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比亚的归属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利比亚国家

浅谈利比亚国家

浅谈利比亚国家专业:会计学院班级:B1101姓名:孙榕浛学号:1112110121浅谈利比亚国家[摘要]3月19日,随着法国战斗机的轰鸣和美国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炸响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利比亚,结束了他的宁静,英、法、美等多国对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的军事目标发动进攻,利比亚的民众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中承受着战争的苦难。

局势动荡,外加战争的蹂躏利比亚何去何从?[关键字] 利比亚卡扎菲制空权一.利比亚国家的形成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当地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

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

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

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的黎波里塔尼亚,昔兰尼加和费赞三部分合并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

后改名为利比亚国。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国名暂定为利比亚。

二.利比亚内战✧利比亚简介: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简称利比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

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苏丹、乍得、尼日尔、阿尔及利亚跟突尼西亚相邻,除沿海地区及南部山区外,利比亚大部分为沙漠。

利比亚战略位置重要,并且盛产石油,这曾使它成为欧洲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因该国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排斥。

✧内战过程:2月15日,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爆发了反政府的抗议活动,不少年轻人高呼“打倒腐败分子”,还有人喊出了反对总统卡扎菲的口号。

2月19日,班加西形势急剧恶化,利比亚军队向示威者发射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

利比亚概况

利比亚概况

利比亚概况一、概况(发布时间:2008-11-14 )国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人口:567.3万(2006年利比亚官方统计数字,含35万在利比亚获合法居留资格的外国人)。

利比亚本国人口为532.3万,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两者占总人口的97%。

宗教: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97%是逊尼派穆斯林。

语言:阿拉伯语为国语。

货币:利比亚第纳尔(LYD),1美元=1. 3第纳尔(2007年)。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20万(2005年)。

地理:地处北非中部,位于东经9度-25度,北纬18度-33度。

东接埃及、苏丹,西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乍得,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与意大利、南联盟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非洲北大门”之称。

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或半沙漠。

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主要水源。

气候: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内陆属热带沙漠气候,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

夏季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部沙漠地区的沙漠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首都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二、经济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

1992年开始,受洛克比问题影响,经济状况不断下滑。

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比亚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加之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加快私有化进程,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自然资源利比亚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硅石、硫碘、铝矾土、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

利比亚在哪个洲

利比亚在哪个洲

利比亚在哪个洲利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北部的国家,它在地理位置上介于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处于北纬25度至33度之间,东经09度至25度之间。

这个国家与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苏丹和埃及等国家接壤,其领土面积约为1,770,000平方公里。

利比亚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尽管地广人稀,但几乎全国都位于沙漠地区,其中大部分为沙漠、平原和山地。

撒哈拉沙漠占据了利比亚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使得利比亚成为世界上最为干燥和贫瘠的国家之一。

该国年均降雨量非常低,沙漠气候和半干旱气候在这里占据主导地位。

利比亚最著名的地理特征是它的沙漠。

利比亚的沙漠面积巨大,其中包括特克兰和姆尔祖格纳沙漠等多个著名的沙漠地区。

这些沙漠因其独特的地貌和景观而享有盛誉。

例如,特克兰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沙漠之一,其奇特的沙丘和令人惊叹的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探险家。

尽管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但利比亚拥有一些美丽而迷人的海岸线,位于地中海沿岸。

这些地区的气候明显不同于沙漠地区,更加温和和湿润。

利比亚的地中海海岸线以其美丽的海滩和蓝色的海水而闻名,这里也是一些度假胜地和海边城市的所在。

的黎波里、班加西和苏尔特等城市都位于利比亚的海岸线上,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利比亚的地理位置给这个国家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它的地中海海岸线为旅游业和港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成为了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区域。

此外,该国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其成为非洲最大的石油输出国之一。

然而,长期的政治不稳定和冲突,以及持续的沙漠化等问题对利比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总结起来,利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北部的国家,它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之间。

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沙漠、平原和山地构成,其中沙漠及其景观是最著名的地理特征之一。

