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解析“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谓之神!此文为您解密望诊之舌诊绝技!神医不过如此!

望而知之谓之神!此文为您解密望诊之舌诊绝技!神医不过如此!“武汉张胜兵中医”我们好久没有答疑了,今天病人都处理得差不多,我们就抽点时间,给大家解答一些医学方面的问题。
我们先看今天的第一个答疑啊。
“张老师您好,帮我看看,女,28岁,最近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汗,久久不退,齐颈而还,口渴,不欲饮,不喜冷饮,偶有怕冷恶寒,偶有忽冷忽热,大便一天一次,小便基本正常,饮食可,若吃的稍凉或者刺激,会腹痛胸满,舌右侧长年有水泡,左侧一直是白厚,曾用小柴胡,效果一般,这几天来月事,少腹疼痛,艾灸后缓解,昨天在柴胡汤里加了炮附片也没有大的效果,只是稍微汗少了一点点,但舌苔还是这样,舌边有齿痕,舌体胖大,自觉上半身会比较热,脚是凉的。
”她还附了一张舌苔的照片。
这个舌苔的照片是这样的啊,这种舌苔的照片在临床当中不是太多见啊,她是左半边几乎没有胎,或者说胎很薄,而右边胎却很厚,而且白腻,舌头是胖大的,旁边很明显的有齿痕,然后呢,在舌的两侧分布有一些红点点,这是她给我们的这个舌苔的照片。
这个舌苔的照片非常典型,有代表性。
虽然说她这种半边胎的这种情况,临床上不常见,但是这也是我今天要重点讲解的。
我们先分析她的病情,然后呢,我们再来分析这个舌苔。
我们从多个方面分析一下,为什么她吃那些中药效果不理想,而她又哪些地方不对呢。
我们看一下,她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汗,久久不退。
说白了吧,每天早上醒来头上都是汗,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汗啊,是在她睡眠状态下流的,只要是在睡眠状态下流的,我们称之为盗汗。
但是她其它地方又没有,只是头部啊,从颈项往上部就是她的头部会有汗,也就是说是一种特殊的盗汗。
一般的盗汗是全身都会出现,而她的盗汗只在头部。
刚才这位患者说她这是自拍的,所以说方向是反的,所以它这个是我们看到的这个舌苔照片,应该是左边白厚,右边薄少。
因为这个照片,自拍或者是他人拍的,这个方向刚好相反啊,我们现在更正一下。
但是不管她的左边(还是)右边,它都是一半啊。
“望而知之谓之神”—谈谈望诊的几个问题

“望⽽知之谓之神”—谈谈望诊的⼏个问题望诊的意义在于望神,也就是判断病⼈的体质。
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作为治疗对象的⼈⽽不是病邪,或者说中医治疗是⾸重体质,望诊居于四诊之⾸也就是⾃然的事情了。
望诊贵在⼀瞥见,最忌凝神注视。
切脉重在观察胃⽓,望诊重在泽夭之辨,润泽为胃⽓充⾜的外在表现,夭然不泽是胃⽓虚弱,其理与脉诊原本相通。
病机的转变关键也在脾胃上。
七⽇阳复也是热从胃⽓中恢复。
望⾊:⾯⾊⿐准黄泽明亮为⽔【按:⿐⼦明亮的⼈⼩便⼀般有点问题】,⼲涩不荣为风陷【按:浑⾝⽪肤都是⼲的为风陷】。
⽪肤头发油润为湿热蕴蒸于外于上,不可以视为⾝体健康。
印堂连眉⾊⽩为⼼阳虚损。
⾊贵含蓄,隐隐微露于⽪下,满⾯红光,其寿难永。
//望诊⼗法//分部望⾊最重要的是望诊⼗法。
望诊⼗法出⾃《灵枢·五⾊》:“五⾊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其上下,以知病处。
”浮沉,⾊泽显露于⽪肤的叫浮,隐约藏于⽪肤之内的叫沉,浮沉可分表⾥。
浮表⽰病在表、在腑,沉表⽰病在⾥、在脏。
初浮后沉的,病由表⼊⾥;初沉后浮的,病⾃⾥出表。
清浊,清是⾊泽清晰,浊是⾊泽暗浊。
清浊可分阴阳。
⾊清病在阳,⾊浊病在阴。
从清⽽浊,病由阳⼊阴。
从浊⽽清,病由阴转阳。
微甚,微是⾊泽浅淡,甚是⾊泽深浓。
微甚可分虚实。
微表⽰正⽓虚、甚表⽰邪⽓实。
⾃微⽽甚,则先虚后实;由甚⽽微,则先实⽽后虚。
散抟,散是散开,疏离;抟是积聚,壅滞。
散抟可分新病久病。
⾊散多为新病、轻病,或病将解。
⾊抟多为久病、重病。
先抟后散的,是病好转;先散后抟的病转重。
泽夭,泽是⽓⾊滋润,夭是⽓⾊枯槁。
泽夭可分成败。
⾊泽主⽣,⾊夭主死。
⾊从夭转泽,精神复盛,病有⽣机,从泽转夭为⾎⽓益衰,病趋危重。
这些内容最值得平素认真学习体悟,尤其在病深重时候认真观察很有价值。
胖⼈多痰湿,但是既然发胖,⽓充于外,外盛反⽽内虚,前⼈谓胖⼈多⽓虚就是这个原因,但⼜不尽然,外盛⽽导致的内部⾎虚者也不少见,这种⼈有病应该佐以补⾎养阴才对。
望而知之谓之神(灵兰医话18)

望而知之谓之神(灵兰医话18)古人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历来强调四诊合参,那么四诊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古人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叫做“望而知之谓之神”。
《扁鹊见齐桓侯》的故事家喻户晓,扁鹊看一眼就知道齐桓侯有病,他凭的是什么?凭的就是他望诊的功力。
