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重耳的故事——精选推荐

重耳的故事一、骊姬之乱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六七六年,晋武公的儿子姬诡诸继承了君位,号称晋献公。
晋献公还是太子的时候,武公为他娶妻贾姬。
贾姬无子。
后来他又娶过两位夫人,一个叫狐姬,是大戎主的侄女,生子重耳,一个是小戎允姓女子,生子夷吾。
献公的父亲武公晚年时,又娶了个年轻夫人叫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
这齐姜青春年少,过门不久,就和姬诡诸勾结上了,到武公死后,诡诸干脆把他的继母娶了过来,做了夫人,后来还生了两个子女。
男的就是申生,女的就是后来嫁给秦穆公的那个长女,名叫伯姬。
这样,献公就有了三个儿子——重耳、夷吾和申生。
若按年龄说,申生最小,但因为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所以“子以母贵”,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献公五年(公元前六七一年),率兵攻打骊戎(即西戎族)。
骊戎主又送给献公两个美女。
这两个人是姐妹俩,姐姐叫骊姬,妹妹叫少姬。
那骗姬生得十分美貌,又会花言巧语,所以很得献公宠爱。
过了几年,骊姬生下儿子奚齐。
献公就想废掉齐姜,更立骊姬为夫人。
有一天,他召来了太卜郭偃问道:“废齐美,立骊姬,好不好?”郭偃占卜后说:“不好啊,不吉利!”献公一心宠爱驱姬,不信他的话。
于是又请来了另一个太卜有另一种方法占卜,谁知他也说:“先后不分,长幼无序,不应该立骊姬为夫人。
”尽管如此,献公还是选定吉日良辰,来到太庙祭告了祖宗,册立骊姬为夫人。
骊姬被立为夫人后,在文武百官中引起了不少议论。
大卜史苏私下和大夫里克说;“不好了,晋国快要灭亡了,这可怎么办?”里克大吃一惊,问:“亡晋的是难呀,”史苏说:“还不是新夫人骊姬。
”里克摇摇头,表示不信。
史苏进一步解释道:“唉,夏桀宠幸妹喜,夏朝灭亡;纣王宠幸妲己,使商朝灭亡;幽王宠幸褒姒,周朝崩溃。
今献公宠幸骊姬,晋国还能不灭亡吗!”里克听了,边点头,边感慨地说:“有理,有理。
”献公把骊姬立为夫人后,还想立奚齐为太子,就和骊姬商量。
扩写作文600重耳

扩写作文600重耳暮色快要降临了,西边的夕阳红的鲜艳,鸟儿成群结队地归巢了。
这时五鹿城外的荒野上行驶着一队人马,他们就是被迫逃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和随从们。
重耳坐在马车上,被马车颠得左摇右晃。
耳边是早已听惯了的马车轮子吱吱扭扭的噪音,重耳瞪直了眼呆看着天空。
一群鸟从他头顶上飞过,重耳长叹了一声说:“唉!鸟有巢能回,狗有窝能归,可我一个晋国的公子为什么要在这荒野上漂泊呢?”他低下头看着众人,众人也都垂下了头。
子犯狠狠地对马抽了一鞭子,说:“咱们也是不得已呀!如果不出逃,献公就要把咱们逼上死路了。
咱们只要到别的国家借来兵马,一定能回去夺回王位。
现在怀公不得民心,怕是支持不了多久了。
”重耳眯起眼睛看着太阳,脑中憧憬出自己身披王袍,身坐高位的景象。
许久,他回过神来说“但愿天助我也,只是这夕阳荒野如此悲凉,我心中很不舒服呀!”众人都不言语了。
又行及了一会儿,齐桓公说道:“今天一天都没喝东西了,我饿得很。
”狐偃说:“我们也都馋了,前面有个树林,也许可以有人居住,咱们回去讨伐些喝的。
”那里果然有人居住,重耳一行来到一块田地边。
这里土地贫瘠,麦苗稀疏,一位老农正在田间除草。
重耳走上前说:“我是晋国的公子,逃亡到此,腹中实在饥饿,望老者施舍一些吃的。
”老农直起腰来,抹抹头上的汗珠,上下打量着重耳。
他环顾了一下自己荒芜的田地,心中想:我也已经一天没吃饭了,那有吃的给你们。
苦笑了一下,蹲下身去拿了一块土坷垃递给重耳。
重耳大怒,骂道:“你竟敢戏弄我!”说着扬起鞭子就要抽他。
子犯赶紧拉住重耳说:“公子不可,这是上天赐给的宝物呀!土块是国家的象征,是建立国家的预兆。
”重耳一听大喜,立即叩头谢了老农,郑重地接过土块,包好放在车上。
齐桓公等人稳步策马前进了。
辘辘马车驶进,划破漫天的尘土。
齐桓公已不真的腹中饥饿了,只真的夕阳很美好。
暮色快要降临了,西边的夕阳红的鲜艳,鸟儿成群结队地归巢了。
这时五鹿城外的荒野上行驶着一队人马,他们就是被迫逃亡的晋国公子重耳和随从们。
晋文公和子犯三纳谏的读后感作文

晋文公和子犯三纳谏的读后感作文公元前636 年,晋公子重耳归国当上国君,是为晋文公。
他当上国君后,开始征发百姓,组织军队,训练作战。
两年后,晋文公便准备用训练的百姓称霸诸侯。
大臣子犯三谏告诫晋文公,使百姓懂得礼,义,信,方能用兵。
等到晋文公完成一系列举措,子犯笑着说:“现在可以用民了。
”于是,晋文公开始伐曹、攻卫,取得齐国之地,大败楚军于城濮,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是个贤明的君主,后来成了“春秋五霸”。
他之所以能称霸,除了善于用人纳谏之外,与他重视人民也是分不开的。
百姓与统治者,犹如舟和水,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百姓的思想品德建设,才能更好。
民为邦本的概念早在夏朝就已经提出,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
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民为邦本的思想反映了人们从政治实践中看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这种看法并非认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人,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以君为主的统治。
