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师院校提升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对策
提升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竞争力论析

二 是 课 程 结 构 滞 后 。 造 就 合 格 的 教 师 , 须 要 有 比较 坚 要 必
教 育 纵 横
提 升地 方高师院校 师范生就 业 竞争 力论析
口 刘 建 荣
摘 要: 长期 以 来 , 方 高优 秀教 师 的任 务 , 了应 对 宏 观 就 业 地 为
形 势的 变化 所 带 来 的 就 业 难 问题 , 高师 院校 应 着 力提 升 师 范类 毕 业 生的 “ 心 竞 争 力 ” 核 。本 文 就 高 师院 校 师 范类 毕 业 生在 打 造 自身 “ 心 竞 争 力 ”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析 其 产 生 的 原 因 , 而 核 过 分 进
面 , 向选 择 , 自主择 业 ” 各 综 合 大 学积 极 盘 活本 校 教 育 教 双 。
学 资 源 , 办 教 育 学 院 或 师 范 学 院 , 毕 业 生 以较 强 的 综 合 素 举 其 质 , 已成 为 高 师 院 校 师 范 生 就 业 竞 争 的 强 有 力对 手 。 之 国 业 加
实 的 学 科 教 育 , 须 让 他 们 学 习 并 掌 握 好 教 育 科 学 理 论 、 育 必 教 教 学 规 律及 教 学 方 法 、 巧 , 有 对 教 育 工 作 的责 任 感 和 服 务 技 具
教 育 的 志趣 ,具 备 创 造 性 地 解 决 教 育 过 程 中的 实 际 问题 的能
f 师 范 生就 业“ 心 竞 争 力 ” 缺 失 一1 核 的
打 造 地 方 高 师 院 校 师 范 生 “ 心 竞 争 力 ” 的起 始 点 不 力 。 而 , 范 专业 原 来 的专 业 设 置 和 课 程 体 系 已经 明显 不 能 核 然 师 足 — — 生 源 质 量 普 遍 下 降 。 一 方 面这 是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导 致 适 应新 的形 势 发 展 的 要 求 ,不 能 培 养 出适 合 教 育 市 场 需 要 的 的必 然 结 果 ,另 一 方 面 也 是 由于 优 秀 高 中毕 业 生基 本 流 向 一 人 才 。 些 社 会 影 响 大 、 专 业 好 的综 合 类 大 学 或 者 省部 级 重 点 师 范 大 学 , 方 类师 范 院 校 招 生 的 选 择 面 相 对减 少 。 地
以就业为导向全位培养化学师范生竞争力

以就业为导向全位培养化学师范生竞争力————————————————————————————————作者:————————————————————————————————日期:以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培养化学师范生竞争力-建筑论文以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培养化学师范生竞争力颜世娜韩庆奎程超赵斌孙学军(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对高师化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学科的特点,建立了符合高师院校特点的新体系,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程建设;就业Optimizing Curriculum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from Multi-channelYAN Shi-na HAN Qing-kui CHENG Chao ZHAO Bin SUN Xue-ju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Abstract】Some commo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college chemistry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chemistry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was establish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had been improve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Key words】Chemistry; Curriculum; Employment近年来,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师 范 生就 业现 状分 析
