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合集下载

【资料】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汇编

【资料】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汇编

4. 食品的水分
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的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取决于水分活度(Aw,
也称水活性)。
表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
微生物类群 最低Aw值范围 微生物类群 最低Aw值
大多数细菌 0.99~0.90 嗜盐性细菌 0.75 大多数酵母菌 0.94~0.88 耐高渗酵母 0.60
大多数霉菌 0.94~0.73 干性霉菌 0.65 食品的Aw值在0.60以下,微生物不能生长。 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0.64以下,是食品安全
贮藏的防霉含水量。
二、食品的环境条件 1. 温度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低温对微生物生长不利,但低温微生物在5℃ 以下或更低的温度也能生长,是引起冷藏、冷冻食 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4-10 mg/100g 圆形滤纸色谱法
4、K值
K
H X R H X
1 0 0 %
A T P A D P A M P I M P H X R H X
K值≤20%,绝对新鲜;K值≥40%,腐败鱼早期腐败。
HPLC法测定
5、的变 化
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主要是酸败或酵解。
化学过程:
分解糖类的微生物
碳水化合物
有机酸 +酒精+气体等
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 -酸度升高 -产气,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
第三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
一、感官鉴定:
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色泽:微生物自身代谢;发生化学反应 气味:氨、三甲胺、硫化氢、粪臭素 口味:酸味、苦味 组织状态:变形、软化;肌肉松弛、发黏;结块等
P277表9-5 - -10℃可抑制所有腐败细菌生长, -12℃可 抑制多数霉菌生长, -15℃可抑制多数酵母生长, 18℃可抑制所有霉菌和酵母菌生长。

第九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控制

第九章  食品腐败变质及控制

章名:09|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0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巴氏消毒B.干热灭菌C.间歇灭菌D.高压蒸汽灭菌答:A2.鲜乳的超高温瞬时灭菌(UHT)条件为()A.61〜65℃30minB.70〜75℃15〜16sC.80〜95℃瞬时加热D.135〜137℃3〜5s答:D3.在缺氧环境下,引起食品变质的微生物不可能是()A.酵母B.霉菌C.细菌D.细菌或酵母答:B4.毛霉分解()能力最强。

A蛋白质B淀粉C纤维素D果胶答:A5.一般干制食物的AW值保持()以下,即可达到防霉目的。

A.0.64B.0.85C.0.90D.0.95答:A6.下列哪种保存方法会降低食物的水分活度()A.腌肉B.巴氏消毒C.冷藏D.酸泡菜答:A05判断题(每小题1分)难度:1|易1.乳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含量较均衡,所以及易被微生物腐败。

答:J2.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蛋白质在有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称为腐败。

答:J3.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弱。

答:J4.蛋白质分解菌能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中良好生长,即使无碳化合物存在,生长繁殖也很旺盛。

答:J5.不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虽然也是有一定的蛋白质分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较弱。

答:J6.大多数酵母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都很强,因为蛋白质类食品中N/C比值较高,有利于大多数酵母菌生长。

7.许多霉菌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因而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

答:J8.大多数细菌都能分解单糖和双糖和淀粉。

答:X9.梭状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能分泌果胶酶,使果蔬的组织变软。

答:J10.具有强烈分解蛋白质能力的厌氧性细菌,同时也有较强的脂肪分解能力。

答:X11.微生物能否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决于水分活度(Aw,也称水活性)。

