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点燃岁月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与书为伴

孙中山先生曾经坦然地说,他平生有两大爱,一是书,二是女人。
我想,先生之爱,无非是说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享受,其实就在书和女人之中。
或者说,书与女人给人以相通的生命感受。
爱好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也爱好读书,同时还爱好音乐和旅游。
书与音乐是相通的。
通常我都会在看书的时候听音乐,或者说在听音乐的时候看书。
也正因如此,我还特别喜欢配乐诗朗诵。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书与音乐的人怎么会懂得生活。
当然,人之于书,并非天生的一种热爱,而是在反复地摩挲中生出的一种热情,有点像爱情。
读书情结的形成,正是缘于对书的重复接触。
每遇一本书,只要有几分吸引,便自然而然地会读下去。
书与人也如同人与人一样,讲的是缘分,书能与人结缘,可以说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很小的时候便喜欢读书。
不是因为人们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是缘于安静的性格。
印象最深的便是寄居在外公家读书的两三年,外公家没什么书,但他有时拿回家的旧报纸,却常常会被我当宝贝似的藏在书包里,伙伴们去玩的时候,便也是我把它们拿出来做伴的时候。
父亲一生爱书,他收藏有很多的好书。
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二刻拍案惊奇》《东周列国志》……可是他那时不让我看,说小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要先学好课本上的知识。
因此,他的书柜经常都是锁着的。
但是父亲越不让看,我便越是想要看。
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便拿了他的钥匙,悄悄取了一本书来放在棉絮下面,等看完了再找机会放回去。
记得偷看父亲书柜里的第一本书便是《红楼梦》。
最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再后来看到黛玉和宝玉也偷着背地里看《西厢记》,更是乐了,感觉找到了知音。
求学他乡时,图书馆便是常去的地方。
从此,我开始步入唐风宋雨,在李清照的《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在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景致里流连。
我开始被郭沫若《女神》那火山爆发般的情感震撼;开始关心罗切斯特和简·爱的命运;开始在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与《我的大学》中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爱不释卷的时候,则像邂逅了梦中情人一般,里里外外都透着喜悦,那种来自思想的交融与沟通,实在是真正的过瘾。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不回头

到滇缅边界的腾冲办签售会,等着签名的队伍很长,一直排到书店门外。
有个女孩签完却不走,坚持要问我一个问题:“我刚考上大学,再过一个月就要去北京了,留在腾冲的这段日子,我该怎么过?”“好好跟爸爸妈妈过啊!”我说,“想想,你这一离开就是多远、多久,还不快把握机会跟父母聚聚!”女生的双眼突然泛上泪光,但又一下子换成坚毅的表情:“我不能留在家里,因为爸爸妈妈疼我的时候,我会伤心。
虽然我舍不得他们,但是非走不可。
”朋友请我吃饭,在座的还有他们刚学成归国的女儿。
“您知道吗?两年前她出国的时候,我们两口子为她整理行李,她大小姐动都不动,好像出国的不是她。
走的那天,我太太坐在行李上压着,由我拉拉链,那么费力,她也不过来帮一把。
送到机场,上车下车全是我们老两口抬她的行李。
终于送进去了,我们被挡在外面,还舍不得走,远远看着她验关,关员一指行李,好像要她打开来检查,我们急死了!天哪!她怎么提得动?她却见这大小姐手一伸,轻轻松松就把行李抬上了检查台,打开检查完,又两三下拉上拉链,把行李交运,头也不回,往前走了。
