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合集下载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颜值一词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职场竞争中,颜值对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不少研究者对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这一话题做出更加全面深入的分析。

关于颜值对就业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外表的美貌对于就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相貌俊俏的求职者更容易获得面试机会,甚至在被录用的概率上也更高。

这一现象被认为是由于人们在与外貌精美的个体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好感,从而对其产生正面的评价和态度。

美貌的外表也通常被视为自信、亲和力和社交能力的象征,这对于赢得雇主和同事的认同和支持是很有帮助的。

颜值对就业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

也有研究指出,并非所有颜值对于就业都有积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颜值过高的个体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可能会受到歧视,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够专业和认真。

过高的颜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成为就业的障碍。

一些研究者还指出,颜值与性别、种族、年龄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不同群体的颜值对就业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这表明,在探讨颜值与就业关系时,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职场中,颜值也可能与不同类型的工作和行业有着不同的关联。

据一项研究发现,某些行业(如销售、广告等)更看重外貌,因此美貌的个体在这些行业中可能更容易获得优势。

而在一些技术、学术和专业领域,个体的外表往往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这表明,颜值对于就业的影响可能受到不同行业和工作性质的影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除了外貌的美丑,个体对自身外貌的认知和态度也可能对就业产生影响。

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高的个体更容易在面试和职场中表现自如,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一些研究发现,注重外貌和形象的个体在职业发展中更容易受到重视,因为他们更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从而更容易赢得同事和雇主的认可和支持。

这表明,在考虑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对外貌的态度和认知。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颜值与就业的关系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发现,人们的外貌与其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这篇综述将围绕颜值与就业的关系展开讨论,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

外貌在求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招聘者通常对外貌较为漂亮的求职者更有好感,更愿意给予他们面试的机会。

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于外貌普通的求职者,颜值较高的求职者更容易受到招聘者的青睐。

这一现象被称为“外貌效应”。

外貌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求职过程中,也会对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长相漂亮的人更容易在工作场所中取得成功。

一项研究表明,外貌较好的人更可能晋升到管理层,并获得较高的薪资。

外貌对于销售、客户服务等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职业来说,尤为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颜值较高的销售人员在销售业绩方面表现更出色。

外貌对就业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研究表明,外貌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工作经验也同样重要。

有人认为将外貌作为评判求职者的标准是不公平的,应该更加注重人的内在品质和专业能力。

社会的认知和审美观念也会对外貌与就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对外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颜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

颜值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外貌较好的人更容易获得求职机会和在职业中取得成功。

外貌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求职者的能力和经验同样重要。

在评价求职者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方面的因素,避免将外貌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由于社会认知和审美观念的差异,颜值与就业的关系也存在地区差异。

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_刘石磊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刘石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国内外,相貌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而社会中的相貌偏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职场、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及儿童几个方面来回顾相貌偏见的有关研究,并对相貌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在相貌偏见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相貌偏见;外貌的刻板印象;人格特征;社会交往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7-08一、前言有句名言这样说/漂亮的都是美好的!0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相貌评价标准,但从本质来说,/以貌取人0也就是相貌偏见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行为。

相貌偏见(physica l a ttractiveness bias)是指对某个人的相貌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中有很多领域存在相貌偏见。

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证明了相貌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1]。

人们认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physical attractiveness)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外貌对人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D ion,Bersche i d和W alster(1972)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physica l attracti v eness stereotype),会认为/美的就是好的0(W hat Is B eautifu l Is Good)。

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更讨人喜欢,他们给人感觉更亲切,更强壮,更善良,更幸福,更成功,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约会。

论社会对外貌丑的偏见

论社会对外貌丑的偏见

论社会对外貌丑的偏见作者:陈静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4期摘要:玛丽·雪莱的第一步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描绘了一个被造出来的怪物因为其“丑”,从而所经历的一系列不平等的遭遇。

对整个社会来说,“丑”是根深蒂固遭人排斥的,而这种偏见,毁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一、对丑的偏见说到“丑”,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它和“美”对立联系起来。

本文避开美学与丑学不谈,仅分析文本来探讨丑。

那么这个怪物到底有多丑?文中仅有泛泛的描写,“两只眼睛湿漉漉的,与它们容身的眼窝颜色几乎一样,黄里泛白;脸色枯黄,两片嘴唇直僵僵的,黑不溜秋”①,“奇丑无比的相貌”,五大三粗等等。

