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台湾歌仔戏
台湾明华园歌仔戏案例研究

Yi Shu Ping Jian台湾明华园歌仔戏案例研究陈乐洋星海音乐学院摘要:歌仔戏作为一个传统的大众娱乐活动,如何从绝境里重生,开启传统表演艺术的生机,台湾明华园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让埋没的歌仔戏逐渐成为国际瞩目的东方戏剧传奇。
笔者于2017年11月到台湾明华园展开调研,通过访问明华园剧团陈胜福总团长和采访当地个别受众,深入了解明华园剧团在拓展观众和培育市场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为我们繁荣传统戏曲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台湾明华园歌仔戏观众拓展戏曲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138-02一、明华园组织架构与运营明华园从1929年成立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是台湾第一个以现代化、企业化、制度化手法经营的传统剧团,也是台湾目前规模最庞大、最著名的殿堂级歌仔戏剧团,目前旗下共有8个子团与4个协力团队。
明华园主要的特色是家族传承,陈家四代子弟、媳妇全部投入到歌仔戏的编、导、演和制作行列中,他们把歌仔戏当做台湾的文化宝物,采取代代相传的方式,齐心协力对歌仔戏进行保护和传承。
其组织架构上拥有一个总团,分为天、地、玄、黄、日、月、星、辰八个子团以及四个协力团队,直属副品牌有青年军、风神宝宝儿童剧团。
经营模式上总团、子团财务和业务都各自独立进行运作,并且保持相互支援的弹性。
作为总团,主要是以大型演出为主要任务,据统计每一年超过100场国内国际性质的演出,近20年累计演出约为3600场、单年度累计观赏人次为150万人以上。
观众的阶层分布涵盖白领、蓝领各个行业。
明华园通过数据调查,受众年龄层主要是从3岁-103岁,①明华园的歌仔戏足迹遍及了台湾大大小小的城镇,走进偏僻的地方,比如校园、医院、监狱等,为不同的受众带来表演,带来快乐。
陈团长很自豪地说:“明华园的演出是台湾足迹遍布最广、观众阶层最广、戏剧版图最广的表演艺术团队。
横跨16个国家,走遍了40座国际城市,演出足迹遍及各大都市、小乡镇,甚至外岛、医院、监狱、劳工界、校园等多种场合。
闽台歌仔戏传承现状及艺术交流

·37·●经验交流歌仔戏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传入台湾的乱弹戏、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它的艺术形态有民歌、小调、山歌、民间歌舞、采茶戏、车鼓戏等等,并且随着迎神会等各种民俗活动的需要,形成了有化妆人物、唱演结合的游行表演形式歌仔阵,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晋江等闽南语系地区,曲调是以漳州锦歌为基调、表演淳朴、乡土气息浓郁,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深受两岸人民的喜爱。
一、闽台歌仔戏专业演出团体漳州是歌仔戏的摇篮,由最早的锦歌发展到芗剧,培育了一批戏曲文化团体。
其中最为驰名的数漳州芗剧团。
素有“芗剧之帜”的美誉,漳州市芗剧团一九五一年成立以来精心策划组织排演了大型剧目《忠诚谱》、《西施与伍员》、《母子桥》、《王翠翘》等,参加了福建省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二十三届戏剧会演,均获殊荣。
厦门,是闽南人的集散地,闽南文化的汇集中心,也是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综合成就最重要的一个检阅场。
厦门歌仔戏团体,有厦门市同安区歌仔戏剧团和厦门市歌仔戏剧团。
其中以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最负盛名,成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著名的“福金春”和“群声剧团”合并而成,是福建省重点剧团之一。
在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以苏燕蓉、庄海龙、曾振东、曾宝珠等几位演员作为剧团的骨干力量,剧团创作的剧目例如《邵江海》、《杂菜汤》、《厦门新娘》、《三家福》获得多项嘉奖并于近几年来连续四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歌仔戏在厦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从纯自生自灭的状态,走向艺术化道路。
许多团体都争先恐后地到厦门这个城市来显示一下自己实力,促进了厦门歌仔戏的繁荣,歌仔戏因此成为厦门最重要的地方剧种。
厦门市歌仔戏团和漳州芗剧团为歌仔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如果要说到发展和贡献,台湾歌仔戏当仁不让。
歌仔戏从漳州到厦门再到台湾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戏曲的“互动”——从台湾歌仔戏的“热旦”谈起

