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问题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

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在高考历史考试中,经济知识点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就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考生加深对经济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经济古代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耕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农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建设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古代还存在着手工业和商业,如丝绸、瓷器等的制造和贸易活动。
二、封建经济封建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形态。
封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形成了严重的等级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生产力的基础,土地的相对落后导致了封建经济的闭塞。
三、商业经济随着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经济迅速兴起。
商业经济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商业经济的发展也催生了城市的兴起,通过交易和市场活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四、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指以私人占有和市场竞争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劳动力的自由买卖。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起着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利润追求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但也导致了社会阶级差距的加大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问题。
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活动。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起着主导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是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
六、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经济是指各国之间通过贸易、投资、资金流动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互动。
全球化经济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的快速传导。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相互依存度增加,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扩大和文化冲突等。
总之,高考历史经济知识点包括古代经济、封建经济、商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问题

中国古代经济问题中国古代经济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问题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平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中国古代经济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基于农业。
封建国家通过管理土地和赋税来维持社会秩序和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经济体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封建体制导致了土地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
富人通过收买官员和掠夺贫困农民的土地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土地所有量。
这种土地集中使得土地资源无法合理利用,阻碍了农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
其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古代中国的经济无法有效地分配资源。
政府通过实行重税政策来满足自己的财政需求,而贫困农民则无法承受沉重的负担。
这导致了贫富不均,社会的不平等问题不断加剧,也使得国家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古代中国经济还存在技术落后的问题。
由于封建社会对知识和技术的限制,科技创新和进步缓慢。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产量低下,无法满足人口的需求。
这些经济问题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不稳定。
贫困农民的不满和抗议活动不断增加,而政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导致社会秩序的恶化。
其次,经济问题妨碍了中国古代国家的国力和发展。
封建体制的弊端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无法与其他国家竞争。
这导致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下降,经济的滞后也阻碍了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经济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例如,农业的基础使得中国有足够的食物供应,不会遭受严重的饥荒。
另外,封建国家的政府管理体系也为社会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封建体制和经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这些问题导致了土地集中、资源分配不公和技术落后等一系列经济问题,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国古代应该更加注重改革和创新,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有哪些?每一个朝代的崩溃,必然带来的是经济的紊乱。
基本上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过经济混乱的危机时刻,下面具体我整理了最有代表性的古代的三个朝代不同时期的经济危机进行概述。
知道这些对你们解答论述问题很关键!一、三国:中国古代最严重的货币危机1、董卓时期汉末桓、灵帝时买官鬻爵,钱货流通混乱不堪。
董卓执政时,不仅抢掠皇室珠宝、百姓财物,而且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
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据《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记载:“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
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
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物价飞涨,谷一斛数十万,很多百姓一生积蓄不够买一石粮食,只得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2、曹丕时期曹操担任丞相时,为了平抑物价,重新起用了足值的五铢钱,并广开屯田,建设水利,恢复了稳定局面。
曹丕登基后,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但他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谷贵罢五铢钱。
以谷、帛为“货币”,这种复古的“货币”让百姓一时无所适从,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
尽管朝廷的奖励、粮饷还是谷、帛,但是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
3、东吴时期在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
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而随后,孙权觉得这种货币面值还是太小,在赤乌元年(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

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与问题中国古代的封建经济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在地主阶级的领导下,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农民的奴隶身份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种经济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特点与问题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本质。