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处理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对维护君主的统治有重要指导作用,是确定统治方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种思想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影响较大,曾经成为促进封建盛世形成的指导思想和抑制专制君主暴虐无道、残害百姓的思想武器。
执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权力的源泉”,真正了解民意所在,“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真正做到“心系民之忧”“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倘能如此,则本固邦宁,指日可待。
“民为邦本”的远见卓识时至今日也散发着理性的光辉,基层干部树立起为民服务的信仰,走“群众路线”,忠于信仰,是党性的体现,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必备的操守。
科学技术的发达使我们不再相信神明的存在,但是作为党员干部和基层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坚守初忠于人民、为民谋福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担当和使命。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

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磨难是一笔财富【原文】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1)。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2),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3),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4)。
狄人伐唐咎如(5),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于取季隗,生伯俦、叔刘(6)以叔隗妻赵衰(7),生盾。
将适齐(8),渭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9)。
请待子。
”处狄十二年而行(10)。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11),乞食于野人(12),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13)。
公子安之。
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
蚕妾在其上(14),以告姜氏(15)。
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公子曰:“无之。
” 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公子不可。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16)。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17),曹共公闻其骈胁(18),欲观其裸。
浴,薄而观之(19)僖负羁之妻曰(20):“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
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
得志于诸候而诛无礼,曹其首也。
于盍蚤自贰焉(21)”乃馈盘飨,置壁焉(22)。
公子受飨反璧。
及宋(23),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24):“臣闻大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晋公子,姬出也(25),而至于今,一也。
离外之患(26),而天不靖晋国(27),殆将启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28),而从之,三也。
晋、郑同齐(29),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30),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3)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3)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一座,为了世世代代纪念介于推的功劳,晋文公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意思是介于推休息的地方,并把树根创了起来,命匠人做成二双木鞋,不时会在脚上,呼为“足下”,以表示对介于推的思念。
等等这些,足以看出公子重耳是一位极富孝心、懂得知恩图报、知错能改、重贤用贤的人。
总之,晋文公重耳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人士,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梦想,他统治下的晋国日趋强盛,他在位只9年而亡,然而晋国的霸权却存在了长达百年之久,并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
左传中重耳人物形象分析 [篇2]谈起晋文公,不得不提的是《晋公子重耳之亡》;谈起《晋公子重耳之亡》则不得不提的是其人物形象的刻画。
沈玉成先生对其评价道:“这段著名的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是极为成功的。
