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1

合集下载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动物的睡眠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动物的睡眠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动物的睡眠一、教学背景本课时是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二十章,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动物的睡眠习惯的认识,以及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动物的睡眠习惯与人类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睡眠习惯;2.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学习使用问句的方式获取信息;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内容1.探究动物的睡眠习惯;2.理解文章内容,思考动物与人类的不同之处;3.学习运用问句获取信息;4.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5.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创设黑夜里,学生静静地坐在课桌前,今天的课程主题是什么呢?提问:大家都知道,人类每天都需要睡觉,那么动物也需要睡觉吗?动物的睡眠习惯是什么样的呢?2. 导入课文老师出示课文《动物也需要睡觉》,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大意,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1.为什么动物需要睡觉?2.动物的睡觉方式有哪些?3.动物的睡眠与人类的有什么不同之处?3. 阅读文章将文章《动物也需要睡觉》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自己默读,了解大意。

随后全班师生齐读,再请个别学生读。

4. 小组合作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整理出问题及答案。

讨论后,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提问环节老师带领学生回忆文章,针对性地提问来让学生思考并获取答案。

提问:1.为什么大象和长颈鹿比其他动物需要睡眠时间更长?2.动物的睡姿有哪些?3.麻雀和鸽子的睡觉时间有什么不同?4.动物的睡眠与人类有什么不同之处?6. 总结课堂内容通过提问环节,学习了解到动物的睡眠习惯,以及与人类的差异点,准确地掌握了本节课堂的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通过课文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睡眠习惯与人类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问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以小组合作为基础,通过分享和交流来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头脑风暴和提问环节则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教学手段。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

13、动物的“睡眠”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3、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重点难点: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课时划分: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什么叫睡眠?睡眠就是睡觉。

我们人类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学习,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

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不吃不喝一睡几个月?这是不是很有趣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去了解动物的睡眠。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自读要求(1、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3、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同学们陆续读完了课文,文中词语会读了吗?出示词语。

千里迢迢蠕动金蝉脱壳昏昏沉沉3、抽生读词语。

4、齐读词语。

5、这些词语中,哪些你有疑惑?6、谁来帮帮他?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迷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7、齐读词语三遍。

8、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9、动物们都采用什么样的睡眠方法呢?三、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考: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2)学生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老师: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师:蝙蝠睡眠方式有什么奇特之处?生:一是集体睡眠奇特,二是睡觉方式奇特,三是睡眠时间奇特。

2、学习课文第4~7自然段,看看海参是如何冬眠的?(1)自由读4-7自然段、思考:海参是如何冬眠的?抽生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2)师: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0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20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主要介绍了蝙蝠、海参、蜗牛等动物的休眠现象,作者多用设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同时,还较多的使用叹词、语气助词、重叠形式的形容词和动词,加上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使文章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

1、课标对阅读的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初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每单元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本课在第三单元,是一篇阅读课文。

总体来看,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朗读能力,初知文章大意的能力。

而本课的具体要求为:快速默读课文,说说文中讲了动物的哪几种“睡眠”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说给大家听听。

因此,在完成课后两个要求的基础上,训练默读、学习略读、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都可以选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训练点。

3、从本单元来看,四篇课文中,不论是精读课文、批读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是抓住了动物的特点在写,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也是“观察你喜欢的一种动物,写出他的特点,注意写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到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抓住动物的特点。

虽然课文题目中,内容中都涉及到了引号的用法,而且涉及设问的情况也很多,但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考虑不作为重点纳入教学设计中,而是引导说其他动物“睡眠”方式的教学环节上给予较为宽裕的时间。

教学目标1、能较快地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兴趣。

3、为本单元的习作收集素材。

教学重点1、学习略读;继续练习快速默读;对部分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13动物的“睡眠”》教案_25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13动物的“睡眠”》教案_25

过来了。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是在夏天,所以叫做“夏 眠”。 ) 板书:夏眠 (3) 原因是什么?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夏天到了, 海面上风和日丽,气候炎热,原来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 面上来生活,海底下没有海参赖以生存的虫子了。不会游泳, 只会在海底下蠕动的海参,不能浮上海面追逐虫子了。怎么办 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地说, 要睡上四五个月。 等到冬天来临, 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 虫子们又回到海底过冬的时候,海参又有了“粮食” ,于是它们 又醒过来了。)理解赖以生存 蠕动。品悟 海参苏醒由什么决定呢?(食物) 继续汇报交流: 2、蜗牛睡眠部分。( 8 自然段) (1)、读课文第 8 自然段 ( 2)蜗牛是怎么睡眠的?生争执:冬眠还是夏眠?为什么?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的 时候,它要“冬眠” ;夏天不下雨的时候,它要“夏眠” ;要是 碰上了干旱的年头, 20 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 20 个月。等到 天气暖了,又下着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慢地伸出身子,背
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上一顿。 )(拟人的修 辞手法) 到底是冬眠还是夏眠?讨论。补充资料:
资料: 1846 年 3 月 25 日有一英国人从埃及带回两只蜗牛,把 其粘在固定板上,放进标本室收藏。到 1850 年 3 月 15 日拿出 来研究时,发现其中一只壳处有新近形成的粘液膜。研究人员 非常奇怪,便把它从板上取下,放进温水盆里。不一会儿,它 的驱体便从壳中钻出来,第二天开始进食菜叶,一个月后即完 全恢复健康。 这只蜗牛, 在长达四年中, 既无食料, 又无饮水, 睡了 4 年。 蝙蝠是冬眠 海参是夏眠, 那么蜗牛是什么呢? (既冬眠又夏眠) 总结:经常睡眠 (板书:经常睡眠) 蜗牛的睡眠由什么决定呢?生读句子。补充资料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0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0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自读课文,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学情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动物休眠的原因。