通常情况下,一个合格的中医师当他的目光与病人短暂接触时,就应对病人的健康状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就是“一会即觉”或“以神会神”,这也是医生的基本功。
例如:一个体格很健壮的人来看病,一般来说虚证较少;肥胖的人可能痰湿较盛;瘦人可能阴虚火旺多见等。
即使是没有学过中医的人,在与人接触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对方“身体很好”,“气色很好”,这实际上就是望神。
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多医生(也包括教师)把这一点忽略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讨论望诊问题的时候,有的老师说现在望诊不方便,除了脸部和衣服之外,其他的什么都看不见。
我很认真地对他说:哪怕脸都看不见,你也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态有大致的了解。
比如说一位病人从我们边上走过,从外形、步态大致上可以判断男女老少(男扮女装的,那是极个别的);有的人走路时驼着背、弯着腰,有的人走路时雄赳赳气昂昂,由此大致可以推断他当前的身体状态如何;还有的人走路悠闲自在、有的人却形色匆匆,由此也大致可以揣摩他的心情如何,等等。
其次,从人的基本形态还可以联想到一些问题,如坐而喜仰、卧而面向外,仰面掷足,喜冷、不喜加衣被,烦躁多动等一般都是热证、实证;而坐而喜伏、卧而面向内、蜷缩成团、喜暖、喜加衣被、喜静等一般是寒证、虚证。
这是什么?这就是望诊。
可是,现在中医临床的望诊中除了舌诊以外,其他的内容也基本被忽略了,这样诊病是很危险的。
如何提高学生的望诊的水平呢?最有效的办法是多看、多练。
在望诊技能的训练中,除了临床见习之外,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把学生带到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人的神、色、形、态;或者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把若干名自愿者排成一列,让其他同学通过比较判断哪一个同学面色最黑,哪一个同学面色最白,哪一个同学目眶周围最黑?等等。
“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奇的中医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奇的中医望诊中医的望诊王鸿谟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色诊学教授,我和王老师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以后会不断的请教王老师望诊的知识的,今天就和各位朋友聊聊中医的望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被分为四大类,就是望闻问切,这里面第一个就是望诊,中医的一部经典著作《难经》里面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句话把诊断的境界分成了神、圣、工、巧四个层次,最高的,就是通过望诊,即可知道患者的病情大概,古人认为这是最高层次的诊断,在《黄帝内经》里,就曾经对这个望诊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而古代的名医扁鹊的故事,却更为我们所熟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说扁鹊路过齐国,见到了齐桓公,他一看齐桓公,就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齐桓公觉得这是胡说八道,就说“寡人无疾”,然后等扁鹊出去了,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
过了五天以后,扁鹊又来了,一见到齐桓公,就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桓侯再次回答说:“寡人无疾。
”扁鹊很没趣,就出来了,这还是让桓侯很不爽。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来看齐桓公了,这次他还是没有接受教训,仍然是看了一眼后,说:“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
”这次更是不爽了,干脆都没有搭理扁鹊,“桓侯不应”。
扁鹊再次讨了个没趣,又出来了,等到再过五天以后,“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
这回轮到齐桓公奇怪了,每次都是说我有病的,这次怎么话也不说,就走了呢?于是赶快派人去问为什么,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又过了五天,桓侯开始感觉身体疼痛,这才想起扁鹊,马上派人去找扁鹊,扁鹊却早已离开了齐国。
桓侯最后是死了。