当前 , 许多师范生综合素质 “ 欠缺 ”使用人 单位失去 了对 他 , 们 的信 任 。同 时 很 多 师 范 毕业 生 宁愿 把 简历 投 给 公 办 教 育 机 构 , 而 对 于 一 些 民办 教 育机 构 以 及 农 村 中小 学 则 少 人 问 津 ,于 是 造 成 很 多 师 范 生 “ 业 即失 业 ” 困 窘 。另 外 , 着 高 校 扩 招 和 非 师 毕 的 随 范院校加盟教师教育 , 各级院校对师资 的要 求普遍提 高 , 而相对 饱 和 的基 础 教 育 师 资 与 不 断 缩减 的 中小 学 生 源 之 间 也 开 始 发 生 矛盾 。 很多用人单位纷纷打出学历( 学位 ) +相关工作经验的招聘 大旗 , 把许 多 “ 满腹经纶” 缺乏实践经验 的莘 莘学子挡在求职 但 大 门之 外 。师 范 生 就 业 难恰 恰 暴 露 出高 师 院校 实 践 教 学 的欠 缺 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
结 语
随着 大学生就业体 制改革 的逐 步深 入,双 向选择 、 自主择 “ 业 ” 观 念 已深 入 人 心 。但 大 学生 就业 是 一 项 系统 工 程 , 要 社 的 需 会、 学校 、 业生等各方面协 同配合 。 因此 , 毕 建立一支 高水平 、 专 业 化 的 就 业 指 导 队 伍 ,使 就 业 指 导 - 作 顺 应 新 形 势 发 展 的要 [ = 求 已成 当务 之急 。加 强实践教学 , 改革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 提升 师范生就业竞争力是解 决师范生就业难 的根 本途径 ,但改革之 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4 . 加强择业观教育 , 鼓励师范生 自主创业
高师院校应积极引导毕业 生树 立多元化 的就业 思想 ,培养 他们 良好 的心理承受 能力 和适应环境能力。[ 3 1同时 , 还应积极鼓 励 师 范 生 自主创 业 。在新 形 势下 , 范 生不 仅 需 要 敢 于 逾 越 观 念 师 樊篱的勇气 , 更要尽早磨砺个性化 的职业理念 。毕业生 自主创业 既 是 时 代 的 要求 , 是 我 国 高 校 就业 体 制改 革 所 大 力 提 倡 的 。 自 也 主创业 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 的理论功底 , 立思考 、 独 勇于创 造的 科 学 精 神 , 怕 困 难 、 然 面对 逆 境 的 良好 素 质 。这 一 切 都 对 大 不 坦 学生就业指 导提 出了更高 的要求 。
高师院校师范生就业困境与对策

据不完全统计 , 2 0 1 2 年全 国 高校 毕 业 生 达 到6 8 0 万人 , 2 0 1 3 年 全 国高 校毕业 生达6 9 9 万人 。 未来5 年。 高校毕业 生就业 规模 保持 在年 均7 0 0 万左 右 .再 加其 他 中等职 业 院校 毕业 生 等, 总量 达1 0 0 0 余 万人 。而师范生 , 2 0 1 0 年全 国高等 院校 师范 类毕业 生 总数 将超 过6 0 万 ,而整个教 育系统 提供 的用人需 求
的一个 重要课题 , 这 已 成 为 一 个 不 容 回 避 的社 会 问题 , 严 重 影
目前高 等师范 院校培养 的学生 大部分还 是 面向 中小 学教 育。 而体 音美学 科教师 岗位较少 , 在 一些学 校及教 育领 导认 为 体 音美等科 目都是 “ 副科 ” , 不 重要 , 上不上 , 谁教都 行 。 所 以有 许 多 中小学 校 的体音 美课 都是 有其 它非专 业 的教 师来 承担 , 尤 其是边缘 的农村 地 区更 为严重 , 不是 没有 岗位编制 , 而是不 设 岗位与 编制 , 这样不但 严重影 响 了学 生综合 素质 的培养 , 同 时给体音 美毕业生 就业带来 了 困难 。
市。 虽然 一 、 二线城 市的就业机 会多 。 但 由于求 职者多 , 对 职 位
的需求 量大 , 所 以职 位竞争较 三线城 市要激烈 得多 。 对于应 届
毕业生来 讲 , “ 闯一 闯” 的 t k , 态 依然存在 , 三、 四线城 市 的“ 发 展 空间 大” 并 不足 以吸引应届生 的关 注。 还 有一部分 毕业生 偏 向
理论前 沿 2 0 1 3 年第 1 2 期
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究——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说起

201 0年 2月
F b20 10 e .
