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治理视角下的上海中心城社区规划发展研究?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指南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指南说明:研究内容不限于以下所列要点,具体可由课题承担单位、牵头部门与市发展改革委协商适当调整。
I类1.“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变化的趋势特点和上海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影响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十四五”时期国外发展环境的主要趋势特点,突出量化研究,着重但不限于中美关系、国际金融、贸易投资、产业分工、资源流动等领域;(2)研究“十四五”时期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分析战略机遇期新内涵,从数据、案例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其他重要城市的发展现状、目标和趋势,深入研究上海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区域战略、创新驱动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3)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特点,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区块链等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全球价值链变化趋势;(4)分析以上外部环境变化给上海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上海应对的思路和举措。
2.“十四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规划主题主线和总体目标研究研究重点:(1)分析上海在全国及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分析上海的战略性优势及不足;(2)分析国际大都市的历史经验,多角度分析梳理“十四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主要矛盾变化在上海的具体体现,研究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具体内涵:(3)研究提出“十四五”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城市发展“新传奇”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举措;(4)分析比较过往各个五年规划的主题主线,从“两个面向”、“四个放在”出发,研究提出“十四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
3.“十四五”期间创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研究重点:(1)对标其它国际大都市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和指标,对接2035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上海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衡量上海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指标体系框架,并测算主要指标值;(2)把握新时代新特征,从提高社会认可度、民众感受度出发,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方式,创新指标设定,并测算目标值。
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

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研究摘要:通过建立专门的城市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社区管理的职责与权限,减少权责模糊问题;强化管理层对社区管理的重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保障资源支持;加强居民参与和归属感,建立多样化参与平台,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研究结果显示,有效的社区管理法律体系与政策支持有助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促进社区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发展引言在当代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高效的社区管理对于城市稳定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创新社会管理视角下,如何解决城市社区管理问题。
论文将分析城市社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城市社区管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城市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1.1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管理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当前的管理制度往往无法充分适应城市社区多样化的需求。
一些社区缺乏完善的自治机制和决策机制,导致居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受挫。
同时,社区管理中的责任划分也缺乏明晰性,导致一些问题无人负责或责任不明确。
为了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机制,需要更加注重社区自治,强化居民参与,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1.2管理层重视不够在城市社区管理中,管理层对社区事务的重视程度不足是一大问题。
由于城市社区并不像其他政府层级那样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宏大的政策影响,管理层往往容易忽视社区管理的重要性。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忽视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急难愁盼问题和社区治理的细节问题。
这种不够重视导致社区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和政策倾斜,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效果和成效。
1.3居民的归属感不强城市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不够强烈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流动人口的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有所减弱。
上海小区治理工作总结

上海小区治理工作总结
近年来,上海城市化进程加速,小区治理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上海市
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小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就对上海小区治理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上海小区治理工作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了多元化的治理体系。
通过社区
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等多方参与,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业主自治”的治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小区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上海小区治理工作注重了社会共治的理念。
通过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和
自治意识的培养,提高了居民对小区治理事务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居民们积极参与小区环境整治、安全防范等工作,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再次,上海小区治理工作注重了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小区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了小区内部信息的共享和管理,提高了小区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随地了解小区的管理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了
小区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性。
最后,上海小区治理工作注重了服务理念的落实。
通过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改善小区环境卫生和绿化等工作,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上海小区治理工作在政府引导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理体系,注重了社
