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1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1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典型例题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貌
D.生物
(2)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
答案: 解析:第1题,①为凋落物层,②为腐殖质层和泥炭层,③为淋溶 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 层和泥炭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 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对母质 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 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第5题,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 转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6.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2.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 的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 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含解析中图版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含解析中图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越不利于作物生长,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

故选A。

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可知,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四个选项中松嫩平原的黑土最肥沃。

故选B。

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会提高土壤容重。

故选A。

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据此完成第4~5题。

4.据图可知( )A.该地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地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D.该地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5.如果该地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4题,图中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

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土壤的保温性不够好。

故选C。

第5题,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会导致土壤盐渍化。

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使地下盐分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故选B。

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

2008年某某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

下图示意2011—2018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1.ppt

2020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1.ppt

土壤肥力的 高低取决于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 土壤中水、
壤肥力高低的重要 肥、气、热
标志
四个因素之
过多会造成土温下 间的协调程
降,土壤缺氧
度以及能否
过多会造成养分、 满足植物生
水分不足,植物枯 萎
长过程中的 各种需求
2.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成土母质
植物
生物
土壤微 生物
土壤 动物
对土壤的作用
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 养分与酸碱度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化 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升高,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降低
高度
随海拔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侵蚀强度、颗粒组成有所 不同
地 坡度 坡度的陡缓控制着土壤物质的淋溶、侵蚀作用的强弱

坡向
阳坡土壤比同地区的阴坡土壤干燥,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存 在差异
答案:1.B 2.C
下表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 红壤成分表。读表,完成1~2题。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1.表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红壤、黑土、水稻土
时间 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人类 活动
控制土壤演化方向,如用人工栽培作物或人工植物取代原 有的自然植被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生物循环的方向和 强度;耕作、施肥、施石灰等农业措施,直接影响土壤的 组成、性状和发育过程。
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 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土层答案 D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答案 B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任务探究土壤及其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A.矿物质B.有机质C.水分D.土层答案 D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答案 B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任务探究土壤及其物质组成和土壤剖面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

液相:水分。

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动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残体能提供有机质,动物扰动土 体可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3)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作用? 【答案】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促进成土过程。
(4)分析材料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 【答案】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 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 直地带分化。 ②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 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阳坡低 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想一想: 是不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就越 高?为什么? 【答案】不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 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养分、水 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小技巧: 根据土壤质地判断沙土、壤土和黏土的方法: (1)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2)根据土壤的组成判断:砂粒占优势的为砂土;砂粒、粉粒、黏 粒比例适中的为壤土;黏粒占优势的为黏土。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 21 __升__高____,随年平均气温 的升高而 22 __降__低____。 ②潮湿积水和长期冰冻的地区 23 _有__利__于___有机质的积累,而在干旱、 高温的地区,则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4.地形 (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 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①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的母质风化、 24 _侵__蚀__强__度___、颗粒组成有 所不同。 ② 对 局 部 地 形 来 说 , 坡 度 的 陡 缓 控 制 着 土 壤 物 质 的 淋 溶 、 25 _侵__蚀__作__用__的强弱等,是造成土壤差异的主导因素。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1. 土壤形成的定义土壤形成是指各种物质在自然界或人工环境下转化成土壤的过程。

通俗点讲,土壤形成就是指从无土壤到有土壤的过程。

教学目标: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和概况,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 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2.1 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土壤形成是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

从石头、矿物物质、有机物质和水等原始物质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作用,不断转化形成新的土壤物质。

土壤形成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原始岩石经过风化、体积变化和物质运移,形成岩屑、土粒和碎屑;经过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合成和矿物分解,造成土壤的彻底形成。

2.2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类型和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温暖和潮湿的气候有利于有机体的分解和矿物质的溶解。

同时,泥土冻融也是影响土壤的重要因素,因为冻融作用可引起破碎和凝聚,影响土体的物理性质。

2.植被植被也是影响土壤的因素之一。

植物在土壤中生长、落叶掉枝,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和纤维素,为土壤形成提供物资条件。

同时,植物根系的构造和茎木的生长方式也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

3.地形地形对于土壤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环境中的水分通过山地、平原的分布情况来调节,影响土壤的形成。

比如,在山地上,水分的利用率比平原要高,所以山地上的土壤要肥沃一些;平原上的土壤贫瘠可能与水分不利于土壤的形成有关。

4.父材的特征父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于土壤的性质和类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材的成分和矿物质的种类及质量直接决定了土壤的物质基础。

5.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时间越长,土壤形成也越完全。

对于某些地区而言,几千年前旳气候史、地形史、生物史,其对于当地土壤形成的影响,则在当今土壤种类和性质的特点中得以反映。

3. 土壤的主要形成阶段3.1 岩石物理风化阶段岩石物理风化阶段是土壤发生的第一阶段,常见的作用有热胀冷缩、晶粒破碎、碎屑侵蚀等。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案中图版必修一.doc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6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案中图版必修一.doc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综合思维)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性。

(地理实践力)3.通过案例,探究土壤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4.结合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区域认知)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概念: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厚度:一般为数十厘米到两米。