答:J12.食品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答:J13.在5℃左右或更低的温度(甚至-20℃以下)下仍有少数微生物能生长繁殖,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控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不断升级: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也在不 断进步,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食品保鲜技术不断创新: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食品保鲜技术也在不断 更新,如冷链物流、真空包装等,能够更好地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不断提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监管技术 也在不断提升,能够实现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管和追溯。
建立完善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 度
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和考核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配备专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与监管要 求
制定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监管
消费者有权了解食品的安全信息 消费者有权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 消费者有权投诉食品安全问题 消费者有权获得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
营养价值损失:食品腐败变质过 程中,营养物质分解,导致营养 价值降低。
经济损失:腐败变质的食品造成 经济损失,包括生产成本增加和 销售收入减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品安全风险:腐败变质的食品 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增加食品安 全风险。
消费者健康危害:腐败变质的食 品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 引发疾病或不适症状。
,
01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危 害 02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原 因 03 食 品 腐 败 变 质 的 控 制 措 施 04 食 品 防 腐 剂 的 使 用 与 注 意 事 项 05 食 品 安 全 法 规 与 监 管 要 求 06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与 挑 战
食品腐败变质对人体的危害:如细菌、毒素等对人体的侵害,引发食物中毒、疾病等健康问题 食品腐败变质对经济的危害:导致食品浪费、经济损失,影响食品产业的发展 食品腐败变质对环境的危害:腐败食品的丢弃和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食品腐败变质对社会的影响:影响社会稳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sp08第八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sp08第八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微生物学课件
2020/6/17
• 3. 鲜肉变质过程 • 菌群交替现象。3个时期: • (1)需氧菌繁殖期:细菌分解前3~4d,细菌主要在表层
蔓延,最初见到各种球菌,继而出现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枯草杆菌等。 • (2)兼性厌氧菌期:腐败分解3~4d后,细菌已在肉的中 层出现,能见到产气荚膜杆菌等。 • (3)厌氧菌期:在腐败分解的7~8d以后,深层肉中已有 细菌生长,主要是腐败杆菌。 • 这种菌群交替现象与肉的保藏温度有关,当肉的保藏温度 较高时,杆菌的繁殖速度较球菌快。
(3)湿度:空气中的湿度对于微生物生长和食品变质来
讲,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未经包装的食品。 ➢Aw ×100就是大气和作用物平衡中的相对湿度。Aw值反 映了溶液和物质中的水分状态,而相对湿度则表示溶液和 物质周围的空气状态。
2020/6/17
第二节 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及鉴定
变质是指食品受到外界有害因素的污染以后,造成其 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营养价值和 商品价值。
曲霉属、根霉属、青霉属 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乳杆菌属 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 腐败桑瓦拉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 荧光假单胞菌、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变形菌属
假单胞菌属、产碱菌属 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醋杆菌属
腐败是指由微生物引起的蛋白质食品发生的变质。 酸败是指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成酸, 而引起的食品变质。
2020/6/17
• 一、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
• 实质:食品中蛋白质、糖、脂肪在污染微生物的代谢 作用下分解变化而引起的食品理化性质改变的过程。
• 1. 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现代食品加工有三个主要目标:1.确保加工食品的安全性;2.提供高质量的产品;3.使食品具有食用的方便性(延长新鲜产品供应期和货架期,减少厨房操作).微生物和化学因素可能引起的的腐败和变质是影响食品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对加工食品而言,通常是以微生物为主.而所谓的食品质量如风味,颜色和质地等,同样与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酶的作用和化学反应等密切相关。

因此,必须清楚了解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以便更好的控制他们,达到现代食品加工的目的。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特性食品易受到外来的和内在的因素作用而发生腐败变质。

外来的因素,主要指生物学因素,如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虫害等;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食品自身的酶作用以及各种理化作用的影响。

1.1生物学因素1.1.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1)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特点细菌:不管食品是否经过加工处理,在绝大多数场合,其变质主要原因是细菌引起的。

细菌造成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是由于细菌活动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恶臭或异味的结果。

这种现象尤其容易在无空气(氧)的状态下发生,通常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引起食物中毒。

产芽孢细菌非常耐热,如肉毒杆菌在中性环境下,100摄氏度加热数小时有时还不能完全被杀死.耐热性细菌在土壤中存在较多,因此对于土壤中生长的莲藕、芋头、芦笋、竹笋等块根、块茎类原料,在加工时要特别注意。

