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

合集下载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

书法的线条训练文字版解读

书法的线条训练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

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

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

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

《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

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

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

书法的线条练习 提按

书法的线条练习 提按

书法的线条练习提按”是书法创作的生命线(2011-04-18 18:38:39)书法的线条练习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

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由于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动感、立体感、节奏感等等。

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目(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练习。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以为要想切实进步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感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

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

《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实在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往练习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往分析: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

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当,“躲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蕴藉,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进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气力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往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同一的佳作。

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东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冷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厚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

书法中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书法中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书法中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个人认为,笔力的表现为书法作品增色不少,但是,若要表现的酣畅淋漓,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聊一聊传统笔力与现代人眼中的笔力,望对书友有所启发,看完需要点耐心哈。

首先说现代人眼中的笔力:笔力——笔毫在运行时与阻力对应的反作用力。

即阻力越大,笔力越强。

所以可以在增加阻力上做文章。

怎样才能增加阻力呢?1、选择表面毛糙或质地松软的纸,以增加笔毫与纸面的摩擦力。

2、增加手对笔的垂直压力,即重按,但此法对提笔书写表现笔力没有作用。

3、运腕,使笔毫呈逆势涩行状,即笔杆的倒向与笔画的走向相反。

这些是一般的表现手法,下面对之逐一分析:1、选择表面毛糙的纸,书写时会有轻微的“沙沙”声,说明笔毫运行时在克服阻力,写起来感觉非常过瘾(这样比较伤笔,好笔慎用),而如果拿一块表面光滑的玻璃,感觉是滑,笔留不住,阻力微乎其微,笔力就无从谈起了。

2、提笔书写时,笔毫与纸面的接触面是小了,纸的受力面随之缩小,但压强没有变(还可表现笔力,只是人很难感觉到笔毫对纸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要想表现笔力就要靠速度,提笔时笔锋抵纸,如果速度慢了,非常难控制(尤其是弹性很小的长锋软毫),无法表现笔力,写出的线如春蚓秋蛇。

只有加快速度,如快刀斩乱麻,写出的线才能干净利索,才有力的感觉。

3、倾倒方向与笔画走向相反,这样能充分发挥笔锋的弹性,从而增加笔毫对纸的压力,进而增加阻力。

同时,笔头根部墨汁可以充分溢出被纸吸收,产生力透纸背的视觉效果,写出的笔画有厚度,墨像堆在纸面上。

笔杆的倒向不同,笔毫对纸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如笔杆倒向与笔画走向一致(即拖锋),这种情况下笔毫对纸的压力最小,最难写出笔力,故不可取;第二种情况是笔杆向笔画两侧倾倒(即偏锋),因为笔画两侧受力不对称,表现笔力也不理想。

最后,还是笔杆的倒向与笔画走向相反最易表现笔力,而这要靠运腕才能做到。

这种方法对用软毫笔表现笔力作用更为明显。

以上是一家之言,下面,在看看传统的对笔力的理解,请耐心看完:笔力,来自笔锋与纸、绢、绫、碑石等书写材质间产生的摩擦力。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之线条训练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之线条训练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之线条训练第一篇: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之线条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之线条训练曾永发【摘要】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书法线条的质量决定着书法作品的品位,线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书法好坏,初学书法者对横画线条、竖画线条、S形线条进行严格的训练,掌握技法技巧,对表现出书法艺术之美,其艺术的高深、精髓而富有变化的线条艺术之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书法线条横画竖画S形我们知道书法是汉字的表现形式,而线条又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要素。

我们如果把一个汉字比作一座高楼大厦的话,那么书法的线条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地基、钢筋、水泥、砖块。

因此,书法写得好坏与否首先应该取决于书法线条的好坏与否。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语言:“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书法线条的质量决定着书法作品的品位;书法线条是书法艺术构成的基本手段,线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书法作品艺术境界的高下;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

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

”通常也会有人说“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 我们知道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这种对书法内涵的概括虽并不完全准确,却从另一点准确地把握住了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的最本质的东西。

书法的线条作为构成中国书法艺术的最本质的媒介,确实关系着书法作品的审美感受。

高质量、细微而又变化丰富的书法线条对于书法主体精神的传达,书法文化精髓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中国书法史来看,汉代以前,中国书法它是处于一个不自觉的状态。

就是说书法在人们的心中只是潜意识的概念,凌乱而又不清晰。

人们对书法线条的认识也很肤浅的,古人写字也是从实际出发,规范、清晰、易认是最重要的。

而到了汉代以后,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从蒙昧而开始走向了一种清晰、自觉的状态。