”老朋友笑道,“她不知道我们远远看着,都急死了,却连头也没回,好像一点都没有依依不舍的样子。
”说到这儿,她女儿淡淡一笑:“在家里我不收拾行李,因为不愿面对要出国的事实;走进机场,你们帮不了忙,只剩我一个人了,我非提不可。
那时候怎么回头?回头,我会哭;回头,我还往不往前走?”看获得2004年蒙特娄影展最佳影片的《叙利亚新娘》(The Syrian Bride)。
一位住在戈兰高地的以色列女孩,通过征婚广告,决定嫁给叙利亚的一个电视演员。
因为以叙的仇恨,两国素不往来,女方家费了很大力量才得到许可,把新娘送到戈兰高地与叙利亚接壤处的“联合国维和区”。
新娘在大批家人的簇拥下走到边界,远远看见未婚夫和许多亲友站在叙利亚的那侧等待。
已经跟家人一一吻别,新娘却为了签证问题,迟迟不能过去。
因为叙利亚政府不愿承认以色列在戈兰高地的“出境章”——认为戈兰高地是叙利亚的土地,以色列只是非法占有,不是拥有。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生命的段落

一阵稍大的风扫过,“啪!”清脆的跌落声传进耳膜,那是果实告别枝头的信号。
秋到了。
在漫漫的混沌飘游中,蓦然听到节律的时钟敲响了第三季,逝者如斯,我心肃然。
惊回首,由夏而秋,由热烈而沉稳,在平滑无缝的转换前后迥乎不同的特色中,那一记瓜熟蒂落的清脆,又分明是自然生命进程中的句读。
它在昭示光阴飞逝的同时,也让我突发出了“生命段落”的悟想。
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自然以季节为单位发展着它的生命,季节是它生命回想曲中的每个段落。
一束光、一阵风、一片叶子、一只飞鸟,是季节们彼此之间的一回眸、一顿足。
正是每个鲜明的段落,才诞生了连贯充实的全过程。
那么,我们生命的段落呢?临窗独坐,我突然有股强烈的回顾欲望。
拿出厚厚一叠日记,翻着。
末了,既惊且愧,原来自己那种若有所失、若即若离的坏情绪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被低沉的调子困扰着。
我们渴望有所作为,却没想到始终在叹息的边缘踌躇,几乎找不到积极努力的影子。
是夜回首,才发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没有划分过生命的段落。
没有划分,没有回顾,没有总结,没有对心绪的清除和整理,于是,我们才一再重复着前一个遗憾,并且一再悲哀地以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最后连悲哀也失去了新鲜感。
让心灵永远具有“生命的段落”的意识,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顾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明白连连的不如意责任是否都在身外,而牢骚满腹、一无所获是否陷入了误区?这种意识,它虽不能包罗全部,但至少能让你比较清醒地生活,并且由此可能引出纠正、调整、扭转、加倍努力等行为,从而使你的生命经常处在自觉有效的运行状态。
关于生命的段落,事实上我们早有不少划分的启示;星期、年月、阶段、日期……只是我们习惯于仅仅把它们当做时间的标志,而忘了利用它们来促进生命的进程。
具有“生命的段落”的意识,无论在英姿焕发阶段,还是在两鬓染霜时分,都将推动生命走向充实。
一个成功的人,总是懂得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展示自己,而不是只祈望另一个梦想,让自己在牢骚叹息中度过。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独乐与独醒

人生的朋友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类型,一种是在欢乐的时候不会想到我们,只在痛苦无助的时候才来找我们分担,这样的朋友往往也最不能分担别人的痛苦,只愿别人都带给他欢乐。
他把痛苦都倾泻给别人,自己却很快地忘掉。
一种是他只在快乐的时候才找朋友,却把痛苦独自埋藏在内心,这样的朋友通常能善解别人的痛苦。
当我们丢掉痛苦时,他却接住它。
一种是不管在什么时刻、什么心情都需要别人共享,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独悲哀不如众悲哀。
恋爱时急着向全世界的朋友宣告,失恋的时候也要立即告诸亲友。