它甚至超过了许多小说对人物的塑造,避免了类型化的毛病。
后世小说中,英雄落难的题材多少受过它的影响。
”《左传》善于在列国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叙写历史人物。
而重耳离开晋国逃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重耳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在流-亡过程中,重耳受到不同的礼遇,同样与当时列国之间的斗争形势有关。
作者把重耳放在如此尖锐复杂的诸侯争霸斗争矛盾之中,让他从一个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
文章伊始,重耳是个典型的贵胄公子,缺乏雄心壮志又毫无政治斗争观念,并且恪守致死守旧的道德观念。
以至于当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派人谋害重耳及兄弟时,他仍固执己见: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重耳是懦弱的,但相对于他身为一国之子的身份而言,比懦弱更可怕的是他缺乏大局为重的观念与复国之心。
逃亡至狄国,他娶季隗为妻,尔后一呆便是十二载。
离开时,竟让妻子等他二十五年,这荒唐的要求反映了他对前途毫无把握的心态。
逃亡至齐国,又娶姜氏为妻。
他贪图一时安逸,以齐为温柔之乡,视流浪生活为畏途。
说到这,便不得不提重耳在齐国的这位妻子。
姜氏的韬略恐怕让男子也颇感惭愧。
左传读书心得

左传读书心得篇一:左传读后感《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姜氏厌恶其子郑庄公始于庄公出生时的难产,可是她对于共叔段,却又非常溺爱,屡次请求郑武公废长立幼,虽遭武公拒绝,但姜氏并不就此罢休,这就充分说明这个女人不仅愚蠢而且顽固。
姜氏的一恶一爱,始终贯穿于矛盾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的过程,正是行文的脉络所在。
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
制,地在虎牢,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不能允许,告诉姜氏:“制??他邑唯命”据说虢叔恃险不修德政,结果被郑武公所灭,对于庄公这段话中所包含的杀机,姜氏未必能够完全参透。
求制不及而求京,也在庄公意料之中,由此可见,姜氏的筹篡一开始就落入庄公的掌握之中了。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权力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即使是母子兄弟之间,也丝毫不有缓解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即位到共叔段外逃,共经过二十二年,这漫长的岁月,突出表现了庄公蓄谋已久,甚至连他的大臣也觉察不出其心迹,被蒙在鼓里,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说:“姜氏要这么干,我有什么办法呢?”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等到祭仲提醒他“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时,他才说:“多行不义??”的话,这个“毙”字和“虢叔死焉”的“死”字是一脉相承的,即使在这一点透露之中,也遮上了一层帷幕:表明这是在自杀,而非他杀,企图逃避杀弟的罪责,可说既狠毒又狡猾。
庄公没下的陷井,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权力欲望的沟壑是永远填不满的,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的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在庄公手里,如果加以扼制,共叔段就会收敛,郑庄公企图使其自我毁灭的目的就会落空,因此,不管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已”也好,还是进而把二邑归为已有,封地扩展到禀延也好,庄公都不露声色,听之任之,即使他的心腹公子吕连续向他提出警告。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重耳、楚成王和子玉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重耳、楚成王和子玉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以礼相待,并追问重耳何以报答自己。
重耳回答:他日如两军相遇,晋当退避三舍,再相周旋。
楚臣子玉闻言,请求杀了重耳,以绝后患。
楚成王说:“楚国的忧惧,在于自己不修养美德。
我如果品德有亏,杀了重耳又有什么作用?”三年之后,晋、楚相争,此时的重耳已经成为晋文公。
他兑现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
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读史可以明智。
上述材料中重耳、楚成王和子玉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这道题是仿照2020年高考全国卷“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出题的。
所选材料来自历史典籍,考生比较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
题目要求“最”深,故要体现权衡比较,这是论述背景,也可以作为审题过程中的思考。
这么出题有助于引导考生独立思考,用独有的思维形式思考问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作文中涉及比较就可视为符合题意,关键还在于对结果“最”的论证,这是主体。
