画龙祈雨法》﹞坛上植竹枝,张画龙……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
」 3. 比喻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事物。
●明李贽《史纲评要·后秦纪·二世》:「沛公乃真好儒,后世好儒,好画龙耳。
」●《梅村诗话》十二引清苍雪师《赠方密之》诗:「山中久不见神骏,世上人多好画龙。
」参见「叶公好龙」。
★「画龙」在《汉语大词典》第10982页第7卷 1380参见:画龙画龙的拼音huà lóng画龙是什么意思画龙huà lóng1.绘画龙的形象。
●宋梅尧臣《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我辈彊追仿,画龙成蜥蜴。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元朝》:「道士吴霞,所居龙虎山,善画龙。
」2.龙的图像。
●唐李贺《平城下》诗:「青帐吹短笛,烟雾湿画龙。
」●王琦汇解:「画龙,即旗帜上所画者也。
」●《宋史•礼志五》:「﹝《画龙祈雨法》﹞坛上植竹枝,张画龙……俟雨足三日,祭以一豭,取画龙投水中。
」3.比喻徒有其表而无其实的事物。
●明李贽《史纲评要·后秦纪·二世》:「沛公乃真好儒,后世好儒,好画龙耳。
」●《梅村诗话》十二引清苍雪师《赠方密之》诗:「山中久不见神骏,世上人多好画龙。
」参见「叶公好龙」。
★「画龙」在《汉语大词典》第10982页第7卷 1380参见:画龙画龙的英语单词1.painting a dragon用画龙造句1.画龙画虎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龙者,得神气之道也。
神犹母也,气犹子也。
以神召气,以母召子,孰敢不至。
所以上飞于天,晦隔层云;下潜下渊,深入无底,人不可得而见也。
古今图画者,固难推其形貌。
其状乃分三停九似而已。
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
九似者,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是名为九似也。
雌雄有别,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须尖鳞密,上壮下杀,朱火煜煜;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须圆鳞薄,尾壮于腹。
龙开口者易为巧,合口者难为工。
但要挥毫落墨,随笔而生。
筋骨精神,伫出为佳。
贵乎血目生威,朱须激发,波涛汹涌,若奋风云,鳞甲藏烟,鬃鬣肘毛,爪牙伏利,蜿蜒升降,{73}旋之间,噀其雨露,踊跃腾空,点其目则飞去,乃神笔之变化。
昔张僧繇公,则其人也。
黑云冥冥江叟出,暮泊孤舟夜吹笛;怪雨盲风动地来,奔涛只欲沉江国。
一声吹罢关河黑,乱石随波山树侧,云端夭矫见双龙,水气高寒星渐没。
闻声解意似相感,一曲未终人听寂。
明代浙派画家汪肇的写意山水人物画“起蛟图”,描绘主仆二人于狂风骤雨之中行经山径,主人似闻惊雷驻足回首仰视,恰见天际翻滚的乌云之中有一条蛟龙奋爪腾空而上。
此画笔法老辣、墨气淋漓;所绘情景虽世间所无,却合于情理;它成功地表现了人、雨、龙这三者的关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周璕有多幅作品传世,他的“墨龙图”藏于南京博物院。
(插图龙艺术清周寻)图纵129、横60厘米,画面为一条巨龙隐现于斑斓的云气之中,龙首基本上属于正面,长须巨口、双目如珠,显得苍老可畏;云气由淡墨晕染,尤如凝结的团块,可谓光怪陆离;画面充满奇诡恐怖的气氛中国刻字艺术的新崛起时代;公元1840年~现代朝代:清末、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材料:岩石类、植物类、动物类、金属类、陶瓷、漆器、合成材料和其他等七大类材料;文字;书法艺术所表现的各种书体;工具:碳素工具钢刀、白锋钢刀、硬质合金刀、金刚石刻刀。
清代末年,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衰亡,刻字艺术也衰落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70年代末,随着中国书法热的兴起,一批有志于刻字艺术的书法家,开始研究刻字理论和刻字创作。
80年代初的五年间,日本刻字艺术在北京、济南、武汉、天津、哈尔滨五大城市交流展览,再次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中国阿城、天津、浙江、湖北等七个省市,先后成立了刻字研究会,在全国各地举办刻字展览九次,展出作品共计lOOO 多件。