而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作者对美的描写就要细致深入多了。

如对维克托的弟弟威廉的描写:“他长得很高,和他的年龄不太相称;一双含笑的眼睛蓝莹莹的,可漂亮了,乌黑的睫毛,蜷曲的头发,一笑起来红润的脸上便露出一对小小的酒窝。

”再如对伊丽莎白美貌和后面关于逃亡的费利克斯一家美貌、智慧的描写等等,都是很详细并且多次出现的。

作者刻意省略描写怪物有多丑,而是写了人类有多美好,来让读者抓取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给人留以想象空间,更让人觉得作者在表达人们都不愿意提起“丑”以及“丑”在社会生活中的隐形性。

二、丑对怪物的影响维克托恐惧怪物的丑,他创造了他,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他的父母。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无论花草动物,而它却没有,证明他是个没有身份的物体。

他的造物者没有给他取名字,他所有的只是很多个用来形容他外貌的代号,如“丑八怪”、“怪物”、“东西”等等。

在上帝创世纪之初,他创造了亚当和万物,并让亚当自己给万物命名,以此说明万物皆属于人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名字对于世间的万物来说是一种承认,父母对孩子的命名除了承认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他得不到主人维克托的承认与接纳,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怪物的复仇变态心理。

人们恐惧怪物的丑,他们本能的抵抗丑陋的事物,并认为他的内心和外表一样丑陋,邪恶,这些都是社会对丑的偏见。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

颜值与就业文献综述颜值与就业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

颜值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相貌特征和外貌吸引力,而就业则是指一个人找到适合的工作并且取得稳定收入的能力。

过去的研究表明,颜值对于个人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相貌好看的人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睐,获得更多的招聘机会和更高的薪水。

这一现象被称为“漂亮盈利效应”,指的是外貌好看的人更容易在职场上取得成功。

更多的研究发现,颜值对于就业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

一些研究认为,尽管颜值可能会在求职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续的工作表现和个人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个人的自信和自我形象也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

一个自信并且有能力的人,往往比外貌特别好看但自信心不足的人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和职业成功。

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对于颜值的要求也不同。

在一些需要与公众接触或者具有形象代言作用的职业中,颜值可能会对就业起到更大的影响。

模特、演员、销售员等职业中,颜值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但在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如科学研究、工程、计算机等领域,能力和知识往往更加重要。

最近的一些研究还发现,颜值对于女性的就业影响要大于男性。

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对女性外貌的关注程度更高,对于女性求职者的外貌要求也更严格。

一些研究还表明,外貌吸引力与女性的工资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颜值在职场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求职过程中,更可能会影响到整个职业生涯和收入水平。

颜值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决定性的。

职场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自信和工作表现。

对于不同的行业和职位,颜值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我们应该在就业时注重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而不仅仅将焦点放在外貌上。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

容貌焦虑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研究意义各类媒介出于私利目的不断制造、贩卖容貌焦虑,营造出谈“容貌”必“焦虑”的拟态环境。

为探究青年群体容貌焦虑的媒介感知及其现实影响力,基于个人信息处理基模的框架,经深度访谈发现,媒介通过营销层出不穷的容貌卖点,固化受众的审美,物化受众的身体,不断加深受众的容貌焦虑。

经此形成的信息处理模式,极易引发受众参与狂欢,过度关注容貌和惯性追随潮流。

但同时,受众对容貌的常态性不满,并不必然导致普遍的极端行为,多数受众对容貌焦虑具有消解和抵抗能力。

近年来,“颜值经济”兴起,与之相伴的是盛行于青年群体中的“容貌焦虑”现象。

“容貌焦虑”一词所表达的内涵早已有之,也曾被称作“外貌焦虑”。

但在我国较为统一的命名源自2020年上映的为中国女性发声的系列短剧《听见她说》中的《魔镜》。

《魔镜》里的“她”对自身容貌极苛刻地追求,陷入极度焦虑中。

这一行为引起广泛共鸣,由“腾讯视频听见她说”主持的微博话题“你有容貌焦虑吗”获15.6万次讨论,7.6亿次阅读①。

这种容貌焦虑不仅体现在相貌上,也体现在身材上,是对自身外在凝视下产生的极度不满与过度苛求,由此引起的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