戏 不再被禁 止 ,但 在 当时 的社 会 背景下 ,女 演 员的 出现还 是 新鲜 事物。在歌 仔戏 的发展初
形成 良好 “ 互动”的结 果。近年 来 ,歌 仔戏在 台湾掀起 新 的发
展高潮 , 仔戏剧 团运营 良好 , 歌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得 益 于 这 种 现 象。 ” 热旦” 象对于现 阶段大 现 陆戏 曲走出低谷 ,迈 向新的辉
看戏的过程 中不知不觉地成 了戏
本 人与 角色的双 重 身份 于一 身 ,
一
总兵 : 有这种事?” “ 秀桃 : 有 ! “ 不信你 问咱阿公
阿嬷 !”
边 演述故事 ,一边 与观众 做游
戏。 游戏的实质和 目的就是娱乐 。
剧情节展开 的见证者 ,从局外 人
变成 了局 内人。今天我们还 能看
或模 拟剧中人物的 ,而是集演员
离 不开观众 的参与。“ 幕表戏 ” 时 期 ( 仔戏 的早 期形 式 , 创作 歌 在
和 表演上具有 “ 一体 化 ” 点 ) 特 ,
喜, 第一次是 总兵遇 刺 , 第二 次是
剑明受伤 。 时, 这 戏中人物的对答
如下 :
演 员与 观众之 间没有距 离感 , 观 众也是表演 的角 色之一 ,他 们在
维普资讯
謇;ti u E nMs hc i c
曲的“ 互动 "
从 台湾 歌 仔 戏 的 “ 旦 ’ 热 ’ 谈起
台湾 一 戏 剧 团演 出《 心 = 刺 王 僚= 专诸 》
开凤
“ 热; 嘉
其 是 对旦 角 的狂 热 崇拜 现 象。 换言 之 ,这是 演员 与观众之 间
三 、 曲 的 “ 众观 ” 戏 观
以上所述的 “ 互动 ”, 就是传
歌仔戏《陈三五娘》剧本整理手记

本期关注Special Attention歌仔戏《陈三五娘》剧本整理手记曾学文2019年,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接到2020戏曲 百戏(昆山)盛典的演出邀请,希望厦门歌仔戏能 与台湾歌仔戏合演一台传统经典剧目,共同展示歌 仔戏剧种。
这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中国戏曲自 形成以来,还没有像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这样,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内对新普查的全国348 个剧种的代表性经典作品进行一次巡礼展示,是一 次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戏曲展演展示活动。
歌仔戏是中国348个戏曲剧种中,唯一根源于 大陆而形成于台湾,由两岸人民共同哺育成长的剧 种。
根据百戏盛典的要求,我们对歌仔戏代表性经 典作品进行了梳理排序,同时咨询台湾合作院团的 可行性。
经过认真研究,选择了歌仔戏最早的四大 剧目之一《陈三五娘》,第一时间获得台湾廖琼枝 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暨薪传歌仔戏剧团的积极响应。
自海峡两岸开放交流以来,台湾著名歌仔戏表演艺 术家廖琼枝老师是第一位跨海来大陆表演的歌仔戏 演员,三十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两岸歌仔戏的交流,《陈三五娘》作为教学剧目一直在台湾传承演出。
在合作的方式上,为了尊重双方各自的风格特 点,保留大陆和台湾歌仔戏大同之下的小异,拟采 用分场演出的方式交错进行,突显各自的特点,包括音乐唱腔、服饰妆扮等,最后“团圆”一场由双 方共同呈现。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疫情打乱所有的计 划。
原本拟定7月份台湾团队来厦门合排,至9月份, 疫情依旧没有松动,台湾团队只好忍痛割爱,放弃 筹备一年多的演出计划。
廖琼枝老师在发给厦门歌 仔戏研习中心的信函中不无遗憾地说到:“好事多 磨,为防杜新冠肺炎疫情,陈三和五娘的故事只能 被迫倒回高楼抛荔枝传情的现实情境。
”因此,百 戏盛典的演出只能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一方承担。
歌仔戏《陈三五娘》源于流传海峡两岸的闽南 民间“歌仔”说唱,如我熟知的台湾第一代歌仔戏 艺人赛月金,她的师傅就是拿着“歌仔簿”教她唱 《陈三五娘》。
试谈歌仔戏(芗剧)现代戏的创新之路

