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方桔梗汤
桔梗的功效与应用述要

药性理论与临床桔梗的功效与应用述要丁元庆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250014) 桔梗以“宣肺化痰”为主要功效。
综观历代名方中用桔梗颇多,由此体味出桔梗之功效非止一端,试述如次。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苦而辛,辛散苦泻,故能开宣肺气,善于止咳;又能清利咽喉,为治疗邪滞咽喉,气血不得宣通而咽喉疼痛之佳品,此首推《伤寒论》之桔梗汤。
若风热上犯,则宜辛凉清解,配以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之属,则为辛凉平剂银翘散。
开宣肺气,又善治咳,伍以桑叶、菊花、杏仁、连翘等,便是辛凉轻剂桑菊饮,为风热犯肺作咳首选之剂。
配以连翘、薄荷、山栀、甘草等,为燥干清窍佳方翘荷汤。
若属风寒郁遏,咽喉作痛,则首推六味汤(桔梗、甘草、荆芥、防风、薄荷、蝉蜕)。
百合固金汤则于养阴润肺药中,加入桔梗以宣肺利咽,以治肺肾阴亏,肝血不足之肺伤咽痛、喘嗽痰血证。
是知桔梗善开肺气而利咽止咳,配伍得当,寒热虚实皆其所宜。
2 祛痰排脓 《金匮要略》治肺痈咳唾脓血浊痰,亦主以桔梗汤。
痈脓之成,责在热结痰凝血瘀,气血壅遏不通。
桔梗之苦能下其结热,辛则善开提肺气,祛痰又能排脓,配甘草之解毒,名曰桔梗汤,为肺痈解毒排脓之要剂。
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 肺痈》主治5方中(银翘散、如金解毒散、沙参补肺汤、加味桔梗汤、桔梗杏仁煎)俱用桔梗,说明桔梗宜于肺痈各期,亦确为祛痰排脓之佳品。
3 宣肺气化湿邪 治湿首重化气,气化湿亦化,气化则湿行。
肺主一身之气,故开宣肺气,便有助气化湿之力。
如湿邪浸淫,客于皮肉筋脉,壅注经络,以致足胫肿大重着,腿足软弱无力,麻木酸痛,名曰脚气。
主以鸡鸣散,方中桔梗开宣上焦肺气,而理三焦之气化,配苏叶、陈皮、生姜更能宣通气机、开壅行滞,合诸药开上、导下、疏中、降浊,共成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
桔梗《医方概要》云“开肺快气”,《实用方剂学》谓“通利三焦以开其毛窍”,故宜于湿阻气机之病证。
4 调畅气机 气以升降为用,以疏达为和;气之主在肺,升降之机在脾。
桔梗汤方剂配方

桔梗汤方剂配方桔梗汤【方剂名】桔梗汤,出自汉·《伤寒论》。
本方又名“甘桔汤”。
【组成】桔梗三钱(9克)、甘草二钱(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宣肺化痰,利咽止痛。
【主治】主治咳嗽有痰,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数。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放射性食管炎、咽性咳等病症。
1.支气管扩张:应用桔梗汤加减治疗支气管扩张34例,与西医常规治疗(祛痰、引流、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治疗作对照,疗程7日。
以双肺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7日内咳嗽、咳血、咳脓痰消失为痊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83.33%。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年第2期)2.放射性食管炎:应用加味桔梗汤治疗放射性食管炎40例,与蒙脱石冲剂治疗40例作对照,疗程从放疗第1日开始持续至放疗结束。
观察治疗前后Kamofsky评分的变化,治疗组Kamofsky评分增加率为47.5%,对照组增加率为17.5%;根据VAS疼痛评分标准,治疗组疼痛改善率57.5%,对照组15%;治疗组食欲增加率为45%,对照组食欲增加率12.5%。
(《云南医药》2013年第2期)3.咽性咳桔梗汤中药复方合YAG激光治疗咽性咳40例,与单纯YAG激光治疗40例作对照,疗程1周。
以咽部不适、干燥、干咳、异物感、灼痛等症状消失为痊愈标准。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87. 5%。
(《光明中医》2007年第5期)【方解】本方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方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两者一宣一清,祛痰止咳,利咽止痛。
临床应用以咽喉肿痛、咳嗽痰多为辨证要点。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猩红热、肺癌、夫吾、尊痈、急性支气管炎等证属痰热滞咽的病症。
【方歌】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阴中伏热结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证。
升降散和桔梗汤加减临床应用

升降散和桔梗汤加减临床应用霍州市仁福堂医院梁春华升降散出自清代医家杨栗山之《伤寒温疫条辨》,由白僵蚕、蝉蜕、片姜黄、生大黄4味药组成,功能琉风清热,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原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不可名状者。
桔梗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293条,原条文:“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本人在临床中用升降散和桔梗汤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颌下淋巴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炎。