自“容貌焦虑”一词首次进入大众视野后,因其浅显易懂、极具概括性,在媒介及日常情境中的使用率极高,与其相关的网络热点也频上热搜。

讨论“美”、渴求“美”成了日常议题,出现了不少被裹挟其中无法自拔的年轻男女:“21岁女孩‘自杀式’减肥致脑出血。

”[1]“大连男子为减肥做缩胃手术后死亡。

”[2]“豪门千金赴韩整形身亡。

”[3]“27岁女子整容4天后去世。

”[4]……以节食、整容等手段试图让自己变得更美而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触目惊心。

然而脱离媒介,回归现实,容貌焦虑到底是被媒介建构的“幻象”,还是大多数人真的在为“容貌”而惴惴不安、日夜焦虑,仍然存在着很多疑问。

一、提出问题:容貌焦虑现象及其媒介呈现。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容貌问题已然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个人心理到社会文化,容貌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当我们以认知不正义的视角去审视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和问题。

本文将就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认知不正义与容貌问题的关联认知不正义,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主观偏见、刻板印象等因素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不正义表现得尤为明显。

首先,社会对容貌的过度关注和评价,使得人们往往以貌取人,忽视了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其次,容貌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外貌不佳的人在求职、社交等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

这些现象都反映了认知不正义在容貌问题上的严重性。

三、容貌问题的心理与社会影响容貌问题不仅对个人心理产生影响,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心理层面来看,外貌焦虑、自卑等情绪问题在当今社会愈发严重。

许多人在面对自己的容貌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和不安。

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容貌问题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此外,媒体对容貌的过度渲染和塑造,也加剧了社会对容貌的过度关注和评价。

四、解决容貌问题的路径与策略要解决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容貌问题的认识,消除偏见和歧视。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外貌不佳的人在求职、社交等方面的权益。

此外,媒体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渲染和塑造容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在个人层面,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关注内在品质和能力的发展,而非仅仅关注外在的容貌。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曾经存在严重的容貌歧视现象。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及媒体引导等措施,该地区的容貌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许多外貌不佳的人开始自信地展示自己,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此外,该地区的企事业单位也开始重视员工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而非仅仅以貌取人。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范文

《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容貌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从个人心理到社会文化,容貌问题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在认知不正义的视阈下,容貌问题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通过分析现状、成因及影响,以期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现状分析1. 客观存在的容貌差异每个人的容貌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源于遗传、生长环境、营养等多种因素。

这种客观存在的容貌差异使得个体在社交、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不平等对待。

尤其是在某些社会中,人们对某些外貌的偏见和歧视更是普遍存在。

2. 认知不正义的体现认知不正义指的是由于社会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导致的认知偏见和歧视。

在容貌问题上,这种认知不正义主要体现在对外貌的过度关注和偏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体能力的评价和机会的分配的不平等。

例如,某些外貌特征被视为更具有吸引力或更受欢迎,导致个体在求职、社交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三、成因分析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导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容貌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容貌的看法和评价存在差异。

一些社会文化中,外貌被过度重视,导致个体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此外,媒体对容貌的过度宣传和美化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2. 教育背景因素教育背景也是导致认知不正义视阈下容貌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教育过程中,个体所接受的信息和价值观往往受到教育者的影响。

如果教育者对容貌问题存在偏见或歧视,那么这种偏见和歧视就会传递给个体,进一步加剧了认知不正义和容貌问题。

四、影响分析1. 对个体的影响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对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会导致个体在社交、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自尊。

其次,这种问题还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抑郁等严重心理疾病。

2. 对社会的影响认知不正义视阈下的容貌问题不仅对个体造成影响,还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貌偏见研究述评刘石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在国内外,相貌已经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资源。

而社会中的相貌偏见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从职场、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及儿童几个方面来回顾相貌偏见的有关研究,并对相貌偏见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最后提出在相貌偏见研究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展望。

关键词:相貌偏见;外貌的刻板印象;人格特征;社会交往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9)06-0087-08一、前言有句名言这样说/漂亮的都是美好的!0事实果真如此吗?相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虽然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相貌评价标准,但从本质来说,/以貌取人0也就是相貌偏见属于典型的非理性行为。

相貌偏见(physica l a ttractiveness bias)是指对某个人的相貌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在社会中有很多领域存在相貌偏见。

在国外,很早就有研究证明了相貌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1]。

人们认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physical attractiveness)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外貌对人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心理的和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D ion,Bersche i d和W alster(1972)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physica l attracti v eness stereotype),会认为/美的就是好的0(W hat Is B eautifu l Is Good)。

