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毕淑敏作品

合集下载

毕淑敏《教你看病》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淑敏《教你看病》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16分)教你看病毕淑敏①儿子比我高了。

②一天,我看他打蔫,就习惯地摸摸他的头。

他猛地一偏脑袋,表示不喜欢被爱抚。

但我已在这一瞬的触摸中,知道他在发烧。

③“你病了。

”我说。

“噢,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

妈妈,我该吃点什么药?”他问。

④孩子一向很少患病,居然连得病的滋味都忘了。

我刚想到家里专储柜里找体温表,突然怔住。

因为我当过许多年的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自己在家就治了。

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

⑤“你都这么大了,你得学会生病以后怎么办。

”我说。

⑥“我早就知道生病以后怎么办。

找你。

”他成竹在胸。

“假如我不在呢?”“那我就……就找我爸。

”⑦也许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是一种残忍。

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生病以后该怎么办。

⑧“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那我就忍着。

你们早晚会回家。

”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一分钟是一分钟。

得了病以后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院。

”“妈妈,你的意思是让我今天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在病中,孩子依然聪敏。

“正是。

”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扶着脑门说,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外面去‘打的’。

然后到××医院。

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本……”我说。

“什么本?”他不解。

“就是病历本。

然后到内科,先到分号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

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你不要说了。

”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⑨我的心立刻软了。

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着你上医院。

”他挣开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支笔,把你说的这个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⑩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从他刚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毕淑敏《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毕淑敏《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毕淑敏《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8-21题。

要如何留念,才不枉此生毕淑敏①一次生病,医生让照一张头颅的CT片子。

于是我得到了一张清晰准确的自己头骨的照片。

我注视着它,它也从幽深而细腻的灰黑色胶片颗粒中注视着我,很严峻的样子。

②头颅有令我陌生的轮廓。

卸去了头发,撕脱了肌肤,剔除了所有的柔软之物,颅骨干净得像刚从海中捞出来的贝壳。

突然感觉到很熟识,仿佛见过似的……不久以前……我记起了博物馆,那里有新出土的类人猿头骨化石。

夹进了几十万年进化的果子酱,颅骨还是像两块饼干似的相似。

造化可真是一位慢性子。

假如我的头骨片落到一位人类学家手里,便可以十分精确地分析出我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它携带着我的密码信息,脱离我而孤零零地存在着。

医生读着它,却作出我是否健康的结论,它似乎比我还重要。

③我细细端详它,仿佛在鉴赏一件工艺品。

实在说,这个物件是很精致的。

斗拱飞檐,玲珑剔透,为人体骨骼中最精妙的片断。

不知多少稻麦菽粟的精华,才将它一层层堆砌而起;不知多少飞禽走兽的真髓,才将它润泽得玉石般光滑。

阳光中的紫色,馈赠它岩石般的坚硬;和煦的春风,打磨它流畅的曲线。

我感叹大自然的精雕细作。

用山川日月、金木水火、天上地下、风云雨雪的物质魂灵,挑选着,拼凑着,混合着,搅拌着,一轮又一轮地循环……终于在许多偶然与必然的齿轮磨合中,缝缀镶嵌起了无数颗头颅,其中一颗属于了我。

④我不由得伸手弹弹自己乱发覆盖下的头骨,它发出粗陶罐的响声。

这是一个半空的容器,盛着水、细胞和像流星一样游走的念头。

念头带着阴电和阳电,焊接时就散发出五颜六色的蛛丝,缠绕在一起,像电线似的发布命令,驱使我具有各式各样的举动。

正是这些蝌蚪一样活泼的念头,才使我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罐子里的水会酸腐,那些细胞会萎缩,但文字是不会生锈不会腐烂的,它们比有生命的物体更有生命。

它们把念头们凝固下来,像把混浊的豆浆压榨为平滑的固体。

中考语文名作家 毕淑敏作品阅读含答案

中考语文名作家 毕淑敏作品阅读含答案

毕淑敏一、人物简介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7年,毕淑敏以36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4位,引发广泛关注。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二、人物经历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

