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
歧义句例子20句

歧义句例子20句歧义句是指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让人们难以真正理解,厘清其真正的意思,有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20个歧义句的例子:1.苹果可以吃,也可以用来玩。
2.它有足够的智慧去做出正确的决定。
3.这种鞋可以用来穿和玩。
4.这条裤子可以穿在身上或者放在桌子上。
5.他说他会做,也会不做。
6.她来到房间,看到画框里放着一张照片。
7.这块衣服既可以穿,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8.他从书架上把书拿了下来,然后放回去。
9.她把箱子放在桌子旁,把书放进去。
10.他正在穿这件衣服,也在穿着其他衣服。
11.他出去玩了,又回来了。
12.把这只猫放在椅子上,也可以放在地上。
13.他不想吃这个,也不想吃那个。
14.把水倒在玻璃杯里,也可以倒在金属杯里。
15.你可以把它挂起来,也可以放在桌上。
16.我可以让他做这件事,也可以不让他做。
17.苹果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比喻别的东西。
18.我可以把它放在桌上,也可以放在抽屉里。
19.他有一双漂亮的鞋,可以穿也可以挂起来。
20.他在问我是不是去过那个地方,我当时就回答是否定的。
歧义句是构成语言及其用法的一部分,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特定的歧义句,它们是语言学家、语言教师和翻译人员面临的一个挑战。
鉴于此,理解歧义句的工作并不容易,因为它们有多种含义,其表面的意思可能会让人误解。
此外,由于歧义句的存在,人们在理解和翻译文字时也很容易出错,可能会引起很多误解,甚至产生民意冲突。
这就是歧义句的特点,它们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且它们的多种含义也使人们难以理解。
因此,在使用歧义句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因为歧义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在进行语言学习时,也要特别注意歧义句,以免受其影响。
同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歧义句,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内涵,如双关语、泛指词、逆反话、反复提示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研究,以及使用歧义句的文字材料来学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因此,对于歧义句,在学习、研究和使用上,应该格外谨慎,除了深入研究它们的含义,更要注意歧义句可能引起的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以免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8种歧义语病

2005天津卷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 晚上来的人喝。
2005广东卷
A.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从城东到城西,从 城南到城北,把18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 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 来。
2007山东卷
B.济南惨案纪念钟于4月28日凌晨从广州 运抵济南,至此,济南惨案纪念园的布展 工作全部完成,5月3日将开门迎客。 【解析】B歧义“4月28日凌晨从广州运抵 济南”,时间不明确,是运抵济南时间是4 月28日凌晨呢,还是从广州启程是4月28 日呢?
(二)看以下一则材料,请说出个中原委。
古时有三个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一座道观。有一道 人自称能测未来,于是三人请道人为他们三人算算此次 赶考结果。那道人默然不语,俄顷,朝这三人伸出一指, 便不作答。结果,三人中只有一人高中。于是,高中之 人就说此道人真乃神人,一算即中,因为一指表示三人 只中一人。可实际上,这三人考试情况不管如何,这个 道人都可说是算中的。 请你运用本节课学过的内容来揭穿这个道人的骗术。
6结构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11) 咬死了猎人的狗。 (12) 撞倒了他的自行车。
7指代不清或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13)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 他对他笑了笑。
(14)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8修饰不同引起歧义
(15)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 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学 以 致 用 揭 骗术
2004年全国卷
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D.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
2004全国一卷
A.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 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 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 元。
(2005江苏卷)
歧义句

歧义句1解释说明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
如:1、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一说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2、我叫他去。
“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3、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可以是主刀做手术的大夫,也可以理解为“被做手术的患者”。
4、学校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
“对他的批评”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批评他,也可以理解为他批评学校领导。
另外还有许多:很搞笑!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读“bèi”可以理解为他做不让爱人知道的事;读“bēi”就是说明他的媳妇是残疾人。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
开刀的是他父亲。
鸡不吃了。
鸟不打了。
总之,歧义句就是一个句子没有固定的意思,有两种或多种理解和意思。
2歧义句:“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乘某路公交车访友新居,称“在蒋王庙前一站下车”,本人在未到达蒋王庙的前一站(蒋王庙-1)下车,结果错了,该人说的是过蒋王庙后的一站(蒋王庙+1)下车。
更正是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对一些常见的歧义,进行一些约定,应该还是有好处的。
这种约定,也许本身没有太多绝对的理由,但它可以诱导人们渐渐地统一认识,形成新的语义习惯,从而重理解上消除语义。
若干年后,大家就很自然地只接受一种理解,排斥另一种边缘的理解法。
上述关于“前后”的词语,有些是时间、空间双表的,容易产生歧义,针对他们就需要约定,如:“前头、前面、往前”。
有些词语则只表示时间,或空间,一般就没有歧义问题。
表时间的如:“之前”、“先前”、“前期”等。
表空间的如:“前方”、“前进”。
他们没有歧义,不需要特别约定。
约定可以是类似这样:1)“往前翻”:指时间顺序,不指空间顺序,即时间退后(-)的意思,因为我们一般说“往后翻”都是指向后面的、未来的方向(+),又如“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后面的更精彩”等等。
歧义句子