因为本文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一定有兴趣学习,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休眠,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难点: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

学生:搜集一些动物的睡眠资料。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片。

大家对这些图片熟悉吗?对,这几幅图片都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植物的“睡眠”》中学过的睡眠方式奇特的植物。

有白天睡觉,夜晚开放的晚香玉,也有睡眠时花瓣闭合像个鸡毛掸的蒲公英,等等。

那么有植物联想到动物,会不会也有像植物一样奇特的睡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的“睡眠”》一探究竟。

2、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二、词语积累•蝙蝠旷野千里迢迢•偏僻懒腰金蝉脱壳•蠕动蜗牛赖以生活三、设疑自探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1、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和平时的课文题目有什么不同吗?(“睡眠”两个字加上了引号)师: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我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就会明白。

2.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3、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问题一:“睡眠”两个字为什么要加上了引号?师:注意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把你们的体会告诉我。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动物的睡眠》教案及教学反思_1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动物的睡眠》教案及教学反思_1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动物的睡眠》教案及教学反思《动物的睡眠》是四班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三种动物为例,介绍了动物的睡眠。

我预备了以下教案,盼望对你有关心!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4、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5、学会分类进行说明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1、了解动物不同的”睡眠”方式.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向别人进行精彩的介绍。

教学预备:图片、生子卡片、录像。

课时支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一般都是在晚上睡觉,白天工作,不会一睡几天不吃不喝。

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有的动物就能一睡几个月不吃不喝,这是不是很好玩呢?这些动物采纳什么样的方法呢?学完这课,你们就会知道。

(板书课题)为什么将睡眠打上引号呢?有谁知道?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1)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自己不熟悉的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读准字音。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

(2)老师范读。

(3)指导重点读音。

2、记忆字形。

(1)借助熟字和偏旁学习生字。

(2)分析重点生字。

四、同学汇报初读的感悟。

1、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2、同学汇报。

其次课时一、复习生字,积累词语。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特别遥远。

昏昏沉沉:指蝙蝠们头脑模糊,神智不清。

金蝉脱壳:比方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准时发觉。

蠕动:指海参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3自然段,思索问题。

(同学之间可相互争论)动物睡眠是为了什么?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2)同学汇报。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老师引导:动物睡眠,特殊是进入休眠期。

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19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19

《13*、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生动地介绍了几种动物奇特的睡眠方式,说明了动物的睡眠不仅是为了休息,更是为了摆脱不利的生存环境,使生命得以延续。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动物休眠现象的科学小品,文章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2、能用自己的话介绍动物的睡眠方式,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几种动物的“睡眠”。

难点:通过各种方法搜集资料,激发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到的一些动物的睡眠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科普文《植物的“睡眠”》吗?其实,不仅我们人需要睡眠,植物需要睡眠,动物也需要睡眠,真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动物的“睡眠”》,了解动物的奥秘。

(板书课题)2、齐读质疑,预设问题(1)动物为什么要睡眠?(2)动物是怎样睡眠的?(3)它们能睡多长时间?(4)“睡眠”二字为什么要加引号?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开火车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几种动物的睡眠方式。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

四、自主探究一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分别是在哪些自然段?2、指名反馈。

(板书:蝙蝠、海参、蜗牛)五、自主探究二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各小组学生分别读相应的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种动物分别是什么原因睡眠、怎样睡眠、能睡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句子知道的?六、解疑合探1、小组合作讨论。

2、汇报交流(一)(1)指名汇报:蝙蝠没有食物冬眠四、五个月(2)蝙蝠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有感情地把这一部分读出来。

3、汇报交流(二)(1)指名汇报:海参没有食物夏眠四、五个月(2)指名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口气复述一下海参的睡眠方式及原因。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8

西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3 动物的“睡眠”》教案_8

13《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以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运用微课,感知“引号”的妙用,并运用引号进行句式练习。

二、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蝙蝠、海参以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学难点:运用微课,感知“引号”的妙用,并运用引号进行句式练习。