人们开始从审美的角度去追求,人们对书法线条的认识、书法线条美的追求也开始逐渐进行探讨、研究、训练,从而书法线条的表现力也开始得到解放。

书法的基础,线条练习

书法的基础,线条练习

书法的基础,线条练习一、横画线条练习在书法笔画线条练习中,要求“藏锋”,也就是要将笔锋藏于笔画线条之中,尽量不要“露锋”。

如果笔锋露出线条之外,就犯了“侧锋”的大忌了。

书法笔画线条重点掌握“中锋运笔”,这样才能这出挺健流畅,”如屋漏痕”般遒劲有力的线条。

二、竖画线条练习初学书法时要对横画线条、竖画线条、圆形线条、S形线条等进行严格的训练。

掌握技法技巧,对表现出书法艺术之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圆圈线条练习——从里向外走(一)起笔——起笔要顿所谓“顿”,就是笔锋着纸后轻轻地上下抖动几下,其目的就是将露于线条之外的笔锋调整到线条之中,使之“藏锋”。

书法笔画线条起笔时要求“欲右先左”,即如果笔画是从左往右写的话,起笔时要求笔画先从右往左写,然后再回过来从左往右,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让笔锋藏于线条之中。

(二)行笔——行笔要畅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要求线形统一,不能出现“蜂腰”“侧锋”和“飞白”等现象。

要使线条流畅,首先要做到呼吸均匀,千万不要憋着一口气,要气息流畅,这样就会克服紧张情绪,有效地减轻停顿、颤抖等现象。

解决线条粗细不均、线形不统一和“侧锋”等现象,必须“中锋运笔”,只有这样线条才能如“春蚕吐丝”般劲健连绵。

在行笔过中要注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一根线,尤其是长线,在行笔中切不可一泻千里,要尽量利用笔触运行的快慢、轻重来控制线条的节奏变化,在转折的地方要“顿笔”,这样既可以调整笔锋运行的轨迹方向,又可以产生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变化的线条才能产生韵律,只有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才有生命力。

(三)收笔——收笔要留书法笔画线条要求收笔时要“回锋”,也就是要将笔锋回过来藏到线条之中。

“留”就是将笔锋留于线条之中,切不可将线条尾巴随意地拖到线条的外面。

在画线条时只要将笔适时停住,不要下意识地拖带即可。

(四)顺、逆锋初学者中,人们往往习惯于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运笔,这种习惯的运笔叫“顺锋”,而从右往左或从下往上的运笔就没有“顺锋”自然,比较别扭,所以称为“逆锋”。

书法线条的入门训练方法,很实用!

书法线条的入门训练方法,很实用!

书法线条的入门训练方法,很实用!
书法是写字,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性“写字”,也不是古代学童开蒙学习的“写字”,而是建立在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基础之上的“写志”、“写意”、“写心”。

书法艺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展示与欣赏,而在于它的广大而深远意义是树立一个心志,传承学习使人得已高雅修养、刻苦努力使人得已提高和创新,渐入所追求的新境界,达到艺术思维与作品的完美统一。

书法入门的一些基础练习方法:
几何图形训练法
横画训练
运笔训练
中锋行走训练
这些几何图形多练有益
先从直线的图形开始,横向和竖向的直线,保持粗细一致,间距相等,注意保持稳定性。

圈圈
(画圈练习)
体验笔墨纸砚的性能,并能熟练掌握毛笔的起笔、收笔以及线条的粗细的均匀程度。

说明:当笔毫在纸上落下时.笔尖指向某一方向.当笔尖的指向与线条推移的方向正好相反时,这种运笔方式称为中锋。

书写中锋线条时笔尖始终在线条中央。

要求:
1、保持正确的执笔姿势(推荐双钩法)在纸上书写,笔尖按下后,让它始终指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直至线条均匀、平稳。

2、注意墨的浓淡,墨汁太浓的时候笔在纸上比较难拖动,墨中水分含量太大的时候,纸会晕墨;其次是笔锋上的墨量饱和度,同理。

一般来说笔蘸墨的时候要蘸到笔根,然后在砚的边沿慢慢刮去多余墨
量,多写多练就能把握好笔上墨的含量。

3、做以上练习时注意肩部的放松与配合。

4、比较空中运笔和实际书写手部感觉的区别。

时长:建议练习一周,每天半小时左右。

内容源自御宝阁书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书法中的“力量感”!力是如何体现?怎么样写书法更有力