与相貌平平的人相比,漂亮的人会被认为在社交方面更讨人喜欢,他们给人感觉更亲切,更强壮,更善良,更幸福,更成功,会有更多令人兴奋的约会。

相貌这个变量还可能会影响社会交往的多个方面[2]。

甚至有研究发现法官在法庭上给罪犯判决时,也难免受到仪表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漂亮的被告判的比较宽容,对那些长的难看的像坏人的被告就判的重一些,但对利用相貌吸引力作案的被告判决反而会更重[3]。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相貌有时同一些消极的期望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在某些认知任务中成功潜力小,不够正直,很少关心他人,不谦虚且育儿能力差[4]。

二、相貌偏见研究的领域(一)与职场相关的相貌偏见研究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在求职过程中,长的漂亮的大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给招聘者留下好印收稿日期:2009-05-16修回日期:2009-06-02作者简介:刘石磊(1977-),女,吉林松原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绪心理学。

87象。

包括那些招聘过上千人的人事主管,他们声明不会以貌取人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难以避免。

相貌对第一印象的影响是如此突出,以至于有人称此现象为/冲刺效应0,即当应聘者在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当时,其相貌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面试的机会。

真正的面试印象在雇用推荐意向中占据较大的影响分量。

相貌不仅在招聘过程中是个活跃因素,其在后续的选拔、晋升过程中也起相当的作用。

例如,国外有研究者发现相貌吸引人者会被推荐获得更高的工资,比不吸引人者更加具有说服力,他们能够在谈判中占据有力地位。

总的来说,相貌吸引人的人具有诸多优势:职业发展更容易成功;能够成功的避免法律纠纷和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获得帮助。

在国内,张智勇等人(2005)利用了/无偏见证明0也发现招聘过程中存在相貌偏见,另外男性被试比女性被试更加看重相貌因素在招聘工作中的重要性[5]。

Schneider(1996)等人还发现,在招聘过程中,对于男性求职者来说,这种相貌偏见尤为明显。

与相貌平庸的求职者相比,相貌有吸引力的男性求职者更有机会获得工作,证明了相信偏见也存在性别差异[6]。

Shahan i(1993)等人则在研究中加入了求职者的专业因素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不管专业如何,招聘者都认为漂亮的求职者比相貌普通的求职者更有资格胜任工作[7]。

在D i p boye (1977)等人的研究中,考虑了招聘者的信息包括性别和长相对招聘中的性别偏见与相貌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招聘者的性别和长相如何,条件好的求职者比那些条件不好的求职者更受欢迎,男性求职者比女性求职者更受欢迎,长相好的求职者比长相差的求职者更受欢迎,在招聘中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外貌的刻板印象[8]。

而在H osoda (2003)等人对职场中相貌偏见相关文章所做的元分析显示漂亮的人在求职就业方面比相貌平庸的人境遇要好。

对于所提供的和工作有关的信息是多是少不影响这种外貌效应。

相貌偏见在被试内研究中比在被试间研究中影响更加显著。

相貌偏见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都同等重要,并且这种偏见效应似乎随时间推移而减小[9]。

但是,某些研究显示漂亮的外表并不总是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一些男性类型的岗位上,与相貌平庸的女人相比,漂亮的女人一般会被认为没有能力而不被雇用。

也有调查表明,男性与女性的相貌吸引力会对其职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对于男性来说,外表有吸引力的男人无论是在管理岗位上还是非管理岗位上都会被认为是有优势的。

而漂亮的女人仅在非管理岗位上具有优势,而对于那些找管理岗位的漂亮女性,漂亮反而是负担[10]。

众所周知,相貌只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它同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愿望、个性相比,在多数时候同一个人的工作表现无关。

虽然人生来外貌各有差异,但每个人都应该有同等的展示能力的机会。

除非特定的工作对相貌有要求,否则,我们没有理由将相貌不佳的人拒之门外。

针对在职场中存在的这种相貌偏见,特别是对于很多招聘者来说可能是无意识的,北京大学张智勇提出国内的企业比如在网上招聘的时候,个人简历上可以设置一个开关,照片暂时不弹出来,等招聘者初步筛选之后,对能力有初步的判断,再把照片显示出来,这样可以避免无关的因素对招聘方在用人、识人方面的干扰。

(二)与人格特征、能力素质、社会交往相关的相貌偏见研究虽然很早以前就有关于/美丽0的名言警句让我们相信漂亮在生活中不是那么重要,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但在社会上,通常把/美当作人的价值的金币0(道波尔,1988),作为人的道德、人格的衡量标准。