他永远有同行者,但他也很好奇好事,总希望朋友像他一样,把一切最私密的事都对他倾诉。
还有一种朋友,他不会特别与人亲近,他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独自快乐,独自清醒。
他胸怀广大、思虑细腻,带着一些无法测知的神秘。
他们做朋友最大的益处是善于聆听,像大海一样可以容纳别人或欢乐或苦痛的泻注,但自己不动不摇。
由于他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他能对他人的快乐加以鼓励,对苦痛伸出援手。
用水来做比喻,第一种是河流型,他们把一切自己制造的垃圾都流向大海;第二种是池塘型,他们善于收藏别人和自己的苦痛;第三种是波浪型,他们总是一波一波找上岸来,永远没有静止的时候;第四种是大海型,他们接纳百川,但不失自我。
当然,把朋友做这样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因为朋友有千百种面目,这只是大致的类型罢了。
我们到底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或者说,我们希望自己变成什么样的朋友?卡莱尔·纪伯伦在《友谊》里有这样的两段对话:“你的朋友是来回应你的需要的,他是你的田园,你以爱心播种,以感恩的心收成;他是你的餐桌和壁灯,因为你饥饿时去找他,又为求安宁寻他。
”“把你最好的给你的朋友,如果他一定要知道你的低潮,也让他知道你的高潮吧!如果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才找你的朋友,又有什么意思呢?找他共享生命吧!因为他满足你的需要,而不是填满你的空虚,让友谊的甜蜜中有欢笑和分享吧!因为心灵因在琐事的露珠中,找到了它的清晨而变得清爽”。
我最喜爱的哲学美文——《一抹残念,岁月留香》

我最喜爱的哲学美文《一抹残念,岁月留香》喜欢在简简单单中提取一份纯,在平平淡淡中写意一份真,与生活真实贴近,用心读取日子中点滴的感怀。
不作虚无缥缈的流云一朵,不羡艳情感的云里雾外人生,需要脚踏实地去走,才能品出苦甜的韵味,日子需要真情实感去面对,才能打造生命的乐趣。
美好不是虚构出来的,它是一种真切的融入、一种切身的体会、一种甜美的回味。
没有人可以改变旅途的崎岖不平,但可以打造生命的无怨无悔。
生存是一种不懈的动力,用心接纳人生百味,不辜负时光,善待岁月赋予的一切,守一份心,珍重每一个日子。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艰难也好,坎坷也好,都不要悲凉自己。
经历虽说是一种承受,但它也总结了生命的意义。
生活不是一种煎熬,而是不懈追求的美好,只要路还在,就会有暖色的风景。
人和自己过不去,往往是喜欢钻牛角尖,把希望的转角禁锢成死角,悲凉了自己,辜负了人生。
生命的前行,就是与风景结伴,与百味人情不停错别,既然握不住最初,那么就留一份念,不求永远铭记,只为瞬间回眸的惊艳。
心无怨,万事皆安,不因在乎而纠结,不为遗落而轻贱。
给生命收发自如的尺度,能方则方,能圆则圆,不求一路留香,只为风雨途中守心成暖。
时光不等人,当我们抱怨日子有多么不如意的时候,美好的时光就在悄悄的溜走。
其实所有的不如意,都因为依附的太多,一旦天平失衡,就难以找到支点。
生活是一种博取,努力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生活也是一种休闲,明确生存的意义才能走向简单。
心若强大又何惧路艰,心无风雨又何盼他人执伞,精心打造自己胜过所有的抱怨。
时光一去不再回,珍重活着的每一个日子,尊重他人,珍爱自己。
能够晨起看朝阳,落日赏余辉,那都是幸福。
一定要给自己摄入阳光的机会,莫看他人姹紫千红还是千娇百媚,都要做一个真实的生命载体,不管是否倾城四射,上天都赐予同等生存的机会,虽不特别,但也唯一。
不做依附的青藤,不做时光的傀儡,哪怕静默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也要舒展满身的情怀,迎合阳光赋予的美好。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给别人一个低头的理由

她24岁的时候,个头还不及一般人的肩部,是个典型的矮个子。
因为生得矮小,她深感自卑。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脸上的愁云也一天天增多了。
因为找工作便是一个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看着那些公司白领,一个个身材修长,风度翩翩地出入高级写字楼,她便打心里羡慕。
