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看唐代的金银_进奉_之风
金银器的收藏知识

中国金银器技艺的起源和传承我国古代的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考古出土的金银器多是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所拥有的。
中国金银器技艺起源于商周时期。
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出土的金臂钏和金簪,时代为商代中期。
经测定,这批金器的含金量为85%,其余为少量的银和微量的铜。
金银错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一项精细工艺,青铜工艺发展了一千多年后,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
汉唐时期,中国金银器技艺兴盛起来。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方的金银器和金银制造工艺涌入中国,受波斯、罗马、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影响,中国古代金银器技艺有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完美的金银器技艺。
到了唐代,中国的金银器技艺发展到了璀璨多姿、华丽精美的高峰。
唐代金银器的整理已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
"官作"就是官府的金银器工坊,属少府监中尚署直属的"金银作坊院";"行作"就是金银行业工匠所作,即民间经营。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甚多,大体以陕西西安(即当时首都长安)为中心。
1970年西安何家村金银器窖藏,共出土265件金银器,有碗、盘、盆、壶、罐、锅、盒、薰球等。
其中两件金碗造型、重量几乎一样,被称"天下第一碗"。
而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云纹金盏分为五个部分浇铸而成。
宋、元之际,在经历多次战乱的劫难后,金银器等手工业仍有缓慢发展,技艺继续提高,新的品种增多。
明清时期,金银器技艺臻于完美。
花丝镶嵌技艺到了明代已相当成熟。
花丝工艺是把金、银等贵金属拉成细丝,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造型,制成各种工艺品和首饰。
花丝工艺品和首饰上往往镶有各种宝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故此人们将这两种工艺合称为花丝镶嵌。
花丝是指用柔韧性好、延展性强且色泽美观的金属拔出粗细不同的丝,经过搓、编、扎等工序制出带有花纹的或圆或扁的金属丝,最常用的金属有黄金、白银、铜。
唐代金银器的鉴赏

(四)唐代金银器的鉴赏古代最贵重的金属,无过于金、银。
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以游离状态存在,其特性早就被古人掌握,七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
白银在自然界以化合物的形式出现,需要对硫化银的加工提炼,才能得到,最早的银器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滞后二千年左右,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至迟在商代,中国出现了黄金制品,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有金箔;郑州商代遗址出有夔凤纹残金饰件;北京市平谷商墓出土了金钏和金耳环。
中国古代对银的使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银错铜兵器,而银制品的出现,则要到战国时期,如安徽省寿县出土了有“楚王室客为之”铭文的银匜,河南省洛阳金村也出土有“甘孝子”铭文的银匜。
古代金银器的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大中心。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的金银器,不但出现时间最早,而且艺术水平也最高。
南美洲印第安人安第斯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创作的金银艺术品,虽然出现最迟,但其艺术成就堪与地中海地区生产的金银器相媲美。
这两大区域金银器的辉煌,与金银用作宗教祭祀用品的推动有密切关系,纵观两地出土的极富艺术价值的金银器,都是围绕着神来创造的。
中国古代金银器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古代的琢玉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玉器具有绝地通天,沟通神灵的功用。
商周时期,玉器被纳入礼制的规范,或供奉坛庙,成为祭祀天地、祖先的必备之物;或比于品德,佩饰于身,成为身份地位和品行操守的象征物。
商周青铜器更是奴隶社会礼制和神权的典范,其辉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难以比拟的。
玉器、青铜器由于被赋予原始宗教和礼义规范的内容,受到王室、贵族的尊崇和提倡,从而得到飞速的发展,而金银器虽然在两汉以前已经出现,但由于缺乏人类意识形态中,观念上的推动力,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此外,汉代漆器、六朝青瓷的迅猛发展,也对金银器的制造有一定的制约。
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意义

