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阅读《春节与过年》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二年级过年阅读理解

二年级过年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过年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过年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祝福和祈愿,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利、幸福。
贴春联是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成,上面写着祝福的话语,寓意着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放鞭炮也是过年的传统活动之一。
放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恶和不幸,带来好运和平安。
在除夕夜,人们会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好运连连。
吃团圆饭是过年的重头戏。
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这顿饭通常包括鱼、肉、蔬菜等美味佳肴,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在吃饭时,人们还会互相祝福,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祝福。
除了这些传统活动,在过年期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如拜年、送红包等。
拜年是指向长辈行礼问候,送红包则是向年轻的晚辈表示祝福和关爱。
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厚的亲情和人情味,让人倍感温馨和幸福。
总之,过年是中国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时刻。
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习俗,人们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和祈愿,也加强了家人和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
让我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祝愿大家幸福安康!。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二)阅读一农家过年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农村,过年别有番韵味。
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
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zhān nián)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
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
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
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
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莱包、枣花馍,薰出龙、风、谷仓、麦堆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五”: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就是大年三十。
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
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
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
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
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chóng zhòng )肃穆的气氛。
早晨要先做好供.(gōng gòng)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
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
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
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春节与过年阅读答案
春节与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拜年、赏花灯等。
春节是一个团聚的时刻,许多人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共庆,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春节与过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首先,家庭成员会一起贴春联和福字。
春联是写有对联的红纸条,一般写有吉祥的祝福语,如“岁岁平安”、“万事如意”,用于贴在门上或窗户上。
福字则
是象征吉祥和好运,人们会把福字贴在门上,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些贴纸是传统的装饰,也是为了祈福。
其次,人们还会进行辞旧迎新的传统,比如拜年。
在拜年过程中,长辈和亲朋好友会互相拜年并交换红包。
红包是一种装有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一般来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作为对新年的祝福。
这是一个令人期待且令人愉快的活动,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红包,看看里面有多少钱。
最后,春节期间还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赏花灯、放烟花等。
花灯是一种精心制作的彩灯,用来装饰街道和庭院。
在夜晚,人们会一起去欣赏花灯,享受节日的氛围。
放烟花则是庆祝的一种方式,人们点燃各种各样的烟花爆竹,在夜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烟花。
总之,春节与过年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它不仅可以让人们庆祝新年的到来,也是一个让家人团聚、互相祝福的时刻。
通过贴春联、贴福字、拜年、赏花灯等一系列活动,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年的春节,都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喜庆与欢乐。
梁实秋《过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以下问题。
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其实不特别喜爱过年,大大年夜要守岁,可是十二点不可以睡觉,这关于一个习惯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芒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全部自然有趣,但是北风凛凛,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畅。
炕桌上呼三喝六,没有孩子的份。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首如捣蒜。
大厅上供着先人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固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爱,我尚不可以领会慎终追远的意义。
“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
他人放爆竹,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个桃脯蜜枣沾上一层尘埃。
怎好往嘴里送?大年夜饭按例是特别丰盛的。
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停工,因此年菜事实上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锅子、罐子、盆子里,今后随取随吃,大体历十天不得罄,事实上是每日打扫剩菜。
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见底。
芥末堆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大大年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
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煎熬()桃脯()番薯()罄()腌白菜()咸疙瘩()芥末()饽饽()2.文段写的是大大年夜守岁,共写了几件事?请归纳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的第二句:“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芒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这个描绘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我”不可以领会过年给祖上叩首的含义,想一想看,在这个仪式中寄望着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段是作者回想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风趣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剖析。
春节阅读理解

春节阅读理解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一年一度的春节,让人迎来新的开始,充满了喜庆和希望。
以下是关于春节的阅读材料,请仔细阅读。
春节的起源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左右。
春节作为一个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节日,主要目的是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传统习俗1. 春联和福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和福字。
春联是由一对对对联组成的,寄托着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
而福字则代表福气和好运,也需张贴在窗户或门上。
2.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合家欢乐地享用丰盛的家常菜肴。
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祝福。
3. 红包:红包是春节期间最令人期待的一个传统。
长辈会给晚辈或未婚的年轻人发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寓意给他们带去好运和财富。
4.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春节期间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表演狮舞和龙舞,以驱邪祈福,也带动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5. 烟花爆竹:烟花爆竹是庆祝春节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春节的除夕夜,人们会点燃烟花爆竹,以驱散霉运,祈求来年的平安和繁荣。
春节的意义春节对于华人来说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一次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表达团圆、祈福和美好心愿的时刻。
首先,春节象征着团圆。
华人传统上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
无论身在何地,回家过年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和期盼。
其次,春节也是表达祝福和美好心愿的时刻。
人们通过贴春联、互赠礼物以及拜访亲友,传递着对来年的祝福和美好期许。
一起迎接春节的喜悦和快乐,让人们倍感温暖和幸福。
最后,春节还承载着华人文化的传承和守望。
通过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庆祝仪式,春节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结春节是华人世界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着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的春节阅读训练及答案