1.宫兼榕男6岁,腮腺炎,患儿左侧腮腺肿大2天,发热38.7℃,头痛,扁桃体一度肿大,食纳少,小便正常,大便偏干,舌红苔白厚,脉弦数。
先给予柴胡注射液3ml、安痛定注射液3ml肌注。
给开中药3剂,方药如下:僵蚕10g 蝉衣10g 姜黄10g 大黄8g桔梗10g 生甘草10 牛蒡子10g 薄荷10g(后下)牡蛎20g(先煎)浙贝10g 莱菔子20g二诊:服药后,仍有肿大,但较前减轻,精神食纳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弦数。
上方加银花15g,连翘10g,玄参15g,板蓝根15g 4剂巩固治疗。
2.梁洪瑞男 13岁,颌下淋巴结炎,发热三天,打退烧针,,发热退下去,再起来,反复发作,在人民医院查血常规:WBC:7.8×109/L。
NE 34%.现症:发热37.5℃,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之疼痛。
食纳少,舌红苔白厚,脉弦数。
方药如下:桔梗10g 甘草10g 牡蛎30g(先煎)浙贝10g银花15g 连翘10g 薄荷10g(后下)莱菔子10g 3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未在发热,肿大淋巴结减小,仍有肿大,食纳少,舌淡白厚,脉弦。
上方继服三剂。
3.张洁静女 26岁,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痛,咽干,时有发热,食纳可,二便正常,舌红苔白厚,脉数。
方药如下:僵蚕10g 蝉衣10g 姜黄10g 大黄10g连翘15g 银花20g 桔梗10g 甘草10g板蓝根15g 苍白术各15g 莱菔子20g 滑石20g(包) 5剂水煎服服药后随诊,扁桃体化脓明显好转。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桔梗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桔梗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
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桔梗汤的有关介绍。
【处
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
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桔梗汤的有关介绍。
【处方】桔梗(五钱)甘草(三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咽痛。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后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桔梗(细.微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陈皮(去瓤),各十两;枳实(麸炒赤黄)五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除痰下气。
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如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
【处方】桔梗3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宜肺利咽,清热解毒。
治风邪热毒客于少阴,上攻咽喉,咽痛喉痹,风热郁肺,致成肺痈,咳嗽,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沫,气息腥臭,久则吐脓者。
【用法用量】以水300毫升,煮取21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生活常识分享。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最常用的50个经方麻黄汤(麻甘桂+杏)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 ?? ?白虎汤/小建中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桔梗汤(桔梗+甘草)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血虚营弱汗多伤。
勋。
三、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
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
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
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七、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
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中医常用方剂名称及其中药组成(3)

中医常用方剂名称及其中药组成(3)八画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骨脂、杜仲、胡桃肉、大蒜头。
青麟丸(《中药成方配本》):大黄、黄柏、黄芩、猪苓、赤苓、泽泻、木通、车前子、薏苡仁、萆薢、生侧柏、玄参、陈皮、薄荷、制香附。
抵当汤(丸)(《伤寒论》):水蛭、蛇虫、大黄、桃仁。