一些研究发现观察者将良好的品格特性归因于长得漂亮而将那些令人不快的个性归因于相貌的平庸。

人们对漂亮的孩子和成年人的评价比那些相貌平平者更积极更肯定,即使他们素不相识。

同样是素不相识,漂亮88的儿童和成年人也会受到良好的对待,既而他们会表现出更积极的行为和个性特点[11]。

与相貌平庸的人相比,漂亮的人常被认为更更有优势,更亲切,精神更健康,更聪明,社会技能更高。

然而,研究中也分析外貌、人格、智力之间只存在细微的联系。

尽管长得漂亮的人与相貌平庸的人相比少些孤独,少些社会焦虑,更受人欢迎,更有社会技能,但人们的估计夸大了外貌和许多属性间的这种实际关系。

人们也普遍认为,有吸引力的人更有才能,如心理学家landy与S i g a ll[12]在研究中发现同样的文章因作者的容貌的不同而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作者漂亮的文章评价分数高,而作者不漂亮的文章的评价分数低。

对于智力与相貌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也有研究结论。

H un ter(1995)等人利用元分析考察成年人与儿童的外貌与人们估计的智力与实际智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与普通相貌的人相比,外表有吸引力的人通常被人们认为更有能力,这种效果在男性中更明显,特别是在关于能力的外在信息缺失情况下影响更显著。

外貌与实际能力间的联系在儿童身上存在,但在成年人身上不存在。

在相貌对于能力的影响的测量中,直接测量比间接测量所得到的效果更显著[13]。

关于外貌与自信心之间的关系有研究显示,外貌有吸引力的人会更有自信。

Jackson与H uston (1975)通过衡量被试纠正实验者的不礼貌行为的尺度的实验发现相貌有吸引力的美国女性要比相貌平庸的女性更有自信[14]。

从进化论与社会学角度研究显示漂亮对一个人的发展和人际交往都有所影响。

在一个关于社交影响因素的调查中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外貌因素在第一印象的形成与社会响应度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外貌的影响,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们极大的低估了外貌对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

学者们已反复验证个人的外貌会影响其人际吸引力,外貌姣好的人通常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外貌较差者,人际吸引力较差,而且无论各年龄层的人们都会喜欢与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交朋友。

外貌姣好的人不只是会有较多的朋友,其实也会有较多的约会频率。

相貌是否有吸引力对于男女来说都是其选择约会对象的标准之一[15]。

早在1966年,W alster等人就通过举行/电脑舞会0随机安排舞伴发现了在约会中相貌的重要性。

对于被试来说,不管自己的相貌如何,能够决定他有多喜欢他的舞伴,想要再次约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他的约会频率,还有约会对象有多大的魅力的并不是这些舞伴在那些人格测量工具或者是学业测量工具中的分数多少,而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约会对象的相貌[16]。

相貌不仅在交往初期占据重要作用,在建立关系以后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例如在婚姻中,夫妻间的相貌水平差别能够预测婚姻中的行为方式。

例如,妻子若比丈夫更有吸引力,则夫妻关系趋向于更积极,如果丈夫比妻子相貌更有吸引力则夫妻关系趋向于更消极(M c Nu lty 等,2008)[17]。

但有些研究结果显示相貌有吸引力的人并不总是占尽好处。

例如,D ion(1978)的研究显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于有吸引力的男性和女性似乎命运并不相同。

有吸引力的女性似乎比相貌平平者更能吸引异性,但在同性交往中,相貌平庸的男性比相貌堂堂的男性更受欢迎[18]。

而K rebs与Ad i n o lfi(1975)针对外貌对同性及异性人际交往中的影响所做的调查显示,对于同性伙伴来说,在人际交往中被拒绝的往往是最漂亮的被试,能被接受的是中等漂亮的,而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那些相貌平平的被试。

在女性中,外貌与约会之间确实存在联系,而在男性中则不存在[19]。

而Tsai与Chang(2007)[20]所做的研究考察了漂亮模特所作的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情况,发现非常有吸引力的模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比普通相貌的模特小。

相貌的社会接受度也会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89状况。

在Ko w ner(1994)的研究中,证实了在双方第一次见面后所获得的关于自身外貌的反馈资料对于进一步的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即那些知道了他们的相貌是群体中最有吸引力的参与者,与那些告诉相反情况的参与者相比,他们大多数更倾向于选择有吸引力的人作为对象或作为竞争者[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