如果一句都没有涉及,可以视为审题不够严谨,不能评为一类作文。
与三年前的高考相比,任务指令中少了情境任务“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故只要谈启示即可。
“感受”重在感悟触动,偏感性;“思考”在于观点启发,偏理性。
也就是说,行文中既要体现个人的阅读体会,又要展现思想见识。
材料涉及三个人物:重耳、楚成王、楚臣子玉,在事件发展中展现性格,明确道理。
事情分成两个阶段,一是重耳流亡于楚,一是晋楚相争,前后互相照应。
我们可以分阶段梳理一下故事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
三年前,重耳是落魄公子,流亡到楚国,被问如何报答,他的回答既没有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也没有丧失底线曲意逢迎:他日如两军相遇,晋当退避三舍,再相周旋。
浅析晋文公重耳的出生年

浅析晋文公重耳的出生年晋文公重耳是我国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他的事业成就两千多年来一直备受各个朝代的关注赞扬;这样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的年龄、特别是出生年龄一直没有定论,约有一半人相信他出生在前671年,还有一半人相信他出生在前697年,到底是哪一年,下面,我们根据左传的有限记载来推断他的出生年。
重耳是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他的上面有异母姐姐、哥哥各一人,在行第中他排行第三。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666:“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
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
这段记述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晋献公最早的元妃是从贾国娶来的,因为没有生育公子,所以,晋献公就与庶母齐姜通奸,生下了秦穆姬和申生。
之后,又在戎地娶了一对姐妹,姐姐生了重耳,妹妹生了夷吾。
这里只记载了截止鲁庄公二十八年时,晋献公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和三个公子了,并以长子为太子。
但是,他们的出生年月我们不详,下面根据穆姬及申生的资料来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认识晋献公。
晋献公名诡诸,是曲沃武公之子,于鲁庄公十八年-676即位为晋君,其年龄大致与鲁庄公相等。
献公即位后,依照当时的礼制:“凡君即位,好甥舅、修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娶了贾女后没有生育公子,于是就把庶母齐姜给“烝”了。
到了足月时节,齐姜生下了穆姬,一年后又生了申生。
这里判断一下穆姬的出生时间,春秋时期新的国君即位,一定要在正月才可以。
晋武公(也称曲沃武公)是鲁庄公十七年去世的,诡诸必定于次年的正月才可即位,这样,穆姬最快也要到鲁庄公十九年-675才可能出生,再等一年后,申生才可能出生。
这里,把穆姬的出生年定在鲁庄公十九年-675.穆姬长大后,嫁给了秦穆公,才有可能称之为“秦穆”的,这是以夫谥冠在自己国姓之上的一种常见称谓。
那么,穆姬是何时嫁给了秦穆公的?《左传.僖公十五年》-645:“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这里的初,不知道是何年?伯姬即穆姬,因为此时尚未出嫁,只能称她在娘家的排行,伯是长、仲是次,叔是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
作者:郭惠芬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10期
摘要:《左传》既是一部记述春秋争霸故事的优秀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性的杰出文学作品。
而晋文公重耳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着意刻画并尽力美化的一位霸王形象。
单从作者对这位霸主纳谏行为的叙述这个小侧面就能看出作者的这种倾向性,不管是用直接叙述表现之,还是用间接叙述突显之。
关键词:《左传》重耳纳谏直接叙写间接叙写
《左传》既是一部记述春秋争霸故事的优秀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强烈思想倾向性的杰出文学作品。
而晋文公重耳无疑是作者倾注心血、着意刻画并且尽力美化的一位霸王形象。
晋文公在周天子衰微、社会剧烈动荡之时,而自己又被迫流亡十九年的情况下发奋图强,最终开创了晋国的繁荣局面,击败楚国,稳定了中原诸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者把他刻画得近乎完美,单从作者对这位霸主纳谏行为的叙写这个小侧面就能看出作者的这种倾向性,不管是用直接叙述表现之,还是用间接叙述突显之。
一、直接叙写——纳与不纳皆出于礼义信
不管是在重耳流亡还是晋文公称霸的过程中,关于谏与纳谏的叙述有很多次,对于谏言,重耳有的接受了,有的拒绝了,但不管是纳还是不纳,作者都交代清楚了前因后果,把晋文公刻画成了一个知错能改、乐于纳谏、爱惜民众、取信于民、礼让在先、重诺诚信的君主形象。
僖公二十三年,秦穆公宴请重耳。
重耳教乐工奏《河水》以示对秦穆公的尊敬,秦穆公命人奏了《六月》作为回谢。
同去的随从赵衰直接命令:“重耳拜赐。
”而公子可能还没搞清楚赵衰的用意,就直接“降,拜,稽首”,简直是“言听计从”。
后来赵衰才解释:“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意思是说:君主用辅佐天子的诗来命令重耳,重耳岂有不拜的道理?
