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A卷【附解析】

合集下载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整体阅读学会快速读文教师

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第一节整体阅读学会快速读文教师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试卷体裁作者、篇目题材涉及考点2017·卷Ⅰ(宋)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即事抒怀诗语言(炼句)、思想感情2017·卷Ⅱ(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送别抒怀诗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7·卷Ⅲ(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赠答抒怀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6·卷Ⅰ(唐)诗李白《金陵望汉江》即景抒情诗形象、思想感情2016·卷Ⅱ(唐)诗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写人抒怀诗形象、表达技巧2016·卷Ⅲ(宋)诗曹翰《内宴奉诏作》抒情言志诗语言(炼字)、思想感情2015·卷Ⅰ(唐)诗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边塞诗(羁旅思乡诗)表达技巧、思想感情2015·卷Ⅱ(唐)诗韩偓《残春旅舍》羁旅思乡诗语言(炼句)、思想感情1.从试题形式上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有何特点?(1)为真正落实“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考纲要求,古代诗歌阅读2017年命题形式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为“一道5选2选择题+一道主观题”的命题形式,降低了阅读答题难度。

(2)原来的命题形式仍值得重视。

2016年全国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第一题均设置了两个小问题;而全国卷Ⅲ还涉及了比较阅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命题方式。

2.从试题考点上看,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有何特点?(1)“5选2”客观题的考查面较为广泛,往往涉及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

(2)古代诗歌主观题题目设置直问直答,不拐弯抹角,考查点明确。

第一节整体阅读学会快速读文——研透高考真题,探讨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第96页)Ⅰ古代诗歌阅读“三步赏析法”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读标题可以读出以下内容: 1.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2.写作缘由或目的; 3.作品的感情基调; 4.诗歌的主要内容; 5.诗歌的题材; 6.暗示的表现手法。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解析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1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1 含解析

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李商隐【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热点循环练13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热点循环练13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循环练13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纱帐是属于北方的,它粗犷、豪放、壮阔,像北方汉子一样________________。

青纱帐是在盛夏时节形成规模的,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列列,一排排,一片片,齐整而又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那是土地史上最绿的时代,绿得________________,波澜壮阔。

风过时,绿波起伏,仿佛绿绸一般荡漾着。

小时候,我喜欢站在高处俯视壮阔的青纱帐。

秋风起,我和伙伴们攀上高高的土坡,居高临下,挥着手臂在风中高呼:“风儿风儿好凉快,庄稼庄稼快熟咧……”()。

青纱帐里,玉米、高粱们________________,迎风而动,它们修长的叶子摇摆着,仿佛________________的女子。

那么多玉米、高粱,站成了无比壮观的青纱帐。

居高临下看青纱帐,只觉得眼前绿色奔涌,波澜壮阔。

如果不是在高处,人会淹没在绿海里的,找都找不到。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片片,一列列,一排排,齐整而又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B.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列列,一排排,一片片,齐整而又严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恪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C.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片片,一列列,一排排,齐整而又周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坚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D.一人多高的玉米、高粱,士兵一样列队而立,一列列,一排排,一片片,齐整而又严密,像绿色的帷帐。

一直到立秋,青纱帐坚守着阵地,北方的沃野上铺展开来的全都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四鉴赏诗歌的语言课时跟踪练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四鉴赏诗歌的语言课时跟踪练

学案四鉴赏诗歌的语言一、题型对点练1.[炼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定楼遇急雨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①逢峒獠②,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 ①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②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本诗颔联哪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争”和“乱”。

“争”为“争相、竞相”之意,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江山重重叠叠地争相奔涌进入眼帘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山河的赞美之情;“乱”写出风劲雨急的动态场景,紧扣标题“急雨”,更充分地表现了“急雨”的特点,也表达了羁旅奔波之苦。

2.[炼字]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简要赏析。

答案: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

3.[诗眼]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阳日再到共城①百源故居邵雍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

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

乡人应笑我,昼锦②是男儿。

[注] ①共城:今河南辉县。

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

②昼锦:衣锦还乡。

据《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

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

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

“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首联直言登临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汉代古诗,完成(1)-(2)题。

步出城东门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雨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①,高飞还故乡。

【注】①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的能力。

概括诗中所述事件,要注意抓住叙事的要素,比如时间是“前日”,地点是“城东门”“江南路”,背景是“风雨中”,人物是“故人”和“我”,行为是送别友人、“还故乡”。

由此可以概括出两件事:游子送友和游子欲归不能。

写游子送友,是为了突出他自己欲归不能的哀愁。

答案:一是游子送友,二是游子欲归不能。

在风雨中送别友人归去,更加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寂寥,越发增添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游子不能归乡的哀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中最后两句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强烈愿望,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比较容易分析得出。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I卷、II卷、III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14.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提升练(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A卷)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

(11分)钱塘观潮施闰章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

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

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

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

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气势惊心动魄。

C.“绝岸愁倾覆”中运用一个“愁”字,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诗人对潮水冲垮堤岸的担忧之情。

D.“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E.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BC [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

C项,这里的“愁”字是拟人的手法,通过写岸边峭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写出了潮水的气势。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

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

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

施诗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答案】①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

②借以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

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11分)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注】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如诗句“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

AE[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

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

第二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往事。

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A项不正确。

E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所以E项不正确。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

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

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

《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

其中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

《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

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35900089】醉翁操①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④。

【注】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②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④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E.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如“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两句,也是以声写声。

CE[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曲解文意,“朝吟夜怨”的“吟”字并非是指作者的“吟诵”,而是指泉水流动的声音,所以C项错误。

E项,“商声”“羽声”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不是以声写声。

](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

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词的上阕描绘了山谷空寂、明月皎洁、山风轻拂、夜露润物的美好景色,醉翁在这样的境界中弹奏的乐曲清琅、圆润,响彻空山,令词人向往这种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

下阕主要是抒情议论,醉翁的啸咏与流泉相应,醉翁去逝了,流泉仿佛在早晚幽咽,词人借山有时光亮、水有时回转与自己对醉翁的思念无尽对比,表达对醉翁的思念之悲。

【答案】要点一:泉响空山、月明风露的幽静之景,醉翁啸咏与流泉之声应和的景象,写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境界的向往。

要点二:醉翁离去后流泉的“朝吟夜怨”,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作者借以抒发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或:作者既借流泉的“朝吟夜怨”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怀念之情,也直接表达了“思翁无岁年”之“悲”。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导学号:35900090】诉衷情近柳永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尽日空凝睇。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

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以词人“凝睇”的动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AD [A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

D项,“凝睇”是神态描写。

](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

如,前四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