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转呆丹(《辨证录》):人参、白芍、当归、半夏、柴胡、生枣仁、附子、石菖蒲。
虎潜丸(《丹溪心法》):黄柏、龟甲、知母、熟地黄、陈皮、白芍、锁阳、虎骨(用代用品)干姜。
固冲汤(《医学中参西录》):炒白术、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萸肉、生杭芍、海螵蛸、茜草、棕边炭、五倍子。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桂枝、附子、干地黄、山茱萸、薯蓣、茯苓、牡丹皮、泽泻。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沙苑子、芡实、莲子、莲须、煅龙骨、煅牡蛎。
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火麻仁、大枣。
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熟地黄、人参、白术、当归、枸杞、茯苓、白芍、黄芪、川芎、杜仲、牛膝、山药、肉桂、甘草。
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黄连、黄芩。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当归、龙脑、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香叶、山栀子仁、石膏、甘草、防风。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麻黄、桑白皮、款冬花、半夏、杏仁、苏子、黄芩、甘草。
定痫丸(《医学心悟》):天麻、川贝母、半夏、茯苓、茯神、胆南星、石菖蒲、全蝎、甘草、僵蚕、真琥珀、陈皮、远志、丹参、麦冬、辰砂、生姜、竹沥。
实脾散(《济生方》):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甘草、生姜、大枣。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一、组成鲜葱白三枚至五枚,苦桔梗一钱至钱半(5克)、焦山栀二钱至三钱(6克)、淡豆豉三钱至五钱(9克)、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克)、青连翘钱半至二钱(6克)、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克)、鲜淡竹叶三十片(3克)。
二、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梔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2.葱豉汤葱豉汤是《肘后方》,解表发汗又通阳;恶寒发热头闷痛,服后邪散津不伤。
3.《活人》葱豉汤《类证活人》葱豉汤,更加葛根与麻黄;恶寒腰背头项痛,得汗表解保安康。
四、功用疏风解表,清肺泄热。
五、主治风温初起。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六、方解风温多发于春月与冬初气候睛暖之际。
病初起时,邪多犯肺,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口渴,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一般常用辛凉解表法治疗,使邪从肌表而解,诸证自除。
俞根初以通阳发汗之葱豉汤与清泄上焦之桔梗散合为一方,减去黄芩一味,为辛凉解表剂的又一格局。
方中葱白辛温通阳,合豆豉则发汗解表。
更配清散风热之薄荷,宣肺解肌之桔梗,则肺气宣通,肌表疏利,外邪得散。
然而咽痛、口渴,是肺中邪热上熏,故又以连翘除膈上之热,山梔泻心肺之热,生甘草合桔梗以利咽喉,淡竹叶合山栀以清泄胸中之热从小便而出。
如此配合,使肺中风温之邪,既得辛散从外而解,又得清泄从下而去,自然诸证悉除。
然而,受邪有轻重,见证有多少,故俞氏于方后附加减用药法。
“如咽阻喉痛者,”是温热邪甚“加紫金锭两粒磨冲、大青叶三钱(9克),”以清热解毒;“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9克)、广橘红钱半(5克) ”以祛痰止咳;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6克)、白蔻末八分(2.5克)冲”,以行气散痞,等等,皆可供临证参考。
本方与桑菊饮同为治疗风温初起者,但桑菊饮证受邪较轻,用药重在清肃肺气,本方主治证受邪轻重,故微发其汗以解肌,清泄邪热以肃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桔梗汤(桔梗+甘草)
【方剂组成】桔梗10 克,甘草18 克
【用法】煎法同甘草汤。
【方解】桔梗味辛微温而有排脓作用,并有治胸胁痛的功能,于甘草汤加入此味,故治甘草汤证而有上述的桔梗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注解:见甘草汤方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2 条: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
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注解:咳而胸满,即因咳而胸满的意思。
振寒、脉数为有痈脓之候。
多咳唾故咽干。
里无热故不渴。
时出浊唾腥臭以至吐脓如米粥者,此肺痈的明征,宜以桔梗汤主之。
按:肺痈用桔梗,不只为排脓,并亦治胸胁痛,临床于肝炎患者,诉肝区痛剧则常于适方加桔梗,确有效验。
《神农本草经》谓桔梗治胸胁痛如刀刺,可信。
【辨证要点】咽痛、咳吐浓痰、或胸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