锣鼓 点,只有沙沙 的雨 声和音乐声,随着两人感, 情的升华,翩
翩 起 舞 。完美 的艺 术 效 果 ,使 观 众 和 演 员 一起 溶 八 到 爱 情 的 甜
蜜意 境 中 。
路子走, 导演巧妙地把 民间舞蹈动作溶入到演 员的表演身段中。
如 《 江 海 》中 , 江 海 妻子 第 一 次 为 自 己的 男 人 洗 脚 的 场景 , 邵 邵 演 员 的身 段 表 演使 一 个 普 通 的 生 活 场景 充 满 了柔 美 温 馨 、 蓄 含
了灵活 多变的优越 性和丰富 多彩的创 造能 力。
歌 仔 戏 ( 剧 ) 代 戏 能够 演 得 好 , 够 深 受 群 众 欢 迎 , 芗 现 能 其 主 要原 因在 于 其表 演 敢 于 突 破 ,并 将传 统 的程 式 动 作 和 舞 蹈 化
那段 戏中,两颗年轻 的心撞 出火花,伴 随着柔和的音乐,两人
又如情海歌魂第四场连子怡与阿莲相约在公园游览拍照的那场戏导演巧妙地采用舞蹈形体动作的四方步云步大跳平转等动作加上一段交谊舞整段动作的设计既符合剧情发展又具有很强的可看陛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年轻恋人活泼奔放相亲相爱的舞台形象使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融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试谈歌仔戏 ( 芗剧 ) 现代 戏 的创 新 之路
代 戏 情 海 歌魂 的 第 三 场 , 子 怡 与 阿 莲 这 对 恋 人 突然 相 逢 , 连 阿 莲从 窗 外 跃 身 而 八,扑 进 了连 子 怡 的怀 中 。阿 莲 采 用 了 舞 蹈
要繁荣歌仔戏 ( 芗剧 )戏曲舞台,其表演形式就要大胆改 革,应在传统艺术 的基础上创新,使表演形式的节奏、内容适 应时代 的要 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的体现 传统艺术之美与表 达新 时代 的内容,才能适应新时代观众 的审美需求 。我们要有
台湾非遗名录

台湾非遗名录
1.歌仔戏:歌仔戏是台湾的重要戏曲剧种,起源于漳州芗江流域的“歌仔”(锦歌),传入台湾后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吸收民间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客家糯米酒圆仔:客家糯米酒圆仔是客家人庆祝新年的一种传统食品,具有浓郁的客家风味。
3.台湾原住民族丰年祭: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庆祝丰收、祈求平安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
4.客家板凳龙:客家板凳龙是客家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一种传统舞蹈,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
5.台湾布袋戏:台湾布袋戏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其表演形式和内容都充满了台湾地方特色。
家乡的歌仔戏600字