这个故事在中医界广为流传,在后来的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他在序言里开首第一句话就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这就说明张仲景对扁鹊的望诊功夫是十分佩服的,也是非常想拥有像扁鹊那样的望诊功夫的,但是,扁鹊的这个功夫到底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其实很多人是心存疑虑的,很多学习中医的人都心想,这是真实的还是传说啊,哪有这么神奇的诊断方法啊?其实,现在我们知道,望诊这部分内容,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国家的相关科研人员,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拍摄方法,对人的面部进行拍摄,然后对照体检结果,发现一部分面部色诊的内容是正确的。
中医上乘学问:通过望神来探知生命体征的自然流露!

中医上乘学问:通过望神来探知生命体征的自然流露!望诊是受检者呈现在医者面前的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往往是反映的最为真实的现象和本质,正所谓“无意便是真意”。
因此,在临床上把望诊诊病誉为“神乎其技”,而“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句经典台词也就是因此而成的。
所谓神,并非鬼神之意,此乃中医独有的术语。
在这里的神,指的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及生命活动运动的关系总和。
“神”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神就是生命;狭义的神,乃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
那么,望神就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神是脑和五脏共同主宰和调控的。
中医中曾说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所谓得神,即为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朗朗乾坤尽收眼底,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感和表现。
所谓失神,即为面目晦暗,死气沉沉,生生之机消耗殆尽,是一种曲终人散的沮丧和残局。
1.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
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表情自然,是心的精气充足的表现;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是肝肾精气充足的表现;呼吸平稳,肌肉不削,是脾肺精气充足的表现。
总之,这是正常人的神气,即使有病,也是脏腑功能不衰,预后良好。
2.少神(轻度失神的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机体功能较弱。
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患者,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精神不振,两目乏神,是正气不充的表现;面色少华,是心血无以上荣;肌肉松软,乃脾血不足;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则是中气不足;动作迟缓,乃肾精不足的表现。
加以调制,预后良好。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

中医治病: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圣望闻问切: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一)望目辨病论问答:五脏六腑精气,皆上于目,而为之精。
脾气虚则阳衰,不能摄阴,而浮散神光于外,以致神水宽大,睹物成二,其营在肝,其主在肾,其和在脾,能合肾脾之阴,而使肝达之,则必能归精于两目矣。
目清澈为寒;目暗浊为热;目多混浊,是湿病;目多干燥,是燥病;目多干涩,是肝阴不足;目赤肿,为肝经风热;目珠肿,为肝火,外感风热;目瞳孔缩小,多为肝胆火炽;目睑黑浑,为肾气虚证;目睑色黑暗晦,多肾虚;目睑缘红湿烂,是脾有湿热;目寐时露睛,多脾虚气血不足;目睑寐时常开,不闭,是脾气虚弱;目睑寤时,不能闭,是肾虚之眼废;目睑上下鲜明,是痰饮病;目睑开盖无力,是元气虚备;目睑下陷,啼哭无泪,是阴津大伤;目睑微肿如卧蚕,尿黄赤,是黄疸;目睑浮肿,多水肿之象;目眦生翳,为肝火上炎;目眦赤痛,为心火;目眦淡白,是血虚;目白睛赤,为肺火;目白睛发红,为外感风热;目白睛赤络,多阴虚火旺;目睛微定,是痰热内闭;目睛斜视,是肝风内动;目睛直视,瞪目不活,为肝风内动;目滞呆,转动迟钝,是肾精不足;目滞呆,转动迟钝,是惊风先兆。