书法中的“力量感”!力是如何体现?怎么样写书法更有力

书法中的“力量感”!力是如何体现?怎么样写书法更有力
书法的力量感是书法的重要的特征,一幅书法作品,不管结构写的如何、格调如何之高妙,但是如果这幅字里的字没有力量感,软绵无力,线条如面条,那它也称不上好的书法作品。

方法一、方圆并进
书法笔画的起笔非常的重要,起笔模糊、犹豫的笔画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所以起笔干净利索更容易让笔画充满力量感。

二.同样的笔画,方笔越多则给人的力量感就越强,圆笔比较多则字会显得柔和很多。

所以你看魏碑的力量感一般很强,就是因为它的方笔比较多,比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等。

笔画的形状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力量感,这个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比如一根钢筋平平的放在地上,你是感觉不到它的力量感的,但是你把它折弯,就会给人以力量感,有一种弹性在,这在书法里也叫“势”,古人把书法叫“书势”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个人说“直则无力”,你观察古人的字帖,就会发现,很少有笔画是直的,一般都会有弧度,这样能给人以力量感。

三.书写的速度和力度有直接的关系,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快速写出来的字力量感就会强一点,但这个是有一个度的。

这个速度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书写的连贯性,书写的越连贯,给人的力量感就越强,尤其是在行草书里面。

如何让毛笔字写得刚健有力?告诉你一个好办法

如何让毛笔字写得刚健有力?告诉你一个好办法

如何让⽑笔字写得刚健有⼒?告诉你⼀个好办法如何让⽑笔字写得刚健有⼒?告诉你⼀个好办法⽑笔字⼊门的第⼀个难点,就是书写时⽤笔⼒度的控制。

⼒度⼩了,笔画线条不饱满,⼒度⼤了,笔画线条变粗笨,都显得⼗分难看。

那么,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刚劲有⼒⽽⼜匀称呢?⽤什么样的笔法和字体,可以达到这样的训练效果呢?答案就是练好中锋,学写篆书。

中锋⽤笔是最基本的笔法,是其他⼀切笔法的基础;篆书字体⼜都以直画和弧画的线条为主,两者结合,既简单易学,⼜有效实⽤。

《说⽂解字建⾸》五百四⼗部⼩篆描红字帖中锋笔法要求笔杆在书写的时候与纸⾯垂直,写出均匀饱满的线条。

⽽⼩篆部⾸笔画简单,⽤来练习中锋可谓是相得益彰。

《说⽂习篆》⼿册⼿册可作为篆书部⾸临帖使⽤,内容除了540个部⾸的⼤字图⽰,还有注⾳释义以及篆书基本笔法的讲解,实⽤到位。

中锋笔法的练习要点,在于“逆⼊、涩⾏、紧收”这六个字上,写的时候,要以⼿腕的⼒量来带动⽑笔,⽽不是⼿指,否则会影响⾏笔的稳定性,就会出现⼒度不平衡,线条不均匀的情况。

篆书《论语》精选篇描红字帖清代书法⼤师吴⼤瀓的⼤篆,充满⾦⽯古意,字体遒劲有⼒,线条端正匀称,⽤来做巩固中锋笔法的练习最为适合。

在笔法特点上,也与篆书部⾸形成前后连接的关系。

邓⽯如⼩篆《⼼经》描红字帖与⼤篆不同,⼩篆更为优雅,字体更加对称。

此款字帖为邓⽯如⼤师的⼩篆《⼼经》字帖,部分字在笔画上还带有⾪书的风格,可谓篆⾪结合,风格独特。

古⼈⽤“锥画沙”和“屋漏痕”形容有质量的中锋线条,可见其⼒度会使得笔画有⽴体感。

做到这⼀点,你在学写其他书体,⾃然能把⼒度带到更复杂的笔法和笔画的运⽤中,⽆论何种字体,都能写得刚健有⼒⽽美观耐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线条爆发力的形成及训练方法书法艺术中的变与不变书谱云:“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

宗,即法、根、道,是不变的;变,即化,化为己有,自成面目;随其性,则强调了感性的重要性,强调了情感的张扬。

书法讲究变,变则发展;书法也讲究不变,不变则守道。

书法在变与不变之中循环、在变与不变之中生存、在变与不变之中发展。

当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其变化的层次也不一样。

浅层次的变有:从慢到快的变、从生到熟的变、从不会到会的变。

较深层次的变有:结体的变、章法的变、艺术风格的变。

但是,作为书法表现的对象——汉字不变,书写使用的工具——毛笔不变,基本技法不变,对比变化的规律不变,协调统一的关系不变。

在书法艺术中,从用笔到用墨、从线条到结构、从字法到章法、从技术到思想、从古到今,一直都在变。

在变中生存、在变中发展、在变中延续、在变中获得新生。

在书法的书写上,就形成了两种基本的书写方式,一是感性书写,二是理性书写。

总之,变贯穿在书法的整个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建立在不变的基础之上,变相对于不变而存在。