1、你为什么打他? (89全国卷) ①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不应该是你,应是他人) ②你为什么打他?(打他的理由是什么!) ③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 ④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89全国卷) ①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②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重音落在“就”字上,表示生产太少了;重音落在 “五百台”上,则表示生产太多了。 十一、重读的字不同易产生歧义
1、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既可指章太炎写的书,也可指他收 藏的图书。 2、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有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既可以指车主,也可以指修车师傅。 3、开刀的是他爸爸。 (开刀的:1、病人;2、医生) 六、有“的”字的短语引起歧义。
1、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04全 国卷Ⅳ) 例句“数百名死难者的亲属”中的修饰语“数百名” 既可以修饰“死难者”,也可以修饰“亲属”,并 且两种情况两种意思:修饰前者是说“死难者有数 百名”,修饰后者是说“亲属有数百名”。 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 要有新的起色。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 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 3、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2、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当我们想起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走了一个多钟 头了。 B尽管家里可以上网,但每个星期,他还是会背着 家长、班主任和班长在放学途中到网吧里聊天、玩 游戏。 C有人认为把金庸小说拿给中学生读一读,没有什 么不好。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 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D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军圆满完成军队体制编 制调整改革方案确定的任务,如期裁减员额20万。
汉语歧义句

汉语歧义句1、多音产生歧义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2、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
(赠送、运送)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离开、行走)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自行车主、师傅)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写的、章太炎收藏的)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核销、报废)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
(看不到、瞧不起)他的故事讲不完。
(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他想不起来了。
(忘了、不起床)3、兼类词产生歧义我要热饭。
(形、动)这辆车没锁。
(动、名)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连、介)他爬过山没有?(助、动)4、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我去上课。
鸡吃过了。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5、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
(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学生家长都来齐了。
(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6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妈妈、王玲)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他、美兵)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
(两边、一边)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
(我、妈妈)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
(我、小明、我和小明)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
(火车里、火车外)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
(酒、喝酒)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
(进门就问、进门)7、省略不当产生歧义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
(你、我)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李大伯、孩子们)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书包。
关于歧义句

关于歧义句08对外黄小明一.(是什么?)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
先跟大家分享几个歧义句:第一,简单:例1 我想起来了。
1)我想(站、爬)起来了;2)我想起(甚么东西)来了。
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了。
例2放弃美丽的女人让人心碎。
1)是男人放弃了美丽的女人心碎2)如果理解为女人放弃了追求美丽的权利,那可真是件令人心碎的事。
例3 我叫他去。
1)“叫”可理解为让、使、派,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我派他去”;2)“叫”也可以理解为“喊、唤、招”等意思,这个句子就是“我去叫他”或“我去喊他”。
第二,复杂:.有这么一个句子:“一对夫妇特意赶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1000元钱。
”设计这道题的人说,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句子,应该将“一人”改为“每人”。
可见,命题人认为:这个句子既可以理解为“夫妻二人其中一个人捐款1000元”,也可以理解为“夫妇二人每人各捐了1000元”。
这个句子真的有歧义吗?我以为这是脱离语言环境后对词语的孤立的理解。
这样理解句子,后患无穷。
第三,还有许多很幽默!1、“他背着媳妇做了不少事”这句话中的“背”就有不解之缘,不过这句话也可理解为他做事不让爱人知道。
下面是几个人命关天的句子。
“咬死了猎人的狗”中的猎人和狗谁死谁活竟然难以分清。
“开刀的是他父亲。
”这句话打算让谁上手术台还很值得研究。
“鸡不吃了。
”到底是鸡不吃饭了还是人不吃鸡了,这对于鸡先生抑或是鸡小姐来说可是生死攸关的。
“鸟不打了”,是鸟不打架了还是人不打鸟了。
鸟打架十分有趣,人打鸟那真要令好人心酸了。
二.(为什么)造成歧义的原因:1.同读音易造成歧义(1)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lǎi 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 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歧义句