会共治的理念,加强了信息化建设,落实了服务理念,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要看到,上海小区治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
希望在未来,上海小区治理工作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创新型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

创新型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
一、创新型社区建设创新型社区建设是一种以创新和发展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
它注重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通过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协作,性格形成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
创新型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多样性的和营造人性化的环境。
这种模式在中国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创新型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是:注重自下而上的参与和协作、强调社区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营造优质多样的人性化环境。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社区居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居民可以积极参与社区的事务管理,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社区氛围。
二、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治理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创新。
从传统的“大锅饭”式的社会管理模式,到目前的以信息管理、智慧管理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这种变化和创新是社会不断前进的象征。
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试探和尝试。
根据不同的社区特点和需求,制定出相应的社会治理模式,制定出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构建起一套运行良好的社会管理机制和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三、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整合在人们对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夯实基础领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整合,可以让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更加深入。
这样,社会治理模式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同时也能更加的推动社会的进步。
创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模式的整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认真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资支持和社会服务。
“两规合一”背景下对上海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考

上 城 规 l01 5 海 市 划 1 f 2
“ 两规合一 "背景下对上海新市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思考
Thi k ng on t e Com p l ton of Sh gh i n i h i i an a Ne T w n a w o M a t Pln un s er a dert c gr nd o h he Ba k ou f t e CO d n t fUr a a n a d Us ln Or i a i o n Pln a d L n e Pa On b
中 ,原城 市 规 划 管理 局 与 原 房 屋 土地 管 理局 中 的土 地 管 理 部 门进 行 整 合 ,组建 完 成 了新 的上 海 市 规 划和 国土 资 源 管
理局。新部 门的组建 ,使得 两规合一 工作具备 了实现
0引言
的前提 条件 。
工作 中首先面临统一工作平台的问题 .即工作母图和
上 海 在 “ 一 五规 划 ” 中提 出 了 1 6 ” 的 四级城 乡 十 96 用地分 类标准 的合一 。在整合 的基 础上 ,根 据 《 国土 全
规划体系 ,即按照 中心城和郊区两条主线 .分为 1个 中心 地 利 用 总体 规 划 纲 要 (0 62 2 )》 中 下达 给 上 海 市 的 2 0 -0 0
Th o dia i fu b n pl n a d u e pln e c or n t on o r a an a d ln s a i n i o a i furan pa n Sh ng aiThs p p s a nn v t on o b ln i a h i a er
整 合 。 由于 两 大规 划在 管 理 部 门 、关 注 重 点 、工 作 内容 、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繁荣发达的城市之一,而基层治理的模式,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对于城市的整体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具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区域治理协同的模式上海近年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引入了区域治理协同的模式。
在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和管理中,上海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协作与联动,形成了“一盘棋”的整体推动机制。
各区之间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协作,实现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发展的协同性。
在基层治理中,各区政府通过定期的联席会议和合作协议,形成了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发展的共识,从而增强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治理效能。
二、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模式上海在社区治理中注重居民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积极有效的居民参与模式。
社区治理中设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的社区管理机构,负责居民的事务管理和民生服务。
同时,上海通过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和居民自治活动,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高社区自治的有效性。
通过这种方式,上海实现了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的多方合作,构建了更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
三、政府服务的“互联网+”模式四、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上海在基层治理中提倡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导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和发展。
政府与企业合作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福利项目,共同承担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责任。
同时,上海还鼓励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通过开展公共参与活动和社会监督机制,实现治理的透明和公正。
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城市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也提高了城市管理的公信力和民意满意度。
综上所述,上海基层治理的模式在不断创新中,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治理体系。
通过区域治理协同、社区居民参与、政府服务互联网化和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模式,上海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结构和增强治理能力,为城市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的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

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的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城市治理和规划需要不断进行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
本文将探讨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的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以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这些创新如何改变城市的面貌。
