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选择,填空,判断1 . 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 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 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2. 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 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3.现实型文学特点:再现性,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表现性,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特点:暗示性,朦胧性。

4.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古代三种文学类型杂揉在一起(2)近代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3)现代文学类型多向流变5.三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6.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诗,小说,剧本,散文,报告文学7.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文学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形象层面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性的统一言语层包括:是内指性的,具有心里蕴藉性,具有阻拒性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8.中国古代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二层次说:庄子----言意说,《庄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2)三层次说:王弼(三国)-----言象意。

9.西方对文学层面的认识:(1)四层次说----但丁(中世纪):字面意义,比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意义(2)二层次说-----黑格尔(近代,18世纪):外在性状,内在意义(3)五层次说------英伽登(20世纪):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冲图示化面貌,再现客体,形而上的特质。

10. 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即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有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 统称艺术至境三美神。

分别简称典型、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精神需要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 作为全面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学艺术, 便渐渐形成三种基本类型即写实型、抒情型(又称理想型) 和象征型; 形成三种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即典型、意境和意象.11.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观点。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考点复习
文学概论是对文学作品及其创作方法、理论和发展规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它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其他文学类学科的基础课程。

一、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1.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人类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通过形式的艺术性表达,诉诸于想象力和情感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产物。

2.文学的特征
(1)艺术性:文学通过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2)虚构性:文学创作通常以虚构的人物、事件和环境为基础,通过想象力呈现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对独立的世界。

(3)情感性: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唤起读者的各种情感,包括愉悦、悲伤、愤怒等。

(4)普遍性: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

(5)多元性:文学包括多种文体和流派,以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二、文学的分类
1.根据叙事方式的分类
(1)史诗:叙述英雄事迹和民族历史,常以韵文形式进行。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资料总结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著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

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

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

(1)“言志说”。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

(2)“缘情说”。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

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

(1)情感表现说。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说明: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事实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 世界, 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建,依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及真知或科学形成比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指责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确定的理论, 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生疏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生疏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颖感的构思方式。

如曹雪芹及刘姥姥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及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意自身文化,审美及消遣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观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详细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解并描述故事是一种语言沟通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及论述:一,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自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第一大点: 文学理论1. 文学定义和特点a. 文学的定义和内涵b. 文学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2. 文学分类与流派a. 文学的分类方式和标准b. 主要文学流派的发展和特点3. 文学审美理论a. 审美的概念和特征b. 主要审美理论的介绍和比较4. 文学批评方法a. 文本批评和作品批评的关系b. 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5. 文学与社会文化a. 文学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b. 文学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第二大点: 文学史1. 古代文学史a. 古代文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作品b. 古代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的介绍2. 近代文学史a. 近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背景b. 近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和代表作品3. 现代文学史a. 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主要特点b. 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介绍4. 当代文学史a. 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品特点b. 当代文学的反思和创新5. 文学与时代精神a. 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b. 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第三大点: 文学作品分析1. 文学作品与艺术形式a. 不同艺术形式对文学作品的影响b.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风格分析2.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a. 文学作品的结构组成和层次分析b.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3.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a. 文学作品的主题提炼和分析b. 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评析4.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a.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情绪传递b. 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价值5. 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a. 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解读b. 文学作品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分析第四大点: 中国文学概览1. 古代中国文学a. 古代中国文学的特点和瑰宝b. 古代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2. 近现代中国文学a.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崛起和发展b. 近现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诗歌与韵文a. 中国诗歌的特点和形式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品4. 散文与小说a. 中国散文的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品5. 戏曲与戏剧a.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b.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品第五大点: 国外文学概览1. 古代西方文学a.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发展和特点b. 古希腊和罗马文学在西方文学史上的地位2. 欧洲文学a.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特点和作品b. 欧洲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3. 美国文学a.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主题特点b. 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4. 亚非拉文学a.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发展轨迹b.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介绍5.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鉴a. 跨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b. 文学互鉴的案例分析和启示总结:。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第一章文学观念A、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概念及定义
1. 文学概念的演变
2. 文学的定义及特点
3. 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二、文学的分类
1. 文学体裁的分类
2. 文学流派的分类
3. 文学作品的分类
三、文学思潮
1. 文艺复兴
2. 古典主义
3. 浪漫主义
4. 现实主义
5. 自然主义
6. 象征主义
7. 超现实主义
8. 后现代主义
四、文学理论
1. 形式主义
2. 结构主义
3. 话语分析
4. 读者反应理论
5. 心理学批评
6. 后现代批评
7. 后殖民主义批评
8. 女性主义批评
五、文学批评方法
1. 传统批评方法
2. 新批评方法
3. 结构主义批评方法
4. 话语分析批评方法
5. 读者反应批评方法
6. 心理学批评方法
7. 后现代批评方法
8. 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法
六、文学史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2. 中国现代文学史
3. 世界古代文学史
4. 世界现代文学史
七、文学作品分析
1. 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2. 文学作品的风格分析
3. 文学作品的主题分析
4. 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
八、文学批评实践
1.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评析
2. 世界经典文学作品解读
3. 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
4. 文学作品的社会批评
以上是文学概论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如果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话,那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