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意义摘要:一、唐代金银器的历史背景二、唐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与特点三、唐代金银器的社会意义四、唐代金银器的艺术价值五、当代金银器的传承与发展正文:唐代金银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丰富的品种、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工艺都成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代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唐代金银器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政治稳定。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统治者对金银器的喜爱也使得金银器在那个时代具有重要地位。
其次,唐代金银器的生产工艺独具特色。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锤揲、焊接、镶嵌等技法,将金银器打造成各种形态各异、图案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金银器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成为当时社会地位的象征。
再次,唐代金银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当时,金银器不仅是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还广泛应用于宗教、礼仪等领域。
特别是金银器的纹饰,如狩猎、骑射、乐舞等图案,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此外,唐代金银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金银器上的纹饰和造型多取材于自然和社会,充满了生活气息。
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使得金银器成为了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艺术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最后,当代金银器在传承唐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
现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在保留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使得金银器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总之,唐代金银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见证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繁荣,还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北方草原地区发现的隋唐与西方风格的金银器

内凡有奇伎 , 无不总萃 , 侈器玩 , 崇 盛饰衣 物 , 皆
用 珠 翠金 银 锦 厨筛 绣 , 营费亿 钜 万 。《 书 ・ 其 ”隋 本
不息 。” 旧唐书》 16 刘赞传》 《 卷 3( ( 记载 :宣 为天 “
下 沃饶 ; 久 为廉 察 , 敛 殖货 , 贡奉 以希 恩 。 赞 厚 务 ” 在西安市北郊坑底寨发 现的“ 裴肃 进 ” 金 双 凤 鎏 纹 银 盘 底 上 , 刻 “ 东 道 都 团练 观 察 处 置 等 使 錾 浙 大 中 大夫 守 越 州 刺史 兼 御 史 大 夫 上 柱 国赐 金 鱼
宣 州 刺 史 、 御 史 中丞 、 歙 池 等 州 都 团练 观 察 兼 宣 使刘 赞 向朝 廷 贡献 的 物 品 , 明 为江 淮 地 区 的 产 说 品 ,后 来 朝 廷 又 赏 赐 给边 疆 少 数 民族 的上 层 贵 族 , 人 北方 草 原地 区 ( 三 ) 唐代 金 银 器 不 仅 传 图 。 是 贵族 豪 华 生 活 中 的重要 用 品 , 而且 皇 帝 也 用 于 颁 赐 臣下 及 民族 交 往 , 官 僚 为 了得 到 皇 帝 的 宠 大
及 主 金 瓮 各 一 及 衣 服 被褥 锦 采 ,特 勤 以下西省耀县柳林背 阴村 窖 藏[ 9 l 出土 的银盘 , 錾刻“ 盐铁使 臣敬晦进 十二” 铭
文 , 旧唐书》 《 据《 、新唐书》 等文献考证 , 敬晦于唐 宣 宗 大 中年 间 ( 公元 8 7 5 4 —89年 ) 后 任御 史 中 先
食 等次 lI说 明 了“ 师 ” 突厥 社 会 中享 有 很 高 l 0 。 铁 在 的地 位 , 们 不 但 擅 长 金 属 的制 作 工 艺 , 可 能 他 还 担 任 管理 金 属 手 工业 制 作 的职 官 。 由此也 能 看 出 突厥 的金 银 器 有相 当数 量是 自己制作 的 。 中外史
唐宋时期金银用途简介