酵母菌: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而在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一般不生长;在PH值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中生长发育良好。

容易受酵母菌作用而变质的食品有蜂蜜、果酱、果冻、酱油、果酒等。

霉菌:霉菌易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中生长发育,在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中也容易滋生霉菌。

由于霉菌的好气性,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侵害,在水分含量15%以下,可抑制其生长发育。

第1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第1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30~45℃
25~30℃
45~55℃
30~35℃ 15~25℃
-10~-5℃ 12~15℃
细菌污染
细菌的危害
引起食品质量变化
富含分解各种有机物质的酶类,在酶作 致病或引起食物中毒 用下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及碳水 化合物,可使食品的感官性能改变,营 养价值降低,甚至引起食物严重腐败变 质,完全失去食用价值;
(3)水分 微生物生长发育需要自由水分。干制食品 由于脱去了有效水分,能防止细菌、酵母 菌和霉菌的生长。
不同的微生物,其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低 Aw也不同
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水分活度的关系(真部孝明,1992)
中湿食品(Intermediate moisture foods)通过添加大量糖或多元醇使水 分活度降至0.85以下并包装,可防止 酵母和霉菌的生长。 盐藏、糖藏利用其高浓度时具有较高 的渗透压,降低了水分活度,从而抑 制微生物的生长。
第一章 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本章内容重点: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2.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 3.食品保存的主要方法 4.食品质量变化控制的主要途径
现代食品加工有三个主要的目标:
安全性
原料质量 高质量 保藏技术 加工技术 生产设备 方便性
造成食品败坏的原因很多。原料自采收 起,经过运输、预处理、加工、成品贮 运及销售,直至食用前,所处的环境都 有可能是引起食品败坏的直接或间接原 因。
食物 有空气 需氧细菌 霉 菌 酵 母 高水分 需氧细菌 霉 菌 酵 母 低水分 霉菌 无空气 厌氧细菌 酵 母
1.1.2 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1) pH
适宜pH环境 霉菌和酵母菌一般能在酸性环境 生长发育 中性至微碱性繁殖 pH4.0以下其生长活动会受到抑制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

(二)、外在因素
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决定食品是否腐败的重 要外在因素。
即使是在较低温度下,如果相对湿度较高 (冰箱处于未除霜状态),微生物也能很 快生长。
将较干燥的食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食 品表面会吸收水分,从而最终导致微生物 的生长。
食品贮藏处的空气情况也很重要,尤其是 对包装的压缩食品。
乳酸链球菌肽Nisin:又称乳酸链球菌 素,是目前唯一允许作为防腐剂在食 品中使用的细菌素。
,是我国允许使 用的两种国家标准有机防腐剂之一。
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对人体有极微弱的毒性, 是近年来各国普遍使用的安全防腐剂,也 是我国允许使用的两种国家标准的有机防 腐剂之一。
辐射线包括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D值:杀灭食品中活菌菌数90%所需 要吸收的射线剂量,单位为“戈瑞” (Gy,即1kg被辐射物质吸收1J的能 量为1Gy)
环境对辐射杀菌的影响:
氧气:氧气的有无对杀菌效果有显著影响, 有氧存在杀菌效果更好,但是无氧条件下 对食品成分的破坏不及有氧的1/10,所以 一般在无氧条件下进行。
糖类、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水分。 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碳源、氮源、
无机元素、水和生长因子 食品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
食物成分不同,其腐败变质的现象也不同:
以糖类为主要成分的食品变质过程中不会 产生异味。
食品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或脂肪时,其腐 败变质过程会产生大量恶臭的气味。
(2)、食品的氢离子浓度: 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下的食品。 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的食品。 食品的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
盐腌和糖渍是实际生产生活中常用的 保存食品的方法。
嗜高渗微生物(嗜盐,嗜糖)能在高渗透 浓度的介质里面或其表面生长。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