一、社会创新在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的作用社会创新是指在社会领域中提出并实施新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在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社会创新可以帮助城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社会创新可以提供新的治理模式和机制。
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往往是由政府主导的,而社会创新可以引入更多的参与者,如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使城市治理更加民主、开放和多元化。
例如,某城市引入社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决策的机制,通过社区议事会等形式,让居民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社会创新可以推动城市的社会发展。
城市治理与规划不仅仅是关注城市的物质建设,也应该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
社会创新可以帮助城市发现并解决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等,从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某城市推出了一项创新的社会保障政策,通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和培训等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社会创新可以促进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城市治理与规划不仅仅是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应该关注城市的文化和创意产业。
社会创新可以激发城市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竞争力。
例如,某城市利用社会创新的力量,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和经营,打造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的创意人才和投资。
二、技术创新在城市治理与规划中的作用技术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管理方式。
在城市治理与规划中,技术创新可以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解决方案,帮助城市更好地应对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2024年治理共同体建构_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范文

《治理共同体建构_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篇一治理共同体建构_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一、引言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治理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上海市普陀区作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先行示范区,其治理共同体建构与协商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以普陀区为例,探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的实践与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普陀区社区治理现状普陀区在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多元参与等手段,形成了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不足、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必要性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通过建立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治理效率。
同时,治理共同体的建构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四、普陀区协商治理实践普陀区在协商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方面,通过建立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将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纳入决策过程,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
此外,普陀区还注重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自治组织推动社区事务的决策和执行。
五、经验总结与问题分析在总结普陀区协商治理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协商治理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此外,还要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其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六、未来展望与建议未来,普陀区应继续深化治理共同体建构,推动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 社区规划Research on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Central City in the View of Social Innovation Governance奚文沁 文章编号1673-8985(2017)02-0008-09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上海作为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复杂的超大城市,社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异质性特征,并伴随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而社区发展规划与创新治理已成为反映居民真实需求、解决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国内外经验的学习借鉴,以“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社区服务的关键要素及发展策略包,从服务分级、布局优化、规模合理、弹性高效等角度提出社区发展的空间应对策略,探讨创新治理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实施机制,以期对现阶段上海社区规划体系的逐步完善有所裨益。
Shanghai is a megac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t population flow,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diverse social structure,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accompanied by a lot of new social problem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flect the real needs of residents, and to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mand lev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key elements for strategy package of community serv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governance, hoping to help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Shanghai community planning system at this stage.1 研究背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制定“社会和谐、关注民生”的政策已成为国家乃至地方城市政府日益关注的重要议题,“改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核心内容。
上海作为一个人口接近2 500万、开放程度高、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结构多元复杂的超大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社会运行的公平、高效、包容、共享,面对人口的增长、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市民对提高社会福祉的期盼,通过科学创新、有效精准的系列措施解决现有存在或未来可能产生的诸多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社会创新治理视角下的上海中心城社区规划发展研究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words 作者简介奚文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二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历史文化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社区规划 | 空间供给 | 规划策略 | 创新治理Community planning | Space supply | Planning strategy | Innovation management问题。