赏赐
《旧唐书》中记载秦叔宝、程咬金等人每打一次胜仗,唐太宗就要赏 赐,奖赏多以黄金为主,辅以白银、马匹、布帛等。
《续资治通鉴》中所载:贾似道之母胡氏薨时,停朝五日,内藏库、 户部、皇太后殿等都赐下了大量黄金,少则千两、多则不计。
蓄藏
唐《赵璘因话录》中记载,范阳卢仲元常亲身耕作,挖到黄金一瓶, 不言于人,而是悄悄埋在居室里。
宋《靖康纪闻》中也记载:汴京陷落之际,为避免官方的搜括,很 多人藏埋黄金。 藏埋黄金不只是战乱时期的选择,唐宋时期很多人平时保护重要物 品,也是将其深埋于地。
宋金在唐金的基础上,用途有了些衍生,使用更加发达。 范围以上层社会为主,但也多少在下层社会流行。至此, 黄金作为货币的地位越发巩固,影响越发深远。
赌博
《唐国史补》中曾言“各种博戏之中,有所谓长行这一种博具,流行 最盛,王公大人耽于玩乐,有时甚至因此破家荡产”。 《旧五代史》陈保极传中记载:陈保极每次和人弈棋,一旦输了,就 用手抹乱棋局,从不偿还输掉的黄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载兵火肆虐年间,戚方行至杭州,和人赌 博输掉了,就取出一些形似马蹄涂有黑漆的东西,用火焙烧之后偿还 赌债。原来这些都是黄金。
货币之王
——唐宋时期金银用途简介
赵帆11123786、邓芸燕 11124422、程一奕11124488、 李莎11124526
一、唐宋时期金银货币
唐宋时期,金银形式主要有金铤、金饼、金牌、马蹄金以及一些少有 的形式如金叶、金薄、金砖等。至于传统认知中的金币则很少且多来 自于外邦。
贿赂
《旧唐书》中记载尚书裴敦复害怕唐玄宗看重的裴宽做宰相,于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用五百两黄金贿赂杨贵妃的姐姐杨三娘,继而让杨贵妃对玄宗施加影 响。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南唐国主李煜派遣其弟弟郑王向宋朝朝贡时, 先向宰相赵普贿赂了万金,只不过赵普将向赵匡胤打了小报告。
金银锭收藏之唐代金银饼和铤

⾦银锭收藏之唐代⾦银饼和铤唐代国⼒⿍盛,经济繁荣,⾦银⾃然成为王室和达官贵⼈们的奢⽤品。
半个世纪来,有⼤量的唐代⾦银制品和不少⾦银饼、铤出⼟,成为新中国考古的⼀⼤亮点。
1970年10⽉,西安南郊何家村两瓮唐代窖藏共出⼟⽂物1000多件,其中⾦银器物270件,是唐代⾦银器集中出⼟最多的⼀次。
共发现银饼22件,银铤8件。
1979年4⽉,⼭西省平鲁县屯军沟唐代窖藏出⼟各种⾦器⾦铤193件,其中⾦铤82件,⾦饼4件。
它们是迄今为⽌唐代⾦银器出⼟最多的两个⾦银窖藏,引起世⼈的关注。
⽹络配图唐代⼴东“怀集县庸调银⼗两专当官令官王⽂乐陈发匠⾼童”银饼⾦银饼唐代⾦饼从形状上看,很容易使⼈联想到西汉的⾦饼。
的确,尽管时代差距很⼤,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唐代⾦饼仅在⼭西省平鲁县屯军沟唐代窖藏出⼟,⼀共4件。
从实物看,唐代⾦饼制作极为粗糙,⽆铭⽂,形状似圆⾮圆,背⾯低凹,成⾊仅80%,⽽且4件⾦饼⼤⼩重量不同,其中⼀件有被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称量货币。
据说这种⾦饼⼜叫坛⼦⾦,铸造⽅法简单,是将熔化了的⾦倒在坛⼦⾥铸成。
唐代银饼则极具特⾊,已开始规范制作,其上凿刻或墨书铭⽂,内容涉及铸造部门、⼈员、重量、年⽉、⽩银来源、官员职务姓名、⼯匠名等等,如“怀集县开⼗(开元⼗年)庸调银⼗两专知官王问乐典陈友匠⾼童”。
从银饼铭⽂内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的⽩银已被应⽤于租庸调、税⼝银、市场税收等赋税⽅⾯。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村出⼟银饼22件,其中4件刻有铭⽂,内容分别是:“洊安县开元⼗九年庸调银⼗两专知官令彭崇嗣典梁诲匠王定”,“怀集县开⼗(开元⼗年)庸调银⼗两专知官王问乐典陈友匠⾼童”两种。
这4件银饼系庸调税银。
同时出⼟的还有铭⽂为墨书的12件银饼,铭⽂内容为“东市库郝景五⼗⼆两四钱”“东市库赵忠五⼗两半”等。
同年,洛阳隋唐宫城遗址出⼟银饼⼀件。
形制与西安何家村出⼟的庸调银饼相似,⼑刻的铭⽂内容为“通州税⼝银纳官朱义云⼆⼗三两”。
唐代进奉制度