歧义句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可能的句子,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句子分类: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2、多音字、多义词(多义短语)造成的歧义句3、结构切分不确定造成的歧义句4、停顿引起的歧义句5、标点符号不当造成歧义1、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句:(1)代词表意不明例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我父亲”既可以是施事者(持手术刀为别人开刀),又可以是受事者(被人开刀),因而造成歧义。
消除办法:明确代词为施事或受事。
A 我父亲正在为病人开刀。
(施事)B 医生正在为我父亲开刀。
(受事)例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解析:“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
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于引兵出战。
解析:“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3)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解析:“她”可指代小倩,也可指另外一人(2)修饰两可造成的歧义句例如:两个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两个学校,又可理解为学校的两个教师。
消除办法:选择语义明确,修辞正确的量词。
A 两所学校的教师都来了。
B 学校的两位教师都来了。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分析:“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交代不清。
例1: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
解析:“一个”在句中做定语,既可以修饰“外商”,也可以修饰“木材加工厂”例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解析:“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例3: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把稿酬版税捐赠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
歧义句

“歧义句”例说一、一词多音而引起歧义(1)、这个人好说话。
(2002年包头市模拟卷D项)【分析】:在一个句子中,由于某一个词多音,因而在书面表达时有可能造成歧义。
这时可用创设语境法来消除歧义。
“好”是一个多音字,既可以读“hǎo”,又可以读“hào”。
读“hǎo”时是“易于”的意思;读“hào”时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但在书面表达上反映不出来,所以可用创设语境法修正。
可改为“这个人好(hào)说话,经常爱老师批评。
”或“这个人好(hǎo)说话,大家都喜欢她。
”二、音同口述而引起歧义(2)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2001年通辽市模拟卷A项)(3)常饮酒能治病常饮酒能致病(2002年黄冈市模拟卷C项)【分析】:汉语中有许多同音字,这些同音字使一些句子在口述时易于产生歧义,这时可用停顿法或填字法来消除歧义。
(2)、(3)句用书面表达时较为清晰,若再通过电话转述时就会产生歧义,故句(2)采用停顿法可改为:产品全部/合格产品全/不合格句(3)采用填字法可改为:常饮酒能治(好)病常饮酒能(导)致病.三、因一词多意而引起歧义(4)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2003年全国卷第6题C项)(5)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1998年全国卷第7题B 项)【分析】:一个句子中,由于某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个句子就可能是歧义句。
句(4)中“看不上”有歧义,可以理解为“瞧不起”,也可以理解为“看不到”,故表意不明。
句(5)中“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 有歧义,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为嘉宾送人的礼品”。
四、结构划分不同而引起歧义(6)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2003年全国卷第6题A项)(7)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2004年全国卷第6题A项)【分析】:同一个短语或句子,由于划分出结构的不同,自然就形成不同的意义,形成了句(6)这样“语义不明”的病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义句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
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
“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
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
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
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
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
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
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
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② 针织厂的产口全部合格。
“部”与“不”是同音词,读“bù”,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听为“全部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合格了。
听为“全不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是次品。
③ 她太骄气了。
“骄气”和“娇气”是同音词。
“骄气”的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作风,“娇气”意志脆弱、不肯吃苦、习惯于享受的作风。
“她太骄气了”读出来站人不解是哪种作风。
同音词读者看了原文就会明白其具体意思,但听话人听起来不易分辩,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四、词义不明,导致歧义①山上有许多杜鹃“杜鹃”既可以是一种花,又可以是一种鸟。
②他家有许多葡萄“葡萄”既可以是指果实,又可以是指树木。
③这是个风流人物“风流”既可以指有功绩又有文采,又可以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还可以指跟男女间的放荡行为。
④对这个报告,你有什么看法“看法”既可以是指客观公允的见解,又可以是指站在个人立场、情感的意见。
⑤这是一部解放前的影片“解放前”可指解放前拍摄的,也可理解为反映解放前内容的。
五、词性不明,产生歧义①我跟父亲打猎“跟”是动词,就是我跟着父亲去打猎;“跟”又可以是介词,就是我与父亲打猎;还可以是连词,就是我和父亲两人一同去打猎。
②修改方案“修改”是动词,是支配性的动作行为,“修改方案”就是动宾关系的短语;修饰性的词语,“修改方案”就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
六、因结构划分不同而形成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上有不同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死的是狗;也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意思是猎人被狗给咬死了,死的是猎人。
② 许多李老师的事迹“许多李老师的事迹”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事迹”,定语是“许多李老师”,即被称为李老师的许多人的事迹。
还可理解为另一种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李老师的事迹”,定语是“许多”,即李老师的许多事迹。
③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我写不好”有歧义。
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由我写不合适,让别人写合适。
另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我因水平问题写不好。
五、因句式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同一个句子或同一个短语,在句式上有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鸡吃了。