2.西方另一些理论家认为,艺术主体实质是移情者。

德国心理学家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等都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3.文学创造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4.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

5.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6.文学创作动机可以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多种类型。

7.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忆法(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挨次扫描法(对记忆的所有有关内容反复而有系统地搜寻,直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按层次推论法(作家把所需回忆的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地在头脑中搜寻,并不断与中心意念相联系、比较,以提取最精确、最能符合意念的信息)。

8.想象主要有三种: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9.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10.真、善、美即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

真、善、美是文学创造活动中“三位一体” 的价值结构,它们相互融通,属于人类三个根本的精神世界:认识、伦理和美学。

11.“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12.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并产牛了广泛的影响。

13.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4.西方提出的“三一律”,要求动作、情节、时间空间的整一。

15.体现人类审美理想的文学形象的三种高级形态,即意境、典型和意象。

16.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17.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哪部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什么?《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研究座标:强调文学研究要从世界、作者(艺术家)、作品、读者(欣赏者)四个角度进行,这就是著名的“四要素”说。

2、模仿说与表现说模仿说:【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特点,西方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祭司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现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模仿说的文学观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并强调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是人的“行动和生活”。

显然,与前人偏重于模仿自然的说法相比,他更关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表现说:“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因此,一首诗的本原和主题,是诗人心灵的属性和活动,如果以外部世界的某些方面作为诗的本质和主题,那必须先经诗人心灵的情感和心理活动由事实而变为诗”。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对主体心灵与情感的表现和抒发。

中国古代文论倾向于表现说。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与上述的观点非常接近,特别是“诗缘情”的认识,不仅注意到主体在文学创造中的作用,而且把情感视为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这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特质的认识。

(1)“言志说”。

《庄子•天下篇》最早提出:“诗以道志”。

(2)“缘情说”。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由于叙事文学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产生的比较晚,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

表现论是近现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文学观。

(1)情感表现说。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2)本能表现说。

弗洛伊德:“艺术即做梦”,是作家愿望的实现。

合理性与不足:本能表现说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丰富的心理蕴涵,对文学的性质和规律有不少新的发现。

但片面强调艺术的自我表现性,忽视了文学与广阔社会生活的密切关联。

中国“感物说”:再现与表现说的会通3、文学起源的学说观念有哪些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主要四种学说,即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1、什么是文学文本?“文本”也被称作“本文”,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

用利科尔的话说,“‘文本’就是任何由书写所固定的下来的任何话语”。

从语言或话语而不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突出了文本的符号特性,使文本与其所表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与作家意图的关系,成为解读文本的焦点。

2、文学体裁的分类,三分法、四分法的哪些?“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即将文学文本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类。

三分法至今流行于西方文论界。

“四分法”就是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人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