3.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图表点拨] 教材P68图2-6-4,该图展示出: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比例为1∶1。

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

1.概念: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剖面剖面特征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依据有机质的集聚状态,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往往和淋溶层相伴存在母质层和母岩层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质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1)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2)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影响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A.有机质含量越低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D.越利于作物生长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东南丘陵的红壤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A.引水灌溉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D.红壤掺沙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土壤孔隙度越低,透气性越差,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越不利于作物生长。

故选A。

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可知,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四个选项中松嫩平原的黑土最肥沃。

故选B。

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会提高土壤容重。

故选A。

2.B3.A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据此完成第4~5题。

4.据图可知(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5.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 )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4题,图中P点固体颗粒约占51%,水分约占39%,空气约占10%。

因此,土壤中空气不足,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温度下降,土壤的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故选C。

第5题,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会导致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都会使地下盐分上升,导致土壤盐碱化。

故选B。

5.B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指标。

土壤碳、氮的含量不仅与温度、降水量等环境因素有关,而且与植被状况、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有关。

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土层深度为0~10厘米)有机碳含量变化。

读图,完成第6~7题。

6.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植被覆盖度B.海拔C.降水D.土层深度7.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6题,图示是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山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

影响该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海拔,海拔不同,水热条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B对。

植被覆盖度、降水、土层深度不是主导因素,A、C、D错。

第7题,图示中整体上海拔越高,有机碳含量越高,说明有机碳含量与温度有相关性。

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对。

高山草甸区海拔高,光照增强,A错。

高山草甸区比森林区降水减少,B错。

高山草甸区是夏季放牧,D错。

7.C8.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来实现。

(3)简述成土母质和生物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4)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光合矿物养分(2)气温降水(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创造者和分解者,也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南方降水较多,对土壤的淋溶作用强,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较贫瘠。

素养提升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左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减小(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降低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降低十分显著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增强D.降水后形成的地表径流明显增加2.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A.阳坡缓坡B.阳坡陡坡C.阴坡陡坡D.阴坡缓坡1题,根据左图信息可知,坡度越小,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

因此,图示说明随坡度减小,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增强,故C符合题意。

第2题,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

根据右图信息可知,同一土层深度,阴坡的土壤含水量较高;根据左图信息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高,故D符合题意。

2.D新疆罗布泊地区分布着成群红柳沙包。

红柳每年4月中旬发芽生长,11月落叶。

风沙流受红柳的阻挡停积,形成沙堆,随着红柳的不断生长,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这样年复一年两层交替堆积,逐渐形成高大的红柳沙包(下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典型红柳沙包层状沉积结构3.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C.秋季、冬季D.冬季、春季4.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 )A.沙源丰富红柳的特性B.沙源丰富地形阻挡C.土层深厚红柳的特性D.土层深厚地形阻挡3题,根据材料,11月落叶,北半球是秋季。

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应是秋季、冬季,C对。

第4题,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因此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沙源丰富、红柳的特性,风沙受红柳的阻挡停积,形成沙堆,又不断生长,A对。

4.A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干旱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变化图,完成第5~6题。

5.据图分析( )A.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大B.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C.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小D.土壤含水最低海拔地区高于高海拔地区6.与其他月份相比,4月份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 )A.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B.溶蚀作用强,地下水位较高C.土壤疏松,透水性好D.降水少,蒸发旺盛5题,据图曲线形态分析,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A错。

各月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整体呈上升趋势,B对。

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 错。

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错。

第6题,4月份正值春季,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原因是降水少,蒸发旺盛,D对。

山坡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好,土壤含水量高,A错。

溶蚀作用强,多地下河,地下水水位较低,B错。

我国西南地区土壤黏重,透水性差,C错。

6.D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7题。

图1图27.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2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枯枝落叶必须经过分解才能形成有机质,A错;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B错;从图2可以看出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C 对;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D错。

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以有机质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通常在5%以上。

图1为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为取自美国本土两地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8题。

图1图28.图2中Ⅰ、Ⅱ两种土壤分别取自图1中的( )A.甲地、乙地B.乙地、丙地C.丙地、丁地D.乙地、甲地2中两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来分析,取样土壤的土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较高。

丁地是高原山地气候,降水少,植被稀少,而丙地是荒漠景观,植被稀少,均不可能有丰富的有机质;乙地植被为温带草原,土壤有机质丰富,而且较深,对应Ⅰ;甲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热条件较好,植被茂盛,有机质丰富,但分解快,多集中在土壤表层,对应Ⅱ。

9.(拓展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优良的原因。

(2)三江平原的土壤类型是什么?为什么该土壤有机质含量多?(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近些年来,该地区土壤利用出现了哪些问题?(1)题,自然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一看生态破坏程度,二看环境污染状况。

三江平原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沼泽广布,开垦历史较晚,因而受人类的影响较小,从而保持了优良的环境质量。

第(2)题,三江平原位于冷湿的气候区,有机质积累较多,形成了肥力较高的黑土。

第(3)题,注意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如“土壤肥沃”“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第(4)题,人类过度垦殖,只用不养,导致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水土流失等问题。

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黑土。

该地气候寒冷湿润,化合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黑土肥力降低,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