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古汉语 连词介词

“则”第一种用法需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尽管“则”是古代汉语条件复句最常用的连词,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条件复句都必须用“则”。 条件复句的分句之间可以不用“则”连接,教材 列举了“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圣人不 死,大盗不止”这两个一般条件复句和“民无信 不立”这个紧缩条件复句,都没有用“则”。

对比:陈侯以甲戌之日出。 方仲春而东迁。
注意区分介词、连词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 安石《游褒禅山记》)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韩愈《柳子 厚墓志铭》)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 魏风· 相鼠) 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莊子· 逍遙遊) 蜩與學鳩笑之曰……。
“之”的用法之三:用在賓語前置句 中

其是之謂乎?(《左傳· 隱公元年》)
“之”的用法之一:用在定語和中心 語之間


用例:見教材。 这种用法的“之”,一般可以翻译为“的”, 但是二者的用法不同。“的”可以和它前面 的词或词组结合成名词性词组,可以作句中 的各种成分,不限于定语。“之”只能和它 前面的词或词组一起作定语用,“之”的后 面必须有中心语。 红的;写的;我的;人民的;群众拥护的;

“於”“于”用法之 一· 1
课本的第一种用法可以分成两类。 (1)表示处所和时间 表示处所的例子见课本。 表示时间的例子课本459页已举。

注意:这类介宾短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动词之后。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有沿用,如“写于 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
“於”“于”用法之 一· 2
连词“以”和 “而”的用法
以:(一) 1.表目的、结果。命 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 2.表示原因。吾不徒 行以为之椁,以吾从 大夫之后,不可徒行 也。 3.表并列关系。主严 以明,将知以武。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 国策·赵策四》)
▪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 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 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 也可不译。例如:
▪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 子·德充符》)
▪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 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 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 选》注:“瞑,古‘眠’字。”
▪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大宗师》)
▪ (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一、连词
▪ 1.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 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2.连词分类 ▪ ①并列连词 ▪ ③选择连词 ▪ ⑤目的连词 ▪ ⑦转折连词 ▪ ⑨让步连词
②递进连词 ④承接连词 ⑥因果连词 ⑧假设连词
▪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等。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有的
既可以连接词、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如:则、而),
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
2.与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连词
连词的概念 与 而 以 则、然则 虽、虽然 然、然而 之
1.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语言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并列、承接、选择、进层、转折、假设、因
果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连词较多,常用的有:与、及、而、则、
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 可以调换位置,意思是基本不变,介词“与” 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宾语不能和前面 的成分调换位置,否则意思大变,如“汉王与 义帝发丧”变换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完 全不能成立。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 “之”,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 代词“之”。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 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史记·范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短语),在句子中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以、为、与、用、 由、自、从”等。其中“于(於)、以、为、与”
用特别复杂多样,应作为重点。
二、重点介词:
以、于(於)、为、与
(2)介词“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衍化 而来。介词“以”的主要用法 有以下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或凭借的条件,
1985 • 文言虚词,郑星象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1 • 文言虚字,吕叔湘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1944
第一节 介词
一、介词是虚词, 不能单独使用,不能单独充当
句子成分。介词的作用是把名词、名词性短语、 代词等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或动词
性、形容词性短语。
¤介词及其“介绍”的成分组成“介宾结构”(介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而是表 示“在此时”,可译为“当时”、“从 此”。如:
◎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左传)
◎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 以黑衣服为丧服。
◎於是乃摩燕乌集阙2)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在……方面”等,如:
例如:
A.后置:以+名(宾语)。如:
◎[以乱]易整,不武。(左传)
B. 前置:名(宾语)+以。如: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
公4年) ◎[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许行)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略等于“于”。 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离骚)
——我匆匆奔走于前后啊,希望追上前代明王的足 迹。
(3)“以”的宾语位置和“以+宾”结构 的位置
1)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可前置,也可 后置(现代继承后置式)。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拿”、“凭”、 “把”等。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 ◎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韩非子)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庄子)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相当于现代的“因”、 “因为”、“由于”。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 事之。(孟子)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论语)
——陈:同阵,军队布列的阵势。 ◎君子 <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
3)引进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于”(於) 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如: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管 晏列传)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寡 人之於国也)
◎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 “於”;
◎《尚书》、《诗经》中用“于”字占绝大多数, 只有少数地方用“於”;
◎《左传》中“于”、“於”的使用频率大致相 等;
◎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子》、《荀子》 等诸子著作中, “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以责]赐诸民。(战国策) ◎否,[以粟]易之。(许行) 这种“介宾状语+动词中心语”形式为现代汉
语所继承。
B. 在动词后作补语:动+<介+宾>, 如:
◎食<以草具>。(战国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诗·魏 风·木瓜)
—(她)送给我木桃,(我)回报她琼瑶。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 足食终身之鱼。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江苏大学图书馆藏
• 文言虚词例释,李淑章编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9
• 文言虚词例释与练习,孙天章编著,河南人民出版 社 1982
• 常见文言虚词例释,《常见文言虚词例释》编写组,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
• 古书虚词集释,裴学海著,中华书局 1954 •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等编,北京出版社
雕文以写龙。(新序·杂事) ◎[武以]平乱,[文以]经务。 (十六国春秋·北燕录 )
此外,“是以”、“何以”、“奚以”中 的代词“是、何、奚”作“以”的宾 语,通常也都置于“以”之前。如:
◎是以不传。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何以战?
2)“【以+宾】”结构的位置, 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
A.在动词前作状语:[介+宾]+动,如: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左·克段)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庄·逍遥游)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青,取之<于蓝> 而胜<于蓝> 。 (后一“于”字表比较)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战国策)
(1)“于”和“於”的关系
“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 来是两个字。“於”和“于”的 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 音不全相同。
◎苛政猛<于虎>。(礼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行)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许行)
【注意】
(1)介词“于”,在古籍中又写作“乎”,这是由 于“于”和“乎”音近而借用。“乎”字用法和 “于”字基本相一致。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论语·先进)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论语·先进) ◎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庄子)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孟子·公孙丑上)
(2)“诸”在动宾之间是“之于”的合音字。如: ◎请更诸爽垲者。(晏子)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大戴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