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单元综合精选教案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单元综合精选教案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单元综合精选教案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单元综合精选教案一、以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概念图为线索,串种群数量特征的有关知识(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二、以曲线图为线索串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1)曲线a为“J”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2)曲线b为“S”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等现实条件。

(3)图中c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图中d代表环境阻力,或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

三、以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演替的部分过程图为线索,串群落结构与演替的相关知识(1)图3从湖岸到湖底的生物分布叫群落的水平结构,从湖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2)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图示群落的变化属于初生演替,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四、以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为线索,串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1)图中食物网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据多个营养级。

(3)图中狐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五、以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为线索,串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等过程。

(2)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有三条(最高营养级除外):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019-2020年高三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十八《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9-2020年高三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十八《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9-2020年高三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精品教学案:专题十八《生态环境的保护》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一、相关知识(一)基本概念人口增长、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可持续发展(二)知识网络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现状——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200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 法》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前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 续增长 发展目标:2005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3.3亿内 201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4亿内 21世纪中,人口总数将达峰值的16 亿,之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燃料需求增加 人均耕地减少 植被破坏 水、矿产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加剧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生态农业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三)疑难解析1.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各种自然过程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海洋异常等造成的环境破坏。

次生环境问题又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其可分两类:一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使环境受到破坏,称为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另一是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听课学案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听课学案

第10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考试说明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理性思维[模型与建模]如图10-30-1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模式图,请分析回答:图10-30-1(1)根据双向箭头A D,可确定两者肯定是。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①A有三个箭头指出,应为;②D有三个箭头指入,应为;③B和C中是分解者,判断依据是。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图10-30-2(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①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

③主导(基石):生产者。

2.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误区及特例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 (1)图例图10-30-3(2)分析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分解者不出现在食物链(网)中。

②一种生物在某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别=消费者级别+1。

③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

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科高考一轮复习生态系统教案标题:生态系统高考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掌握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和生物区系。

4.熟悉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通过提问和示意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30分钟)a.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介绍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系统。

b.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圈、生态区、生态位、生态群落和生态区系等层次。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太阳输入,通过食物链传递,从而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物质则通过食物链和循环链,进行循环利用。

3.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以下问题: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如何实现的?c.生物群落和生物区系的概念和区别是什么?4.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如湿地的修复、植被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等。

让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总结与扩展(10分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扩展阅读,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评价:1.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的表现和案例分析的答案,进行综合评价。

2.以课堂测试、作业和项目报告等方式,对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层次结构,掌握其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了解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方法。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精选教案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精选教案

第一讲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基础知识·系统化]知识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知识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特点及研究意义2.能量流动的过程(以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为例)[基本技能·问题化]1.连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分析图中的食物链,回答相关问题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1)。

生产者,后面的营养级都是消费者蛇在食物链中属于(2)次级消费者,营养级。

第三(3)食物链中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由于一种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来自(4)多种多种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生物所食,所以统的营养结构往往由多条食物链交错而成,从而构成一个生态系食物网。

3.据图回答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问题图示食物网中包含__(1)条食物链。

__8食草昆虫→→(2)蜘蛛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草青蛙猫头鹰。

→→蛇→三、四、五、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营养级;它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3)鼠→猫→草头鹰。

(4)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5)该图作为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4.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初级消费者,乙:,丙:甲:生产者。

分解者次级消费者,戊:呼吸作用,丁:据图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2)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有机物中的式是:太阳能→化学能→。

热能(3)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有:①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

残枝败叶等被③分解。

分解者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牢记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三类“不一定”和两类“一定”(1)三类“不一定”: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②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如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等),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如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掌握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2. 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生态环境的价值3.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和价值,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

2. 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态环境的概念、特点、价值、问题的原因与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价值。

4. 小组讨论:讨论生态环境教育的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生物生态环境保护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教具: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生态环境的概念与特点2. 第2周:生态环境的价值3. 第3周: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 第4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方法5. 第5周:生态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2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苏教版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10单元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32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苏教版

第32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试说明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考点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明显下降。

②前景:a.特点: ,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b.目标:实现人口与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图10-32-12.生态环境问题原因②臭氧层破坏 b.SO2、NO2等③海洋污染 c.CO2④酸雨 d.植被破坏⑤土地荒漠化 e.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⑥生物多样性锐减 f.石油泄漏理性思维1.[归纳与概括]2016年1月1日, 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根据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实施该政策的意义是什么?2.[归纳与概括]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人口增长与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比较(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图10-32-2所示。

图10-32-2(2)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因为人口的增长还受到国家政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2.水体富营养化分析(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图10-32-3所示。