从思维角度讲,变与不变的形式有三种:感性的变与不变、理性的变与不变、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

一、感性的变与不变1 、感性的变。

感性,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产生的直观感受。

感性的变,是根据这些直观感受而形成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单纯的靠感觉产生的,另一种是理性后的感性。

即学书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理性——感性,由初学者单纯的、表面的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高层次的感性。

由此可知,感性的变在书法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

而在这两个感性的阶段中,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阶段的感性是先天固有的,是人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冲击,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

如看到书法的美,就想学习书法,听到歌曲美,就想学习音乐,任何人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产生感觉。

第二阶段的感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理性后的感性。

是通过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分析、技术的精湛后形成的,是人们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情感、追求直接融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识,就产生了不同的感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

所以,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从感性开始,通过量的积累,对书法产生充分的认识,很自然地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的指导下刻苦练习,最终达到心手两忘,“随其性欲”,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返老还童”的艺术境界,但一定要知道“返老还童”和“儿童”的本质区别。

第一个感性阶段,是知识积累的阶段,是每个学书者的必经之路。

初学书法者,由于对书法不懂,学习全凭感觉,看什么字好看就写什么字,或者比猫画虎,这样做只能事倍功半。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找老师、前辈请教,先吃透一家,并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使技术逐步完善,思想逐步提高,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从而上升到理性阶段。

经过理性阶段之后的感性阶段,有的人可以达到,有的人终生也不能达到,是学书者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个阶段,由于已经熟练掌握了书法的技术,具备了深厚的功底,艺术思想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因此,这时的书写,主要在于感性的发挥,不用再刻意考虑用笔、用墨、结体等因素,只管尽情抒发情感,表现才情,追求我行我素、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作品则具有天然去雕饰之自然美。

道理很简单,已经会走路的人,在走路的时候从来不考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感性的变,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在学习书法中,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敢想敢做。

面对古今那么多优秀作品,如何选择,从何做起?实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一是由远到近。

从古代碑帖入手循序渐进,也就是从源到流、从本到末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了基本功的练习,按部就班,但其时效性比较差。

另一种就是由近及远。

从当今大家入手,进行大胆的临摹学习,其时效性较高,往往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种方法是聪明的,它有几大好处:(1)不用考虑理由。

选择的都是近代或当代认可的作品,他们的成功就是理由。

(2)容易达到“会古通今”。

近代或当代被认可的作品都是继承和创新的典范。

(3)紧跟时代步伐。

采用的是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方法,把现代和当代的精华吸取过来,既适应了时代,又抓住了流行。

(4)不用怀疑方向。

跟着成功的人走,走他们走过的路,就不会迷失方向,轻松自如。

(5)成功的机会大、效率高。

符合当代大家的口味,又是直接“摘果子”法,所以,可以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选择由近及远学习方法的人往往具有不寻常智慧和胆量,感觉灵敏,才情极高。

但应注意,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之后,要进行回归,多临古代碑帖,其目的是找到根源,把根扎得更深些,根深了枝叶才能茂盛,长成参天大树。

感性的变,是人的本能,是追求个性的结果。

感性的变不分年龄、性别和层次,人人都具备,有广泛性和普及性。

感性的变随意性很大,具有想变就变、说变就变的特点。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容易见异思迁、故步自封等。

有的因此而成功,有的因此而失败,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沮丧,就像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一样,走同一条路,结果会不同,由很多因素决定。

实际上感性的变也是有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基本功时,就不要只凭感觉写,随手而写,信笔为体,那是永远也写不好字的。

当条件具备时,有坚实的基本功做后盾,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作品中抒发写出自己的情感。

2、感性的不变。

感性的不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因为没有感悟到而不知道变,这种不变是非常可怕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其感性思维极差,只知道埋头用功,感觉不到或很少感觉到字的美感;或者是学的太少、太单一,抱住一本字帖不放,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天地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吸取不到更多的营养,很难走出新路。

如有的老先生从小就酷爱书法,用尽毕生精力追求,结果只是落个会写字而已。

另一种是能够感悟到而不变,同样,这种不变也要引起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过于强调基本功,总觉得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从而忽略了前进,也就是说强调了继承,而忽略了发展。