尽管地广人稀,但利比亚拥有一些美丽的海滨城市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为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然而,政治不稳定和环境问题对其发展带来了挑战。

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

利比亚马耳他大陆架案

适用这一方法将不能导致公平结果。
被告马耳他请求
请求法院宣布
1、划界必须依国际法进行; 2、在实际适用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时,
应划定一条其每一点均在马耳他基线上的最
近点和利比亚Βιβλιοθήκη 岸低潮线等距离的中间线。二、对于意大利的诉求
意大利政府援引《国际法院规约》第62条
的规定,请求法院允许它参加本案的诉讼程序,
基于上述理由,1985年6月3日法院就本案作出判决: 1、划界时应予考虑的因素是:当事国海岸在一般地理 环境下的相互关系及其一般形状、相向位臵;当事国相关 海岸的不同长度及彼此之间的距离;划界时应避免沿岸国 大陆架区域的面积和各沿岸国海岸线一般走向测定的海岸 相关部分的长度之间出现任何过分的比例失衡; 2、划分利比亚和马耳他两国大陆架的国际法原则和规 则:划界应依公平的原则并考虑一切有关的情况以取得公 平的结果;任何一当事国的大陆架均不得自该国海岸量起 超过200海里,所以不能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自然延伸原则 中得出划分大陆架的标准; 3、首先应该划定一条等距离中间线,然后再依据前述 情况和因素进行调整,以取得公平的结果。 二、确定划分两国大陆架所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
判决细节
国际法院的划界方法
划出一条临时等距离线 划出一条临时等距离线 无人居住的岛屿不予考虑。 法院在划中间线时对无人居住的马尔塔菲尔弗拉岛不予考
虑。
调整等距离线 比照其他标准的要求,对这个最初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
调整等距离线,特别考虑当事国各自海岸线长度情况。
马耳他的海岸线长24英里,利比亚海岸线长192英里,法 院考虑将更大的大陆架区域划归利比亚。
等距离方法不是划分海岸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惟 一适当的方法,甚至也不是惟一被容许划界的出发点。 法院驳回了利比亚和马耳他分别提出的以海槽断 裂区和中间线划分两国间大陆架的主张,转而讨论公 平原则。法院列举了能够体现这一原则的五项普遍适 用的具体原则。公平原则的适用还要求它在每一特定 的划界场合下对有关情况所发挥的作用作出评价。

中东利比亚动荡

中东利比亚动荡

中东利比亚动荡今天,我们来聚焦中东国家利比亚,一直以来这个国家都备受瞩目,不仅因为其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其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动荡。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冲突原因、国际干预以及利比亚的未来等方面,对利比亚的动荡状况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背景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的重要交汇点。

在历史上,这个地区曾多次被希腊、罗马、奥斯曼帝国等强大势力统治。

直到20世纪中期,利比亚通过意大利统治摆脱了传统帝国的影响,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然而,由于部落冲突和政治压制等问题,利比亚在建国初期就饱受内乱之苦。

二、冲突原因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分裂和权力争夺,二是宗派与部落矛盾的激化。

在穆阿迈尔·卡扎菲统治时期,他以高压政策对付不同政治派别和部落,导致深刻的社会撕裂。

卡扎菲的威权统治下,国家发展不平衡,政治腐败盛行,社会福利极度不公,使得人民积怨已久。

这种政治极权加上宗派与部落的矛盾,为利比亚的动荡局势埋下了伏笔。

伊斯兰教派别之间的敌视以及沙漠地区部落之间的争斗,使得政治局势更加复杂和脆弱。

冲突的加剧导致了国家的失序和无政府状态的出现。

三、国际干预利比亚的动荡局势不仅引起了本土问题,也成为国际焦点。

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浪潮中,利比亚也爆发了反政府示威活动,被广泛看作各地推翻独裁者的一个典范。

国际社会在此时调动了军力,并启动了军事干预行动。

北约在利比亚的空袭行动对于卡扎菲政权的垮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这也为利比亚后续的混乱局面埋下了隐患。