僖公二十四年,重耳得以重回晋地掌握军队,吕甥、卻芮等人害怕受到重耳惩罚,准备焚烧公宫并杀死重耳。
这时候当初在蒲城之战中砍掉重耳一只袖子的寺人披求见,但重耳拒绝。
寺人披毫无惧色地反讽:“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犹未也,又将及难。
……”意思是:我以为您回国为君,应该懂得为君之道;如果现在还不懂,那离灾难又不远了。
接着寺人披就说明了自己当初不遗余力地追杀重耳是自己忠心的表现;又举出了齐桓公不计射钩之仇而重用管仲的例子要重耳学习;同时指出,如果重耳没有齐桓公的度量,那我寺人披还是走远点,并且走远的人何止我寺人披一个呢?一番谏言理直气壮,纳谏之人从善如流。
后来寺人披就把吕甥作乱之事告知了重耳,重耳的胸怀拯救了自己的性命。
对于晋文公纳谏最集中的叙述是在“僖公二十七年”。
先轸、狐偃谏说解救宋国,理由一为报答,二为在诸侯中取得威望,奠定霸业;赵衰推荐郤穀为中军元帅人选,理由是郤穀熟读《诗》《书》,明晓德与义;后来,子犯、狐偃谏说要让百姓懂得道义、信用、礼义,听从指挥、明辨是非、服从命令而不疑惑,然后才使用他们作战。
对于这些,晋文公全部一一听从执行,结果是“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原因只在于“文之教也”,就是说,晋国能够成就霸业,这都是文公的教化所致啊,也就是文公纳谏的好结果。
晋文公善于纳谏,但并不等同于对所有的谏言都接纳,纳与不纳都有他自己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就是礼义信,不礼不义不信之言坚决不纳。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骊姬之乱中,重耳被陷害逃至蒲城,晋献公派人攻城,重耳不听蒲城将士迎战的要求而拒战,在《左传》中有两次提到了这一事件。
(1)及难,公使寺人披伐蒲。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翟。
(《左传·僖公五年》)
(2)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
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在此,作者显然在短短的文字中寄放了对重耳极大的敬意,“蒲城人欲战”显然是用来衬托重耳的深得人心,而重耳选择逃亡而不选择战斗的理由是:一,不做不忠不孝之事,我是靠了国君的命令才有了养生的禄邑;二,不做不信不义之事,我有百姓的拥护才有今天,不能因为我个人而让百姓陷入战争之中;三,百姓的拥戴也是君主的赐予,我用百姓的拥戴对抗君主的命令,罪过就更大了。
最后他选择了逃亡而让百姓免于因他而起的战火。
晋文公是如此重情重意重礼重义的一代霸王,但重耳毕竟是血肉之躯,有他的喜怒哀乐,也会有做错的时候,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这一点的呢?