目无精彩,运动不灵,为脏腑精气虚衰。
小儿睡眠露睛,多脾虚气血不足。
(二)望咽齿辨病论问答: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为实热证;咽部嫩红,肿痛不著者,为阴虚火旺证;咽部嫩红,肿痛不著者,热邪痰浊犯肺;咽喉红肿疼痛,多肺胃热毒壅盛;咽喉化脓溃烂,见黄白腐点,为肺胃热毒炽盛;咽喉见灰白色腐点成片,多为白喉,热伤肺肾。
齿燥为阴液受伤;齿燥光如石,是胃热已极;齿色如枯骨,为肾阴将凅。
牙关紧闭,或介齿有声,为风痰阻络;牙关紧闭,或介齿有声,为热极作痉。
(三)望面辨病论问答:面色白,主寒证,为阳虚或外感初起;面色白,为阳虚,气虚和血虚;面色白,虚寒血凝,经脉收缩;面色苍白,是为肺病;面色白而浮肿,为气虚;面色白而干瘦,为血枯;面色白如枯骨,为肺病已绝;面色白而消瘦,颧红唇赤,阴虚火旺;面色白,微红润泽,为气血充足。
中医眼诊心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中医眼诊心法——望而知之谓之神
眼为视觉器官。
人类感知外界环境各种信
息,绝大部分是通过眼的视觉功能来完成的,
眼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西方医学中
视觉器官(visualorgan)包括眼球、视路和
附属器三部分,本文不做赘述。
中医治病往往
可管中窥豹,眼为心灵之窗,且一身脏腑精气
神皆能在眼部有所体现,故而眼诊学好往往可
以一望而知之,不可谓不重要。
天有日月,犹人之有二目也。
天之日月,
乃天之阴阳之精而为之也;人之二目,亦人之
五脏六腑之精上注于目而为之也。
故众精之窠
为之眼也,肉之精为上下胞也,血之精为两
也,气之精为白眼也,筋之精为黑眼也,骨之
精为瞳仁也,约束裹撷气血筋骨之精,其系上
属于脑,不可不明。
此目睛之原始也。
本文中的眼诊法从下图心、肝、脾、肺、
肾依次排布,和其它眼诊可能会有稍许不同,
大抵本篇中的脾区不在眼睑而在如下图所示部
位中。
眼部所对应分区
心区正常:目内眦凸起且色红
肝区正常:木纹清楚,整齐,占黑睛的2/3
脾区正常:象土致密有木纹,且占黑睛的1/3
肺区正常:白睛,白中略带有青色
肾区正常:瞳孔呈圆形,占整个黑睛的1/3,对光反射灵敏
写在最后的两点:
1.肺区发现有红血丝可以在夜间22点饮用红葡萄汁,注意是葡萄汁不是葡萄酒哦;
2.肾区瞳孔形状变形多可服用六味丸。
但愿人人知医,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是绝技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望诊是绝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这是出自《难经》的至理名言,世人未必皆知,然中医人无人不晓。
神、圣、工、巧,代表了中医技能的四个境界,而望诊居首,经过多年的临床,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望诊靠得住、拿得起、用得上。
望诊首先要望神,普通中医门诊一般不会见到失神的患者,但神气不足即精神萎靡者,却经常遇到。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这是神气不足的典型描述。
2020年夏,一老太因重感胃发热后乏力来求诊,除感冒症状外,精神萎靡、嗜睡,这就是典型的神气不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7帖而愈。
相反,我有个患者他说高血压很难治,降不下来,找我就诊,他说他脸老是红的,但很怕冷,于是我就说这不是热,而是寒,用了通脉四逆汤,加葱白,服后效果很好,面红症状很快也消失了。
望诸色,查寒热。
2020年上半年,一妇女因胃痛来诊,其唇色淡、舌质淡干,中间有浅裂纹,舌尖红赤,舌下金津玉液青紫,诊毕我就对患者说:你身体怕冷是吗?患者点头称是,又问你口干是吗?患者说干的,我又问你睡眠不好是吗?患者颇感惊讶,我又问你来月经有血块、肚痛是吗?患者连声称奇,说你什么这么神,其实舌尖红有心火,心火大必失眠,舌下静脉瘀青,说明患者必有瘀,行经夹血块伴腹痛也就理所当理,中医舌诊都有相对应条文,几句问诊让患者五体投地是中医舌诊的精深奥妙。
颈椎病根据体质我用四大古著中的人物形象化分为以下诸型:唐僧颈,用黄芪桂林枝五物汤加减,黛玉颈,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八戒颈,用大柴胡汤加减,大圣颈,用八味活血汤加葛根加减,沙僧颈,用葛根汤加减。
体质不同,方药也不同也,临床验之,屡屡得效。
望喉能够查寒热,咽喉痛而红肿者,热证,予柴胡剂;不红不肿而痛者,多属痰或瘀血。
望小腿而见水肿明显者,必有水湿内停,小腿皮肤粗糙而脱屑者,为有瘀血,必用桃仁。
总之,望诊内容非常丰富,仅就琐碎体会以记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而知之谓之神”出自《难经·六十一难》,其文云: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指出掌握了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的诊断方法,就可以称之为“神圣工巧”。