图10-32-3(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水中)。

角度1 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如图10-32-4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据图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图10-32-4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2.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与人口过度增长发生有密切联系角度2 环境问题的原因、危害、治理分析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9.6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 含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9.6 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案) 含解析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资料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①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②前景:人口基数大,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

③目标:202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4.5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

②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③环境污染加剧等。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①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③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⑤推进生态农业。

2.全球性环境问题(1)列举环境问题(2)不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连线)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1.生物多样性的构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分析3.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连线)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

(2)易地保护。

(3)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4)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

高频考点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1.由于人口增长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造成( )①水资源短缺②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选D。

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选D。

【变式探究】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最大承载能力B.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C.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高频考点二环境污染问题的分析例2. 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④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 D.②③④解析: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单元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以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概念图为线索,串种群数量特征的有关知识(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二、以曲线图为线索串种群数量变化的有关知识(1)曲线a为“J”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

(2)曲线b为“S”型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等现实条件。

(3)图中c为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图中d代表环境阻力,或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目。

三、以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演替的部分过程图为线索,串群落结构与演替的相关知识(1)图3从湖岸到湖底的生物分布叫群落的水平结构,从湖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2)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图示群落的变化属于初生演替,在火灾过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四、以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为线索,串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1)图中食物网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同一种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能占据多个营养级。

(3)图中狐属于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五、以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为线索,串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等过程。

(2)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有三条(最高营养级除外):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六、以碳循环的过程图解为线索,串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1)图中①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③代表呼吸作用,④代表生产者,⑤代表消费者,⑥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⑦代表化石燃料的燃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3)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循环性。

七、串记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①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八、串记生态环境及其保护(1)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增加,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三个方面。

(5)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B.某种杂草杂乱无章地分布在一块田地上C.临近春节时,某城市人口的迁出率明显增大D.某国家人口的男女比例失衡将导致婚姻挤压问题解析:选B A项反映的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反映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项反映的是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项反映的是性别比例,性别比例属于种群数量特征。

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一定能保持稳定B.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一定能演替成森林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解析:选C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才能演替成森林。

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低。

3.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组成得知该种群较稳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较稳定,说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植为带状,因此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将百山祖冷杉种植到植物园中进行保护,这属于易地保护;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为两个区域,因此两个地方的百山祖冷杉不是同一种群。

4.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以调节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人口的年龄组成B.农民对某块农田放弃管理后,该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D.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选D 我国实施的二孩政策可提高人口的出生率,改善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使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改变。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可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蜜蜂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信息在种内的作用,没有体现信息在种间的作用。

5.较大的降雨量可导致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A.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B.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D.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解析:选D 洪水和泥石流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泥石流发生区域含有土壤条件,可能还有植物的种子或根系,该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存在明显或不明显的垂直结构;洪水和泥石流导致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6.《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会使部分个体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变B.“竭泽而渔”使鱼虾数量大幅度低于K/2,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对于自然资源,我们应反对掠夺式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D.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解析:选A 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有关,不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过度放牧可能会导致草场退化,使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变小;“竭泽而渔”使鱼虾数量大幅度低于K/2,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对于自然资源,提倡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禁止开发利用;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

7.(2018·衡水模拟)如图表示三种可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生物(营养级不同)在某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B.若物种甲表示绿藻,它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温度的原因C.若物种乙的数量增加,则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D.若物种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解析:选B 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低的生物个体数量越多,根据图示分析可知,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能是物种甲→物种乙→物种丙;绿藻在不同水深处的个数数量不同,主要是光照的原因;物种乙的数量增加,即丙的食物增多,所以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含能量越少。

8.“草→兔子→狐狸→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此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化学能→光能→热能B.兔子产生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属于草的同化量C.当狐狸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D.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狼个体体内的能量少于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解析:选B 在题述食物链中能量形式的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兔子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即草的同化量;兔子和狐狸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所有狼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少于所有狐狸个体体内的能量之和。

9.(2018·郑州质检)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比C点时大B.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约占甲种群个体数量的10%~20%C.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D.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灭绝解析:选A 先达到波峰的是被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甲曲线中D点斜率最大,此时增长速率最大;10%~20%指的是生态系统中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而不是种群之间的数量比例;在C点时,甲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乙种群大量繁殖,会使甲的数量减少,但不一定会导致甲种群灭绝。

10.图甲为某种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图乙为该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a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图甲中的c点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C.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D.图甲中e点对应图乙中t1,此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C 由图甲可知,该鼠的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因此,ae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是增长型;防治鼠害的最佳时刻在c点之前;K值受到空间和资源条件的影响,改变空间和资源条件会使图甲中K值改变;图乙的t2表示K值时,对应图甲的e点,t1表示K/2值时,对应图甲的c点,c点时鼠群增长速率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