国际干预随之带来了权力真空和武器失控等问题,使得利比亚的局势进一步恶化。

四、利比亚的未来面对利比亚的动荡局势,国际社会亟待寻求解决方案。

尽管联合国一直在推动和平进程,利比亚的治理和政治团结仍然是一个困难重重的课题。

国内各派别和部落之间的对立仍然存在,导致政府无法有效运作和实施改革。

同时,恐怖主义和非法武装力量在利比亚广泛存在,对于国内治理和区域稳定都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

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

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政权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卡扎菲政权的独裁统治和对人权的严重侵犯。

然而,卡扎菲统治下的利比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卡扎菲政权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裁统治。

作为长期利比亚领导者,卡扎菲将自己视为利比亚的革命领袖和先知。

他通过多个掌握政治和军事力量的机构,例如人民委员会、人民大会和革命卫队等,牢牢控制着利比亚国家政权。

卡扎菲对各个政治和军事机构的任命和解散权力,使得他个人统治利比亚的决策能够迅速得到执行,但也导致了政府组织的不稳定和权力滥用的问题。

在卡扎菲统治下,反对派和政治异己往往会受到严厉的镇压和迫害,人权状况堪忧。

其次,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经济上,利比亚是一个富油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是石油产业。

卡扎菲政权在石油领域实行了国家垄断,将利比亚的石油资源掌控在自己手中,从而使其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收入。

这一举措使利比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然而,卡扎菲政权对石油收入的控制也导致了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和不可持续性。

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利比亚的经济将面临重大挑战。

此外,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社会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卡扎菲政权一直强调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的价值观。

他提倡一种非正统的伊斯兰教政治理念,称之为“第三国际主义”,旨在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体系抗衡。

卡扎菲政权对于伊斯兰教教义的解读和推行,对于传统伊斯兰学者和原教旨主义者来说是极具争议的。

此外,卡扎菲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这包括普及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提供住房和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支持。

然而,尽管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独裁统治和对人权的侵犯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长期以来,卡扎菲政权对待反对派和政治异议者的手段残酷无情,以至于在2011年利比亚爆发了反政府起义。

利比亚政治中的部落因素

利比亚政治中的部落因素

利比亚政治中的部落因素本文论述的是利比亚政治进程各时期的部落因素。

利比亚领土上最初的土著民以部落为生存单位。

地广人稀的地势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异族统治经历以及阿拉伯人的强势侵入使得部落社会结构在利比亚最终确立。

此后,部落因素贯穿利比亚政治进程中的各个阶段,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利比亚独立前曾先后处于多个异族的统治下。

在沦为殖民地前,利比亚三地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不同异族的统治下,且多为摄政统治,三地间及各自部落间都缺乏联系,自成一体,部落民众多处于分散的自由生活状态。

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对利比亚不同地区、不同部落分而治之,以维持殖民统治并实现统治利益,客观上强化了利比亚民众的部落意识。

独立后,利比亚各地区和部落依旧缺乏统一国家归属感。

伊德里斯王朝时期,利比亚实现了伊斯兰国家的初步建构,但由于统治者的消极无能,未能改变部落意识大于统一国家意识的状况。

卡扎菲统治时期内经历了对部落态度的转变。

统治前期,他希望加强国家的统一意识,淡化部落意识,采取激进的革命民族主义治理国家,摒弃落后的“部落等级制”。

当理想破灭,他回归部落统治,实行偏颇的部落政策,引发民怨,客观上强化了利比亚强社会弱国家的状况。

爆发于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使卡扎菲在维持了对利比亚42年的稳定统治后战败人亡。

部落因素既是利比亚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也对战争进程产生影响。

战后,原来的强人霸权、高压统治瓦解,整个社会高度碎片化。

部落矛盾尖锐,冲突不断,安全局势急剧恶化。

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面临恢复经济、重构政权、稳定社会和组建正规军队等方面的艰巨任务。

正确对待部落因素,加强统一国家意识的培植将在利比亚未来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对利比亚部落概况的论述,包括利比亚部落的起源与现状、结构与运行机制,以及谱系划分与部落特性。