一、特点1. 土地私有制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土地私有制,也即地主统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所有权。
根据封建土地制度,皇室和贵族家族拥有绝对的土地占有和支配权,农民则只能在封建地主的统治下耕种土地,作为一种无产阶级存在。
2. 农民奴隶身份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根据自己的身份可以分为两类:自耕农和雇佃农。
自耕农拥有一定土地并独立耕种,虽然生活状况较为艰苦,但仍然享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而雇佃农则将自己的劳力出租给地主,为地主耕种土地,作为地主的奴隶身份,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3. 世袭制度封建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世袭制度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地主的财产和权力是世代相传的,并且只能由继承人来继承。
这种世袭制度使得贵族地主的地位得以保持和传承,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二、问题1. 社会阶级固化封建经济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社会阶级固化。
由于封建经济的特点,地主阶级占有了绝对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处于被剥削和奴隶身份。
这种阶级固化和社会流动性的缺失带来了不公平和不稳定的社会情况。
2. 赋税制度过重封建经济的另一问题是赋税制度过重。
地主阶级通过赋税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这使得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
赋税制度的严重不公和过重负担,使得农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导致农民的生活条件恶化和社会不稳定。
3. 农业生产力低下由于封建经济中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专有化经营的限制,农业生产力长期处于低水平。
地主对农民的统治和压迫阻碍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封建经济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结语: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制、农民奴隶身份和世袭制度。
中国古代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经济发展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文化、地理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与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在古代,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和农田的开垦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秦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和汉朝时期推行的屯田制度,都是为了增加农田面积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商业与经济发展商业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
商业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商业活动的兴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贸易发展,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和国家的财富。
例如,唐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和宋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成为了中国与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三、政治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政治的动荡往往导致经济的衰退。
例如,战乱时期农田荒废、商业停滞,导致了经济的萧条。
相反,政治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例如,唐朝和宋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文化与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化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相互促进。
例如,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经济的繁荣时期。
文化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相反,文化的衰落也会导致经济的衰退。
例如,明朝时期的文化衰落,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衰退。
五、地理与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和丰富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沿海地区也因为交通便利和贸易活动的兴盛,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地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归纳总结
本文将对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国古代经济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人们以种植粮食为主要生产活动。
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包括纺织业、冶金业等。
此外,中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商业活动,如丝绸之路的开通。
2. 宋朝的经济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改良,使用新的农具和耕作方式。
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如制瓷业、造纸业等。
宋朝还实行了双浮动货币制度,促进了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
3. 明朝的经济
明朝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农业产量大幅增加,手工业
也有长足进步,如造船业、纺织业等。
明代还开展了海外贸易,使
得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地的贸易更加紧密。
4. 清朝的经济
清朝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问题。
农业继续是基础,但农民收入持续下降。
手工业发展较为缓慢,却出现了银行业的发展。
清朝还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
总之,七年级下册历史经济知识的研究,使我们了解了中国古
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和经
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我们应当努力研究
和理解经济知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士人的不同风格 地灵人杰 唐宋八大家 《全宋词》中的词作家北方155人,南方617人。
理学:二程、朱熹、陆九渊
特点:喜经术而轻文学 ,尚豪放厌绮丽
南北士大夫官员的不同政治主张
“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 “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 大夫沉抑者多。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 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 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 圣、崇宁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 “用南士为相,多引用南人,专务变更,天下自此多事” 。
北方战乱说、都城迁徙说。 地理环境 : 中国在黄河中游, 古印度在恒河流域 古埃及在尼罗河流域 巴比伦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 河)的中间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隙地)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不同性格
以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以后整合为南北两大类别 。