唐代进奉制度唐代进奉制度是唐代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唐代皇帝控制地方豪强、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进奉制度最早出现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
在唐代,进奉制度是指地方豪强、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金银、珍奇物品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的本质是一种贡赋制度,旨在稳定唐朝的政治统治,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这种制度,朝廷可以从地方豪强手中获取大量的财富,从而维护皇室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政府的实力。
唐代进奉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地方豪强向朝廷进贡金银、珍奇物品,这些进贡品通常是贵重的珍奇物品,比如珍珠、象牙、丹砂等,还有一些奇珍异兽,比如狮子、孔雀等。
这些贡品一般要由地方豪强亲自送往京城,以示尊重。
另一方面是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物品,地方官员通常会定期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金银、绢帛等物品,以示效忠。
唐代进奉制度的实施对唐代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进奉制度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唐朝的政治统治。
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要向朝廷进贡,这就使他们不敢轻易背叛朝廷,有利于维护唐朝的政治稳定。
其次,进奉制度为唐朝的财政提供了重要的收入来源,有助于支持朝廷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
最后,进奉制度也促进了地方和中央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加强唐朝的统一和发展。
总的来说,唐代进奉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维护唐朝的政治稳定,加强朝廷的实力,促进唐朝的统一和繁荣。
唐代进奉制度的存在,体现了唐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的一种治国理念和政治手段。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

唐朝时期金银器简介金银器综述:相对而言,我国对金银器的认识和利用时间较晚。
大约在商代开始有金器,银器则始于春秋时期,这比地中海和南美地区晚了近两千年。
我国金银矿产资源相对贫乏,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金银首先是财富的象征,是一种奢侈品。
另外,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玉器、漆器和陶瓷工艺也大大限制了金银艺术的表现领域和力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大概经历了商周至两汉、魏晋至宋元、明清三个较大的变化时期。
商周至两汉,中国处于青铜器所表现的威严的时代氛围中,金银工艺成为青铜工艺的附庸。
此期的金银主要用来制作珍贵的装饰品。
如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流行在铜器上镶金银,金器主要是带钩,也有碗、盏、匕、杯等生活器具。
汉代以后,银器数量有所增加。
汉代金银器物主要为金银饰件,具代表性的有腰牌、带钩、动物形饰品以及玺印等。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皿不多,造型也多源于青铜器,装饰也多采用云纹、地纹与镶嵌相结合的多层次布局形式。
魏晋至宋元是金银器物占据主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的种类应有尽有,又以小件饰物和生活用具为主,其中首饰多为金器,生活用具多为银器。
此时还出现了具有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如盘、壶、高足杯。
其中有唐一代,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及数量均达到了高峰。
当时出现了许多官营或民间的手工业作坊,并普遍使用捶揲、浇铸、焊接、切割、抛光等工艺,器物类型包括生活用具、宗教用具及首饰等。
纹饰华美富丽,以鸳鸯、鹦鹉、狮纹为主。
宋代,金银器已普及到民间。
当时的金银器造型古朴、文雅,常见纹饰有写实的花卉、瓜果纹,其上常刻有款识,多为打制器物的匠户商号,少数为年款或所有者的姓氏。
与器体大块平面相适应,捶揲、线刻而成的花卉、珍禽、瑞兽、人物及诗画故事成为流行的装饰。
相对而言,明清金银器逐步趋向衰弱,但在集中表现金器所象征的高贵与权势方面,却达到了惊人的成就。
清新活泼的造型、流畅富丽的花纹已难得一见,而代之以金冠、发钗、金钏、经匣、佛塔等,形制之巧,装饰之精,工艺之绝,仍体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