第二章是利比亚独立前的部落发展,论述了异族统治下的利比亚部落状态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利比亚

利比亚

利比亚战争原因及局势分析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但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

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的基地。

“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

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

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Al-Zaria)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却成为了某些霸权主义有依有据的合法侵略。

真情与谎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没有谁能逃脱。

人类的谎言是与生就有的。

但是,如果说谎者能骗取了一个国家或是世界都被说谎者的言辞所打动,或是无可奈何的时候,那这个谎者的散布者就要有敏锐的头脑和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量”。

在这二十年当中美国连续打了四场局部战争,而这几场战争都是建立在谎言和欺骗当中的。

而现在的利比亚战事还是建立在谎言和欺骗上的。

美国政府说:“卡扎菲政府已经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他的合法的政治地位已不复存在。

卡扎菲的利比亚政府必须下台”。

因此,没有人怀疑美国和盟军的真实意图。

美国利用“推特”和“脸谱”等互联网络上的优势,在中东地区和世界范围制造动乱。

突尼斯、埃及、巴林,叙利亚和利比亚的骚乱都是美国在背后的指使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现在利比亚的局势,已经朝着美国所希望的道路上背道而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球时报刊文:俄收回祖上基业和支持分裂不是一回事
27292人参与777评论
原标题:王海运:中国不必为克里米亚公投纠结
克里米亚16日全民公投,以96.77%的高票支持“脱乌入俄”。

针对这个结果,俄罗斯与乌克兰及西方大国各执一词剑拔弩张。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作何表态?目前,中国舆论场真的有点纠结。

不过,换个思路考虑问题,中国完全可以避免纠结,甚至可以赢得主动。

中国必须坚持“尊重国家领土统一完整”的国际法基本准则,同时必须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权利。

如果两者发生冲突,那就要看“历史经纬”。

从历史上看,克里米亚几百年都是俄的组成部分,是俄固有领土。

1954年被赫鲁晓夫当作礼物送给了乌克兰,但是这仅可视为苏联内部行政边界的调整,并不具有国际法理效力。

至于苏联解体后俄乌作为主权国家所签订的有关协议是否具有国际法理效力,双方说法不一,恐怕也难以为凭。

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俄罗斯即使最后收回了祖上留下的基业,也符合“历史经纬”的依据,这和支持分裂主义不是一回事。

笔者认为,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并不会造成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被动;克里米亚和台湾没有可比性。

两岸分治是中国内战的延续,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台湾具有绝对充分且没有争议的国际法理基础。

有人可能要拿西藏、新疆说事,我们同样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两地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过去、现在都是祖国母亲的孩子,任何势力都休想以任何形式从祖国母亲怀抱中将其夺走。

钓鱼岛也存在类似情况,理所当然应当回归祖国的怀抱,恢复历史正义。

因此,中国在克里米亚公投表态问题上不必纠结,可在时机成熟时顺应其公投结果。

这不仅符合维护国际法基本准则,而且符合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走失的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同“国家领土统一完整”原则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其应有之义。

克里米亚公投宣布要加入俄联邦,并不是“分离主义”,而是“历史的回归”。

中国并不是无原则地力挺俄罗斯,中国力挺的是国际正义。

当然,外交部门要讲究外交艺术,外交表态既要考虑原则立场,又要照顾“现实因素”,进行“全面权衡”;既要考虑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又要考虑各方的利益及其中国与各方的关系。

一段时间内,外交表态原则些、中性些、慢一些无可非议。

当前中国外交的运筹重点应
当放到劝谈促和、维护和平上,防止危机引发大国对抗进一步升温,避免冷战甚至热战的发生。

待条件成熟时,再明确表态,并且以此换回重要战略利益。

笔者呼吁,在坚持“尊重主权国家领土完整”原则问题上,中国应当更多地强调“历史经纬”,强调“祖籍国权利”的优先性。

中国应当推动国际社会强化这一长期被忽视的国际法重要内涵,并且以其作为对付分裂主义、分离主义的有力武器。

▲(作者是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