《食品工艺学》知识点第一章食品的腐败变质及其控制食品腐败变质:指食品收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的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第一节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一)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温度(≥100℃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pH、气体成分、Aw、基质条件。

(二)害虫和啮齿动物:害虫、啮齿动物、寄生虫。

二、化学因素(一)酶的作用:①酚酶:酶促褐变需要酚酶或多酚氧化酶、氧气和底物三要素;脂氧合酶,可作用于脂肪酸,产生多种不完全氧化产物。

②酯酶,催化酯键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水溶性酶。

③果胶酶,可使细胞壁及细胞间的果胶物质转变为水溶性的果胶,质地变软。

④蛋白酶,催化蛋白质中肽键水解。

(二)非酶褐变:1、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反应生成棕色甚至黑色的大分子物质。

食品为加热或长期贮存后褐变的主要原因。

防止美拉德反应的措施:降低储藏温度;调节食品水分含量;降低食品pH值,使食品变为酸性;用惰性气体置换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氧气;控制食品转化糖的含量;添加防褐变剂如亚硫酸盐等2、焦糖化反应,糖类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发生脱水与降解发生褐变3、抗坏血酸氧化褐变①抗坏血酸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进而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生产红褐色产物;②抗坏血酸在缺氧的酸性条件下形成糠醛并进一步聚合为褐色物质的结果。

防止措施:降低产品温度;用亚硫酸盐溶液处理产品,抑制葡萄糖转变为5-羟甲基糠醛,或通过还原基团的络合物抑制抗坏血酸变为糠醛,从而防止褐变。

4、食品成分与包装容器发生的的化学反应。

(三)氧化作用:食品中含有的不饱和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等)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

脂肪的氧化酸败,主要是脂肪水解的游离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双键容易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并进一步分解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食品腐败变质及其控制第一讲(3学时)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需要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了解鲜乳、肉类食品的腐败变质现象、原因及目前常用的食品防腐保藏方法、原理及其他卫生管理措施。

重点食品腐败变质的概念、鉴定,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控制食品的腐败变质,保障食品的安全性的方法难点食品腐败变质发生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初步鉴定方法及卫生学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多媒体图片演示,同时采用提问法、比较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进行知识的讲解,举例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导入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的关系教学内容微生物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基本条件,食品腐败变质的化学过程,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腐败变质食品的处理原则,鲜乳、肉类食品腐败变质的特征。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定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的污染,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品的腐败与变质,不仅使理化性状及感官性状发生改变、降低了食品的营养和卫生质量,而且还可能危害人体的健康。

食品腐败变质(food spoilage),是指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如鱼肉的腐臭、油脂的酸败、水果蔬菜的腐烂和粮食的霉变等。

食品的腐败变质原因较多,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性因素,如动、植物食品组织内酶的作用,昆虫、寄生虫以及微生物的污染等。

其中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是最为重要和普遍的,故本章只讨论有关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问题。

1.影响食品变质的因素某种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并不是任何种类的微生物都能在其上生长繁殖。

微生物能否在这种食品上生长繁殖以致使其腐败变质,首先取决于微生物能否利用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与食品本身的基质条件及环境因素有关。

1.1食品的营养组成与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关系1.1.1食品的营养组成食品中的基本营养物质,除含有一定的水分外,主要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维生素构成。

不同原料来源的食品,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有着明显的差异。

由表可见,水果蔬菜及谷物食品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较少的蛋白质,而脂肪的含量则更少;鱼、禽、肉、蛋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只含有较少的碳水化合物;而乳中三大营养物质的含量较均衡。

1.1.2微生物对食品中各类营养物质分解作用的选择性在微生物的生理学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要求,特别是对碳源和氮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因而对含有不同营养成分的食品来说,微生物在其上生长的能力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就微生物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利用的能力不同来加以说明。

(1)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从生理学角度来说,蛋白质在有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称为腐化。