这种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

文学的形态类型1、文学史上出现过哪几种文学类型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2、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

要求文学在表现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是“写实性”的标志,也是“写实性”的基本内涵。

为了追求艺术表现的客观性和真实感,现实文学特别注重写实白描和细节刻画。

因为具体情景、特别是细节描写的准确,最容易让人忽略艺术加工的痕迹而产生真有其事的感受。

艺术表现的具体、细致和准确,强化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和真实感。

2、“客观性”。

表现形态上的“写实性”源于主体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实现“真实性”的前提和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

“客观性”要求作家必须忠于现实生活,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生活,所以高尔基给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

为此,现实主义文学在把握时,尤为强调作家要对生活现象做细致入微地观察,强调作家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去表现生活。

3、文学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

进入20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且成为中心议题之一。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4、叙事学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西方叙事理论在20世纪随着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迅速发展起来,最终形成对现代小说研究影响深远的叙事学。

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客体,根据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各种成分及其之间的关联,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这些问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论述,各种叙事理论之间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术语和理论。

但是叙事学研究一般都涉及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文本层面。

故事层面呈现为前后有序的事件,是作为文本的叙述内容而存在的,其关键问题是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叙述层面指文本的创造性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涉及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的分类问题;文本层面是叙述行为的物质化结果,主要讨论叙述时间、叙述观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叙事学: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

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

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文学创作1、什么是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艺术呈现,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所显示出来的稳定而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它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刻印在自己作品上面而区别于其他作家的徽章。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2、文学原型的含义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构思、形象或意向。

比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月亮、香草、石头等原型,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

3、创作灵感是指创作过程中由于思维紧张、情绪高涨而导致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对创作的认识和作家的想象而言是一种飞跃。

灵感的发生具有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4、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的区别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受到题材主题、体裁的影响。

日常个性是作家在世俗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习性,常为俗世功利困扰,而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精神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习性,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

5、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古代文学流派举例: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江西诗派豪放派婉约派唐宋派竟陵派桐城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小说流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鲁迅的影响下,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产生了“乡土小说”派。

以创造社成员为主,产生了“自我小说”派。

30年代初在上海形成了“新感觉派”,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30年代还出现了“社会小说流派”。

在现代文学史上还有一个名声很大并引起过激烈争论的文学流派——“京派”。

1文学流派的特点2文学流派的形成标志文学流派形成的必要条件:群体在艺术和思想上相近的见解,形成了群体共有的创作特点,有标志性的创作成就。

文学流派和文学社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文学流派的形成方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1、“有心”:以自觉组织文学社团的方式形成流派。

但社团≯流派。

2、“无意”:没有社团组织形式,或“流派宣言”的标榜,却因为有群体特色而被人们视为流派。

4、文学流派对文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文学流派以自己的创作显示了流派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影响;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竞争,形成了文学活动的多样多元的格局;流派活跃是文学繁荣的表征。

文学接受1、文学消费的含义文学消费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情况下,人们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和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进行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这种意义上的文学消费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2、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尧斯伊瑟尔尧斯把文学史看成“读者的文学史”,“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注定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读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作反映的环节,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的力量。

”尧斯举了一个例子:费陀的《芬妮》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伊瑟尔的观点“空白”理论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结构上的“空白”,它存在于情节、对话、生活场景、人物性格、心里描写等方面,这些“空白”所造成的作品的许多不确定性,它们召唤着读者以创造性想象去填补。

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指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理解能力所构成的、对其接受活动具有制约性的意向结构。

是读者在阅读之前或者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所形成的既定心理图式(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期待视野构成了接受可能实现的限度,是接受者感受、理解文本的基础。

4、恩格斯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恩格斯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当作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恩格斯《致拉萨尔(1859/5/18)》:“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恩格斯并没有进一步具体论述,从恩格斯提出的语言环境可以解析出其意义。

美学观点的内涵: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一方面是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把作家作品放进他所产生的历史时代,站在时代社会的要求去评价作家作品的价值;一方面则是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