可是,她却连去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每次当她在写字楼前徘徊的时候,都会被那些与她一起去应聘的女孩们的古怪眼神所伤。
她们高挑的个子往她的面前一站,便是对她的一种挑战。
还有演员、模特,虽然都是她从小的梦想和理想职业,可是也与她无缘,电影里的那些演员和舞台上的那些模特,有谁的个子不比她高呢。
她只得一次次降低自己的要求。
但是令她难过的是,就是一些普通的职业也嫌她长得太矮小而拒绝聘用她。
她终于忍不住当着母亲的面大哭了一场,她责怪母亲为什么将她生得如此矮小,让她受尽了屈辱。
母亲只得耐心地劝慰她,总会有一项工作适合她的。
她边哭边说,找不到工作,就已经够伤心的了,而最忍受不了的是别人看她时的眼神。
她将别人看她时的样子,学给母亲看。
在她面前,几乎每个人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神态,连低头看她一眼都不肯,看着她的眼睛说话,这是对她最起码的尊重啊。
难道他们都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吗?他们都没有受过教育都没有教养吗?等她哭够了,闹够了,终于从极度的悲愤中平息下来后,母亲才平静地注视着她说:“人们之所以不低头看你,是因为你没有给别人一个低头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良好的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能、成功的事业,你只有努力地让自己具备了这些条件,人们才肯正视你,在你的面前低头,并向你学习。
”母亲的话使她深有所悟,她开始把“给别人一个低头的理由”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她便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契尔。
当别人看了她写的小说《飘》后,才惊呼,没想到,能够写出这么伟大作品的人竟然只有152厘米!她的小说《飘》被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后,在1939年第十二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唱一首简单的歌

我好闷!我想唱个歌给你听听。
我要唱一首简单的歌、快乐的歌、自然的歌、天真的歌,像清溪的水或山上的泉;像一只麻雀随意的啁啾,或一只燕子无忧的呢喃。
哦!不,它应该什么也不像,它只是一首简单的歌。
我从前常常唱歌,但后来就很少唱。
好像起先是我发现没有人要听我的歌,后来我就没有心情再去唱,到现在,我觉得自己好像早已哑了。
我从前一直很不喜欢那些只念书而不唱歌的人。
他们那么郑重其事地、勇往直前地求学问,他们从来不觉得唱歌有什么意思,而我只是喜欢歌唱。
我不得已的时候才念书,而我一天到晚都在唱歌,所以我常常都很快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很少唱歌了。
我想,那大概是因为我最想唱歌给他听的人,不喜欢听我唱,而且他笑我不会唱他所喜欢听的歌。
我想,一定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没有心情唱歌的。
不唱歌,我的生活就只剩下了呆板冷硬的工作。
我看了好几本书,每本书都充满着道貌岸然、自命不凡,打算一手遮天的这思想、那思想,这哲学、那哲学。
每本书中都充满着看似意义严格,实际上是含混不清、毫无意义的抽象字句。
那些写书的人把自己提出生活之外,提出常识之外,在那里说着一些他自己发明的话。
因为他是疯子,所以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变成疯子;因为他是被亏待者,所以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感到自己被亏待;因为他狂妄,所以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做他的臣民。
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思想是全世界人们的先知——知道宇宙的奥秘,生死的真义。