提高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研 究
— —
从 教师 专 业化 发展 说起
李 宏
( 渤海 大学 教育 学院 ,辽宁 锦 州 11J ) 2 o3
摘
要:改革人 才培 养模式是新世 纪高师院校急需进行 的一项重要 工作 ,也是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的
第 1 第1 2卷 期
辽 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n l fLio i g Unv ri fTe h olgy S ca ce c dt n o r a a n n ies yo c n o ( o il in eE io ) o t S i
V 1 2No 1 o. , . 1
在必行 。
职前培养 专 业化教 师需要亟 待解决 的几个 问题
一
、
因此 建 立 多样 化 综合 教 师 培 养 体 系便 成 为 切 实可行 的创新 点 。例如 :本专科 “ + ” 3 1 2 1 、“ + ”或
“ + ”模 式 ,本 科 “ + ”或 “ + ”教 育硕 士模 22 32 42 式等 。其具 体做法 是 :先进 行学 科知识 的学 习与研
教育学 科 的专 业培养 并从师 任教 ,其 余则在本 院系
毕业 。
育 工作 协会 ” ,发表 了 《 师范 院校 积极 参 与教师 非 教 育行 动宣 言 》 ,这 标志 着 我 国师 范 教育 体制 正发
生根 本性 的转变 ,结束 了师 范院校一 统师范 天下 的 局面 。尽管如 此 ,就 目前 及今后 很长 一段时 期 内,
识和 实践 能力 的培养 并 重 ;在 课程 设置 上 ,应体 现
师范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联系实际, 针对 具体 的体育课程选择合适 的教学媒体 , 运用相应 的教 学方法 , 优化教学设计 , 杜绝追 求花样 、 形式使用教 育技术 等做文章 。 这对促进信息技术与具体教学实践有机整合 , 使现代 教学技术能够真正为优化体育教学过 程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 养体育人才做 出贡献。 32 .. 2体育教学信息化应具时效性 。 教育技术倘若 利用得 当 , 可以极大地推动教育改革 ; 利用不
当 , 会 造 成 极 大 的浪 费 。 则
体育教育信息化对 于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 促进 教学 改革 , 提 高体育院校教育质量 和效益 ,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体育创新人才 具 有 深 远 的 意 义 。A C 2 0 E T 0 5定 义 对教 育 信 息 化 的启 示 与思 考 , 对体育教学信息化具有 非常重要 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作为当前 体育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者 , 应抓住 机遇及时转变思想 和观念 , 更新知识体系 , 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 , 大力推动体育院校教育 信 息 化 建设 。
博知识 和实践能力 , 不是 当前社会业 困难 。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工作经验 , 为 认 师范类毕业生要求 多 , 但不 能吃苦 , 乏动手能力和 团队精神 , 缺 好高骛远 , 眼高手低 , 不好用 , 不愿用。
1 就业观念较 陈旧。 . 3 大学生们在多年的寒窗苦读后 ,希望毕业后能够找一个理 想 的工作 , 希望 在工作 岗位上能够发挥 自己的专业特长 , 是合情 合理 的事情 。 可是 , 要想让所有 的高校毕业生即时 、 顺利地就业 , 根本不可能做到。 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 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 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较 大 , 毕业生就业期 望值较 高 , 理想与 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尽 管就业形势严峻 、 竞争 激烈 , 但多数毕业 生 的求职期望实际降幅不大 , 这体现在毕业生并不 急着 签约 , 还 要不断 的挑选斟酌。 了薪酬要求 有所下 降外 , 除 对地域 、 行业 、 发
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时期地方高师院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向综合化转型,转型后教师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师范性缺失;办学定位出现偏差,教师培养质量降低;教师教育远离中小学教学实践,教师职后培训弱化。
为此地方高师院校需要加强师范性特色,合理规划、科学定位,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转型;问题;对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师范教育制度实现了转型,逐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从概念上“教师教育”逐渐取代了“师范教育”,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概念替换,而是标志着教师培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地方高师院校在改革的浪潮下也在进行着不断地改革,有的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多数通过兼并或合并转变成了综合型学院或大学。
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后,教师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各校积极地面对。
一、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后存在的问题(一)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师范性的缺失师范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出现、独立、科学化到弱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自从师范教育出现后,师范性被具体化。
简单地将师范性与师范教育或师范院校捆绑在一起的理解过于局限和片面。
对师范性的理解,因不同社会类型、不同社会时期而不同。
当前,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后教师教育主体地位发生动摇,师范性缺失。
这几年来,师范院校曾争相脱去师范的帽子,国内的师范类院校不断撤并、升格,从中师到师专、从师专到本科,有实力的师范大学甚至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
很多师范院校在合并过程中消失了,一些不具备条件的高师院校甚至不顾校情,一味追求综合性,甚至急于更换校名,脱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以至于后来教育部师范司不得不反复强调,高校合并不能削弱师范生招生计划。
“随着师范院校转型,非师范专业得以产生,与师范专业形成了竞争,且大有攻城略地之势,非师范专业正在蚕食着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原有的资源优势正在日益被削弱。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的分析,针对其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相应的提升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提升策略一、引言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从大学校园到步入社会这一巨大的人生转变。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找工作岗位,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还是看自己是否具有就业竞争力,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
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办学方向的限制,培养的师范生基本都是面对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远远赶不上其增长的速度,师范生的就业压力显得特别突出。
因此,怎样在突出师范生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高等师范院校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就业竞争力内涵据相关资料阐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也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的大较量,是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统一①。
也有资料提到,所谓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②。
三、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现状1.优势(1)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素质。
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较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思想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除了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外,师范生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科学地利用所学知识,较快进入理想的工作状态。
(2)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
师范生在校期间都会进行教师综合技能训练,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较强,有其自身优势,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复杂多变的环境,将自己推销出去,更快融入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高师院校提升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及对策
作者:李炜旭衷明华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07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韩山师范学院卓越化学教师职前培养及就业核心竞争力现状的分析,针对其就业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学校和学生自身因素提出相应的提升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卓越化学教师职前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8)07-0-01
一、引言