经过开拓者/门的十年努力,1991年10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广西柳州市举办的《中国书法博览会》闭幕期间,宣布成立《中国刻字研究会》,会长权希军,副会长张源和邱零。
同时,在柳州市工人疗养院举办“全国首届刻字讲习班”,邀请15名具有奉富经验的刻字艺术家授课,日本刻字代表团到会交流了刻字技艺,培训学员80多人。
1993年4月4日,中国刻字研究会在洛阳市举办“首届中国刻字艺术展”暨“首届中国刻字理论研讨会”,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刻字艺术史册的空前盛会,展览会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名作者的800多件作品中,评选出了171件作品参加展出。
理论会从52篇论文中,选出了2l篇论文参加讨论,日本代表团团长杨石一行19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和研讨会。
从此,中国刻字艺术经历了漫长的五个时期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中国刻字艺术从原始人类的书刻为同一人,至书刻分离,文人写字,匠人刻字;到今天的能书能刻或自书自刻,这种书刻结合与分离的往复发展,是艺术进步和飞跃的必然规律,它使刻字从实用性逐渐发展为兼具艺术性、欣赏性。
古老的传统艺术的强烈生命力,已经被当代书法家们所逐渐认识,他们正积极进行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探索,扬弃陈旧的东西,继承传统的优秀遗产,不断地向艺术深化,全国首届刻字作品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和艺术的深刻魅力,已经预示着经历了6000年历史的中国刻字艺术,必将在文明古国的土地上再次崛起。
木材的选择科学的选材是保证木刻艺术完美性的重要前提。
刻字的选择既要考虑木材的质量,又要满足艺术适用需要。
从木材的组织构造和材料特性与艺术创作的实用关系出发,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四个因素,即材质优劣;适合刻字创作特定的审美要求;易于工艺加工和雕刻;作品具有耐久性。
真正全面识别木材的优劣,涉及到全部木材的各种性质。
需要有关《木材学》、《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丰富的实际鉴别经验和必要的科学技术条件,以及艺术审美鉴定能力,才能做到最佳选材。
本节根据有关材质的基本概念,并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对选择木材作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材质及耐久性的选择确定木材是否优质,主要是看木材的材质和耐久性,即物理、化学、力学性质稳定,木材结构均匀、细密,干缩率小,吸湿性低,胀缩性小,成材不开裂、反翘、变形,无疤节等严重缺陷,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抗劈力、耐磨性好;耐酸、碱、盐腐蚀,不易受虫蚀、霉变、腐朽、炭化、耐久性好;着色效果佳,不变色,涂漆、粘结性能良好。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中国适宜雕刻的木材有以下多种:主要优质木材有:桢楠、香樟、黄杨木、色木、水曲柳、桤木、赤杨、香红木、红心红豆、苏木、麻栋、核桃木、荔枝木、龙眼木、子京、蚬木、金丝李、柚木、铁刀木、红木、花梨木、檀木、椴木、黑檀木、卫矛、香花木(别名香花楠、青楠木)等。
优良木材有:硬合欢、相思木、孔雀豆、油楠、红豆木、南方红豆、硬黄檀、香椿、米兰、山栋、黄莲木、苦木、漆木(心材)、黄胆、细子龙、火绳木、银叶树、海棠木、紫薇、石梓、莺哥木、银杏、桧柏、红豆杉、鸭脚木、水青冈、白银、皂荚、杨桐、白树、批杷木、石斑木、笔木、油茶木等。
一般木材有:乌桕、白木香、杜鹃、红豆、杨梅、桦木、领春木、连香树、多香木、米老排、红苞木、马蹄荷、荷木、蚊母树、李木、阳桃木、算盘子、秋枫、交让木、厚皮木、冬青、柄果木、毛荔枝、黄牛木、嘉赐、刺篱木、珙垌、蓝果木、香石榴、山茱萸、血胶树、柿木、柳木、泡桐、竹叶松、猫尾木、莱豆木、杜仲树等。
(二)艺术创作的适用性选材根据木材的组织构造和材性确定的优良木材,还需要满足艺术审美创作的要求,优质的雕刻材料应具有:材质坚韧,硬度适中,切削容易,截面光洁,不崩不碎;材色悦目,或有光泽,或具芳香,不含或少含树脂;板材切锯正确,光整,具有特殊纹理,花纹美观。