内陆:勤劳、喜静、顺从 沿海:聪颖、活跃、冒险 四夷、两广;愚公与徽商
3.衣料作物
唐宋为界 丝麻—丝棉
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薛谦训为江东节制,乃募军中未有 室者,厚给货币,密令北地娶织妇以归。岁得数百人。由是, 越俗大化。
《太平广记》记载:唐代定州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 庄绰《鸡肋编》记载:定州织刻(缂)丝,不用大机,以熟 色丝经于木挣上,随所欲作花鸟禽兽状。以梭织纬时,先留 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 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缂)丝。
到唐朝中期荒地少了,可以直接按地亩收税了,宋代以后 “田制不立”,专门的土地制度就消失了。两税法、一条鞭、 地丁合一,实际上都是在“税亩”、“履亩而税”,与秦汉 时期一样。恢复正常了。
附录:均田制令文的解读—桑田是核心
《魏书》卷110《食货志》记载均田令为:诸夫男十五以上 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 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初受田者,男夫一人
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污辱。”
摩也。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
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为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 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五、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解放后的“五朵金花”——古代史的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 形式、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和民族关系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始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 五六十年代由“红学”背景导致高潮。有战国说、西汉说、 唐代说、北宋说、南宋说、元代说、明中期说、明后期说和 清初说;就行业而言,有手工业中的萌芽、农业中的萌 芽…… 共同的出发点是:西欧有过,中国也一定会有。 教科书上通用的说法是“明后期江南丝织业中”最早出现了 资本主义萌芽,是“移植”的《资本论》中的结论。
当时十步为今14米,桑树荫下不能种粮的部分,扣除一半只按7米计算,
20亩桑田仍然可以当10亩普通土地使用。以亩产2石计,10亩收20石, 交租2石(唐制),正合古制“什一之税”的标准。
五口之家有两个男丁,分40亩桑田,可以当20亩农田使用,收获40石粮 食;按照“日食米一升(谷则二升)”的消费标准,每人每年吃7.2石, 缴纳税粮后的36石粮食正好可以养活五口之家。
三、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线索
土地制度是手段,保证赋税徭役是目的。 土地私有制形成以后,初税亩、“履亩而税”是正常是
税收方式,秦汉都是按亩征收,没有专门的土地制度了。
东汉末年开始,荒地增多,在北方实行屯田、占田课田、均 田制,达六七个世纪,是特殊时期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租庸 调)而设立的。
2.粮食作物
休耕制、一作制、二作制
先秦时代休耕制(菑新畬) 不休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 √ √ √ √ √ 休一年 √ √ × √ √ × 休二年 √ × × √ × ×
五谷:稻 稷 黍 麦 菽; 薯类;玉米 高粱
生产生活单位:五口之家
产量:2石/亩; 什一之税;泰半之租; 最低必要量:日食米一升(谷二升),岁用绢一匹。 小自耕农20亩/家;佃农50亩/家
187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不久,马克思在给《祖国
纪事》编辑部的信中指出,该书第 24 章“只不过想描述西 欧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生产出来 的途径”,如果米海洛夫斯基“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 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 论,一切民族,不论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 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
所以,20亩桑田(永业田)才是均田制度的核心,露田(口分田)是允 许、号召开垦的虚数。
四、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一直存在,与西欧“黑暗的中间世纪”没 有商品交换的情形不同。 从理论上讲,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因素;从历史事实 看,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却是小农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
中国古代经济问题
邢铁 2011.10.16.
一、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三、土地赋税制度的演变线索
三、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四、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一、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影响
公元7世纪是“温暖期” 。8世纪开始气候由温暖 湿 润变为寒冷干燥,秋季冷空气南下的时间提早, 春季时间推迟,气候带南移两个纬度。持续到13 世纪初期,北方和西北更为寒冷干燥了
“臣与安石南北异乡,用舍异道” 。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方式——男耕女织
目的——衣食温饱 原则——自给自足
1.人地比例问题
全国人口 汉 2000-5000万 唐 6000-8000万 宋 1亿 清 4亿 最佳比例 人均10-15亩(唐朝800万顷)
人地比例的调整:移民、流民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根。非桑之土, 夫给一亩,依法课莳榆枣。诸麻布之士,男夫及课别给麻田 十亩,妇人五亩……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5记载,植桑时从育秧到移栽成树, 都须与豆类、黍类同种同生;树干大如臂时移栽“十步一 株”,株距行距均如此。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卷11载诗: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 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记载说:徽郡保界山谷,土
地依原麓,田瘠埆,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
壮夫犍牛,田不过数亩,粪壅耨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 入不当其半。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 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负贩,或就食他郡者常什 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绕河自宣城者,舰相接肩相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
徽郡保界山谷,土地依原麓,田瘠埆,所产至薄。独宜
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壮夫犍牛,田不过数亩,粪雍耨栉, 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 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负 贩,或就食他郡者常什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绕河自 宣城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 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沙碛,不复 成田。以故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我国古代商品经济较早和持续发展,基础是小农经济,当时 剩余产品少,出卖的多少生产生活必需的部分,是贫困型的 商品经济 ---- 越贫穷与市场关系越密切。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
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
中食……
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先秦时期:形成黄河中游经济文化中心
龙凤文化的结合。鳳
龍
殷人“不常宁”、“不常厥邑”,“自契至 汤八迁,汤始居亳”。
唐宋之际:形成长江下游经济文化中心
魏蜀吴三国鼎立,立足于三个经济发展中心:中原洛阳、西 南成都和东南建康。 晚唐时期“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从江南往关中长安运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