“鸡吃了”是主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是被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意思是鸡被吃掉了。
我们给它增加句子内容,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就更好理解了。
“鸡吃了,狗还没吃呢。
”主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狗还没有喂呢。
被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了,狗还未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
② 中国队战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中国队战胜了美国队”是主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中国队获得了冠军;是被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被美国战胜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六、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划界不清,形成歧义。
①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的和除以2的商,即身长=(头长+尾长)/2;另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除以2的商的和,即身长=头长+尾长/2。
②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种意思是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另一种意思是一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
七、因语义不明而形成歧义语言中,孤立的词(除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外)有多义现象,而一些短语和句子孤立起来看也会语义不明确,产生歧义。
① 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十分明白。
⑴我要炒肉丝,你要粉蒸肉。
意思我要吃的东西是炒肉丝。
⑵你把油拿来,我要炒肉丝。
意思我要炒的东西是肉丝。
②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⑴书是章太炎著的;⑵书原有章太炎所收藏,后来他捐献给北京图书馆。
八、标点位置不当而形成歧义收购站营业员因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以致遭到迫害。
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营业员没有给有病猪肉加盖“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
但却在“意图”后边加了一个逗号(此处不应停顿),句子就有了歧义,意思就变成了:营业员给有病猪肉加盖了“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
九、代词指代不明而形成歧义① 工人们很喜欢老李师傅,一来到这里就十分高兴。
这句话里的“十分高兴”既可指“工人们”,也可指“李师傅”。
② 天色晚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死了。
“修车的”是自行车的主人,急于等车修好了回家;也可以是修车的师傅,天色晚了还修不好,怕耽误车的主人回家。
③小张,谁会想到他是小偷?“小张”和“他”是同一个人,小张是小偷;“小张”和“他”所指不是一个人,句子意思就是别人跟小张在告诉,说话的内容是说话人和小张都没有想到“他”是个小偷。
十、因不正确缩写词语而产生歧义在一句话中随随便便缩写,不符合语法规定就可能产生歧义。
① 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这句话因为漏了三个“票”字而产生歧义。
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票、船票、飞机票、饭票;另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船、飞机和饭票。
②十一、因停顿不同而形成歧义①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
这是古人祝枝山戏弄财主的对联。
可以有两种读法:⑴“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
”⑵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②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是一句店家的告示。
⑴ 店家本意是因为下雨怕脏了店铺,所以不愿意留客。
其读法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⑵ 客人要住店,一看告示,十争高兴,因为这个店铺就是在雨天也照样留客。
其读法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③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形式:一种读法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意思是(就这个问题)你说你的,不过他也得说他的。
另一种读法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意思是(就这个问题)你说不赢他也得同他分辩。
十二、主语不明产生歧义①李大姐到这儿才几天,许多人还不认识。
原句子中“李大姐”既可以看作是全句的主语,意思就是李大姐到这儿才几天,她还有许多人不认识;也可看作只做前一个句子的主语,那么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就是“许多人”,句子意思就成了许多人还不认识到这儿才几天的李大姐。
②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一种理解是有一个女儿的她在医院工作,“她”作主语;另一种理解是她的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女儿”作主语。
③连小机灵鬼都不认识他。
④这次去泰国考察,我们三人一组。
“我们三人一组”主语是“我们”,还是“我们三人”,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⑤老师看到人们很高兴,就把人们叫到他的办公室。
“老师看到人们很高兴”中“高兴”的主语既可是“老师”又可是“人们”。
十三、谓语不明产生歧义①船行二日即到。
“行”做谓语,即船已起程,两天后到达或者是2号到达。
“到”作谓语,即裔已行两天,马上就要到达。
②他喜欢赞扬青年的作品。
“赞扬”既可是全名的谓语,又可是“作品”的一层定语。
十四、宾语不明产生歧义①评论巴金的文章宾语既可是“巴金的文章”,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文章”,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②想念家乡的亲人宾语既可是“家乡的亲人”,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亲人”,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③反对家长的做法宾语既可是“家长的做法”,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做法”,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④讨厌他的兄弟宾语既可是“他的兄弟”,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兄弟”,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十五、定语不明产生歧义①刚转业回来的李刚的哥哥定语是”刚转业回来的李刚”,②小明和小红的爸爸去北京了“小红”做了“爸爸”的定语,“小明”和“小红的爸爸”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小明和小红”这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做了定语,“小明和小红”与“爸爸”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③我吃了三个姑娘送来的地瓜“三个”既可以作“姑娘”的定语,又可以作“地瓜”的定语。
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三个”这个数量短语同时作了句子中后面两个名词“姑娘”和“地瓜”的定语。
消除办法是改变量词:如果“三个”是指“姑娘”,将“个”改成“位”;如果“三个”是指“地瓜”,将“个”改成“只”。
十六、状语不明产生歧义①我在楼上看到了他“在楼上”的既可能是“我”,我站在楼上;也可能是“他”,他站在楼上。
②我在火车上写标语既可理解为我坐在火车上写标语,也可理解为我把标语写在火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