2014年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提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使基层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将社区治理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1.1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要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中提出[1],未来上海在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目标下,在社区发展方面将加强社区基本单元的建设,打造城乡社区生活圈,配置各类基本服务设施,促进生活、就业、休闲融合发展,营造更加便利舒适、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不社区规划| 9 断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可以说,建设公平高效、人本关怀的社区已经成为上海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而完善社区规划发展与治理机制将是上海今后亟待求解的重要课题。
1.2 上海社区建设实践中存在难点与挑战上海近年来重视社区基本服务设施的建设,整合资源,不断努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中心城社区“三个中心”①建设已基本做到了全覆盖。
但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和多元复杂的社会结构,仍存在服务设施短缺、类型不全、规模不足、品质不高、服务覆盖有限等矛盾,城市空间环境建设和人文关怀氛围营造滞后于经济的增长,与一些国际大都市相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通过中心城社区居民的生活调研及问卷调查发现,原有社会网络的维系、不同阶层的空间异化及社会隔离、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加剧等在城市快速变革中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2],而这些社会矛盾产生的基本人文关怀缺位、土地供给不均衡、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则需要在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创新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1.3 社会快速发展趋势下亟待满足居民多 元需求随着上海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居民闲暇时间增加,以及生活条件的提升改善,原有以居民基本保障为目的的公共服务配置标准已较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仅面向老年人的养老设施与服务配置不足,面对婴幼儿的养育托管等设施配置有所欠缺,而且对于康体健身、文化娱乐、社区教育等提升型需求的设施配置也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本文希望创新社区治理与规划管理体系,以物质环境改善为抓手,通过各项空间策略与政策机制的设计整合各种资源,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公平高效、多元融合、关怀和睦。
2 案例借鉴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具有丰富的社区建设及治理实践经验,并因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路径差异,展现多元的特征。
例如新加坡除了中心城外基本采用新镇模式推进社区建设,镇中心—邻里单元—住宅组团3个层次的结构关系十分清晰(图1)。
它强调各个层级公共设施的分级配置,规模适宜、集中复合[3],且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建设模式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优化及管理制度,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目标以专业手段合理“物化”。
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社区营造则更强调充分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创造社区的美好环境。
如台湾在2002年提出了“健康社区六星计划”②,内容包括产业发展、社福医疗、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保生态和环境景观6大方面,目标是全面打造安居乐业的健康社区[4]。
日本则关注“社区营造与社区培育”③,经历了从开始阶段关注居住环境改善、历史街区保护运动和新开发住区培育等物质环境,到后期探索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地域经济循环、社区培育条例制度化等治理机制的研究[5]。
这些国家地区对社区发展的视角和思路各有特点,为上海中心城社区发展与空间策略带来以下启示:①将社区规划发展看作是一个综合系统,对其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维护及美化的过程,而是包括了就业、经济、社会服务、邻里氛围、社区安全、低碳生态等多元要素,将其作为支撑地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制定的综合性规划;②更加关注空间配置的弹性与效率,通过空间布局的理想模式研究,使其与社区居民生活习惯、出行规律、使用效率相匹配,并根据设施不同的使用性质,鼓励在其有利的区位引导邻里级设施相对复合集约建设,形成服务效果好、吸引力强的邻里中心。
如新加坡的邻里中心实现了将养老设施、幼儿托管设施、康体文化设施、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综合设置(图2);③社区规划成为了地方治理的一种创新模式,更加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促成规划方案各方达成共识,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图1 新加坡新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模式图资料来源:Singapore HDB 。
图2 新加坡邻里中心资料来源:吴秋晴摄。
①“三个中心”指上海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②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注重创造本地就业机会,使青年返乡发展;开展社区照护服务及构建社区安全维护体系,并鼓励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工作;同时,对社区风貌进行营造,在营造过程中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利用闲置空间等。
③日本的社区培育活动起源于社区居民对影响自己环境公害的抵抗运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包括居民抵抗运动、居住环境改善、历史街区保全运动和住宅开发社区培育运动等基本的活动形式。
第三阶段的社区培育活动主要涉及防灾、居住环境整备、街区设计、地域福祉、环境、竞技场型社区培育等几个方面;第四阶段的社区培育活动,形成了“社区培育的地域运营”模式。
注释10 | 社区规划3 基本理念3.1 需求导向以社会服务覆盖居民的各类需求为出发点,在配备生活所需的文教、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搭建市民全年龄段的健康服务,提供完备的社区终身教育、培育学习型社区等,倡导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人文关怀,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到,要建设适应人口结构特征的差异化社区配套,同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社区:面向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中心社区、面向社会公平的保障性社区(中低收入社区)、面向基本需求的流动人口社区、面向人文关怀的老龄化社区等。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应关注精准性配置,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应提出不同的指标引导等。
3.2 空间匹配上海中心城用地紧张、地价高昂,而居民对各类设施的类型、规模、形式、布局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除了传统的安排独立设施用地外,应探索更为复合弹性、灵活多样的空间供给方式,包括引导集约复合的设施布局方式;结合社区有机更新,挖掘利用小微或消极空间;采用渐进式环境改善模式;提供分布广、规模小的连锁服务站点等;倡导社区设施利用的分时共享等。
通过多种方式整合社区各类存量资源,引导设施配置与人的活动需求相匹配,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3.3 品质提升注重提升设施的配置和空间环境的吸引力,新建、改建设施,力求便捷可达、布局合理、空间宜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使用舒适、降低干扰,塑造高品质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与交往场所,丰富居民生活,增强幸福感。
4 社区服务的关键要素及策略4.1 以人为本, 明确社区发展关键要素本研究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