(3)文公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出于五鹿,野人与之块。
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稽首,受而载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子怒,欲鞭之”这是极不合乎“礼”的行为,但作者先给重耳铺设了一个大背景,“文公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再设置一个小背景“野人与之块”,在受到“无礼”待遇、饥寒交迫之下,一个乡下人再给他一块泥土让他填饥,公子“怒”完全就是“发乎情”之举了,再在子犯“天赐也”的劝谏之下以“稽首”“止乎礼”告终,重耳就是一个从善如流、知错就改、不违天命、依礼而行的坦荡君子了。
二、间接叙述——在与其他人对比中显优劣
对晋文公纳谏的间接叙写首先表现在与其他霸主的对比之中。
在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这春秋五霸中,除了宋襄公实际上没有成为诸侯霸主外,其他人的在位时
间都比晋文公长,晋文公即位时已经62岁,而且在位时间也就短短九年,但晋文公却成为作者重点刻画的对象,并且作者不吝褒扬之词,在客观之中总带主观褒扬,几乎不带暇疵,而相比之下,其他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这些不足之中,更显晋文公之完美。
比如在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秦穆公纳了烛之武之言,为了一己之利益,单方与郑结盟,私自退出了秦晋联盟,违背了信义。
但晋文公却拒绝了子犯“请击之”的建议,并申明大义:“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困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僖公三十年)在这样的对比中,晋文公知恩图报、仁义明智的形象就突显得更为高大。
其次,这种间接叙写也表现在与重耳的兄弟的对比之中。
司马迁《史记》说:“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但就是申生、夷吾这两个跟重耳具有可比性的“贤人”,也被作者当成了彰显重耳的“反面教材”。
申生是重耳的兄长,本为太子,很有仁孝之义,他在骊姬的陷害之后有人劝谏“子辞,君必辩焉”,而申生说出了那番著名的仁孝之语:“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僖公五年)对方都是陷害他、追杀他的仇人了,他还迂腐地为对方辩护,替对方着想。
别人又劝他逃亡,他又说:“国君还没查清我的罪过,背负着弑君的罪名出逃,谁会收留我呢?”本也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形势下,一个只会用死来表明自己清白的太子,多少显得懦弱无能,一个连自卫勇气都没有的人,日后也决不会成就霸业的。
相比之下,重耳同样也没有选择抵抗君主,但他明智地选择了保存自己。
夷吾是跟重耳一起被陷害、一起逃亡的公子,后来夷吾成了惠公,但也是作者有意拿来与文公重耳作对比的一个参照。
同样逃亡,同样受到各种恩施,晋文公选择知恩图报,但晋惠公往往是过河拆桥。
比如惠公对于扶他上台的里克,先是许以好处,加以利用,当上国君后却立即逼里克自尽;他归晋国时曾答应穆姬善待贾姬,并接纳诸公子返晋,可回国后立即与贾姬私通,也不接纳众公子回国,甚至追杀重耳;他背信弃义“朝济而夕设版焉”,成为烛之武退秦师的直接证据。
最有名的拒谏例子是,惠公遇灾接受秦国赈救,但秦遇灾时,他却忘恩负义颗粒不借,庆郑指出惠公“四德皆失,何以守国?”“弃信,背邻,患孰恤之?”“背施、幸灾,民所弃也。
”,也即惠公失德将失车,有难时别人不会来帮助你,百姓也会抛弃你,如此地竭力劝谏、申明利害,结果是惠公“弗听”。
惠公的这些行为无信无义,当然会遭到人民的遗弃。
而晋公子重耳重信贵义、受恩必报以及重赏功臣、礼遇谏臣都是有意与夷吾的食言、拒谏行为作对比的。
《左传》写晋文公重耳即位前,“天不靖晋国”“晋侯无亲,外内恶之”,这不能不说是有惠公的“功劳”的。
而重耳即位后即平定了王子带之乱,扶助周襄王归还王城,四年就迎来了城濮之战大捷,会盟诸侯及周天子,建立了霸业。
作者如此美化晋文公重耳,究其原因,在作者心目中,晋文公是春秋诸霸中最爱惜人民、讲究仁德、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的一位霸主。
他深明大义,不违天、不违君臣父子之礼,明智大度,在纳谏过程中更懂得“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及为君之道,治国平天下者必须道德过硬、志向远大,忠于职守、以民为主、讨伐无义无道。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先秦谏言文学研究”[编号:2015SJD384]阶段性成果。
)
参考文献:
[1]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246.
[2]段爱萍.春秋霸主重耳形象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郭惠芬江苏无锡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1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