1969年,从军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

1980年转业回北京。

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从1987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起,到《预约死亡》、《婚姻鞋》和此后的《红处方》《拯救乳房》等长篇小说,毕淑敏就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

毕淑敏《旷野与城市》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完整篇.doc

毕淑敏《旷野与城市》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完整篇.doc

毕淑敏《旷野与城市》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

我听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

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

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

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

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

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

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

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工各样的交通工具。

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

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

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

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

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

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

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

毕淑敏《一厘米》(节选)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毕淑敏《一厘米》(节选)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毕淑敏《一厘米》(节选)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①陶影独自坐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

为什么一定要买票呢?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②按照往日的逻辑,冲她这份态度,陶影就不买票,今天她说:“买两张票。

”面容凶恶的售票员眼睛很有准头:“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小也立刻矮了几厘米,而绝不是一厘米。

买票与不买票强烈地关系着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尊严。

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

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

“我买两张票。

”她矜持地重复着。

③他们掏出了五元钱。

钱是装在一个信封里的,他们早做了准备。

他们量过墙上那条红蚯蚓,知道它缺斤少两。

“毕竟那天您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

”年长的干部说,态度很慈祥,看来是位领导。

陶影没有接。

那一天失去的快乐,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了。

“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

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

”年轻些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

这不失为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建议。

但陶影还是毫不迟疑地摇了摇头。

那个地方,对于她,对于小也,都永远不会激起快乐的回忆。

“您到底要哪样呢?”两位干部一齐问。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

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她究竟想要什么呢?她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

“叫爷爷。

”她吩咐。

“爷爷。

”小也叫得很甜。

“两位领导。

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

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难为他,他也是负责……”两位干部一看陶影说得这样宁静,反倒有些无措。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儿………” 1、阅读第①段文字:(1)说说陶影乘公共汽车时经常不买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主要用_______描写,描写了她看重的是__________。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毕淑敏——青虫之爱》(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毕淑敏——青虫之爱》(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现代文阅读青虫之爱毕淑敏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

不论什么品种的虫子都怕。

披着蓑衣般绒毛的洋拉子,不害羞地裸着体的吊死鬼,一视同仁地怕。

甚至连雨后的蚯蚓,也怕。

放学的时候,如果恰好刚停了小雨,她就会闭了眼睛,让我牵着她的手慢慢地在柏油路上走。

我说,迈大步!她就乖乖地跨出很远,以成功地躲避正蜿蜒于马路的软体动物。

在这种瞬间,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手指如青蛙腿般弹着,不但冰凉,还有密集的颤抖。

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心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个小小毛虫,哭天抢地的,多丢人啊!早春一天,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

待她走进教室,我们都屏气等着那心惊肉跳的一喊,不料什么声响也未曾听到。

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倒在桌子底下了。

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

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

我择青椒的时候,突然从旁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

因为事出意外,怕那虫蜇人,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拉了环的手榴弹扔出老远。

待柿子椒停止了滚动,我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杀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心想刚才她一直目不转睛地和我聊着天,这虫子一定是入了她的眼,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个小虫,何必如此慌张。

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女友很认真地说,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怎么会知道啊!女友拍着我的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

我小的时候,是不怕虫子的。

有一次妈妈听到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两条大花毛虫正在缓缓爬走。

我妈知道我叫虫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那是止痒解毒的土法。

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形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灵魂出窍。

【初中散文阅读】毕淑敏《我在寻找那片野花》阅读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毕淑敏《我在寻找那片野花》阅读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毕淑敏《我在寻找那片野花》阅读答案我在寻找那片野花毕淑敏①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叫做荞,家境贫寒,她衣着破烂,夏天总穿短裤,是捡哥哥剩下的。

②我和她同期加入少先队。

那时候,入队仪式很庄重我在寻找那片野花毕淑敏①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叫做荞,家境贫寒,她衣着破烂,夏天总穿短裤,是捡哥哥剩下的。