却没有一个人开颜笑笑,来唱一首歌;来画一幅画;也没有一个人颂赞他们所置身的这个大地与头上的天空;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他身边有一朵娇羞的小花,或一只活泼的小鸟。
他们都拼命地把自己逼出这世界,都愚不可及地在那里问:“我们为什么生?”“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往何处去?”他们相信“吃穿生育、勤劳奋斗都是荒谬”而又不肯自杀,只是瞪着痴愚的白眼,怀疑阳光和空气,割裂小鸟与花朵。
他们有人说“这都是毫无意义的元素的组合”,有人说“这都是人类被欺骗的幻觉”,有人说要“反抗”,反抗生命,也反抗死亡,而他却从未逃出生命和死亡。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往事随想_那盒假饭票

那年夏天,我收到一所中专录取通知书的同时,父亲也被稻场上的脱谷机卷去一只手。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远走高飞了,是老实巴交的父亲守着贫瘠的村落抚养我长大的。
这突来的横祸让我们父女俩悲痛不已,但父亲没有放弃我的学业,他卖了不足40千克的小猪,又卖了部分粮食,四处找村人求借,很艰难地拼凑着我的学费。
一直到10月份我才提着陈旧不堪的行李跨进市里学校的大门。
而那时已开学一月有余,新生军训也过去了。
坐在教室里,我流着泪暗暗发誓,一定要节约,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半用,最大限度减少父亲的负担。
因为学校是封闭式教学,我不可能在课余去谋点兼职什么的,节约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从牙缝里省。
那时我还是个15岁的大孩子,对食物有着惊人的渴望和需求,身体在拔节似的长高。
每次到食堂,当鼻子里飘进粉蒸排骨或煎鸡蛋的香味,我总会及时地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如果不这样我想我会失态如村口的那只小黑狗,涎下长长的口水来。
我妒忌别人碗里的丰厚,在心里,我千次地用意念将他们的佳肴吞得精光。
繁重的学业以外,我还肩负着校文学社副主编的重任,且不时参加校内举办的各项体育竞赛。
超负荷的身体支出,长期的营养不良,使我在接近一年的时间里变得面黄肌瘦,身体疲软,整天无精打采。
那一年我做了无数个相同的梦,梦见自己趴在琳琅满目的餐桌上大快朵颐,但是一桌子的菜都吃光了仍然饿,饿得让人发疯。
醒后为了止住胃里不断发出的咕咕哀叫,我只有大口大口地往嘴里灌冷水,边喝边眼泪奔流。
暴食一顿鱼肉的念头反反复复地、越来越强烈地折磨着我。
好多次咬着牙将一元的餐票拿出来捏在了手心里,但递进食堂窗口前,父亲老迈的驼背和那只血淋淋的断臂却总是劈面而来,将我的贪婪欲望转化为深深自责。
终究,一元还是换成了2角。
那天是周四上午的最后一堂自习课,没吃早餐的我早已饥肠辘辘,一边在手里悄悄地把玩着餐票,一边烦躁不安地等待下课开饭时间。
这时教室外文学社的成员找我,交给我一份新生的申请书。
从抽屉里取文学社公章时,一不小心把红红的印油涂在餐票上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狂的时候,曾随一位朋友外出探险。
那是太行山脉千山万壑围护着的一处幽谷,向导说,人迹罕至。
仰望寂寥而深邃的天空,冥想鸟翼飞绝的意境,整个灵魂都被严严实实的山石包裹住了,与彻骨入髓的沉默对峙,简直让人烦躁难耐,束手无策。
然而我错了!转过狭窄凸凹的山麓,我的目光陡然间熊熊燃烧起来,你猜——那是铺天盖地的野花啊!峭壁上,悬崖顶,岩缝间,坑坑洼洼的碎石块中,簇拥着数不清说不尽描绘不了的五彩缤纷、绚烂无比的野山花。
熏风拂送,那些花就在浸着蜜香的山岚中,沉醉地跃下枝头,落英如雨,漫天飞卷,美极美极。
凝重而肃穆的崇山峻岭,并没有因为沉寂而冷漠,并没有因为无人喝彩无人光临就死气沉沉毫无生气,而是以灿烂的鲜花向寂寞挑战,以蓬勃的生机对生命负责。
所以,生命中的险恶没有什么恐怖,生命中的孤独没有什么缺憾,生命中的高墙与埋没无关,关键是:即使在始终无人注目的暗夜中,你可曾动情地燃烧,为了答谢这一段短暂的岁月?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含满泪水?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有多少颗心为之震颤揪动,有多少双手为之掬出关爱赤诚,有多少双眼为之热泪满盈。
这是怎样的泪,泪水为谁而流,泪水因何而飞?