在腐化过程中,分解作用进行得比较彻底,最后形成一些简单的产物,如CO2、H2O、NH3、H2S等,而在厌氧条件下蛋白质被分解的过程称为腐败,在腐败过程中,蛋白质的分解进行得不够彻底,最后形成的是胺类和有机酸等有机物。

在食品卫生学中,我们通常把蛋白质因微生物的作用而造成的败坏通常为腐败,而把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产酸败坏成为酸败。

分解蛋白质的细菌:许多细菌都具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菌所分泌酶的种类和性状。

能分泌胞外酶的种类和性状。

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强,如芽孢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变形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

不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细菌虽然也是有一定的蛋白质分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较弱。

蛋白质分解菌能在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中良好生长,即使无碳化合物存在,生长繁殖也很旺盛。

分解蛋白质的酵母菌:大多数酵母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都很弱,因为蛋白质类食品中N/C比值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酵母菌生长。

某些酵母菌能使凝固的蛋白质缓慢分解,如红棕色拿逊氏酵母菌、白色拟内孢霉、巴氏酵母、啤酒酵母等。

红酵母属中有些种能分解酪蛋白,促成乳制品变质。

分解蛋白质的霉菌:许多霉菌能分泌胞外蛋白酶,因而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

特别是在基质中同时存在有碳水化合物时,霉菌对蛋白质的分解能力较强,如青霉属、曲霉属、根霉属、毛霉属、木霉属和复端孢霉属中许多种,特别是沙门柏干酪青霉和洋葱曲霉能迅速对蛋白质进行分解。

(2)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双糖和单糖。

多糖包括淀粉、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

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主要的成分之一,也是微生物的重要碳源,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分解利用的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细菌:大多数细菌都能分解单糖和双糖,但能分解多糖的细菌比较少。

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能分泌淀粉酶,可强烈地分解淀粉。

如枯草一般感觉、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淀粉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等。

能分解果胶的细菌有欧文氏菌属中的某些种,如胡萝卜软腐败文氏菌、软腐病欧文氏菌等。

梭状芽孢杆菌属的某些种能分泌果胶酶,使果蔬的组织变软。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酵母菌:从生理习性上来说,酵母菌是一类喜糖的微生物,但由于绝大多数酵母菌不能分泌淀粉酶,所以酵母菌能分解利用的碳水化合物通常是单糖及双糖。

极少数种类的酵母菌能分解某些多糖,例如脆皮酵母具有分解果胶的能力。

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霉菌:绝大多数霉菌都具有分解简单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许多霉菌还能分解利用多糖。

如常见的曲霉、毛霉、根霉等均能分解淀粉。

少数霉菌能分解纤维素,特别是绿色木霉具有强烈分解纤维素的能力。

有些霉菌能分解果胶,活力较强的如黑曲霉、米曲霉、灰绿青霉等。

(3)分解脂肪的微生物分解脂肪的细菌:一般而言,具有强烈分解蛋白质能力的好氧性细菌,同时也有较强的脂肪分解能力,如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中一些种,特别是荧光假单胞菌具有很强的分解脂肪的能力。

分解脂肪的酵母菌:能分解脂肪的酵母菌很少。

但少数酵母菌,如解脂假丝酵母菌具有很强的分解脂肪的能力。

油脂的酸败主要由化学因素引起,但在某些情况下亦应注意有否分解脂肪的酵母菌的污染。

分解脂肪的霉菌:霉菌中能分泌脂肪的种类比较多,在食品中常见的有曲霉属、青霉属、根霉属、毛霉属、芽枝霉属及白地霉等。

总之,具有不同营养成分的食品,能适应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种类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对蛋白质分解作用强的是一些细菌和霉菌;对碳水化合物分解作用强的是霉菌、酵母菌及少数细菌;而对脂肪而言,某些霉菌及少数细菌能分解。