② 我和她同时加入了少先队。

当时的入队仪式非常隆重。

这位新队员的红领巾是预付款买的。

荞麦说她没有钱。

她哥哥年龄过大,退出了球队。

她可以用她哥哥的旧围巾。

在送毛巾仪式的那天,当辅导员用托盘把新围巾送给校长时,他提醒校长记住把托盘里的旧围巾给她。

③A.满盘的新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支棱着翅角。

旧领巾软绵绵地卧着,仿佛混入的灰鲫,落寂孤独。

④ 校长可能没有听到这个特别的解释。

当他来到荞麦店时,他递给她一条新围巾。

我看到荞麦,就好像它击中了我的头顶,我的身体很矮。

苍白的围巾无法温暖她那火红的脖子。

⑤那个交了新红领巾的钱,却分到一条旧红领巾的女孩,委屈至极。

刚一散会,就怒气冲冲地跑到荞跟前,一把扯住荞的红领巾说:“这是我的!你还给我!”领巾是一个活结,被女孩拽住一股猛挣,就系死了,好似一条绞索,把荞勒得眼珠凸起,喘不过气来。

大伙扑上拉开她俩。

荞满眼都是泪花,窒息得直咳嗽。

⑥ 我们都认为那个女孩太专横了。

荞麦一言不发地把新围巾整齐地叠好,还给了主人。

他系上旧围巾,一声不响地走了。

⑦后来我问荞,她那样对你,你就不伤心吗?荞说,谁都想要新领巾啊,我能想通。

⑧ 毕业后,他取得了好成绩,可以上重点中学。

然而,由于家庭困难,他只参加了技校考试,以便尽早分担父母的困难。

荞麦之后的道路一直挣扎在贫困的最底层。

⑨荞是一家印刷厂的女工。

早几,厂子还开工时,她送过我一本交通地图。

说是厂里总是印账簿一类的东西,一般人用不上的。

碰上一回印地图,她赶紧给我留了一册,想我有时外出,或许会用得着。

说真的,正因为常常外出,各式地图我很齐备。

毕淑敏2011中考阅读

毕淑敏2011中考阅读

二、毕淑敏【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无价》,处女作《昆仑殇》(《阿里》)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

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中考试题】(一)四川成都卷--《翻浆的心》翻浆的心毕淑敏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破口大骂。

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我要搭车,我得回家。

""不带!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我蹲大厢板就行。

""不带!"司机说着,踩了油门,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谢谢谢……谢……"最后一个"谢"字已是从轮胎缝隙里发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之毕淑敏作品作者印象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

曾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是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著名女作家。

她有过多种身份:军人、医生、作家、心理学研究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她的内心,也丰富了她的作品,从《昆仑殇》到《血玲珑》再到《拯救乳房》,她温和、睿智又充满灵性的文字常常如春雨一般,读她的作品感觉有如品一碗温润的心灵鸡汤,在悄无声息中给人的心灵以透彻的浸润。

链接中考真题回放求和得和毕淑敏小时候,我作文很好。

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

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咸味和涩味涌上心头。

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

“哦,哦,老师又用时传祥淘粪的勺子‘刳’毕淑敏啦!”刚学过一篇淘粪工人的课文,在北方话里,“刳”与“夸”同音。

跳皮筋时,两边都不要我。

要知道平日里,因为我个子高,跳得好,大伙都抢着跟我一拔。

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

他们一块儿边说边看着我。

我开始懂得什么叫孤独,什么叫被嫉妒。

这样的日子一般持续两三天就会过去。

大伙毕竟小,容易忘事。

我那时又是大队长,人缘挺好,大伙有事都爱找我。

作文每两周讲评一次:我便经受一次精神的炼狱。

我开始随意写作文,随大流,平平淡淡。

“你的作文退步了,是不是骄傲了?”老师问我。

我沉默。

不是不愿意告诉老师原因,我不知道怎么说。

假如我说了,老师会在班上把同学们数落一顿,我的处境就更糟。

老师苦口婆心开导,我又开始认认真真写作文。

老师满意了,同学们敌视的恶性循环又开始,就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吗?我发现同学们并不是讨厌我的作文。