这是悲恸的血泪。
悲恸的泪为生命,为生命的陨逝而飞。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没有谁能漠视对宝贵生命的戕害。
而无情的地震,却猝然夺去了数万个同胞的生命。
骨肉相连,血脉相通,同胞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
灾难中没有孤岛,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人类的损失。
怎能忍看埋在废墟中的孩子那只小手紧紧攥着的那支笔,本应该描绘出怎样美好的未来……这是震撼的热泪。
震撼的泪为母亲,为伟大的母爱而飞。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即便世界上所有的短信都随倏乎的电波而消逝,这一条也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和传诵。
双膝跪地,为襁褓中的孩子匍匐支撑起一片生之空间的年轻妈妈,她的姿势,将镌刻成人类记忆里伟大母亲的永恒雕塑。
这是钦敬的泪。
钦敬的泪为老师,为师德的光辉而飞。
他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他们中的一些人却再也不能在太阳下拿起教科书;他们担负着呵护人类灵魂工程的职责,他们同样也毫不吝惜以一己血肉之躯为学生撑起断壁残垣。
大地震后,有这样一些名字被他们的学生怆呼和铭念:谭千秋,张米亚,吴忠洪……这是欣慰的泪。
欣慰的泪为孩子,为孩子的沉勇而飞。
大地震中,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半的妹妹涉险逃生,德阳东汽中学两个学生在废墟里互相鼓励终于获救,已经被掩埋50多个小时的瑶瑶和3位同学喝墨水延续生命,5岁娃王义钦光着脚随老师翻山越岭穿出险境,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在废墟下同声歌唱“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一些身处绝境的孩子却朝营救他们的人呼喊“叔叔阿姨快出去,这里危险”,身负重伤的小姑娘任思雨非但没有哭喊却安慰救援的人“叔叔,我不怕,你们不要担心”,救援过程中幼小的孩子们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跑得快”……巨大的灾难,陡然落在孩子们稚嫩的双肩,却非但没有压垮,反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勇气,砥砺了他们的坚强,淬炼出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这经历苦难、战胜苦难人生的深重一课,不仅教给他们也启示我们很多。
这是惊喜的泪。
惊喜的泪为奇迹,为奇迹的创造而飞。
被困150个小时,虞锦华得救;179个小时,马元江获救;196个小时,绵竹4名矿工被救出……不断被伸长的震后生存纪录,
源自于废墟内的绝不放弃,也有赖于废墟外的决不抛弃。
每一个生命奇迹的创造,每一条生存纪录的被改写,不仅仅让获救者重生、给救援者以欣喜鼓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不放弃不抛弃的救援意志和努力更加坚定,是让整个人类世界在面对以后可能发生的重大灾难时的救援信心和底气更加坚定。
而在坚定中受益的,不只是汶川,不只是灾区人民,在将来,或许还有你,有我,有身处世界上任何一个可能发生灾难之境的人……这是信任的泪。
信任的泪为国家,为国家的牵挂和尊重而飞。
不唯震灾,回望共和国重大抗灾救灾史,无论是洪灾、雪灾、疫灾,哪里有灾情,哪里有人民的呼唤,哪里就有党和政府,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公安干警、白衣天使,哪里就有亿万同胞的支援和呼应。
8.0级大地震,13亿人同哭,举国上下哀悼三日,神圣国旗缓缓下降,寄托的是哀悼,承载的是尊重。
牵挂温暖人心,尊重赢得信任,信任将使我们团结得更紧更加无所畏惧。
这是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泪。
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泪为力量,为废墟中凝聚和生长的力量而飞。
凤凰涅檠,废墟下崛起重生的信念;泪光闪耀,悲痛中凝聚不屈的力量。
上苍给了人类眼睛,不是为了让我们垂泪哭泣,而是提醒我们去追寻希望和光明。
灾难过去,破碎的家园还要重现美丽安宁,灾区人民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亟待疗治和抚慰,生活还要继续。
让我们擦干眼泪,承迎着人民的目光,担当起家国的责任,支撑起民族的精神,在灾难中继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