因此,根据食品营养组成成分的特点,参考其他环境因素,就可大致推测引起某种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1.2食品的基质条件与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关系如果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对某种微生物来说是适宜的,那么这种微生物能否在食品上生长并引起变质,还取决于食品本身的基质条件及食品所处的环境因素。

这些基质条件主要包括食品中的水分、pH值及渗透压。

1.2.1食品中的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微生物细胞组成不可缺少水,细胞内所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均以水分为溶媒。

在缺水的环境中,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发生障碍,甚至死亡。

但各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所要求的水分含量不同,因此,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决定了生长微生物的种类。

一般来说,含水分较多的食品,细菌容易繁殖;含水分少的食品,霉菌和酵母菌则容易繁殖。

食品中水分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能利用的水是游离水,因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所需水不是取决于总含水量(%),而是取决于水分活度(Aw,也称水活性)。

因为一部分水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盐等结合,这种结合水对微生物是无用的。

因而通常使用水分活度来表示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水。

水分活度(Aw)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汽压(P)与纯水蒸汽压(P0)之比,即Aw=P/P0 。

纯水的Aw=1;无水食品的Aw=0,由此可见,食品的Aw值在0-1之间。

Aw越大,,则说明食品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由水的含量越高,反之亦然。

微生物的生长与Aw值得关系:由于不同的微生物生理特性不同,它们生长繁殖所需要的Aw值也不相同。

表1给出了不同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从表中可以看出,食品的Aw值在O.60以下,则认为微生物不能生长。

一般认为食品Aw值在O.64以下,是食品安全贮藏的防霉含水量。

由表中可以看出,当Aw值低于0.90时,绝大多数细菌已经不能生长;当Aw值低于0.88值时,大多数酵母菌不能生长;而当Aw 低于0.73时,大多数霉菌不能生长。

除极少数耐高渗酵母外,霉菌所要求的Aw值最低。

食品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生长的最低Aw值范围微生物类群最低范围微生物类群最低Aw值大多数细菌 0.99~0.90 嗜盐性细菌 0.75大多数酵母菌 0.94~0.88 耐高渗酵母 0.60大多数霉菌 0.94~0.73 干性霉菌 0.65一般来说,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Aw值为0.995 以上,酵母菌为0.98-0.99,霉菌为0.97-0.99。

食品的Aw值:新鲜的食品原料,例如鱼、肉、水果、蔬菜等含有较多的水分,Aw值一般在O.98~0.99,适合多数微生物的生长,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很容易发生腐败变质。

微生物污染这类食品后,如果其他条件适宜,便首先在食品的表层生长繁殖,导致表面发生腐烂,并消耗食品表层的水分。

与此同时,食品内部的水分通过扩散、渗透等作用转移表面,使表层保持足够的水分活度,从而使微生物不断增值直至整个食品组织彻底溃烂。

1.2.2食品中的pH食品的pH值与微生物的适应性:各种食品都具有一定的氢离子浓度。

根据食品pH值范围的特点,可将食品划分为两大类: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

一般规定pH值在4.5以上者,属于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下者为酸性食品。

例如动物食品的pH值一般在5~7之间,蔬菜pH值在5~6之间,它们一般为非酸性食品;水果的pH值在2~5之间,一般为酸性食品。

各类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范围,食品中氢离子浓度可影响菌体细胞膜上电荷的性质。

当微生物细胞膜上的电荷性质受到食品氢离子浓度的影响而改变后,微生物对某些物质的吸收机制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细胞正常物质代谢活动和酶的作用,因此食品pH值高低是制约微生物生长,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多数细菌最适生长的pH值是7.0左右,酵母菌和霉菌生长的pH值范围较宽,因而非酸性食品适合于大多数细菌及酵母菌、霉菌的生长;细菌生长下限一般在4.5左右,pH值3.3~4.0以下时只有个别耐酸细菌,如乳杆菌属尚能生长,故酸性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酵母和霉菌的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