老师念作文时,大伙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同学们只是不喜欢老师反反复复提我一个人的名字。

我小心翼翼问老师:“我最近的作文有进步吗?”老师说:“你近来写得不错。

今天下午我还要读你的作文。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

老师注视着我。

“您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

”我鼓足勇气说完蕴藏在心中许久的话。

“为什么?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要求。

你总不能让同学们觉得那是无名氏写的吧?”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我觉得您读作文,主要是看文章写得好不好。

至于是谁写的,并不重要。

不说名字,您让大伙讨论的时候,没人拘着面子,反倒更好说意见。

” “你说得有点道理。

好吧,让我们下午试一试。

”老师答应了。

那天下午的情形如我所料。

同学们充满好奇,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

下课后,我和大伙快活地跳皮筋。

“嗨,毕淑敏,今天念的范文是你写的吧? ”有人问我。

“不能老是她写得好,我看今天一准是别人写的。

”有人这样说。

我一概只笑不答,问得急了,就说:“我看像是你写的。

”从那以后,我的作文越写越好。

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

我至今不知道这算是机智还是一种早熟的狡猾。

长大以后,看到一则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人们说去吧”。

我想那是一种更积极、更勇敢的生活态度。

只是我小时候,就是听到这句教导,也未必敢照着去做。

我太珍视同小朋友们无忧无虑跳皮筋的机会。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改动)1.文章第2段中说“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请问这是为什么?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3.仔细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回答后面的问题。

(1)“我和谁说话,人家都会装作没听见,扭身走开,故意..跟别人大声说笑”中,加点词“故意”表现了同学们怎样的态度?(2)“我镇静下来,一板一眼....地说”中,加点词“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我”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因为“我”当时的心情复杂而矛盾:一方面是因为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是为同学们近乎幼稚的“嫉妒”(嘲笑、疏远)而感到孤独(酸涩)。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在老师讲评作文时)极其痛苦的心情,在结构上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出大意即可)3.(1)“故意”表现了同学们因“嫉妒”而疏远“我”的态度。

(2)“一板一眼”反映出“我”当时在改善同学关系问题上(回答老师问题时)的胸有成竹(诚挚恳切、深思熟虑)。

(答出大意即可)4.①“我”是一个懂得求“和”之智的人。

认真做事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更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我”也是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有着成熟心智的人,不在乎表面上的名声和形式上的满足,在乎的只是自己内心的充实与快乐。

(答到大意即可)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

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

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

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

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

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

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

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

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

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

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

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

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

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

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

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

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

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

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

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

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我从不用那些工具。

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

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

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原文略有改动)1.“我”发誓要“保护”孩子,为何还要选择“殴打”?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如何?3.第②段中的”火”在文中指什么?4.具体谈谈“我”在什么情况下才“谨慎地使用殴打”5.文末为什么说打孩子“重要的”“是心累”?6.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母打孩子行为的看法。

答案:1.无奈的殴打也是保护孩子的一种措施,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深沉的爱。

2.比喻。

把孩子的话比作爬山虎的卷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听到孩子的话后,内心又满又乱的状态。

3.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

4.非打不可的时候;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

5.“我”做打孩子的决定时,内心是矛盾的、无奈的;打时,“我”的内心充满着强烈的爱,又被痛苦深深地折磨着;打后,内心充满深深的自责和久远而悠长的痛楚。

因此心累。

6.一般而言,“打”源自对孩子的爱,作为孩子,应该理解;“打”是父母让孩子与“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的保护措施,这是一种负责任的、深沉的爱,这样的父母应该得到尊敬。

但是,有些父母不分轻重,动辄对孩子拳脚棍棒相加,实不可取;更有甚者,假借殴打孩子宣泄情绪,则不可理喻。

品读演练城里人与乡下人毕淑敏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幻像变成了两条。

浑身披挂盐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

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

我说,还有呢?没有了。

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

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

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

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

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

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问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