北京(de)春节(一)照北京(de)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de)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de)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de).这不是粥,而是小型(de)农业展览会.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吧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de).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de)、喝(de)、穿(de)、用(de),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de)气象.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de)“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de)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de),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de),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de)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1、这个片断主要写( ).2、请在片断中找出一个谚语是:( ),这个谚语说明了().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de)农业展览会”呢()4、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腊八蒜(de)做法是这样(de):()5、“色味双美”(de)意思是颜色和味道都很好.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de)句子是:()6、孩子们准备过年,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de)呢答7、“零七八碎儿”在文中具体指什么8、找出一个过渡句.9、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忙乱”10、文段(de)写了作顺序是什么(二)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de)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de)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de)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de)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de)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正月初一(de)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de)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们特别爱逛庙会,为(de)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de)玩具.庙会上有赛马(de),还有赛骆驼(de).这些比赛并不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de)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多数(de)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de)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1、片断(de)第一自然段(de)主要内容是什么摘录文中(de)句子.()2、除夕真正体现出了过年(de)喜庆气氛,可以有热闹来概括,请找出表示“热闹”(de)句子.()从哪两个方面体会到除夕真热闹:文中划线(de)句子勾画(de)画面反映了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3、除夕真热闹,主要(de)活动有: .4、文中说“正月初一(de)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语句,写下来:()5、“光景”这个词在文中指();“截然不同”(de)意思是()6、第三自然段写了哪些人他们进行什么活动()7、选择这些人物来进行描写,说明了什么()8、这里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de)热闹光景,是属于(详写,略写)这种写作手法在文章中(de)运用有什么作用9、文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de)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de) (de)特点(三)元宵上市,春节(de)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de)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de)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de)一律是玻璃(de),有(de)清一色是牛角(de),有(de)都是纱灯,有(de)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de)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de)确是美好快乐(de)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de)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1、“找出一个夸张句,();说说这样写是为了说明().3、说明灯(de)数量多(de)词语是(),说有灯(de)种类多(de)词语是()4、根据你(de)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属于水浒传(de)有 .属于红楼梦(de)有5、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de)句子是:6、喜欢北京(de)元宵节吗()你从哪句话看出来(de) 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呢。
《春节民俗》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

春节民俗艺术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
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2)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积累运用(30分)(一)选择题。
将所选答案番号填入表格相应位置。
(每小题1分,共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匿.笑(nì)蜷.曲(juǎn)骇.人听闻(hài)踉.踉跄跄(liàng)B.嬉.戏(xī)吮.吸(shǔn)丝丝缕.缕(lóu)絮絮叨.叨(dāo)C.枯涸.(hé)威慑.(shè)头晕目眩.(xuàn)更胜一筹.(chóu)D.滑稽.(jī)冰雹.(bāo)随声附和.(hè)忍俊不禁.(jīn)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嶙峋啜泣灰心丧气一丝不够 B.宽恕收敛海枯石烂兴高彩烈C.峰恋孪生窃窃私语弱肉强食 D.健步提防不可救药日转星移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偏僻的乡村,他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2)啊,你——令人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3)今天他看见了萤火虫的光,虽然那光,小得像小米粒儿,但毕竟是他亲眼看到的啊!A. 渡过感叹迷迷糊糊B.渡过叹服不清不楚C. 度过叹服模模糊糊D.度过感叹模模糊糊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1)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3)嫦娥三号向太空飞去,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
(4)我独自一人形影不离....地来到思源广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你在哪里呀,孩子?B. 考生如拿到印刷不完整,有破损污染的答题卡,应立即找监考老师更换。
C.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33页《读一读写一写》中,“权威”应为“劝慰”。
D. 广东惠州的南山学校小学班2013年秋季期中考“顶碗”,最终有五、六名学生不合格。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春节与过年》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春节与过年》,完成22—25题。
(14分)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
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
据古代神
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
吃人害人。
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
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
牲畜遭到伤害。
“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
做“年关”。
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
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
人们在与“年”作斗
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
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
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
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
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
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
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
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
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
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
有了“年”的概念。
“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
间依据。
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
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
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年”是时间概念,是计算时间的一个单位。
然而,对于“年”的起始,何
时“过年”,何时为“岁首”,却有不同的界定或规范。
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改“岁”为“祀”;周代再改“祀”为“年”,正式以年名“岁”。
⑤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
“正月”,《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
记载。
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
到了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
为岁首之月。
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
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⑥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
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
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
也就是从这个时
候开始,中国的“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
改为“春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
“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时至
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
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
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⑦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
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
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
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
应该说,
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
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22.从上文看,“年”的文化意义有哪些?(4分)
答:
23.末段首句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24.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5.近年来,中国不少年轻人喜欢西方的圣诞节。
读了本文,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3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1分) (2)“年”
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1分) (3)“年”表现了
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
化的宽广胸怀。
(2分)23.不能。
因为中国的改“年”师从日本只是一种推测,
并不确定;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了,不符合实际。
24.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2分);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