四、教学准备:教师:1、动物睡眠方式、特点的表格。

2、微课“引号”的妙用。

学生:收集自然界中动物“睡眠”的方式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构建话题1、孩子们,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觉,知道为什么吗?2、其实,不仅人类,自然界中的动物也要睡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动物的“睡眠”(齐读课题)3、通过昨天的预习,谁知道这篇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反馈:蝙蝠、海参、蜗牛)4、再来看看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质疑)(1)动物为什么要睡眠?(板书:原因)(2)怎么睡的?(板书:特点∕方式)(3)睡好长的时间?(板书:时间长短)(4)什么时候睡?(板书:季节)(二)抓关键词句,了解动物的睡眠1、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13课,带着这四个问题自己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找答案。

2、通过自己读课文,你的心中是否已经有了答案了呢?拿出老师在课前发给你们的表格,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完成表格的第一行,了解蝙蝠睡觉的原因,特点,时间长短以及季节。

(出示表格)3、师生合作:(1)找一找,勾一勾蝙蝠睡眠的原因。

(2)出示长句:“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不,都不是。

蝙蝠是采取“睡眠”的办法来对待绝粮的。

”师预设指导:①你能把这些长句子读成一个词或一个短句子来说说原因吗?②你真能干,能抓住关键句子,要是能把这个关键句读成一个短语,那就既简洁,又清楚了。

(3)从交流中提炼蝙蝠“睡眠”的原因是没有吃的(板书:没有吃的)(4)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文中相关句子,提炼蝙蝠的睡眠特点∕方式、时间长短、季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睡眠”》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学情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动物休眠的原因。

因为本文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合乎学生的阅读口味,所以学生一定有兴趣学习,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也已经掌握了部分动物的休眠,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一说。

教学重点:
了解蝙蝠、海参及蜗牛等动物睡眠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难点:
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生动性,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爱这些动物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动物的图片或多媒体。

学生:搜集一些动物的睡眠资料。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语: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每天都要睡觉。

动物也是这样,它们也要睡眠。

可是,动物的睡眠跟人类却有所不同。

不同的动物会有不同的睡眠。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向我们揭示了几种动物睡眠的趣闻。

2、板书课题:动物的“睡眠”。

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3、师: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个题目有什么特点?(“睡眠”两个字加上了引号)师:为什么要把“睡眠”加上引号呢?我相信,大家读了课文就会明白。

看到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心中还产生了哪些小问号呢?
问题预设:
动物为什么要睡眠?它们是怎样睡眠的?
4、出示自学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画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二、解疑合探
1、合探问题一:“睡眠”两个字为什么要加上了引号?
师:注意阅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把你们的体会告诉我。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课文题目中的“睡眠”为什么要加上引号的原因了吧?(动物睡眠与人类的睡眠不完全相同。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又不全是为了休息。

动物在不利生存的情况下,是以睡眠的方式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顺便复习引号的作用:在这里是具有特殊含义。

2、合探问题二:课文讲了哪几种动物的“睡眠”方式?它们是怎样“睡眠”的?1>蝙蝠是怎样进行冬眠的?学生汇报。

师引导: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

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师总结:蝙蝠睡眠比较奇特,一是集体睡眠奇,二是睡觉方式奇,三是睡眠时间奇。

“怎么办呢?”这是疑问句。

“是躺着等死......飞到温暖的南方去?”这是设问。

疑问和设问同时运用,突出了蝙蝠自己采取冬眠的办法对待绝粮。

引导学生体会疑问句疑惑不解的语气和设问句自问自答的语气。

让学生练习设问句的写法。

2>看看海参是如何睡眠的?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看看海参是如何睡眠的,并作汇报。

(海参靠吃海底下的虫子——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2)师总结。

因为海参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动物,靠吃海底的浮游生物维持生命。

到了夏天,海底的浮游生物都浮出海面,而海参只能蠕动,不能浮出海面,所以要进行夏眠。

(3)观看海参夏眠录像资料。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部分,自由探究蜗牛的睡眠。

(1)自由朗读。

(2)小组合作,探究蜗牛的睡眠,并作汇报。

(蜗牛在冬天的时候要进行“冬眠”)(蜗牛在夏天天不下雨时要进行“夏眠”)(蜗牛称得上是“睡觉大王”)
(3)观看蜗牛冬眠和夏眠录像,加深对课文理解。

师检查学习效果。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汇报和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检查。

(蝙蝠是“冬眠”,海参是“夏眠”,蜗牛是既“冬眠”又“夏眠”。


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有关动物睡眠的情况。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段,要读出蜗牛的悠闲。

三、质疑再探
再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疑问?
问题预设:
1)动物“睡眠”时候有知觉吗?
2)动物“睡眠”只是在冬天或者夏天发生的吗?
四、运用拓展
1、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睡眠”方式?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2、小结: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同学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向往,如果大家还有兴趣,请多观察大自然,多关注身边的动物,还可以登录网站去更进一步地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将会知道更多自然界的奥妙。

3、总结课文
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4、作业:
a、把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动物的睡眠故事写下来。

b、搜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图片与资料,以“动物睡眠奥秘多”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13、动物的“睡眠”
蝙蝠——冬眠
海参——夏眠适应环境的变化
蜗牛——既“冬眠”又“夏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