各种木材的不同部位的材质、花纹,在各切面上显示出不同的性状,为了获得理想的花纹,科学的剖锯十分重要。
水曲柳、榆树、榉木、刺楸、柚木、擦木等,生长轮明显,纹理直,纵面上有花纹,采用弦向或径向刨切,单板上可获得各种花纹。
香樟、麻栋、红果坚木、多核木、海棠等纹理交错、径面具有明显带状花纹,宜采用径向刨切。
椒木、桦木的纤维局部扭曲,在内皮表面呈现圆锥形凸起,采用弦向刨切或旋切,可以获得美丽的鸟眼花纹。
核桃、香樟的纹理不基,用弧形或半圆形切法的单板,能获得美丽的花纹。
木刻的基本技法和步骤木材刻字技法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兼刻三种。
镂雕、圆雕等是以上三种技法的变化。
木板上运刀刻字,是将书法的点、线、面塑造成立体形象,最基本的是刻点的立体,由点的体积延加便成为线或块面的立体。
用刀如用笔,木材最能表现“书刻”或“刻字”,书法是刻技之源。
“奏刀之先,意征落墨”。
不明字法,不得刻法;明书法之理,方取刻艺之妙。
基于这种前提,一切复杂的技法,都是为塑造立体书法目的服务,论刀则大可不必繁复。
简而言之,用刀主要有“凿法”和“刻法”两种。
(一)凿的方法凿刀是中国远古时代就用作凿刻的工具,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与刻刀有一定的区别。
凿刀的使用为:左手执刀,右手持槌(木槌或槌棒),敲击刀柄,以暴发力,促使凿刀楔入木板进行雕刻。
凿法适用于阳刻的大面积铲地,阴刻的粗线条的挖底,硬木材的深刻等技法。
雕凿的步骤大体有凿边、凿粗型、精凿、修整。
1.凿边:用稍小的凿子沿笔画边缘,开切出一条线沟。
阳刻的切边,凿刀向外稍离线缘,刀头向外方向进刀;阴刻的凿边,凿刀要向内稍离线缘,刀刃向内即点画中心进刀。
切边开线沟要准确,防止线条边缘木纹崩裂。
2。
凿粗型:用稍宽的平凿或圆凿刀(凿子楔角度20一30,大刀阔斧地凿切大面积的木屑。
进刀要斜切顺纹,不得逆凿木纹,更不能用凿子逆挑木纹,否则会导致顺纹翘裂。
3.精凿:用锋利的凿刀(楔角小于20),或圆口刀,准确地凿切点画边缘。
精细凿切线条横竖交叉处的底脚,笔画重心线,按作品的章法、字法、笔法、统调线条的厚度。
4.修整:再次对用笔的字势、方圆、粗细、轻重、飞白等协调修整,铲除残留木屑、木毛、斑痕,用砂纸或钢玉砂布作最后打磨,光洁处理。
雕凿的线条要流畅而雄健,方圆转折灵动,与书迹不爽毫,章法、字法、刀法,灿然俱在。
(二)刻的方法和步骤汉许慎《说文•刀部》曰:“刻,镂也”。
《说文•金部》:“镂,刚铁可以刻镂”。
《尔雅•释器》说:“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段玉裁注:“统言之刻则亦镂”。
这些论述指出刻法最适合于木材,刻法与凿法有区别。
其执刀之法,右手握刀(正反手执刀均可),全身之力,由臂、腕、指传递于刀刃,左手作辅助刀头运动,与用笔书写类似,执笔有中锋、侧锋,用刀也有正锋、侧锋。
此法运转自如,能充分表现笔趣风格。
刻法适用于木材硬度适中、字形稍小的线条,刻精细作品更见所长。
根据刻刀在木材上的运动情况,主要有四种进刀法。
1.冲刻法:刻刀依靠右手的促动冲力,左手拇指辅助刀头运转,刀刃向木板内推进契削,这种用刀称之为冲刻。
运刀灵活流畅,但不熟炼者易失刀,冲刻法受木材抗剪力、韧性的阻抗,一般刻不太深。
2.切刻法:五指拳握刻刀,用暴发力直切木板,切削深度较大,但各刀之间有切痕,有不连贯点出现。
3.冲切法:将上述两法兼而用之,冲切配合运动,纯熟之至,必得用刀之真谛。
4.运刀的变法:挑刀法:右手反握刻刀(用三棱刀或斜口刀或尖形刀),在木板上由内向外挑刻于刻飞白或极细的笔画。
旋切法:用圆口刀,作小弧形旋转摆动冲切,旋切适用高硬度木材的切刻。
铲刀法:铲刀(刀刃宽而锋利)用作清地(或清底)。
常用的有乎口铲刀,并装上长柄,借助右胸上部顶力,平铲大面积效果最佳。
刮刀法:刮刀的刀头向内弯曲,右手正握刀,左手辅刀头,向刻者方向回拉切、清底,刮沟很省力。
执刀之法无定法,上述凿刻方法,向初刻者提供的一般规律,熟知刻技者,只要会其意,而变化于手。
如阴刻线条,则可以不必先凿边,有的可以从点画中心,向边缘镌刻,也是可行的。
姚士慎说得好:“镌法亦变化多端,不主常故。
”以求自然运刀为上,“刀法元妙,然胸中先有书法,乃能迎刃而解也。
”木材经过挑选、锯切、刨光、造型加工后,成为刻字材料。
用粗砂纸打磨后,刮油灰处理。
用细砂和水砂纸精磨加工,并涂一层薄光漆。
书法作品粘贴在加工后的木板上。
执笔法握刀书刻技法。
反握刀书刻技法涂漆加工作品上色,最后喷涂清漆,保护木质和颜色。
木刻材料的加工从木材的物理属性中,比较它的优长和缺陷,在雕刻前—,要对木材作相应的加工处理,以提高材质的自然肌理效应和物理强度,防止腐朽霉变、变形、翘裂,延长作品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