家乡的歌仔戏600字我的家乡在龙海。
龙海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
有世界最大的石梁桥--江东桥,台胞朝圣地--白礁慈济宫等名胜古迹。
还有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
那里的文化可不深,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戏种,就是歌仔戏。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目前歌仔戏、与京剧、豫剧在台湾戏曲舞台上呈三足鼎立局面。
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
这是台湾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及曲艺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歌仔戏的音乐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民谣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
歌仔戏原本属于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及小丑三种角色为主的戏曲,后来又从北管戏引入大花脸,形成生、旦、净及丑四种角色。
歌仔戏之生角为戏曲中的男性角色,从性质上可分为文生与武生,而依剧中角色年龄则可分为小生与老生两种;旦角依年龄有小旦与老旦,依性质则可分为正旦和花旦。
小生、小旦的表演非常注重眼神,因此戏曲谚语有“小生小旦目尾牵电线”之说。
歌仔戏初以一男一女的对唱为主,后发展为有生、旦、丑三行并兼备科、曲、白的成熟戏剧。
其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旦行有苦旦、正旦,丑行有三花、老婆等角色。
众角色皆用真嗓演唱,其中以苦旦最具特色。
家乡是一杯老酒,一壶香茶。
家乡是朴实的,也是饱满的;如梦幻般存在,却是那么实切,触手可及,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歌仔戏了。
台湾歌仔戏回唐山——《漳州芗剧史稿》选载之六

三月 ,台 南 学 甲慈 济 宫 信 士 前 来进 香 ,特
台》 ,可称 为 台北 歌仔 戏 之始 。主使 者 即是
‘ 土仔 ’ ” 红 。
邀 歌 仔 戏 班 “ 乐 轩 ” 在 白礁 宫 前 排 坛 。 三 演 唱 歌仔 戏 。从 此 揭 开 了 台湾 歌仔 戏 在 闽 南 传 播 。并 发 展 成 为 闽 南 芗 剧 的序 幕 ( 引
据 漳 州 芗 剧 团 台 籍 艺 人 王 银 河
( 9 6 17 ) 10 - 9 5 回忆 , 本 家 台 北 ,九 岁 随父 “
来 厦 门 谋 生 ,十二 岁 在 将 军 祠 学 做 米 粉 ,
为 世 界 船航 所 认 同。 明 末 清 初 ,郑 成功 在
厦 门 建立 反 清 复 明 基 地 .千 帆远 征南 京 和
江 出海 1 : 3的孤 岛 .但 于 商 周 时 代 已 受 九龙 江 闽 越 先 民创 建 的 “ 始 渔 贝 文 化 ” 的 幅 原
射 。九 龙 江 蛋 民 “ 渔 文 化 ” 的 沉 积也 甚 舟 深 厚 。元 明 时期 漳 州 “ 港 ” 取 代 泉 州港 月 后 ,厦 门崭 露 头 角 。成 为 月港 对 外 贸 易 的 交 通要 道 ,并成 为外轮 进 出 九龙江 的航 标 ,
。
同 。古 诗 日 :变 夷 用 夏 到 闽 漳 ,唐代 将 军 “
陈圣 王。 “ 史元 人修 列 传 ,漳江 有庙 祠将 ”唐 军 。 厦 门 的将 军 祠奉 祀 的也 是 “ ” 开漳 圣王 ”
保 生 大 帝 姓 吴 名 卒 。宋 太 平 兴 国 四 年
( 7 )农 历 三 月 十 五 日生 于 白礁 村 。 自小 99
下的台湾人在厦 门享有 治外法权 为号召 , 驱使大批 台民到厦 门旅 居经商 。据前驻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布范围: 歌仔戏,又称 “台湾歌仔戏”,是台湾 同胞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 戏曲剧种,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厦门、 漳州 、泉州等闽南语系地区,以及东南 亚华侨居住的地方。
野台歌仔戏:野台戏即为外台戏,多于庙口演出。 野台歌仔戏为歌仔戏最普遍之演出形式。 内台歌仔戏:内台歌仔戏是指戏院室内剧场演出的 歌仔戏,采售票方式,属于营利演出。 广播歌仔戏:在广播电台穿插歌仔戏节目,或者是 部分电台自组歌仔戏班,以录音或现场演唱,透过 电台广播方式传送至各地。 电视歌仔戏 电影歌仔戏
歌仔戏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唯一发源于 台湾本土的传统戏曲,根据《台湾省通志》 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 兰员山结头份。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 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歌仔戏以掺 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 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故事,成为早期台湾社 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