拿一棵树来说,向下是为了扎根,向上是为了发展,如果只知道向下扎根,而不知道向上发展,永远也成不了参天大树。

基本功是相对而言的,他不能用时间来衡量,没有一个确定的尺度,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方向。

基本功很重要,发展是硬道理。

二理性的变与不变1、理性的变。

理性的变是指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通过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而产生的变化。

这个阶段的变化主要是靠理性思维来完成的,是建立在雄厚的基本功之上的。

当对书法具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功力之后,就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为达到返老还童奠定基础。

“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

”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

通过理性分析,可以明白道理,不使误入歧途。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理性为朝目标迈进指明了方向。

理性可以指导观念,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理性注重用实事说话,在处理问题时多用思考、论证的方法。

理性的变讲究对比、变化、协调、统一的关系,反对重复、雷同。

常用此方法来规范书法的行为,使书法始终沿着轨道行驶,不至于脱轨。

理性的变,是全凭理性办事,从不感情用事。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理性的变注重技术的发挥,由此,形成了理性书写。

其表现为理智、严谨,追求准确到位、不差毫厘的艺术风格,充分表现技术和思想。

技术决定着质量,思想决定着艺术风格。

所以,在功夫上,下再多力也不为过。

功夫分内功和外功。

内功是指技术,属于硬件部分。

外功是指知识和艺术思想,属于软件部分。

如书写技术中的笔法有:连、断;转、折;粗、细;快、慢等。

字法有:宽、窄;大、小;粗、细;松、紧;连、断;高、低等。

墨法有:浓、淡;干、湿;燥、润等。

章法有:对联、中堂、横幅、条幅、扇面等。

在艺术风格上有细腻的、粗犷的;喜庆的、悲哀的;连绵的、冷俊的等。

例如“兰亭序”之喜庆;“祭侄稿”之悲哀;“书谱”之浪漫,张旭之狂放、欧阳询之险峻等,不同流派其技术和思想各有千秋,真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这些都要认真地、不断地、有序地、逐步地学习,逐步加以完善,才能真正地学好技术。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书法专业理论知识及各类艺术知识的提高,还必须有文、理、史、哲等知识做后盾。

技术又以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字体的不同而所不同。

这些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理性的变,是利用智慧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变。

在学习书法中,人们清楚地知道书法离开技术和功夫不行,但也明白纯粹依靠技术和功夫是不行的,那样会成为“书匠”。

追求技术和功夫的目的是在技术和功夫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书法。

所以,当掌握住书法的技术和功夫之后,就要变,要思变,要善变,要表现思想,技术、功夫都要为思想服务,这才是理性的变的真正归宿。

2、理性的不变。

理性的不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古不化,始终抱着古人不肯改变。

在学习书法的中,这样的学习者很难有所发展,要懂得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

二是守成不变,始终抱着已有成功不肯改变。

在学习书法中,一次偶尔的成功,不等于永远的成功。

光靠吃老本是早晚要吃完的,靠守是守不住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要想守住江山,就要在发展上下功夫。

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只有不断地注入新的元素,才有可能保持事物的长新。

三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变与不变。

孙过庭在书谱中告诉我们:“岂唯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书法不只是贯通古今,同时还融入了深切的情感,调和了其格调与情趣。

这就构成了书法艺术变化的全部过程,感性和理性、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如果有一方面不足,就会影响其质量,因此,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提高,就要考虑平衡发展。

拿“木桶理论”来说,水平面的高度,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快板高度,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快板的高度。

学习书法也是一样,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既需要感性又需要理性,既需要技术又需要情感。

作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感性和理性、技术和情感等因素的综合发挥,而且发挥出来的水平往往只是你综合能力中最低的那个水平,因此,只有这些能力得到了均衡的发展,水平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过硬的技术来源于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的训练,先进的思想来源于勤奋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积累。

情感是技术、思想的发挥。

情感属于感性范畴,技术属于理性范畴。

把技术和情感、理性和感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的“顿悟”,就可以产生“灵感”,有了“灵感”才能创造出好作品,二者缺一不可。

如果只注重技术(理性)而缺乏情感(感性),那么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有功无性”,属于匠人之作(模具产品);或者只注重情感(感性)而缺乏技术(理性),那么创作出的书法作品“有性无功”,属于杂乱之作(儿童涂鸦)。

真正经典的书法作品,既有感性,又有理性,既有技术,又有情感,既有激情,又有智慧,是感性和理性、技术和情感、激情和智慧的完美组合,就像金字塔的塔尖一样,是矗立在牢固的、多面的塔身之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