望诊居四诊之首,如能掌握要领,可以望而洞悉病情。
古人认为这是最高明的医生,如相传上古神医扁鹊即有此本领。
如果说仅仅掌握望诊的技术就能够“出神入化”,未免有些夸张,但这也足以说明古人对掌握望诊技巧者是推崇备至的。
所谓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的检查方法。
它包括望形体姿式、望头颈五官九窍、望皮肤、望络脉、望排泄物与分泌物、望舌等多种具体内容。
祖国医学的长期实践证明:人体外部和五脏六腑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面部、舌部和脏腑的关系更为密切,下面就以面部望诊为例,说明“望而知之谓之神”的道理。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可见,人的面部通过经络与全身各个脏器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需要脏腑气血的滋养。
一旦脏腑发生病变就能直接反映于面部。
所以医生通过观察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了
解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入侵的情况,以确定诊断,判别愈后,指导治疗。
在望色泽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神气、有胃气,有神气、有胃气者就属正常的面色,对此早在《内经》就有生动形象的描述: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素问·脉要精微论》)
由此可见,正常的面色应有光泽,含蓄而不露。
所谓有神气,就是指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就是指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所以,在临床上,医生常常根据病人的面色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往往有些病人的病变已经很严重,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却较轻微,此时仔细地观察面色神气的存亡,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反过来,如果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很严重,只要面色仍有神气、有胃气,治愈仍有可能。
望面色不但能判断疾病的愈后,还能根据面色的变化推断病变的性质和部位。
关于病变性质,《内经》提出五色主病的理论,如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红色主热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五色主病理论是古人长期的生活和临床实践的总结。
《内经》还提出了面部分属脏腑的部位:庭(额)——首面,阙上(眉间)——咽喉,阙中(印堂)——肺,阙下(山根、下极)——心,下极之下
(年寿)——肝,肝部左右——胆。
肝下(准头)——脾,方上(脾两旁)——胃,中央(颧下)——大肠,挟大肠——肾,明堂(鼻端)以上——小肠,明堂以下——膀胱子处(《灵枢·五色》)。
医生可以通过面部的色泽在各个分部的变化,了解全身脏腑功能活动和病变情况。
六十年代,云南省老中医袁怀珍根据《内经》“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的论述,通过观察人中沟的形态特征(1172例)来诊断子宫的大小、位置和功能,正确率达90%。
此后,全国各地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中医妇科特殊诊法的临床价值。
如有人将人中沟形态分为端直型、梨状型、平坦型、横凹型、狭窄型5种,并对原发性不孕症组70例的人中沟观察和妇科检查进行了比照研究。
在70例中,子宫正常大小者12例,小于正常者58例;人中沟呈端直、梨状型者仅10例,占14. 29%,而平坦、横凹、狭窄等不正常型者达60例,占85.71%。
在正常经产妇组100例中,端直、梨状型者97例,占97%。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医观察人中沟形态的变化对诊断妇科疾患确有临床实际意义。
因此,《内经》面部脏腑分部色诊的理论已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此说与生物全息律相吻合。
如果说古人对通过望诊能诊察内脏疾病视为神妙莫测,那末,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个神奇的谜底不久将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