在当前时代,高等院校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我国目前有高等师范院校上百所,每年有几十万化学师范毕业生涌入市场求职,再加上来自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就业压力剧增已成为不争事实。
而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从大学校园到步入社会这一巨大的人生转变。
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日益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找工作,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而大学生是否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要素。
高师院校由于办学方向的局限性,所培养的化学师范毕业生基本都是面对基础教育工作岗位,而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每一年都在增加,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社会对教师的需求量,毫无疑问,化学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
本科阶段的师范生培养属于职前培养阶段,这个时期决定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决定教师的视野和可挖掘的潜力[1]。
因此,在新时代下,在突出化学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化学师范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高师院校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涵义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什么都只会一点点不能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相关资料表述,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以其综合素质为基础的集中体现,是实力、智力、精力、体力的大较量,是科学素质、人文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也有资料提到,所谓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以理论积累和其他知识的储备来增强自己在人才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在以后的职业生涯道路上能够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特有的智力和服务,从而由材料变成人才,在职场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韩师卓越化学教师就业竞争力现状
1、优势
(1)具有较全面的基本素质。
韩师化学院培养卓越化学教师,较注重系统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健康的思想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坚定的政治方向。
除了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外,他们还系统地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所学知识,能较快融入工作环境中。
(2)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
韩师卓越化学教师在校期间都会进行教师综合技能训练,这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较强,有其自身优势,因此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上复杂多变的环境,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3)实践能力相对较强。
韩师卓越化学教师除了在校内掌握好专业知识理论,他们也经常到校外进行各种实践活动—观摩、讲课、参加各种校外化学比赛等等。
因此,许多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面对用人单位一些实操方面的要求,能够从容应对,不会显得无所适从。
2.劣势
(1)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
就业不仅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
很多卓越化学师范生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意识。
因此,在与人竞争职位时,竞争优势不明显。
(3)自我定位不准确。
目前韩师化学院校培养的卓越化学师范生大多数还是面向中小学教育,而某些地区较好的学校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盲目追随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学校,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从事化学教育工作,过于考虑择业的地域、职位和单位的经济效益,形成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最后导致无法顺利就业。
四、提升化学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对于学校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就业指导体系规范化,引导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笔者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大一开始,区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地开设,把化学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观、职业道德、求职技巧、职业准备的教育与培训等内容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让卓越学生对自身有准确的定位,拓宽就业渠道,最终能够顺利就业。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将课程设置合理化。
韩师化学院在培养卓越化学教师时,能够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并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即必修课程与非卓师学生一样,选修课程则更多偏向于教师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能够迎合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化学教师的需求。
因此,各高师院校在化学教师培养中也应针对社会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应及时取消不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不断充实新课程,更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卓越的化学教师。
(3)注重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韩师化学院在培养卓越化学教师时,为学生安排了的教学见习、观摩、讲课等活动,并加大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因此,各高师院校在培养卓越化学教师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并与相关中小学联系,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实用型人才。
(4)注重师范生综合技能的训练,突出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韩师卓越化学师范生在校期间,各项技能能够运用自如,例如:试讲、说课、演讲、朗诵、三笔一话、课件制作等。
因此,各高师院校在培养卓越化学教师时,可适当举行一些教师综合技能的训练或比赛,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使他们自身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突出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2.学生自身因素
(1)加强化学师范专业的学习,稳扎稳打,勒实理论基础。
化学教师用人单位在招聘化学教师时看重的是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应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
以卓越化学师范专业为例,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化学教师的工作,因此,首先要学好教学法、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基础学科,其次要学好各门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等等,这样以后走上教师岗位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2)主动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卓越化学师范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更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如在大学一年级时,课时相对较少,这时可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之类的活动,从而培养
自己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二年级时,所学专业知识的相对深入,这时学生可参加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如试讲、说课、义教等活动,不断提升自我,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调整好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
卓越化学师范生应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到需要的地方去奉献的观念。
另外,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允许的话,可选择到条件相对艰苦的中小城市或偏远地区从事化学教育工作,为祖国的化学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化学师范毕业生乃至师范生都应该认清自身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提升自身的就业核心竞争力,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为祖国尽自身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中利,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2]陈忠平,杜品,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3]徐国强,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